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全优设计必修二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的?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20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25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20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1)

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

(2)

从文章一、三段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举例要简明,能说明问题即可)

(3)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

“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

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个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辽宁省抚顺市六校联合体2011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

  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灾难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大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和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

  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20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是

  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情调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25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20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注: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评论家,祖籍福建。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二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

“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

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使语言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

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

(3)

从文章第一、三段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或侧面)来写雨的,请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4)

文中“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两个划线的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福建省双十中学高三高考热身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文学运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楣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如戏剧,却也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华气象。“五四”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散文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刘知几揭橥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董桥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昧。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这部全景式的散文选集,给读者提供了多维的欣赏空间。读者一可以鸟瞰:通读全编,纵览全局,宏观散文世界的发展变化。人文世态的冷暖浮沉,时代潮流的推荡磨洗,也可以由此略见端倪。二可以平视:和素昧平生的作家一一相对,如倾肺腑。文心不同,各如其面,有的渊博,有的深秀,有的严峻,有的真挚,有的隽爽,有的风趣,有的娴雅,有的自然。三可以凝睇:心领神会,赏析美文之美,美在何处?大概离不开体貌、风神、襟怀、素质这些着眼点。而所有这一切,全部体现于抽象的文字符号。司空图品诗,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这句名言,只宜意会,不可黏滞,因为文学的建筑材料只能是文字。要做到韵外有致,弦外有音,也只好通过文字的诱发暗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功高北斗,缺点在于没有把白话文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明确区分。艺术性的白话文,不能以“明白如话”自给自足,应当有声有色有光有味,能静能动能歌能舞,善达意,善表情。“五四”至今,白话文成熟到什么程度,大可在散文中测量深浅。四可以远眺:看纸上烟云,字里风涛。散文家的心声常和时代的声音互相呼应,从散文的兴衰中,可以隐然看到一代的政治史、思想史、风俗史、心灵史。五可以浏览: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是最有味有益的消遣。
(节选自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综合刘知几、章学诚、袁枚、王国维、董桥诸家的见解,领悟其精义并灵活运用于实践,可得散文三昧。
B.由于作家个性追求不同,入选的散文风格各异,阅读他们的作品,就是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
C.从“五四”至今的散文可以看出白话文日臻艺术化,艺术的白话文善达意,善表情,有声有色,有光有味。
D.选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既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散文的地位和特点,又为读者介绍了散文欣赏的多维视角。
【小题2】作者认为《中华散文名家名作》为读者提供了五维的欣赏空间,其中第一维指的是“了解时代世态变化”,请概括其它四维的内容。(2分)
【小题3】作者引述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名言,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见解?(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福建省高三高考热身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文学运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楣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如戏剧,却也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华气象。“五四”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散文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刘知几揭橥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董桥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昧。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这部全景式的散文选集,给读者提供了多维的欣赏空间。读者一可以鸟瞰:通读全编,纵览全局,宏观散文世界的发展变化。人文世态的冷暖浮沉,时代潮流的推荡磨洗,也可以由此略见端倪。二可以平视:和素昧平生的作家一一相对,如倾肺腑。文心不同,各如其面,有的渊博,有的深秀,有的严峻,有的真挚,有的隽爽,有的风趣,有的娴雅,有的自然。三可以凝睇:心领神会,赏析美文之美,美在何处?大概离不开体貌、风神、襟怀、素质这些着眼点。而所有这一切,全部体现于抽象的文字符号。司空图品诗,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这句名言,只宜意会,不可黏滞,因为文学的建筑材料只能是文字。要做到韵外有致,弦外有音,也只好通过文字的诱发暗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功高北斗,缺点在于没有把白话文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明确区分。艺术性的白话文,不能以“明白如话”自给自足,应当有声有色有光有味,能静能动能歌能舞,善达意,善表情。“五四”至今,白话文成熟到什么程度,大可在散文中测量深浅。四可以远眺:看纸上烟云,字里风涛。散文家的心声常和时代的声音互相呼应,从散文的兴衰中,可以隐然看到一代的政治史、思想史、风俗史、心灵史。五可以浏览: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是最有味有益的消遣。

(节选自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综合刘知几、章学诚、袁枚、王国维、董桥诸家的见解,领悟其精义并灵活运用于实践,可得散文三昧。

B.由于作家个性追求不同,入选的散文风格各异,阅读他们的作品,就是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

C.从“五四”至今的散文可以看出白话文日臻艺术化,艺术的白话文善达意,善表情,有声有色,有光有味。

D.选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既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散文的地位和特点,又为读者介绍了散文欣赏的多维视角。

2.作者认为《中华散文名家名作》为读者提供了五维的欣赏空间,其中第一维指的是“了解时代世态变化”,请概括其它四维的内容。(2分)

3.作者引述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名言,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见解?(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西省太原市2012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竞雄女侠——秋瑾

  我们这个民族有一道深深的伤口,那道伤口来自1907715日的绍兴。整整过去了一百年,站在轩亭口仍旧感触到了来自这道伤口的灼灼疼痛。

  辛亥革命期间,那么多的革命志士死于非命,只有秋瑾的死最大限度地激起了汉人的反抗情绪。原因很简单,封建时代,男子膝下如金,女子守身如玉,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对女性死刑判决一般采用绞刑,满清统治者对一个汉族女子不仅施尽酷刑,而且当街斩首,弃尸闹市,罪名是颠覆政府。

  秋案正好发生在晚清时局最为动荡时期,纲常紊乱,人心向背。秋瑾被无限放大,不知道秋瑾的人都因此知道了秋瑾,不懂得革命的人也因此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士绅阶层开始同情革命党,党人更加坚定了信念,革命形势一转颓势,得到了空前发展,晚清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越发变得不可收拾。

  时代大变局的重担竟然让一个弱女子去承担,秋瑾孤单的身躯常常让这个世界的男人倍感心痛,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摸自己的脖子,仿佛那把刀就架在身后,忍不住地心虚,时不时地慨叹秋瑾的勇气和决然。

  百叹之余,我们回过头来解读秋瑾身世。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氏,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她的人生只翻阅了薄薄的32页春秋。无数人端详过那张日式装扮的照片,秋瑾的仪容从百年前冲进了我们的视线,一张充满瓷质光泽的女性脸庞,虽然不算绝代风华,却也相貌端庄。她的扮相时髦,绾着高高的云鬓,披着貂袭大衣,一派英姿飒爽。不难看出,这是一位尚武的刚烈女子,她用挑衅和不羁看待着这个世界。

  1900年,王廷钧纳捐为户部主事,秋瑾随丈夫客居北京,在京期间,她经常阅读新出版的一些书籍,阅读进步新报,迅速与新思潮接轨。戊戌六君子为维新而引颈就戮,尤其是谭嗣同的侠烈性情深得秋瑾崇仰,革命种子在内心深处悄然潜藏下来。庚子年是近代史以来最为动荡的一年,秋瑾目睹了以燎原之势燃烧华北大地的义和团运动,目睹了北京城头变幻着八国联军的大王旗,一个二十多岁的青葱女子亲历了国破山河碎,原来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转化为救国献身的宏涛巨愿。

  1904年,秋瑾毅然冲破重重阻力与丈夫离婚,自费赴日本留学。可以想像,这在百年前的封建社会需要背负多么大的压力。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瓜葛至今仍无处不在,即使当下,还有一些人对秋瑾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微词,认为秋瑾是因为夫妻不睦而投身革命,认为女子就该以相夫教子为贤德,有人发出疑问,像秋瑾那样抛头颅撒热血,而死无立锥之地,这样做值得吗?

  秋瑾的革命首先从女权开始,放脚、兴学、办报,一步步颠覆着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她在日本创立天足会,呼吁女子放脚。只有扯碎这块死死纠缠女子千年的裹脚布,为女子争取行动自由,才能获得与男子并驾齐驱的机会。从生理上解放女性之后,秋瑾意识到只有教育才能够使女性真正自强自立,她先后执教绍兴女学堂、南浔女校、绍兴大通学堂,播撒革命的种子,成功地发展了一大批革命女性,为日后浙江光复积蓄了力量。秋瑾在日期间创办了《白话报》,归国后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妇女杂志《中国女报》,大力倡导妇女解放,宣扬婚姻自由,传播革命思想。

  在日留学期间,秋瑾加入了同盟会,并被推选为浙江同盟会的主盟人。归国后,加入光复会,任光复军协领。秋瑾在革命同志中脱颖而出,带领浙江有志之士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当年,徐锡麟、陶成章、秋瑾以大通学堂为基地培养革命志士,并以此为江南反清大本营,积极筹备起义。1907年初,他们在此制订了浙皖起义计划,首先由徐锡麟在安庆举事,秋瑾随后在绍兴响呼,义军先夺取安徽、浙江、江苏三省,在南京开府,再向四周各省发展。

  1907713日中午,300名清兵涌进大通学堂,他们的任务是抓捕革命党领袖秋瑾。早在一周前,徐锡麟事败身死,安庆起义的失败迅速牵涉到了绍兴,秋瑾也很快被乡绅胡道南告发。

  秋瑾被嘈杂的脚步推搡着带到了绍兴知府衙门,知府贵福是满人,他最为痛彻的就是反清排满。当晚贵福主持三堂会审,对秋瑾以及其同党施行了跪火砖、跪火铁链、刺竹签等酷刑,秋瑾顷刻问血肉糜烂、遍体鳞伤。这真是一个千古奇女子啊,双眉倒竖,眼眸中折射出铁的冷光,任凭严刑拷打任是一言不发。

  绝境中的担当,应该是秋瑾的魅力源头。生,或者死!生存,或者毁灭!她一定经历了哈姆莱特式的拷问。再勇敢的人也有一丝犹豫,她勇敢地选择了死亡,她悲痛于同胞醉生梦死,悲痛于国家颓废却无人挽救的遗恨,决定一死来换取天下公心。她期待以自己的死作为导火线,引爆大清王朝这个矛盾丛生、百病沉疴的火药桶。

  秋瑾的大义凛然感化了一些官员。参加了三堂会审的山阴知县李钟岳对她渊博的学识非常钦佩,更加尊敬她的意志,请她坐在椅子上进行了一番谈话。秋瑾忍着剧烈的疼痛,艰难地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便缄默不语。由于绍兴驻军有限,浙江巡抚张曾扬、绍兴知府贵福担忧光复军反攻解救秋瑾,他们迅速统一意见,两天后便对秋瑾行刑。

  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几个指甲大小的楷书深深地触动了李钟岳的良知,想想自己堂堂一个七尺男儿居然不如一女子忠勇刚烈,他手捧墨书,老泪纵横。李钟岳因力保秋瑾而遭撤职.他走不出秋瑾的阴影,被巨大的悲情所击倒,三个月后以悬梁自尽的方式殉道。

  秋瑾用自己的死实践了加入同盟会时的誓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秋瑾的死不是独立的,惠兴为女权奔走无望自杀,吴樾刺杀五大臣殉难,陈天华绝望于国家投海,徐锡麟剖心献胆,秋瑾是他们的延续和升华。在我看来她的死更加惨绝,让人读来肝肠欲断,那场血腥时不时从百年前的重重帷幕中渗透出来,让人难以释怀,即使经过了一段时间也无法治愈我们民族的伤口。

(1)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秋瑾是一位刚烈的女子,她用挑衅和不羁看待着这个世界,为了革命她冲破重重阻力与丈夫离婚。

B.

秋瑾随丈夫客居北京期间,经常阅读进步新报,迅速与新思潮接轨,目睹戊戌六君子为维新而引颈就戮,内心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她目睹义和团运动和列强侵略,萌生了救国献身的宏愿。

C.

秋瑾的革命首先从女权开始,在生理方面,呼吁女子放脚,力图扯碎死死纠缠女子千年的裹脚布,为女子争取行动自由。在精神方面,她先后执教于数所学校,播撤革命的种子,教女性真正自强自立,她还创办报纸杂志,大力倡导妇女解放,宣扬婚姻自由。

D.

秋瑾被捕后受尽酷刑,但任凭严刑拷打而一言不发,只是艰难地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

E.

李钟岳觉得自己身为堂堂一个七尺男儿却与秋瑾的革命精神相去甚远,于是竭力想保全她。秋瑾被杀三个月后,他又被巨大的悲情所击倒,以悬梁自尽的方式为革命殉道。

(2)

秋瑾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3)

秋瑾的“勇气和决然,”在行动上有哪些表现?

(4)

文章开头和结尾说到秋瑾的死,是我们民族一道深深的无法治愈的伤口,请根据文意有理有据地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