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选项对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
B.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对偶)
C.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设问)
D.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顶真)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选项对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1. A.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
  2. B.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对偶)
  3. C.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设问)
  4. D.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顶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24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选项对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
B.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对偶)
C.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设问)
D.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顶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列选项对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比喻)

B.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对偶)

C.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设问)

D.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顶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安徽省濉溪临涣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选项对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
B.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对偶)
C.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设问)
D.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顶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13

下列选项对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比喻)

B.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对偶)

C.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设问)

D.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顶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选项对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
B.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对偶)
C.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设问)
D.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顶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3 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①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②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③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的那只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更是要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④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⑤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⑥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向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出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⑦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⑧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⑨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用选择复句的形式对“水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不仅强调了水杉数量的众多、整齐划一,而且为后面两只鸟选树筑巢埋下了伏笔。
B、文章以两只鸟筑一新巢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上。
C、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又与“文化传统”保持适当的距离。体现年青一代为了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的追求。
D、在第三段第四段中,作者巧用“盘查”、“停留”、“选择”、“建造”、“修筑”等一系列动词,使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爆发艺术张力,赋与两只鸟以灵性、以思想、以情绪、以动作,读之亲切、自然,生动、形象。
E、两只鸟不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和当前的“啃老族”联系起来,表现了作者对某些年轻人善意的批评和善诱的教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乐    书

宗璞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衣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一合一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r、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开皇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者也有。当然可读的书更多。总的说来,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在那一刻间,读者必觉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说了他所不会说不敢说的,三万六千毛孔也都张开来,好不畅快。 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

其实,这些都是废话,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为其困扰,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颇引关注。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眼皮子底下少了这一箱那一柜或索性乱堆着的书,确实失去了很多。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也只是想想而已。近几年来眼疾发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一部《东坡乐府》,一部《李义山诗集》,一部《世说新语》。还有一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随手翻到“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做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朋友们称赞他的声音厚实有力,我通过这声音得到书的内容,更觉得丰富。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龙涎香、鸡舌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聊充结尾。

(略有改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引用《四时渎书乐》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显得十分完整。

B.作者认为,读书有一个分一合一分的过程,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定要活学活用。

C.文章提到曾写《恨书》、《卖书》、《忆书》等文,表达了作者对卖书的悔恨及对书的思念之情。

D.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运用对偶修辞格写出了读书的快乐心情,亦使文章典雅脱俗。

E.本文语言纯朴雅致,读之如同品味一杯清淡甘醇的新茶,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情实感所吸引。

阅读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分一合一分”的读书过程。

结合文章,解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

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文章笫二段中作者写到,“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淡谈你对“渎书的至高境界”的体会。(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北京市东城区综合练习(一)语文试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乐   书
宗璞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衣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一合一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r、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开皇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者也有。当然可读的书更多。总的说来,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在那一刻间,读者必觉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说了他所不会说不敢说的,三万六千毛孔也都张开来,好不畅快。 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
其实,这些都是废话,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为其困扰,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颇引关注。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眼皮子底下少了这一箱那一柜或索性乱堆着的书,确实失去了很多。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也只是想想而已。近几年来眼疾发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一部《东坡乐府》,一部《李义山诗集》,一部《世说新语》。还有一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随手翻到“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做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朋友们称赞他的声音厚实有力,我通过这声音得到书的内容,更觉得丰富。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龙涎香、鸡舌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聊充结尾。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引用《四时渎书乐》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显得十分完整。
B.作者认为,读书有一个分一合一分的过程,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定要活学活用。
C.文章提到曾写《恨书》、《卖书》、《忆书》等文,表达了作者对卖书的悔恨及对书的思念之情。
D.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运用对偶修辞格写出了读书的快乐心情,亦使文章典雅脱俗。
E.本文语言纯朴雅致,读之如同品味一杯清淡甘醇的新茶,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情实感所吸引。
【小题2】阅读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分一合一分”的读书过程。(6分)
【小题3】结合文章,解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5分)
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小题4】文章笫二段中作者写到,“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淡谈你对“渎书的至高境界”的体会。(200字左右)(1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乐    书

宗璞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和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者也有。当然可读的书更多。总的说来,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就是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

    其实,这些都是废话,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为其困扰,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颇引关注。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眼皮子底下少了这一箱那一柜或索性乱堆着的书,确实失去了很多。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近几年来眼疾发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一部《东坡乐府》,一部《李义山诗集》,一部《世说新语》,还有一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随手翻到“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做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朋友们称赞他的声音厚实有力,我通过这声音得到书的内容,更觉得丰富。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聊充结尾。

(略有改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引用《四时渎书乐》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显得十分完整。

    B.作者认为,读书有一个分一合一分的过程,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定要活学活用。

    C.文章提到曾写《恨书》、《卖书》、《忆书》等文,表达了作者对卖书的悔恨及对书的思念之情。

    D.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运用对偶修辞格写出了读书的快乐心情,亦使文章典雅脱俗。

    E.本文语言纯朴雅致,读之如同品味一杯清淡甘醇的新茶,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情实感  所吸引。

阅读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分一合一分”的读书过程。

结合文章,解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

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文章笫二段中作者写到,“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淡谈你对“读书的至高境界”的体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