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项中,对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主要体现了孔子在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B.《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具有很高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狄更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4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主要体现了孔子在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B.《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具有很高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狄更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西省太原五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13

下列各项中,对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主要体现了孔子在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B.《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具有很高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狄更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小题1:根据下面的语言提示,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2分)
①葛朗台太太去世后,葛朗台通过公证人,让欧也妮签署了一份的文书,从而把全部家产总揽在自己手里。(《欧也妮与葛朗台》)
②玛丝洛娃认识了一个叫(人名)的政治犯,她意识到必须在他和聂赫留朵夫之间做选择。(《复活》)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焦大是宁国府的老奴,由于以往的功劳情分,宁府的主子们对他另眼相看,不大难为他。他趁着酒兴,先是骂大总管赖二,随后大骂贾蓉、贾珍。贾蓉听了非常生气,便让下人把焦大捆了起来,用土和马粪填了他一嘴。(《红楼梦》)
B.孙吉人、王和甫打算联合实业界同人,合办一个银行,作为他们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企业,吴荪甫对于这一提议十分赞同,之后不久便成立了“益中信托公司”。(《子夜》)
C.“五·四”运动发生后,觉新和两个兄弟一样贪婪地读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的文章。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和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家》)
D.葛朗台在巴黎的同胞兄弟因无钱偿还债务,准备自杀。临死前,他打发儿子查理来投奔伯父。葛朗台不愿把查理这个包袱背在身上,便让查理签了一份脱离亲属关系的声明书,然后把他打发到阿位伯去做生意。(《欧也妮·葛朗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1.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2.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3.第三段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
A.即使  因此  甚至  而且
B.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C.如果  可是  从而  何况
D.如果  可是  从而  而且
4.对这四段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内容叙述正确的的一项
[     ]
A.前三段并列论述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第四段总论马克思对科学的观点和态度。
B.这四段文字是并列关系,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及对其他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关注。
C.前三段分说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第四段作总结,对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贡献作综合评价。
D.这四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层递的,它们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和马克思对科学的观点、态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陆 地 上 的 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ào)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6分)(   )(   )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选择分析正确的两项。(6分)

A.海难摧毁了船长的船,使他成为疯子,也摧毁了他内心深处的船长情结。

B.他久经考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热爱自己的事业,一如热爱自己的生命。

C.他遇险不慌,沉着指挥,船沉了又劝同事们逃走,具有忘我、献身的精神。

D.小说的故事让人扼腕叹息,我们在疯子船长这一人物身上感受到一种人生悲剧。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细胞凋亡与生命本质相关,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从生命的产生说起。人的身体由数百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它们都来自受精卵。在胚胎期人或其他生物的细胞数量急剧增加,这个时候是细胞分化和特异化的时期。在胚胎发育期间细胞必须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和在恰当的时间分化,以便产生正确的细胞类型。细胞分化和特异化后便形成多种多样的组织与器官,比如肌肉、血液、心脏和神经系统。人体内的数百种细胞都有各自的特异性,而这些特异性细胞之间的有机合作才使得机体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无论在发育期还是在成人体内,既有大量的新细胞产生,也有大量的旧细胞死亡,这是生物体的一种自然现象。而为了维持机体组织中适宜的细胞数量,在细胞分裂和细胞死亡之间需要一种精确的动态平衡,就像一个水库的蓄水与放水。由于这种生成与死亡的有序流程,在胚胎和成人期便维持着人体组织的适宜细胞数量。而这种精密地控制细胞的消亡过程就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正常的生命需要细胞分裂以产生新细胞,并且也要有细胞的死亡,由此人体和生物的器官才得以维持平衡。比如,成年人每天有超过10000亿个细胞产生,与此同时相同数量的细胞也通过一种受到控制的“自杀程序”而死亡,即程序性细胞死亡。

  而发育生物学家最先描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这种细胞死亡对于胚胎发育是必须的,比如,蝌蚪变形成为青蛙就是如此。在人类胚胎,手指与脚趾的形成也需要一部分细胞程序性死亡,如此才可能生成指、趾,如同树木的枝桠。如果没有程序性细胞死亡,指、趾之间就会连接在一起,像鸭子的蹼一样,趾、趾之间是连在一起的。同样,在大脑发育的最初阶段程序性细胞死亡也决定着大量神经细胞的产生与消亡。

(节选自《细胞凋亡的意义》(《百科知识》2003年1期)

(1)

“这个时候是细胞分化和特异化的时期”,该句中“这个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  ]

A.

人的身体由细胞组成时期

B.

生命的产生时期

C.

细胞分化时期

D.

胚胎发育期

(2)

“在细胞分裂和细胞死亡之间需要一种精确的动态平衡”,下列对“动态平衡”的理解最准确的一句是

[  ]

A.

在维持机体组织中适宜的细胞数量的前提下,产生多少新的细胞,也就死亡多少旧的细胞。

B.

既有大量的新细胞产生,也有大量的旧细胞死亡

C.

产生多少个新的细胞的同时,也就死亡相同数量的细胞。

D.

细胞分裂以产生新细胞,并且也要有细胞的死亡。

(3)

下列各句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这个概念解释最准确的一句是

[  ]

A.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生物体的一种自然现象。

B.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指精密地控制细胞的消亡过程。

C.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指为了维持机体组织中适宜的细胞数量,在新的细胞产生时,在某种程序控制下,也死亡部分或相同数量细胞的一种生命现象。

D.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对于胚胎发育必须的细胞死亡。

(4)

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要让细胞分化产生正确的细胞类型,就必须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和在恰当的时间。

B.

程序性死亡出现在人的发育期和成人期,不出现在人的胚胎期。

C.

机体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于人体内的数百种细胞特异性细胞之间的有机合作

D.

正是因为程序性细胞死亡,人的指、趾之间才没有连接在一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活题巧解巧练·高一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想?”原曰:“弧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三国志》卷十一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师亦原之言而为之泣。(悲伤)

B.崧曰。(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见识)

D.君舍之。(就)

(2)下列句子加粗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原过其旁泣  子路拱

B.一则羡不孤  秦贪,负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D.当书相分  斧斤时入山林

(4)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师)于是就遂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三国志》卷十一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崧                  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          识:见识。

D.君舍之                乃: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三国志》卷十一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崧                  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          识:见识。

D.君舍之                乃: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