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B.常以身蔽沛公。
C.君为我呼入,我得事之。
D.范增数项王。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1. A.
    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2. B.
    常以身蔽沛公。
  3. C.
    君为我呼入,我得事之。
  4. D.
    范增数项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3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
A.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B.常以身蔽沛公。
C.君为我呼入,我得事之。
D.范增数项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正定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13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
A.

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B.

常以身蔽沛公。

C.

君为我呼入,我得事之。

D.

范增数项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古希腊的石头

冯骥才

①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  

 ②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③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石头并非坚不可摧。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④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岁月感就是时间感。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⑤于是一种美出现。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⑥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这时,使我惊讶的是,它竟像是两尊佛像。与敦煌和云岗中那些北魏与西魏的佛像酷似!如果我们将两个佛头安装上去,也会十分和谐的!于是,它叫我神驰万里,一下子感到世纪前丝绸之路上那段早已逝去的令人神往的历史——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希腊人在犍陀罗为原本没有偶像崇拜的印度人雕刻佛像,再到佛教东渐与中国化的历史——陡然地掉转过头,五彩缤纷地扑面而来。 

⑦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由此,我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 

⑧我便到处去寻访古老的文化的石头,从那一片片石头的遗址中找到时光隧道的入口,钻进去。

⑨然而,我发现希腊到处全是这种石头。从德尔菲的太阳神庙到苏纽的海神庙,从埃皮达洛夫洛斯的露天剧场到迈锡尼的损毁的城堡,它们简直全是巨大的石头的世界。可是这些石头早已经老了。它们残缺和发黑,成片地散布在宽展的山坡或起伏的丘陵上。数千年前,它们曾是堆满财富的王城,聆听神谕的圣坛或人间英雄们竞技的场所。  

⑩尽管无情的历史遗弃它,有心的希腊人却无比珍惜它。他们保护这些遗址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十分奇特,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一棵石柱在一千年前倒在哪里,今天绝不去把它扶立起来,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当然他们又不是对这些先人的创造不理不管。常常会有一些“文物医生”拿着针管来,为一些正在开裂的石头注射加固剂,或者定期清洗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他们做得小心翼翼,好像这些石头在他们手中依然是活着的需要呵护的生命。  

(11)他们使我们认识到,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认识到这些,便会感到我们已身在历史中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  

(12)迈锡尼遗址给人的感受真是一种震撼。这座三千多年前用巨石砌成的城堡,如今已是坍塌在山野上的一片废墟,被时光磨砺得分外粗糙的巨大的石块与齐腰的荒草混在一起。然而,正是这种历史的原生态,才确切地保留着它最后毁灭于战火时惊人的景象。  

(13)今天,入夜后如果我们在遗址点上篝火,我们的想象还会进入那场以情杀为背景的毁灭性的内战中去。于是我想,如果把迈锡尼交给我们——我们是不是要把迈锡尼散乱的石头好好“整顿”一番,摆放得整整齐齐;再将倾毁的城墙重新砌起来;甚至突发奇想,像大声呼喊着“修复圆明园”一样,把迈锡尼复原一新。如若这样,历史的魂灵就会一下子逃离而去

(14) 这是希腊人给我们的启示。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8年第9期,有删改。)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

答:历史的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第(11)自然段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阅读第⑥到(13)自然段,说说作者发现了哪些非同寻常的细节?感受到了哪些历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在文中第(13)自然段设想了“我们”保护迈锡尼遗址的做法,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在第(14)自然段空格内填写一句话,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能概括启示,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②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能如是之从容。

  ③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不(  )  ②殒身不(  )  ③活(  )

(2) 第一段中“无恶意的闲人”指的是________。“有恶意的闲人”指的是________。

(3) 第二段中连用三个“竟”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烈士们牺牲于徒手请愿,事实证明不可能通过这种方法而推动沉闷、落后、黑暗的社会使之有革命性的改变。

B.讽刺中国国民的麻木和愚昧,没有从刘和珍们的牺牲中吸取教训。

C.烈士牺牲已有一段时间,并没有改变原社会的“太平”光景,因此这种牺牲太不值得。

D.感叹于时间如流水,悲愤于社会现象没有改变。

(5)对“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  ]

A.人类历史每向前迈进一步,都需付出极大的代价,而这一次刘和珍们的流血牺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B.大量的木材经过亿万年的地壳运动才形成一小块煤,这同人类向前迈步的性质是一致的。

C.刘和珍们的徒手请愿,能获得的成果是极其微小的,正如那小块煤的形成一样,是不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

D.人类历史前进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它与用大量的木材却只能形成一小块煤的情况十分相似;但赤手空拳去请愿是无助于历史前进的。

(6)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主语是________,谓语是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

(7)第三段最后“意义就在于此”的“此”指代________。

(8)第四段中“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这句话的含义是

[  ]

A.苟活者觉得希望非常渺茫,无法实现。

B.即使苟活者也有所觉醒,从烈士身上看到了一些希望。

C.苟活者浑浑噩噩,觉得没什么希望。

D.苟活者也觉醒了,他们看到了希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新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H版)高二第一学期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②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能如是之从容。

  ③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不(  )  ②殒身不(  )  ③活(  )

2.(2分) 第一段中“无恶意的闲人”指的是________。“有恶意的闲人”指的是________。

3.(3分) 第二段中连用三个“竟”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烈士们牺牲于徒手请愿,事实证明不可能通过这种方法而推动沉闷、落后、黑暗的社会使之有革命性的改变。

B.讽刺中国国民的麻木和愚昧,没有从刘和珍们的牺牲中吸取教训。

C.烈士牺牲已有一段时间,并没有改变原社会的“太平”光景,因此这种牺牲太不值得。

D.感叹于时间如流水,悲愤于社会现象没有改变。

5.对“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  ]

A.人类历史每向前迈进一步,都需付出极大的代价,而这一次刘和珍们的流血牺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B.大量的木材经过亿万年的地壳运动才形成一小块煤,这同人类向前迈步的性质是一致的。

C.刘和珍们的徒手请愿,能获得的成果是极其微小的,正如那小块煤的形成一样,是不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

D.人类历史前进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它与用大量的木材却只能形成一小块煤的情况十分相似;但赤手空拳去请愿是无助于历史前进的。

6.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主语是________,谓语是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

7.第三段最后“意义就在于此”的“此”指代________。

8.第四段中“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这句话的含义是

[  ]

A.苟活者觉得希望非常渺茫,无法实现。

B.即使苟活者也有所觉醒,从烈士身上看到了一些希望。

C.苟活者浑浑噩噩,觉得没什么希望。

D.苟活者也觉醒了,他们看到了希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陕西省铁一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

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

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

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E.

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2)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②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3)

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4)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