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B.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
C.可谓智力孤危
D.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思厥先祖父
B.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
C.可谓智力孤危
D.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中学教材标准学案高二  语文(上册) 题型:013

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至于颠覆 ②其实百倍 ③思厥先祖父 ④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⑤可谓智力孤危 ⑥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⑦然后得一夕安寝

[  ]

A.①③
B.②⑤
C.③⑥
D.④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梅山县东山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初名窣于,玄宗赐其名。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朝义,其长子也,常从思明将兵,颇谦谨,爱士卒,将士多附之;无宠于思明,思明爱少子朝清,使守范阳,常欲杀朝义,立朝清太子,左右颇泄谋。思明既破李光弼,欲乘胜西入关,使朝义将兵为前锋,自北道袭陕城,思明自南道将大军继之。三月,甲午,朝义兵至礓子岭,卫伯玉击,破之。朝义数进兵,皆陕兵所败。思明退屯永终斩此贼。”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思明在鹿桥驿,令腹心曹将军将兵宿卫;朝义宿于逆旅,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悦等与王,死无日矣!自古有废立,请召曹将军谋之。”朝义俯首不应。悦等曰:“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朝义泣曰:“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悦等乃令许叔冀之子季常召曹将军,至,则其谋告之;曹将军知诸将尽怨,恐祸及己,不敢违。是夕,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驿,宿卫兵怪之,畏曹将军,不敢动。悦等引兵入至思明寝所,值思明如厕,问左右,未及对,已杀数人,左右指示之。思明闻有变,逾垣至厩中,自备马乘之,悦傔人周子俊射之,中臂,坠马,遂擒之。思明问:“乱者为谁?”悦曰:“奉怀王命。”思明曰:“我朝来语失,宜其及此。然杀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长安!今事不成矣。”悦等送思明柳泉驿,囚之,还报朝义曰:“事成矣”。朝义曰:“不惊圣人乎?”悦曰:“无。”时周挚、许叔冀将后军在福昌,悦等使许季常往告之,挚惊倒于地。朝义引军还,挚、叔冀来迎,悦等劝朝义挚,杀之。军至柳泉,悦等恐众心未,遂缢杀思明,氈裹其尸,橐驼负归洛阳。朝义即皇帝位,改元显圣。

(节选自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①橐:tu$,通“托”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卫伯玉击          反

B.

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驿  到达

C.

悦等劝朝义挚        逮捕

D.

悦等恐众心未壹        统一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无宠思明   ②悦等送思明柳泉驿

B.

①则其谋告之  ②氈裹其尸

C.

①皆陕兵所败  ②立朝清太子

D.

①左右颇泄谋  ②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

(3)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史朝义“谦谨”的一项是

①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②朝义俯首不应

③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

④不惊圣人乎

⑤畏曹将军,不敢动

[  ]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②⑤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史朝义虽不受宠,但因为人谦和,对士兵很关爱,将士们都很拥戴他。史思明扬言要杀朝义,部下便为朝义出谋划策,助他夺权。

B.

史思明命令史朝义作前锋从北道发起进攻,朝义败战后不得不退兵驻守永宁。史思明认为他不能协助完成大业,要按军法斩杀他。

C.

史朝义手下大批武装士兵前去捕捉史思明,史思明身边的人及时发现了,并报告给史思明。史思明跳墙来到马厩,打算骑马逃跑。

D.

领兵驻扎在福昌的周挚,从许季常口中得知史思明被囚禁的消息后惊倒在地,史朝义班师回朝之后,骆悦便劝说朝义把周挚杀掉。

(5)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戊戌命朝义筑三隅城欲贮军粮期一日毕朝义筑毕未泥思明至诟怒之令左右立马监泥斯须而毕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

②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随堂练1+2 讲·练·测 高中语文·必修2 题型:048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狍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

对“先祖父、举、然后、判”四个加粗词语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已逝世的祖父;全;这样以后;判断

B.

先前祖辈父辈;拿;这样以后;判断

C.

先人祖辈、父辈;拿;顺承连词“然后”;分得清清楚楚

D.

先人祖辈、父辈等;全;顺承连词相当于现代的“然后”;分得清清楚楚

(2)

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秦之欲无厌      霜露,斩荆棘

B.

厥先祖父       弦弦掩抑声声

C.

秦相较,或未易量  嬴而不助五国也

D.

弥繁,侵之愈急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3)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一句应还原到文中A、B、C三处的何处?

_______________

(4)

对“古人云:‘以地事秦,犹狍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论证方法和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  ]

A.

比喻论证,“抱薪救火”这一形象比喻雄辩地证明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B.

类比论证,“抱薪救火”,越烧越旺,“以地事秦”,秦的贪欲越来越大。

C.

引证法,引用苏洵的话雄辩地说明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D.

引证法,用秦代的“抱薪救火”这一形象比喻雄辩地说明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

文中苏辙的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B.

文章写作目的是借史论政,托古讽今,抓住六国赂秦一点来发挥,暗讽当时宋王朝不应采取赂辽政策,并非全面评价六国灭亡的原因。

C.

文章开篇即提出论点,然后由两个分论点分别论证: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是直接提出的;一是“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在一问一答中提出的。

D.

文中用引证法,用“抱薪救火”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战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加粗实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思厥先袓父,霜露,斩荆棘    (暴:暴露,这里可译为“冒着”)
B、暴秦之欲无                (厌:厌倦)
C、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结交)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2.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赂者丧  /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  /  则吾恐秦人食不得下咽也
C、较秦之得,与战胜而得者  /  则秦之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D、燕赵之君,有远略  /  至丹以荆卿为计,速祸焉
3.翻译下列句子: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选自苏洵《六国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B. 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帮助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判:决定    
D. 向使三国各其地/爱:爱惜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实百倍 (其:秦战胜而得到的土地)
B.子孙视不甚惜(之:土地)
C.奉之弥繁,侵愈急(之:赂秦各国)
D.惜用武而不终也(其:赵国)
3.下列句子加粗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暴霜露,斩荆棘     
D.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开宗明义,提出全文论点,并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分析,巩固论点。
B.第二段从“赂者”入手,运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说明以地事秦必然招致灭亡的结局。
C.第三段从“不赂者”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赂秦力亏,破灭之道”的道理。
D.本文剖析透彻,逻辑性很强。文中还使用形象描写的手法,使得论证鲜明晓畅,生动感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 2002年审查)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

选出词义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  ]

A.

择师而

B.

犹且师而问焉

C.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D.

苟以天下之大,而六国破亡之故事

(2)

选出词义与其它不同的一项(  )

[  ]

A.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

,非吾业也

C.

然吾居是乡,见人者好烦其令

D.

之以严刑

(3)

选出词性与其他不同的一项(  )

[  ]

A.

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

B.

惧满盈,则思江海百川

C.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

D.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

(4)

选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  ]

A.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C.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5)

下列加粗词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  )

[  ]

A.

割,以趋于亡

B.

貌恭而不

C.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D.

天下

(6)

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

[  ]

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

《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三篇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又有独立的主张,请用原文写出各篇主张。

《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海南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题。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丧:交互/子孙之不甚惜:对待
B.思厥祖父: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赂秦耶:全部,一概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迅速/终继五国灭:改变
D.后秦击赵者:第二次/以天下之大:如果
2.选出加粗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    )
A.割/以趋于亡强者夭而病者
B.驼种树/李牧连
C.不有佳,何伸雅怀/一夫
D.忧劳可以国,逸豫可以身/以天下之民
3.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赵尝五战于秦/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D.祸患常积于忽微/且何谓阁子也
4.下列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岂非人事
B.不抑耗其实而已
C.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D.视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翻译下列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古者富贵而名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焉 称:称道

C.仲尼而作《春秋》 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旧闻 失:失去

(2)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①迁客骚人,多于此

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计事

征促织

不相从许

⑥俱大道口

其怒

[  ]

A.①④⑥
B.②⑤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

(5)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洎牧以谗诛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6)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此”指代的内容。

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________________

(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

③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之心    独夫:失去人心的统治者    
B.思先祖父   厥:其
C.理宜然    固: 本来                 
D.八州而朝同列 序:顺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尺寸之地       然秦区区之地   
B.多于南亩农夫      暴秦欲无厌
C.不敢言敢怒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义。
①思厥先祖父(        )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         )
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        )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