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对句中加粗词解释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为修葺——逐渐
稍稍宾客其父——一会儿
去,以手阖门——及,等到
④断其喉,尽其肉,乃——前往
⑤江表英豪咸附之——归属,投奔
⑥后五年,吾妻来——回家

A.①③正确
B.③⑤正确
C.④⑤正确
D.③⑥正确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对句中加粗词解释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余为修葺——逐渐
稍稍宾客其父——一会儿
去,以手阖门——及,等到
④断其喉,尽其肉,乃——前往
⑤江表英豪咸附之——归属,投奔
⑥后五年,吾妻来——回家
A.①③正确
B.③⑤正确
C.④⑤正确
D.③⑥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7高考语文模拟卷10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

  司马芝字子华,少为书生,避乱荆州。太祖①平荆州,以芝为菅长②。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③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吏④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⑤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吏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三国志·魏书十二》

注:①太祖:指魏武帝曹操。②菅长:菅县县令。③主簿:县令的下属,主管文书。④掾吏:县令的属官。⑤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地方的官员。

(1)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时天下草创,多不法     奉:执行

B.

节家前后未尝徭       给:提供

C.

芝乃驰檄济南,陈节罪    具:具体

D.

昭犹芝,不为通       惮:担忧

(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或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 ②芝妻伯父董昭 ③而宾客每不役 ④勋芝书,不著姓名

[  ]

A.

两个“因”字不同,两个“与”字相同

B.

两个“因”字不同,两个“与”字也不同

C.

两个“因”字相同,两个“与”字也相同

D.

两个“因”字相同,两个“与”字不同

(3)

对下列加粗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惮芝,不为通        犹:由于

B.

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乃:于是

C.

会内官事托芝         以:把

D.

夫设教犯,君之劣也      而:并且

(4)

把下列句子编为四组,从分句间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 ②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 ③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 ④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⑤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

[  ]

A.

①⑤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⑤

(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司马芝在菅县任内,不畏权势,为了削弱主簿刘节的势力,他不听下属的劝阻,征调刘节的宾客王同等人入伍当兵。

B.

当刘节将王同等人藏匿起来时,司马芝让督邮到县追责,又向太守报告刘节的罪状,在太守支持下打击了刘节的势力。

C.

对于刘勋以旧部下属名义的请托,司马芝虽然仍然按他的要求照办,但却留有一手,并不复信,所以能避过了后来的灾祸。

D.

司马芝教育下属奉公守法,不要因为郡主软弱而违犯法令,并且认为违犯法令必然招致祸害,所以他的下属都能尽心于政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蒙自高级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

下列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于是余有焉       叹:叹惜

B.

以近         夷:铲平

C.

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D.

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2)

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物以相

③余与四人拥火

②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④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  ]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

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3)

对选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认为要达到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

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达到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

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

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焉/叹:叹惜
B.无物以之/相:搀扶
C.而人之所至焉/罕:少
D.其能讥之乎/孰:怎么
2.下列两组句子加粗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
②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③夫夷
④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 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4.对选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黄冈新内参·高考(专题)模拟测试卷·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期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埔奏曰:“征为人臣,虽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命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矍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①阿党:偏私、偏袒。

②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

1.下列各句加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访:询问。

B.征有经国之才      雅:很,甚。

C.帝令彦博征       让:道歉。

D.帝然改容曰       矍:惊恐,吃惊。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虚词分别编为两组,对其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访得失

此而言

有言征阿党亲戚者

④则邦之兴丧,未可知。

[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句子全都反映魏征抗直、无所屈挠的一组是

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

②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③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

④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⑤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⑥征为人臣,虽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对这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初即位时,励精图治,多次领魏征进卧室,询问施政得失。

B.有人传言魏征偏袒自己的亲戚,皇帝派御史温彦博去调查,发现传言不实。

C.魏征入朝奏说,君与臣和庇默契,二者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哪有弃公道于不顾,只追求个人行为影响的。唐太宗听后大怒,后又悔悟。

D.魏征认为,要让臣子做良臣,不要让臣子做忠臣,忠和良相差太远了。

5.对魏征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魏征深知,忠臣良臣不同的命运、结果,认为做良臣要比做忠臣好得多。

B.首先要肯定的是,忠臣和良臣都是做人臣必须要做到的。

C.魏征认为做良臣要比做忠臣好,因为做忠臣就会被杀头。

D.太宗对魏征的话很信服,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王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①刊章:诏令上删除告密人的名字。②蘧伯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很讲义气。

③明廷:汉代对县令的敬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览遏章表              绝:截留。

B.笃因送俭出塞            缘:缘分。

C.大将军、三公并辟          并辟:同时征召。

D.而俭资计            差:稍微。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所不轨    俭所弃  ③明廷今日载半矣    ④莫不重名行

A.③④意思、用法都不同,①②意思、用法都不同。

B.③④意思、用法都不同,①②意思不同,用法相同。

C.③④意思不同,用法相同,①②意思、用法都不同。

D.③④意思、用法都相同,①②意思、用法都相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张俭“望门投止”,能得民救助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②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③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④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⑥宗亲并皆殄灭。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俭为人刚正不阿,且淡泊功名,见刺史不称职,就称病不做秀才,对大宦官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也敢冒死弹劾。

B.毛钦也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而不便直说,所以用蘧伯玉的耻于独为君子的德义来暗示李笃,自己也具仁义之德。

C.张俭晚年颇受器重,但他对政事已经感到厌倦,官府多次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因为家中比较富裕,灾荒时能倾尽财产,济助百姓。

D.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内心并不愿出任,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来他发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没再参预过政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乌丹二中2006-2007高中三年级补班摸底试卷(4)、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郅都者,扬州人也。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因力谏止上如厕救贾姬,太后赐之金百斤。济南闲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闲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郅都迁为中尉。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行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郅都死,后长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于是上召宁成为中尉,其治效郅都,其廉则弗如。

(1)

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厕救贾姬(到)

②奉职节官下(老死)

B.

①余皆股栗(恐惧颤抖)

②问无所受(遗留)

C.

廉(郅都)

②已亲而仕(通“背”)

D.

面折大臣于朝(当面折服)

②见如此(害怕)

(2)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

A.

顾妻子矣

B.

是遂斩郅都

C.

便宜行事

D.

后长安左右宗室暴犯法

(3)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力谏止上如厕救姬

自杀

B.

①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太守

②窦太后竟中都以汉法

C.

①魏其侯使人间与临江王

危法中都

D.

①郅都迁中尉

□引兵去

(4)

文末说宁成不如郅都廉洁,下面全部表现郅都廉洁品行的一组是

①面折大臣于朝

②不发私书

③倍亲而仕

④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

⑤请寄无所听

⑥族灭闲氏首恶

⑦问遗无所受

⑧奉职死节官下

[  ]

A.

①④⑥

B.

③⑤⑧

C.

②⑤⑦

D.

②⑦⑧

(5)

根据全文内容,以下判断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郅都是汉孝景帝时最早使用重刑的官吏

②窦太后怒郅都的主要原因是“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

③窦太后赏罚分明:不因为郅都治济南有功而废王法

④郅都执法不避权贵,后来竟被以违法的罪名而处死

⑤窦太后认为郅都逼死了临江王,所以要罗织罪名处死郅都

⑥汉景帝贤明仁惠,了解郅都虽犯王法,但忠心可嘉

⑦“是时民朴,畏罪自重”,是因为郅都用严刑

[  ]

A.

①③⑥⑦

B.

①④⑤⑦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全优设计必修四语文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

下列“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  ]

A.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

以啮人,无御之者

C.

余船以次俱进

D.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

下列对“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强而赵弱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③城入赵而璧留秦 ④徐而察之

[  ]

A.

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B.

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

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D.

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3)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

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毕礼而

B.

宁许以秦曲

C.

臣请璧归赵

D.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5)

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一段写蔺相如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B.

本段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C.

蔺相如决定许璧于秦,是从国势的强弱上考虑的,不囿于一事之象、一时之见,故而他的判断符合客观形势。

D.

根据文意,“王必无人”中的“必”解释为“一定,肯定”,更能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