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B.大王来操何——沛公军霸上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沛公奉卮酒为寿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刘备,天下枭雄
B.①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①时人莫之许也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①验之以事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天津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2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 题型:0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B.大王来操何
沛公军霸上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沛公奉卮酒为寿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1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辱问于长者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C.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奚以知其然也
D.皆山水之奇者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举匏樽以相属属:同“嘱”,嘱咐。 | B.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食:享用。 |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 D.而天地曾不能一瞬曾:竟,简直。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游于是乎始 |
B.何为其然也輮使之然也。 |
C.哀吾生之须臾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耳得之而为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
B.“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暗示了时间不会停止流逝,超脱只能是暂时的,及时在大自然中行乐是忘怀人生苦闷的正途。 |
C.《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它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
D.文中客的观点和感情可看做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时的领悟,这一切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发的。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吴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 B.期山东为三处。
C.几何不从汝而也。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下列加点字中词性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国。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见其难为 ②视为止,行为迟
B.①汉军乃觉之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得养生焉
D.①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②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下列句子中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今卒困于此。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C.赵尝五战于秦。 D.不忍杀之,以赐公。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B.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所遇到的对手都被我击破了,所打击的敌人都臣服了。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因为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D.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燕赵两国的君王,才开始有谋略。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况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带领八百壮士夜间突围成功,一路逃亡,又被农夫所骗误入沼泽,逃到东城县,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B.东城快战中,项羽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主要表现他知耻重义。
C.文段(二)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D.文段(二)依次从齐燕赵三国分析各自灭亡的原因之后,进一步从反面作假设推论,以证明确实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下列各句中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官传序》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是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全文以“呜呼”起笔,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委婉的韵致。
B.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项羽之死》中对项羽的写法是通过三个连续事件集中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C.《六国论》首段从论古入,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论古讽今,现实针对性很强。
D.《阿房宫赋》一文文采焕然,使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写阿房宫的占地之广、建筑之高就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宫中歌舞的感受使用白描手法。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中学语文阅读迁移训练·高三(下) 题型:01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评点方法
①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按照将艺术分为表现和再现两大类型的分类方法,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作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并且为了这种表达,常常将现实表象的固有常态拆碎,按照表达的需要重组。因而主张形神兼备以神为要,主张虚实结合而尤尚空灵,以精练求深广,于一瞬求永恒,努力创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言有尽而意无穷”乃至“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文学作品,作家是“极数十年之力,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览而尽,可乎”?当然不可。“涵咏工夫兴味长”,“莫将言语坏天长”,需要“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获取“希声”之“大音”,“无形”之“大象”,获取“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评点当细读细研的作品,自然就比较易于达到“深观其意”的要求。
②中国文学的重写意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创作上,同时还体现在古代的文学批评甚至文学理论上。理论上的“气”、“风骨”、“韵味”、“神”之类概念,颇为多义,不便于诠释,因而须要意会;批评时所谓“隽永”、“清丽”、“雄浑”、“沉郁”之类的判语,微妙而近玄虚,还是须要意会。意会之后的表达,能常采取拟象取譬之法,从具象到具象,那么,理解时还是不能不靠意会。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文学批语中更是到处碰到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理论和批评大体是由鉴赏始,以鉴赏终,鉴赏贯穿全过程。传统评点方法于作品中逐字逐句逐段逐回鉴赏,鉴赏中提出法则,鉴赏中阐释意义,鉴赏中表达感情,甚至还可以在鉴赏中来点意识流,上挂下联,心骛八极,神游四方,尤其体现了中国文学重写意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
③不可思议的是,传统评点方法竟然在现代文学里消失,而且消失得非常突然!原因复杂多样,须要请有关文学史专家们立一个专题来研究。在此我斗胆猜度,本世纪初西风东渐,正值国人因新奇而趋骛于西方式抽象思想方法的时候,传统评点方法在中国历史的“百慕大三角”时期神秘失踪,或许正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呢!不得而知。时至今日,中华学子日趋成熟,心有定数,大体看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可笑,在此不论。事实上,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归纳演绎固然长人见识,接近于科学;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建立在具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直觉体会,以意溯志,追求顿悟,却也十分启人心智,接近于文学本体。西方式的文学批评惯于从作品中提出问题,然后抛开作品,抽象出世界的大小道理,做自己的千古文章,文章可能深刻完整,但不一定与原来的作品紧密相关;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紧扣本文,从作品中来,到作品中去,为作品作阐释,作褒贬,作升华,批评未必完整深刻,但肯定与作品紧密相联。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可以吸引文学以外的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作品的各种内涵进行批评,可能丰富深致,但也可能抓住一点而不及文学;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则非文学中人不可,因为它十分具体,局外之人在作品通幽径前必然茫茫然手足失措。这么说丝毫没有扬此抑彼的意思。人类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非墨即扬实在是画地为牢,自我窒息。如果确系西学的影响固然很好,西式批评方法完全可以请进中国,而中国的传统评点方法也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二者完全可以各行其是。
1.不属于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的一项是
[ ]
A.在创作上,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就是重在写意。
B.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
C.在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到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
D.在认知过程中,旨在表达客观事物的各种表象的反常态的排列。
2.作者推测“传统评点方法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的原因,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是因为国人对西方式的抽象思想方法感到新奇而追求它。
B.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
C.是因为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D.是因为传统评点方法仍处在中国历史上神话传说的时期。
3.对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的优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两者思维基础不同,前者偏重于理性,接近科学,后者偏重于感性,接近文学本体。
B.两者的全局观念和深刻程度不同。前者可能深刻完整,后者缺乏全局观念且不够完整。
C.两者与原作品的相关程度不同,前者未必与原作紧密相关,后者与原作关系密切。
D.两者参与“批评”的人员的专业程度不同,前者未必是文学中人,而后者非文学中人不可。因此,前者的研究有可能丰富深致,也可能远离文学,后者能曲径通幽。
4.对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进行优劣比较的目的是
[ ]
A.强调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
B.主要目的是说明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好,它是科学的,是不会消失的。
C.二者互不相容,完全可以各行其是。
D.倡导中国传统评点方法,说明其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