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遭闵凶
②而刘婴疾病
③门衰祚
④日西山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遭闵凶
②而刘婴疾病
③门衰祚
④日西山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饶广丰中学高二语文期终考试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与余同  殆:危险

B.

故莫能知  知:通“智”

C.

知而不能言  虽:虽然

D.

笑李渤之也  陋:知识浅薄

(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郦元之所见闻

②言之不详

③夜泊绝壁之下

④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其用法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

A.

余自齐安行适临汝。

B.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泊绝壁之下。

C.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

事不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

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选自《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说明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B.

本文选自《石钟山记》,作者苏轼。说明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C.

“叹郦元之简”与“笑李渤之陋”。表达了作者对此二人观点的否认和批评。

D.

本文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李渤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时对此二人都进行了讥讽,只不过对郦道元的讥讽是善意的罢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语文 同步·单元练习册 高一(上) 题型:048

紧接课文阅读以下补充文段,然后回答第1~13题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干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也。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拼注读音

(1)两涘渚崖之间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3)夏虫不可于冰者,于时也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

(1)两涘渚崖之间

(2)百川河,

(3)望洋向若而叹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5)今尔出于

3.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东”意思一样,两个“若”意思也一样。

B.两个“东”意思不一样,两个“若”意思也不一样。

C.两个“东”意思一样,两个“若”意思不一样。

D.两个“东”意思不一样,两个“若”意思一样。

4.下列各组解释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河伯:黄河之神

  大理:大的道理

B.野语:俗语、俗话

  大方之家:舍得花钱的人家

C.百川:许多条河流

  水端:水的尽头

D.难穷:难以穷尽,难以走到尽头

  有之:有这样的说法

5.下列语句中的“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至北海②吾非至子之门③吾尝见笑大方之家④不可以语海⑤今尔出崖涘⑥观大海⑦束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⑦/④⑥/⑤
C.①③/②⑤/④⑥/⑦
D.①②/③⑤/④⑥/⑦

6.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别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秋水至②面而视③少仲尼之伯夷之义

[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D.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7.对下面这个句子的翻译,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  ]

A.于是乎河伯才把头掉转过来

B.在这时河伯就改变了他的面部表情

C.在这时河伯才把头掉转过来

D.于是乎河伯就改变了他的本来面目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于是焉何伯欣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吾始弗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的语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③我之谓也④百川灌河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本文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上文中有几个短语,写的是河伯的神情,但反映了河伯由自满到自责的变化,请把这几个词语依次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推断第二段中下列短语的意思

①拘于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笃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束于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乃知尔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填空

庄子,姓________名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国人,是________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________所合著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力就,不能者止
列:行列。
B.危而不持,颠而不
扶:搀扶。
C.则将焉用彼
相:辅助者。
D.龟玉毁于
椟:匣子。

(2)对下列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夫子欲
②是谁过与
③则修文德以来
④而在萧墙内也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子主张礼治的一组是

[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4)孔子称呼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如“求也”、“冉也”等。而在本文中,对冉有的称呼,却省去了这个“也”字,三次直呼“求”。对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省去“也”,表现出孔子的语气急促,态度严肃。

B.突出孔子声色俱厉的那种神态。

C.突出了孔子的义正辞严和冉有的理屈词穷。

D.突出孔子对冉有的观点及做法深恶痛绝。

(5)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孔子批评了冉有口是心非、编造借口、不说老实话的两面派态度。

B.孔子主张财物均匀分配,上下和好相处,相安无事。

C.孔子主张以德服人,用礼乐教化人,实行仁义之政。

D.季氏攻打颛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鲁国国君削弱自己的权力。

(6)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而近于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来之,则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力就,不能者止
列:行列。
B.危而不持,颠而不
扶:搀扶。
C.则将焉用彼
相:辅助者。
D.龟玉毁于
椟:匣子。

(2)对下列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夫子欲
②是谁过与
③则修文德以来
④而在萧墙内也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子主张礼治的一组是

[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4)孔子称呼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如“求也”、“冉也”等。而在本文中,对冉有的称呼,却省去了这个“也”字,三次直呼“求”。对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省去“也”,表现出孔子的语气急促,态度严肃。

B.突出孔子声色俱厉的那种神态。

C.突出了孔子的义正辞严和冉有的理屈词穷。

D.突出孔子对冉有的观点及做法深恶痛绝。

(5)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孔子批评了冉有口是心非、编造借口、不说老实话的两面派态度。

B.孔子主张财物均匀分配,上下和好相处,相安无事。

C.孔子主张以德服人,用礼乐教化人,实行仁义之政。

D.季氏攻打颛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鲁国国君削弱自己的权力。

(6)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而近于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来之,则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新教材同步导学(高一·上) 题型:01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柑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猴子)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挽裂,尽去而后慊(快意,满足)。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五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1.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不于同而矜于治
矜:矜夸
B.其柑梨橘柚邪
犹:犹如
C.归亦捧心而其里
颦:皱眉
D.妻子而走
挈:带领

2.分别解释下列两组加粗字的词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去”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两个“去”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C.两个“去”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D.两个“去”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3.下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什么?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

[  ]

A.现在拿猿猴的衣服给周公穿上

B.现在给猿猴穿上周公的衣服

C.如果给猿猴穿上周公的衣服

D.如果把周公的衣服穿在猿猴身上

4.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  ]

A.终归也捧着心而且皱着眉。

B.回家后也(仿照西施的姿态)捧着心、皱着眉。

C.回家路上也(仿照西施的姿态)按着胸口、皱着眉。

D.归来也捧着心,皱着眉,效仿西施的样子。

5.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  ]

A.可惜啊,而孔夫子真穷啊!

B.真可惜,你的老师孔夫子真穷啊!

C.真可惜,而孔夫子(复古治国)走到穷途了!

D.真可惜,你的老师孔夫子复古治国的道路走不通啊!

6.下列对文意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猿猴、丑女为例,说明礼义法度应随时而变;主张孔子遵古礼、法先王的观点。

B.本文用猿猴、丑女的故事,说明礼义法度不能照搬,孔子遵古礼是有一定道理的。

C.本文用猿猴、丑女为例,说明礼义法度应随时而变;反对孔子遵古礼、法先王的观点。

D.本文用猿猴、丑女作比喻,说明对古代礼义法度有盲目效仿的,孔子也是其中的一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1—2002学年度第二学期形成性练习 高一语文 题型:013

  阅读《梅花岭记》(节选),完成1----6题。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事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都督肇基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誓与城为
殉:殉难
B.汝诸孙中
谱:记入家谱
C.忠烈拔刀自裁
自裁:自杀
D.不能执刃
执刃:拿刀

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和“之’,对它们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和硕豫亲王先生呼

②乃衣冠葬

[  ]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

3.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

A.谁为我临期成大节
此:指代“与城为殉”。
B.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
之:指代“成此大节。”
C.劝
之:指代“先生”
D.至
是:指代“我死”

4.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江都围急
②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  ]

A.①江都围城形势危急
②你应当凭同姓做我的儿子
B.①江都被围形势紧急
②你应当凭同姓安排做我的后事
C.①江都被围形势紧急
②你应当凭同姓做我的儿子
D.①江都围城形势危急
②你应当凭同姓安排做我的后事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督相史忠烈公知事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

②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③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

④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6.下列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扬州城旦夕将破的紧急关头,史可法约集将领们共同立下了殉城报国的誓言,副将军史德威慨然应允。

B.史可法认为史德威深切地理解自己殉城的决心,欣喜地表示要给母亲写信,将史德威的名字写入家谱中。

C.扬州城陷时,生死关头,史德威却不能履行当初的允诺,部属纷纷被元军杀死,史可法愤然地自表身份。

D.史可法被捉拿后,和硕豫亲王对他表示敬重,劝他归降,史可法遗言愿葬梅花岭上,这遗愿由史德威完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梅花岭记》(节选),完成1----6题。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事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都督肇基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誓与城为
殉:殉难
B.汝诸孙中
谱:记入家谱
C.忠烈拔刀自裁
自裁:自杀
D.不能执刃
执刃:拿刀

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和“之’,对它们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和硕豫亲王先生呼

②乃衣冠葬

[  ]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

3.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

A.谁为我临期成大节
此:指代“与城为殉”。
B.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
之:指代“成此大节。”
C.劝
之:指代“先生”
D.至
是:指代“我死”

4.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江都围急
②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  ]

A.①江都围城形势危急
②你应当凭同姓做我的儿子
B.①江都被围形势紧急
②你应当凭同姓安排做我的后事
C.①江都被围形势紧急
②你应当凭同姓做我的儿子
D.①江都围城形势危急
②你应当凭同姓安排做我的后事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督相史忠烈公知事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

②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③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

④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6.下列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扬州城旦夕将破的紧急关头,史可法约集将领们共同立下了殉城报国的誓言,副将军史德威慨然应允。

B.史可法认为史德威深切地理解自己殉城的决心,欣喜地表示要给母亲写信,将史德威的名字写入家谱中。

C.扬州城陷时,生死关头,史德威却不能履行当初的允诺,部属纷纷被元军杀死,史可法愤然地自表身份。

D.史可法被捉拿后,和硕豫亲王对他表示敬重,劝他归降,史可法遗言愿葬梅花岭上,这遗愿由史德威完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柑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猴子)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挽裂,尽去而后慊(快意,满足)。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五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1)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不于同而矜于治
矜:矜夸
B.其柑梨橘柚邪
犹:犹如
C.归亦捧心而其里
颦:皱眉
D.妻子而走
挈:带领

(2)分别解释下列两组加粗字的词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去”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两个“去”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C.两个“去”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D.两个“去”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3)下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什么?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

[  ]

A.现在拿猿猴的衣服给周公穿上

B.现在给猿猴穿上周公的衣服

C.如果给猿猴穿上周公的衣服

D.如果把周公的衣服穿在猿猴身上

(4)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  ]

A.终归也捧着心而且皱着眉。

B.回家后也(仿照西施的姿态)捧着心、皱着眉。

C.回家路上也(仿照西施的姿态)按着胸口、皱着眉。

D.归来也捧着心,皱着眉,效仿西施的样子。

(5)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  ]

A.可惜啊,而孔夫子真穷啊!

B.真可惜,你的老师孔夫子真穷啊!

C.真可惜,而孔夫子(复古治国)走到穷途了!

D.真可惜,你的老师孔夫子复古治国的道路走不通啊!

(6)下列对文意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猿猴、丑女为例,说明礼义法度应随时而变;主张孔子遵古礼、法先王的观点。

B.本文用猿猴、丑女的故事,说明礼义法度不能照搬,孔子遵古礼是有一定道理的。

C.本文用猿猴、丑女为例,说明礼义法度应随时而变;反对孔子遵古礼、法先王的观点。

D.本文用猿猴、丑女作比喻,说明对古代礼义法度有盲目效仿的,孔子也是其中的一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