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
      多个人见解和论段,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B.在我们的念想里,和山野住在一起的,必然是错落的村庄,有土胚和砖砌的房子,有篱笆墙里传出的
      狗吠和鸡鸣。
C.英国工党在日前结束的英国下院选举中成绩不嘉。布朗透露,他已经要求工党为选举新领导层开始做
      准备,而他将赌定不会是候选人。
D.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国学热”已悄然散去,“百家讲坛”今非昔比,名利双收之后,易中天
      等借势而上的 “名人”势必呈江河日下之势。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段,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B.在我们的念想里,和山野住在一起的,必然是错落的村庄,有土胚和砖砌的房子,有篱笆墙里传出的狗吠和鸡鸣。
C.英国工党在日前结束的英国下院选举中成绩不嘉。布朗透露,他已经要求工党为选举新领导层开始做准备,而他将赌定不会是候选人。
D.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国学热”已悄然散去,“百家讲坛”今非昔比,名利双收之后,易中天等借势而上的 “名人”势必呈江河日下之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90后青年人的舞台,不要循规蹈矩的流程,不要拘谨羞涩的胆怯,不要纷烦复杂的表演,只要张扬自我,直抒胸臆就好。很多90后这样表述自己:虽然自尊而敏感,但乐于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接受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B.今年珠海航展上的飞行表演节目异彩纷程,而中国制造的飞机将上演全明星阵容“中国秀”。其中,倍受关注的换装歼10飞机的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将亮相,进行飞行表演。这是“八一”表演队换装后首次参加国际性航展。

C.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D.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段,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他说中华文化渊远流长,而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和谐,和谐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伟大礼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浙江省苍南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90后青年人的舞台,不要循规蹈矩的流程,不要拘谨羞涩的胆怯,不要纷烦复杂的表演,只要张扬自我,直抒胸臆就好。很多90后这样表述自己:虽然自尊而敏感,但乐于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接受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B.今年珠海航展上的飞行表演节目异彩纷程,而中国制造的飞机将上演全明星阵容“中国秀”。其中,倍受关注的换装歼10飞机的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将亮相,进行飞行表演。这是“八一”表演队换装后首次参加国际性航展。
C.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D.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段,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他说中华文化渊远流长,而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和谐,和谐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伟大礼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90后青年人的舞台,不要循规蹈矩的流程,不要拘谨羞涩的胆怯,不要纷烦复杂的表演,只要张扬自我,直抒胸臆就好。很多90后这样表述自己:虽然自尊而敏感,但乐于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接受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B.今年珠海航展上的飞行表演节目异彩纷程,而中国制造的飞机将上演全明星阵容“中国秀”。其中,倍受关注的换装歼10飞机的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将亮相,进行飞行表演。这是“八一”表演队换装后首次参加国际性航展。
C.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D.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段,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他说中华文化渊远流长,而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和谐,和谐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伟大礼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等重要问题,在文

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段,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B.在我们的念想里,和山野住在一起的,必然是错落的村庄,有土胚和砖砌的房

子,有篱笆墙里传出的狗吠和鸡鸣。

C.英国工党在日前结束的英国下院选举中成绩不嘉。布朗透露,他已经要求工党为

选举新领导层开始做准备,而他将赌定不会是候选人。

D.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国学热”已悄然散去,“百家讲坛”今非昔比,名

利双收之后,易中天等借势而上的“名人”势必呈江河日下之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

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么一段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中国当代诗坛大师臧克家的《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耐人寻味而深深“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里。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家庭的文化空气很浓。父亲和祖父都好诗,他的庶祖母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泪和美好的幻想。”臧克家永久也不能磨灭这些在心上打上的深深印记。

小克家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我同情他们,热爱他们。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同时,纯朴、刻苦、良善……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我高兴,有人说我是‘农民诗人’。不错,我是‘泥土里的人’。”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这时期,他读的新诗很多,如饥似渴地吞咽下去;也写了不少诗作。1930年,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这期间,在闻先生的指导下,他以难民、洋车夫、渔翁等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着笔点,创作了不少好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朱自清评曰:“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称道:“(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

做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

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一个热血

诗人的沸腾之情。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人民诗人”。 

臧老的床头高高的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点点或评论。他历来嗜

书如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他每天用于读书的

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

他不仅读,而且写。其中,不少文章文情并茂,精辟独到颇有见地。臧克家从不想自己“来日无多”,只是笔耕不辍,依旧诗涌成潮,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心充满活力。他从未停止过写作,就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笔。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 定时伏案工作。近年,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 籍。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诗作《我》寥寥10字,却滚热发烫:“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

以往每年,请求题词、题诗、题名、作序、写评论的接连不断,来访者络绎不绝,这可

忙坏了我们的臧老,挤占了本来很忙的诗人时间。然而,热心肠的臧克家只是尽最大的能力“应酬”,再累也心甘情愿。在臧克家的心目中,感情这座天平上,友情的砝码是重于亲情的——他对朋友的满腔热情真像火一般炽烈。

诗人还有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喜爱跟孩子在一块。老先生已经走过了99

个人生历程,99个春秋使他经历了世间沧桑,饱览了人生百态,晚年的他依然童趣不失、笑声爽朗。以前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当小孩有什么不快的事时,也乐意哭着找臧爷爷说个痛快。这时,臧老只得边哄小孩别哭边给他们些糖果吃。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童心十足。他在散文《我和孩子》中写道:“我喜欢这许许多多的小朋友,自己好似变成了他们当中的一人。”同时,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年景虽云暮,玮光犹灿然”,他的诗句唱出了自己的夕阳情,从中可以感到老诗人一颗年轻的心在搏动。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常清玉;一次,某地“希望工程”向他求字,他二话没说,当即写了“爱心如火”4个大字,表现出诗人的激情和爱心;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自己刚收到的10000元著作稿酬……

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选自《名作欣赏》2009年第7期)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引用《有的人》中的诗句开篇、结尾,这样写既深化了主题,又突出了臧克家非凡的诗歌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B.臧克家说自己是“泥土里的人”,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在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深受他们的影响,为他们和底层小人物呐喊。

C.臧克家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着笔点,创作了不少好诗,并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朱自清和王统照给予了高度评价。

D.臧克家为人热情,有人请他题词、作序等,即使他很忙,也会尽最大的能力去完成;他还很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为“希望工程”的启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臧克家的艺术人生,为我们再现了一个诗坛大师的光辉形象。

臧克家是怎样由“农民诗人”变成了“人民诗人”的?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传记往往撷取传主的几个侧面加以介绍,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臧克家的?

“诗比人更长寿”是作者对臧克家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探究并思考臧克家的艺术人生,谈谈他是怎样做才成为成功的诗人的。(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吉林省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

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么一段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中国当代诗坛大师臧克家的《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耐人寻味而深深“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里。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家庭的文化空气很浓。父亲和祖父都好诗,他的庶祖母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泪和美好的幻想。”臧克家永久也不能磨灭这些在心上打上的深深印记。

小克家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我同情他们,热爱他们。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同时,纯朴、刻苦、良善……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我高兴,有人说我是‘农民诗人’。不错,我是‘泥土里的人’。”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这时期,他读的新诗很多,如饥似渴地吞咽下去;也写了不少诗作。1930年,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这期间,在闻先生的指导下,他以难民、洋车夫、渔翁等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着笔点,创作了不少好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朱自清评曰:“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称道:“(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

做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

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一个热血

诗人的沸腾之情。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人民诗人”。 

臧老的床头高高的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点点或评论。他历来嗜

书如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他每天用于读书的

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

他不仅读,而且写。其中,不少文章文情并茂,精辟独到颇有见地。臧克家从不想自己“来日无多”,只是笔耕不辍,依旧诗涌成潮,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心充满活力。他从未停止过写作,就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笔。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 定时伏案工作。近年,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 籍。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诗作《我》寥寥10字,却滚热发烫:“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

以往每年,请求题词、题诗、题名、作序、写评论的接连不断,来访者络绎不绝,这可

忙坏了我们的臧老,挤占了本来很忙的诗人时间。然而,热心肠的臧克家只是尽最大的能力“应酬”,再累也心甘情愿。在臧克家的心目中,感情这座天平上,友情的砝码是重于亲情的——他对朋友的满腔热情真像火一般炽烈。

诗人还有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喜爱跟孩子在一块。老先生已经走过了99

个人生历程,99个春秋使他经历了世间沧桑,饱览了人生百态,晚年的他依然童趣不失、笑声爽朗。以前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当小孩有什么不快的事时,也乐意哭着找臧爷爷说个痛快。这时,臧老只得边哄小孩别哭边给他们些糖果吃。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童心十足。他在散文《我和孩子》中写道:“我喜欢这许许多多的小朋友,自己好似变成了他们当中的一人。”同时,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年景虽云暮,玮光犹灿然”,他的诗句唱出了自己的夕阳情,从中可以感到老诗人一颗年轻的心在搏动。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常清玉;一次,某地“希望工程”向他求字,他二话没说,当即写了“爱心如火”4个大字,表现出诗人的激情和爱心;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自己刚收到的10000元著作稿酬……

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选自《名作欣赏》2009年第7期)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引用《有的人》中的诗句开篇、结尾,这样写既深化了主题,又突出了臧克家非凡的诗歌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B.臧克家说自己是“泥土里的人”,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在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深受他们的影响,为他们和底层小人物呐喊。

C.臧克家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着笔点,创作了不少好诗,并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朱自清和王统照给予了高度评价。

D.臧克家为人热情,有人请他题词、作序等,即使他很忙,也会尽最大的能力去完成;他还很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为“希望工程”的启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臧克家的艺术人生,为我们再现了一个诗坛大师的光辉形象。

2.臧克家是怎样由“农民诗人”变成了“人民诗人”的?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6分)

3.传记往往撷取传主的几个侧面加以介绍,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臧克家的?(6分)

4.“诗比人更长寿”是作者对臧克家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探究并思考臧克家的艺术人生,谈谈他是怎样做才成为成功的诗人的。(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西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焦菊隐与老舍的两部戏
  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的第一个戏是老舍的剧本《龙须沟》。那时候,剧院刚刚成立,演员队伍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他们各自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不同,各有自己的演剧习惯,因此,如何统一其创作方法,是焦菊隐遇到的第一大困难。
  为此,焦菊隐决定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从体验生活、培养“心象”、进入角色、化为形象的途径,建立起他们和谐、一致的新的演剧观念。焦菊隐一面花大力气修改老舍的剧本,一面动员演员们进入龙须沟去体验生活。他告诫演员,体验生活,不是去学习某些人的局部动作,而是作为劳动人民中的一个,去体验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体验生活要避免两种错误:一是置身生活之外,作为旁观者、同情者、调查者去体验生活;二是直接向生活里去寻找艺术创作上的典型。
  在排戏时,焦菊隐有意识地要消灭演员演戏的感觉,要求他们从人物出发,进入规定情境,实现舞台上的“一片生活”。朱旭说:“焦先生在剧院有个外号,叫‘面人焦’,因为他爱捏咕演员,直到你的演戏到了位为止。”据欧阳山尊回忆:“排《龙须沟》,焦先生让人在排练场摆了很多砖头,让演员踮起脚尖走路,体会遍地泥泞的感觉。”
  焦菊隐一向强调演员要谦虚地吸收观众的意见,但在1953年演出《龙须沟》时,当他意识到于是之、叶子为了迎合某些批评者的意见,提高说话声调,损害了角色的心理和性格逻辑的时候,他异常愤怒,说那是16世纪的表演,他甚至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加以讽刺,说“像是上帝不在家时由他仆人创造的一个人”。在经历了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艺术磨练之后,《龙须沟》走向了艺术的成功。
  提起焦菊隐与老舍的再度合作,还有一段剧坛佳话呢。原来,在排演《龙须沟》时,焦菊隐就亲自动手删改了老舍的剧本,舒乙回忆说:“这让老舍不高兴了。后来老舍写的《方珍珠》就拿给了中国青年剧院去演。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合作才是最合适的。《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
  其实,焦菊隐对老舍是很尊重的,他逢人便说:“老舍先生的剧本是一座金山,越往里挖金子越多。”从二度创作出发,焦菊隐仍旧帮助老舍整理剧本。在第一场的开场,焦菊隐增加了20多个茶客,着意渲染大茶馆在繁盛期纷繁、撩乱、熙熙攘攘的场面。第一幕里出现了个吃洋教的小恶霸马五爷,本来不过短短的几句台词,一个明显的过场人物,但焦菊隐却让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变得丰富起来:马五爷傲慢地坐在雅座里,他只一句话就让两个泼皮服了软,他目中无人地走过一排茶桌,听见教堂钟声,他立即收住脚步,煞有介事地在胸前画起十字。就是这么几个焦菊隐加进去的舞台动作,一下子把吃洋教的人的威风尽显无遗。第二幕刘麻子给大兵牵线做媒,本来上场后没什么行动,但焦菊隐却为他设计了慌慌张张连喝数碗剩茶根儿的举动,既表现了刘麻子的落魄潦倒,也表现了市面上的兵荒马乱。第一幕结尾时,太监娶老婆的丑剧已经演完,这时两位下棋的茶客,突然来了一句“将!你完了!”一切尽在不言中,大幕就此关闭,这同样表现了焦菊隐对艺术韵味的追求。
  《茶馆》排练场空前活跃,老舍经常光顾,他与大家一起朗诵、讨论剧本,给演员做示范动作。在剧组里,演员“晕进”角色之中,每个人都充分调动想象,展开联想,充分发挥艺术创作才能。郑榕回忆说:“有一天排开场戏,焦先生让大家尽情发挥,后台的音响效果也配合着轰鸣起来,焦先生听着,看着,然后发出命令,让这一桌的声音再大一点,让那一桌的声音再弱一点。他像个交响乐的指挥大师一样,让舞台上形成了多个声部,各个声部此起彼伏,在他的调理下,非常富有层次。撒纸钱一场,焦先生把前三排观众席给划出来,让我们直接对着观众倾诉。慢慢地我们终于找准了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从1958年首演至今,《茶馆》已经演出了500多场了,不仅在法、美等国被誉为“东方舞台艺术的奇葩”,而且创造了一台戏剧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摘编自宋宝珍《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焦菊隐在整合演员“杂牌军”时,吸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经验,并创造性地提出体验生活要避免的两种错误。
B.于是之、叶子为迎合某些批评者意见,擅自提高说话声调,与当今好多演员哗众取宠的表演别无二致,因而遭到焦菊隐的讽刺与严厉痛斥。
C.老舍将《方珍珠》拿给中国青年剧院去演,本想表示对焦菊隐删改自己剧本的不满,但终因排演效果不佳,只好再度与焦菊隐合作。
D.焦菊隐在排戏时,经常因地制宜,帮助演员“晕进”角色,如排《龙须沟》在排练场摆砖头,排《茶馆》“撒纸钱”划出前三排观众席。
E.本文通过记述焦菊隐排演老舍两部戏的曲折过程,表现了他在话剧导演方面的天赋与成就,展示了他执著敦厚、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
(2)《龙须沟》最终走上艺术的成功,从导演角度讲,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焦菊隐从二度创作出发,是如何帮助老舍整理《茶馆》剧本的?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焦菊隐和老舍,一位是大师级的导演,一位是大师级的剧作家,两人个性都很强,甚至为排演闹过别扭,但“《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创造了不朽经典。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