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际渺弥皆大江——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B.上云霄——干:冒犯,冲犯
C.信造化之尤物也——尤物:漂亮的女子
D.缩——潦:积水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四际渺弥皆大江——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B.上云霄——干:冒犯,冲犯
C.信造化之尤物也——尤物:漂亮的女子
D.缩——潦:积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诗可以怨(节选)

钱钟书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

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日:‘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也奇怪,这一节差不多是钟嵘同时代江淹那两篇名文――《恨赋》和《别赋》――的提纲。《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了刘勰所谓的“蚌病成珠”。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

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孳生,这个对创作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例如周楫《西湖二集》卷一《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讲起瞿佑写《剪灯新话》和徐渭写《四声猿》:“真个哭不得,笑不得,叫不得,跳不得,你道可怜也不可怜!所以只得逢场作戏,没紧没要,做部小说……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李渔《笠翁偶寄》卷二《宾白》讲自己写剧本,说来更淋漓尽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问最乐之人……”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地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局天地的“真境”的“反”映。大家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适里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眉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1.下列几句话与文中提到的“蚌病成珠”的观点相同的一项是

    A.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B.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C.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下列对原文中加点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件东西”是指文学作品中抒发的愤怨。

    B.“死人的防腐溶液”比喻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

    C.“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强调了作品能使作者在生时与艰辛的生涯妥协相安。

    D.“‘反’映”是指李渔承认他的剧本正好映照出他真实生活的反面。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司马迁的观点偏重于阐述作家的写作动机。

    B.第一段中钟嵘的话既阐述了作家的写作动机,又讲到了作品的写作效果。

    C.第二段中所说的“钟嵘的三句话”,是指“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这三句。

    D.第二段举周楫、李渔、弗洛伊德这些例子,意在证明不朽的作品都是由作家的“愤”“怨”而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一语文 第二学期 期末试卷(二) 题型:013

  阅读《五人墓碑记》中的一段文字。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

B.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

C.而又有剪发门:塞、闭。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头脑,领导人。

2.下列各句加粗的字与“视五人之死”的“视”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缦立远,而望幸焉

B.子孙之不甚惜

C.然言其户口,则三十年前增五倍焉

D.回日观以西峰

3.下列语句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能不易其志之缙绅”的倒置,是定语后置。

B.“激昂大义”是被动句,句中省略了表示被动的介词“于”。

C.“亦曷故哉”是疑问句,句中“曷”通“何”,是表疑问的代词。

D.“不敢复有株治”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是朝廷。

4.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的计谋难以立刻想出来。

B.佯狂不知所之者——(也有)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的。

C.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在朝廷显露出来。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叹惜?

5.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大阉之乱时缙绅改变志节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B.文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之死的意义重大。

C.在作者看来,修大墓、立碑刻名,使志士跪拜流泪,是百代难得的际遇,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末句点明写作目的,歌颂“五人”的品格,暗含着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的意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活题巧解巧练·高考语文 题型:01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

  李酵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

  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进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脱下布衣,指刚出来做官)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老于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令臣男始离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谴。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蒙正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闻者叹服。

  尝灯夕设宴,蒙正侍,上语之曰:“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士庶皆罹剽掠;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联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蒙正进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

(《宋史·吕蒙正传》)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蒙正为不闻而过之。    阳:通“佯”,假装。

B.有未者,必固陈不可。   允:允许。

C.臣甲科及第。       忝:谦词,辱

D.此宠命,恐罹阴谴     膺:承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若一知其姓名,终身不能忘  至无可用,放之山下

B.不若毋知为愈也  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乞臣释褐时官补之  孤违蹇叔,辱二三子

D.至此繁盛,知理乱在人  断其喉,尽其肉,

(3)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陈不可

B.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

C.况天下才能,老天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

D.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吕蒙正“以正道自持”的一组是:①不若不知之为愈也。②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陈不可。③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④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⑤乃知理乱在人。⑥愿陛下视近以及远。

[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吕蒙正任参知政事,初入朝堂时,有人说:“这小子也当参政吗?”他假装不闻。别人要追查,他连忙制止,当时人都佩服他宽宏大量。

B.卢多逊作宰相时,他的儿子起家就授予员外郎的大官,并且成为常侧,吕蒙正任宰相时反对这样作,请求只给他儿子授个九品京官就行了,表现了他无私的品格。

C.吕蒙正十分廉洁,有个朝廷官员家中有一面宝镜,据说能照二百里的范围,他要送给吕蒙正.请求提拔,吕蒙正说:“我的脸不过碟子那么大,要照二百里干什么?”于是不要他的镜子。

D.吕蒙正敢于直言,一次皇上把现在社会繁盛与五代时生灵凋丧作对比,有得意神色。吕蒙正劝告皇上眼光要远大,不能只看到眼前,还要看到长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乱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选自《十月》,有删改)
1.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这篇文章运用的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早期创作的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她当时生活的幸福。
B.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包含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但她也写过一些比较豪放、意境开阔的词作,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以及《渔家傲·记梦》(天接云涛连晓雾)。
D.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于容颜的美,更在于她的才藻的美、心灵的美。
E.多灾多难之世成全了作为词中伟丈夫的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把一己的愁怨与山河破碎的痛楚都融入了诗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宁波效实中学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传播心理学是传播和心理学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林之达教授的新作《传播心理学研究新探》在革新传播心理学传统的建构基石、思路和理论框架上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长期以来,专门领域的心理学都是该领域科学加心理学,或者说是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两张皮”的问题几乎无法解决。《传播心理学新探》的“新”主要在于两点:一是不走老路,二是不拉郎配。我们在研究时不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描述总结传播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不强行要求传播学与心理学按人的意志相结合,而是让两者按照各自研究对象本来联系着的脉络去自然结合。同国内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而言,本书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该书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原创性。《传播心理学新探》提出了“传播的两级效果论”,即“传播系统的天职是搜集、筛选、梳理、编缉、发送信息给心理系统;心理系统的使命就是把传播系统送来的信息转化为心理能即产生看不见的一级传播效果,有时,根据需要还要把心理能或者一部分心理能外化为行为做功,产生看得见的传播效果即二级传播效果。”它一方面吸取了德弗勒心理动力模式的珍贵思想,另一面又修正、深化了以往的传播效果理论,揭示了传播与心理互为依存的特殊关系,提出了“心理系统是传播的心理流的能量转换器,是传播致效的不可或缺的中介”的崭新观点。第二,建构了传播心理学新的理论构架,确定了传播心理学(包括传播的各种外延领域中各种专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研究内容。传统传播心理学的建构实际上是按照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依样画葫芦,是人为的“捏合”,而本书考察、揭示了传播学与心理学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实际关系,是天然的“融合”、“化合”,它改造了《传播心理学》旧的建构基石、建构思路、建构方式和理论框架,提出了新的研究模式,促进了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深化。第三,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传媒市场竞争之激烈和残酷已是不争的事实,传播者本位早已转让给受传者本位,积极满足受传者的兴趣、爱好、需要已成为媒体的共识。因此,本书着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对业界有很强的指导性。本书以传播效果为研究的核心,立足于受传者的心理系统,考察了受传者心理选择与传播效果的关系,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认知结构的心理反应,不仅能强化传播工作者要“根据受众的心理需要筛选信息”的意识,也能解决传播者在传播实践中遇到的棘手的问题。因此,本书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学科建设价值,对传播实践界也有很强的指导价值。第四、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论题的系统性、逻辑性强。“传播的两级效果论”以及对传播心理学理论框架的重新构建都经过了严密而科学的论证,引用了大量的材料,既有深度方面的典型个案,又有广度方面的统计材料,点面结合,深度与广度结合,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显示了作者严格的学术素养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1)

参照《传播心里学新探》一书的观点,下列对“传播心理学”的概念所作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传播心理学是传播学和心理学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

B.

传播心理学是以传播致效问题为核心,研究受传者的心理系统反应的一门新兴社会学科。

C.

传播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传播学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的一门社会学科。

D.

传播心理学是摒弃传统的传播学加心理学研究的老路,重新建构新的理论研究体系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2)

对文中加粗语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传播心理学研究新探》的“独创性贡献”是指对传播心理学传统的建构基石、思路和理论框架做出了独到的阐释和全面的革新,从而深化了传播心理学研究。

B.

不拉郎配”是指让传播学和心理学两者按照各自研究对象本来联系着的脉络去自然结合,而不是强行要求传播学与心理学按人的意志相结合。

C.

传播的“两级效果”是指心理系统把传播系统送来的信息转化为心理能,有时,根据需要还要把心理能外化为行为做功,产生看得见的传播效果。

D.

依样画葫芦”是指对传播学与心理学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实际关系进行考察和揭示的做法。

(3)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传播系统的天职是搜集、梳理、筛选、编辑、发送信息给心理系统。

B.

该书的研究抛弃了《传播心理学》旧的建构基石、建构思路、建构方式和理论框架。

C.

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描述和总结传播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不够科学的。

D.

作者根据德弗勒心理动力模式的珍贵思想,提出了“心理系统是传播的心理流的能量转换器,是传播致效的不可或缺的中介”的崭新观点。

(4)

根据上文内容进行推断,不属于传播心理学研究范围的一项是:

[  ]

A.

人们遇到自己所喜爱的人或事物时,心理系统的内部反应及其一般表征。

B.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对信息受众的爱好倾向进行的必要的分析和研究。

C.

信息受众的性别、所处地域及文化层次带来的兴趣差异对信息的选择的影响。

D.

传播工作者通过传媒对信息受众进行有益的思想引导的内容、途径和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随堂练1+2 讲·练·测 高中语文·必修2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仗,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豁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睦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  谋:为……谋划。

B.

剑服三日         治:备办。

C.

庄子入殿门不        趋:小步快走。

D.

王乃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日夜相击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

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  甚矣,汝不慧

C.

今夫子必儒服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D.

太子乃见王        嬴而不助五国也

(3)

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  ]

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4)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

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

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

《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5)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3)夫子休,就舍待命。

译文: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乱世中的美神(有删改)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下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这篇文章运用的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早期创作的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她当时生活的幸福。

B.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包含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但她也写过一些比较豪放、意境开阔的词作,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以及《渔家傲·记梦》(天接云涛连晓雾)。

D.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更在于她才藻的美,心灵的美。

E.多灾多难之世成全了作为词中伟丈夫的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把一己的愁怨与山河破碎的痛楚都融人了诗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乱世中的美神(有删改)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下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这篇文章运用的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早期创作的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她当时生活的幸福。

B.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包含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但她也写过一些比较豪放、意境开阔的词作,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以及《渔家傲·记梦》(天接云涛连晓雾)。

D.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更在于她才藻的美,心灵的美。

E.多灾多难之世成全了作为词中伟丈夫的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把一己的愁怨与山河破碎的痛楚都融人了诗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新课标版2012届河北省张北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9分)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 “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於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握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握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於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挽辂: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②成、康之时: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期。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窃以为不也侔:等同
B.然有急卒:突然
C.奏之故也案:按照
D.哉,夫高祖微细信:确实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虞高帝定都关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①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②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 ③夫秦地被山带河 ④此亦握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⑤留侯明言入关便 ⑥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香是(  )
A.虞将军要求娄敬换上好衣服,娄敬却坚持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这体现了他立身行事保持本色的一面。
B.刘敬本姓娄,因去陕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赐姓刘,拜为郎中。
C.这是一篇相当精彩的传记作品,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对刘敬的语言描写集中反映他的远见卓识。
D.最后一段作者评价说高帝虽然出身低微,但很有雄才多大略和政治远见,所以才能够平定四海,成就一番帝王的伟业。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2)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