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元前8、9世纪之间,盲人荷马将民间流传的关于特洛亚战争的歌谣加以整理,形成荷马史诗,它包 括两部:《伊利昂纪》《奥德修纪》。 B.《神曲》是英国诗人雪莱创作的一首长诗,它为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对后来的世界 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向被誉为“中世纪的史诗”。 C.长篇小说《唐·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小说描绘的场景从宫廷到荒野遍布全国,揭露了16世 纪末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评价它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3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正定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1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公元前8、9世纪之间,盲人荷马将民间流传的关于特洛亚战争的歌谣加以整理,形成荷马史诗,它包括两部:《伊利昂纪》《奥德修纪》。
《神曲》是英国诗人雪莱创作的一首长诗,它为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对后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向被誉为“中世纪的史诗”。
长篇小说《唐·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小说描绘的场景从宫廷到荒野遍布全国,揭露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孟祥伟
中国古代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萌芽,在中国出土的彩陶中,有不少上面已经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代表了古人原始的天文学观念。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天文学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商代天文观测的记录。根据当地出土的甲骨,我们知道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同时甲骨上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商代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最早的历法。同时,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也是我国天文学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辉煌时期。战国时编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的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得非常早,从最早的成文历法《四分历》开始,后又经多次历法改革,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据统计,我国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分别归到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当中。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的;阴历则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计算的基础;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其中,《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同时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到东汉末年,刘洪制定了《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三位科学家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他们是祖冲之(南北朝)、僧一行(唐代)、郭守敬(元代),他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在祖冲之以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通过自己多年的观测,发现了《元嘉历》中存在的许多错误,并编制了新的《大明历》。在新历法中,他首次将岁差引进到历法中,区分出了回归年和恒星年,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僧一行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此外,僧一行还组织在全国13个点的天文测量,并在观测的数据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约合131.3千米)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郭守敬的主要贡献也是在历法编著方面,他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撰这部历法,他分析研究了以前的几十部历法,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第2期)
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远在商代,我国就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已经明确了一年分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一月分三旬。
B.西汉时期,我国出现了简仪等许多天文观测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
C.战国时期,我国首次有了关于日食和月食的天文记录,并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D.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准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它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分配到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B.《四分历》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成文历法,被称为阴阳历,它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
C.《元嘉历》首次将岁差引入历法中,确定了闰年为十三个月,它虽有许多错误但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
D.《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为合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
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家杰出贡献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洪制定了《乾象历》,何承天编制了《元嘉历》,他们在天文历法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B.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C.僧一行修订了《大衍历》,并在观测到的数据研究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的结论,这个数据在科学界一直是非常领先的。
D.郭守敬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他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得非常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所萌芽。
B.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出现在中国的商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天文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
C.中国古代历法可以分为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其中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是最先进最精良的历法。
D.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理论、天文历法、天文仪器等方面。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古代如此辉煌的天文学成就,得益于当今天文史学家们的考证和研究。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孟祥伟
中国古代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萌芽,在中国出土的彩陶中,有不少上面已经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代表了古人原始的天文学观念。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天文学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商代天文观测的记录。根据当地出土的甲骨,我们知道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同时甲骨上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商代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最早的历法。同时,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也是我国天文学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辉煌时期。战国时编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的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得非常早,从最早的成文历法《四分历》开始,后又经多次历法改革,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据统计,我国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分别归到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当中。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的;阴历则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计算的基础;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其中,《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同时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到东汉末年,刘洪制定了《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三位科学家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他们是祖冲之(南北朝)、僧一行(唐代)、郭守敬(元代),他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在祖冲之以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通过自己多年的观测,发现了《元嘉历》中存在的许多错误,并编制了新的《大明历》。在新历法中,他首次将岁差引进到历法中,区分出了回归年和恒星年,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僧一行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此外,僧一行还组织在全国13个点的天文测量,并在观测的数据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约合131.3千米)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郭守敬的主要贡献也是在历法编著方面,他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撰这部历法,他分析研究了以前的几十部历法,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第2期)
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远在商代,我国就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已经明确了年分十二个月、月分三旬。
B.西汉时期,我国出现了简仪等许多天文观测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
C.战国时期,我国首次有了关于日食和月食的天文记录,并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D.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准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它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分配到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B.《四分历》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成文历法,被称为阴阳历,它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
C.《元嘉历》首次将岁差引入历法中,确定了闰年为十三个月,它虽有许多错误但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
D.《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为合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
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家杰出贡献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洪制定了《乾象历》,何承天编制了《元嘉历》,他们在天文历法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B.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C.僧一行修订了《大衍历》,并在观测到的数据研究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的结论,这个数据在科学界一直是非常领先的。
D.郭守敬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他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得非常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所萌芽。
B.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出现在中国的商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天文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
C.中国古代历法可以分为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其中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是最先进最精良的历法。
D.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理论、天文历法、天文仪器等方面。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古代如此辉煌的天文学成就,得益于当今天文史学家们的考证和研究。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201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张衡的地动仪管用吗?
方舟子
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真能起到检测地震的作用,也就成了一个谜。一百多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上的简单描述,设计了各种模型,力图复原地动仪。我们在中学教科书上见到的那个模型图是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是1951年由王振铎设计的。但是所有这些所谓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检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摆设。
2005年,中国地震局的专家宣布他们经过三年的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并第一次实现了验震功能,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他们在媒体上声称地动仪新模型对河北唐山、云南泸西、越南孟艺发生的三次真实地震进行了检验,听上去颇令人信服。但是这三次地震分别发生于1976、2000和2001年,而地动仪新模型在2005年才建成,怎么可能对它们进行检验呢?原来地动仪检验的不是真实地震的发生,而是实验室里对真实地震的模拟,实验的时候假定这些地震发生在几百千米之外。在该地动仪模型建成以后,中国境内每年都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该地动仪的检测范围(实验用的“越南孟艺地震”是4.9级),却没有听说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哪怕一次。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没听说在北京展出的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否则如此大事在其设计者于2010年发表的有关地动仪的论文中不会不提)。所以,该地动仪模型的验震功能实际上并没有经过真实地震的检验。
今人具有张衡所没有的物理学、地震学知识和现代工艺,动用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也还无法实现地动仪的验震功能,不能不让人怀疑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真的管用。《后汉书·张衡传》认为它是管用的,记载了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次地动仪的机关发动,但是人们并不觉得地在动,京师(洛阳)的学者都怪它乱报,几天后信使来了,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于是大家都佩服它的巧妙,从那以后皇帝就让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方位。
但是这个记载很成问题。按《后汉书·张衡传》所说,地动仪建成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发生过一次陇西地震,那就是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地震。一般认为地动仪检测的就是这次地震。但是《后汉书·五行志》说得很清楚,这次的陇西地震在京师是有感的,破坏很严重,“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京师学者不会对地动仪的机关发动感到奇怪,与《张衡传》的故事矛盾。可见地动仪检测的不可能是这次地震。就令人莫名其妙了。《四愁诗》是一首写相思的诗,有政治寓意,但没有任何能够与地震扯上关系的描述。除了“我所思兮在汉阳”,还有“我所思兮在泰山”、“我所思兮在桂林”、“我所思兮在雁门”,非要把它说成地震诗,难道在泰山、桂林、雁门也都发生过地震?其实张衡不过是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来代表东南西北罢了。 从地动仪建成到张衡去世,《后汉书》共记载发生过8次地震,但是这些地震在京师全都有感,所以都不可能是《张衡传》说的地震。史书漏载了发生在外地的地震当然有可能,但是《张衡传》所说的陇西地震是在京师学界引起轰动的社会事件,没有留下佐证就不合常理了。所以更可能的是,那只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中国古代的史书本来就是史实、传说乃至神话混杂的。也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其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无用的摆设。 2010.11.29 (《中国青年报》2010.12.1)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家,很多人马上会想到东汉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张衡。而提起张衡,人们马上会想到他发明的地动仪。那个八只蛤蟆对着八条龙张嘴的复原模型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品,张衡的发明也因此深入人心,以致近年来每有大地震,总能见到有人指责地震局:“张衡的地动仪都能预报地震,你们这些地震专家怎么这么无能?”当然,张衡的地动仪不能也不是为了用于预报地震,而是要能检测到远方发生的地震,既不能确定震中,也不能计算震级,比现在的地震仪差远了。 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真能起到检测地震的作用,也就成了一个谜。一百多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上的简单描述,设计了各种模型,力图复原地动仪。我们在中学教科书上见到的那个模型图是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是1951年由王振铎设计的。但是所有这些所谓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检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摆设。 2005年,中国地震局的专家宣布他们经过三年的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并第一次实现了验震功能,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他们在媒体上声称地动仪新模型对河北唐山、云南泸西、越南孟艺发生的三次真实地震进行了检验,听上去颇令人信服。但是这三次地震分别发生于1976、2000和2001年,而地动仪新模型在2005年才建成,怎么可能对它们进行检验呢?原来地动仪检验的不是真实地震的发生,而是实验室里对真实地震的模拟,实验的时候假定这些地震发生在几百千米之外。在该地动仪模型建成以后,中国境内每年都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该地动仪的检测范围(实验用的“越南孟艺地震”是4.9级),却没有听说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哪怕一次。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没听说在北京展出的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否则如此大事在其设计者于2010年发表的有关地动仪的论文中不会不提)。所以,该地动仪模型的验震功能实际上并没有经过真实地震的检验。 今人具有张衡所没有的物理学、地震学知识和现代工艺,动用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
从地动仪建成到张衡去世,《后汉书》共记载发生过8次地震,但是这些地震在京师全都有感,所以都不可能是《张衡传》说的地震。史书漏载了发生在外地的地震当然有可能,但是《张衡传》所说的陇西地震是在京师学界引起轰动的社会事件,没有留下佐证就不合常理了。所以更可能的是,那只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中国古代的史书本来就是史实、传说乃至神话混杂的。也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其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无用的摆设。
就令人莫名其妙了。《四愁诗》是一首写相思的诗,有政治寓意,但没有任何能够与地震扯上关系的描述。除了“我所思兮在汉阳”,还有“我所思兮在泰山”、“我所思兮在桂林”、“我所思兮在雁门”,非要把它说成地震诗,难道在泰山、桂林、雁门也都发生过地震?其实张衡不过是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来代表东南西北罢了。 从地动仪建成到张衡去世,《后汉书》共记载发生过8次地震,但是这些地震在京师全都有感,所以都不可能是《张衡传》说的地震。史书漏载了发生在外地的地震当然有可能,但是《张衡传》所说的陇西地震是在京师学界引起轰动的社会事件,没有留下佐证就不合常理了。所以更可能的是,那只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中国古代的史书本来就是史实、传说乃至神话混杂的。也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其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无用的摆设。 2010.11.29 (《中国青年报》2010.12.1) (选自2010年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小题1】关于“地动仪”模型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学教科书中最流行的地动仪模型图,不过是解放后由王振铎根据《后汉书·张衡传》设计的。 |
B.地动仪早已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模型都是近一百多年来后人的仿制品。 |
C.2008汶川地震时,新地动仪模型在北京展出,并未检测到地震消息。 |
D.2005年新地动仪模型历时数十年研究,经历了1976、2000、2001三次地震的考验,用三年时间建成。 |
A.《后汉书·张衡传》所说的陇西地震是在京师学界引起轰动的社会事件,居然没有留下佐证,不合常理。 |
B.今人具备现代物理学、地震学知识和现代工艺,动用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也 还无法实现地动仪的验震功能,不免令人对地动仪生疑。 |
C.中国古代的史书的可靠性本身值得怀疑,也没有其他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其地动仪起过作用。 |
D.《后汉书·张衡传》关于地动仪验证陇西大地震的记载与《后汉书·五行志》矛盾。 |
A.关于陇西地震的记载漏洞是作者质疑地动仪无用的关键证据之一。 |
B.目前中学各科教科书出现的地动仪模型解说是错误的,有待纠正。 |
C.对地动仪的质疑虽然存在争议且还无定论,但其中的科学精神是必须坚持的。 |
D.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的基本史实是可靠的。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