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乎大国之间——摄:治理
②舍瑟而,对曰——作:起身
③浴乎沂,乎舞雩——风:乘凉
④于是焉河伯始其面目——旋:改变
⑤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殆:懈怠
⑥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治理
⑦故传天下而不足也——多:赞美
⑧今之争夺,非也,财寡也——鄙:轻视

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⑦
D.④⑤⑥⑧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1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乎大国之间——摄:治理
②舍瑟而,对曰——作:起身
③浴乎沂,乎舞雩——风:乘凉
④于是焉河伯始其面目——旋:改变
⑤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殆:懈怠
⑥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治理
⑦故传天下而不足也——多:赞美
⑧今之争夺,非也,财寡也——鄙:轻视
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⑦
D.④⑤⑥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济宁市金乡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是仪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无上,可改为,乃遂改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三国志·吴书》)

(1)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权遂之,嘉亦得免   舍:安置住宿

B.

权怒,收嘉狱     系:关押,拘捕

C.

仪累辞让,以恩为   戚:亲戚

D.

迁偏将军,入阙尚书事 省:省略、减少

(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是仪为人谨慎的一组是

①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②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③即增奉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④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⑤在刁嘉案件中,“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⑥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  ]

A.

①②⑥

B.

②③⑤

C.

②③⑥

D.

②③④

(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是仪本姓氏,因为郡相孔融嘲笑他心中无百姓,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B.

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C.

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

D.

是仪经常推荐贤才,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

(4)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2)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体设计之高明,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脑皮质中,思维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神经网络由大约六十亿个神经元组成,包含着数不清的连接。这些神经元排成6层,每层都有一百多万列;而每一列又有约一千个细胞。如此完美的设计,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其各部分之总和,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单从性能上看,大脑能把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编码记忆存储在细胞构成的存储器中。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就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检索出来!
然而人体里虽然有数千个令人感叹的精美之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中,有些甚至看起来是不可饶恕的!
近视,让至少有1/4的人饱受其苦,而摆脱不了眼镜这个累赘,除非大着胆子去动手术。像眼睛这样高档的摄像机造物主都设计出来了,却为何不能再配备一只小巧的生物眼镜以便我们需要时,在眼睛中自动地“架上”?庞大而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能够将养分精确地输送到全身10万亿个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却会忘记打扫沉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固醇,结果使缺陷的设计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
大自然这样的旷世大师不可能留下如此多的败笔。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断掉的手指不能再生,而只能愈合呢?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自然选择无法精确地将极少数几个拥有断指再生能力的原始人选择出来。第二,如若具备这种断指再生能力,那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权衡利弊,自然选择淘汰了这种过度的尽管是有用的再生能力。为什么我们的骨骼是空心的,而空心的骨骼更易被折断?原因是实心的骨骼会更沉重,使行动更迟缓。这对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他将无法逃脱猛兽追逐,也无法追上自己要捕获的佳肴。且实心骨骼将使体重增加,进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这对时刻处于食物短缺危机之中的原始人是不利的。
自然选择也绝不会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设计超标,因为那样做是不值得的。把身体的某个部分设计得比其他部分更耐用并无意义。当整个生物个体死亡时,那些还完好无损的部分也将随之变得毫无价值。
回望已经流逝的数百万年的时间,自然选择不屈不挠地对人体不间断地小修小补。所有能够完美的地方都完美了,所有必须妥协的地方都做出了最小的让步。强大的免疫系统让我们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但也会带来患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为了保证必要的组织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甚至付出了可能会启动癌症的代价,但所有这些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明天,期待下一个微小却立竿见影的进化!
小题1:下列对“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指能够认识自身优缺点的意识。
B.是指人的大脑产生的能认识自身肢体缺陷的一种意识。
C.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D.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自我修补的能力。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的一项是(    )
A.让至少1/4的人饱受痛苦的近视眼。
B.容易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的动脉血管。
C.容易折断的空心的骨骼。
D.把生活中经历的点滴记忆都储存起来的大脑。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选择还将不屈不挠地对人体进行不间断地小修小补,一直到最终十全十美为止。
B.随着自然进化,人体中那些“粗疏之作”的部分将可能得到改进。
C.当我们战胜旧的病症时,新的疾病有可能正潜滋暗长。
D.优化人体部件的最佳方案,也容忍某些遗憾,过去如此,将来还会如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省城名校201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义,字宜之,真定宁晋人,家世业农。义有胆智,沉默寡言,读书知大义。金人迁汴,河朔盗,县人聚谋曰:时事如此,吾侪欲保全家室,宜有所统属。乃相与推义为长,摄行县事,寻号为都统。太师、国王木华黎兵至城下,义率众,以宁晋归焉。入觐太祖,赐骏马二匹,授宁晋令,兼赵州以南招抚使。是时兵乱,民废农耕,所在人相食,宁晋东有沥城,义日:沥城虽小完,且有鱼藕菱芡利.不可失也。留偏将李直守宁晋,身率众保沥城,由是全活者众。

  丁丑,大军南取钜鹿、洺州二城,还军至唐阳西丸门、遇金监军纳兰率冀州节度使柴茂等,将兵万余北行。义伏兵桑林,以百骑挑之,纳兰趋来迎战,因稍却,诱近桑林,伏起,金兵大乱,奔还,获纳兰二弟及万户李虎。戊寅,拔束鹿,进攻深州,守帅以城降。顺天都元帅张柔上其功,升深州节度使、深冀赵三州招抚使。

  金将武仙以兵四万来攻束鹿,仙谕军士曰:束鹿兵少无粮,城无楼橹,一日可拔也。尽锐来攻,义随机应拒,积三十日不能下,大小数十战皆捷。一夕,义召将佐曰:今城守虽有余,然外无援兵,粮食将尽,岂可坐而待毙。椎牛飨士,率精锐三千,衔枚夜出,直捣仙营。仙军乱,乘暗攻之,杀数千人。仙率余众遁还真定,悉获其军资器仗。木华黎闻之,遣使送银牌十,命义赐有功者。庚辰,拔冀州,获柴茂,械送军前,木华黎、张柔复上其功,授龙虎卫上将军、安武军节度使,行深冀二州元帅府事,赐金虎符。

  辛巳,仙复遣其将卢秀、李伯祥,率兵袭赵州,并取沥城,率战舰数百艘,沿江而下。义舟揖纪家庄,截其下流,邀击之,义士卒皆水乡人,善水战,回旋开闺,往来如风雨,船接,则跃登彼船,奋戈疾击,敌莫能当,杀千余人,擒秀。伯祥退保沥城,义引兵拔之,伯祥西走,二子死焉。邢州盗号赵大王,聚众数千,据任县国城水寨,真定史天泽集诸道兵攻之不能下。甲午,义引兵薄其城,一鼓下之,获赵大王、侯县令等数人杀之,余党悉平。义乃布教令,招集散亡,劝率种艺,深、冀之间,遂为乐土云。

(选自《元史·王义传》)

(1)

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金人迁汴,河朔盗起     起:起事

B.

使送银牌十,命义赐有功者 使:出使

C.

率兵袭赵州        谋:企图

D.

舟揖于纪家庄      具:准备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义在桑树林中设下伏兵,纳兰赶上来迎战,这时伏兵一跃而起,金兵大乱而奔逃,俘虏了纳兰及万户李虎。

B.

王义带兵进攻固城水寨时,一鼓攻克,俘获了赵大王、侯县令等人,将他们杀掉,余党都被消灭。

C.

武仙调集全部精锐部队进攻束鹿,王义随机应变顽强抵抗,连攻了三十天也未能攻克,大小几十场战斗都是王义得胜。

D.

王义缴获了武仙他们的全部物资武器。木华黎听到消息,派人送来十个银牌,让王义赏赐给有功人员。

(4)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城守虽有余,然外无援兵,粮食将尽,岂可坐而待毙。

译文:________________

(2)义乃布教令,招集散亡,劝率种艺,深、冀之间,遂为乐土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①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告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既号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又定州流人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弟思安背役亡归,庆宾惧后役追责,规绝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其弟为人所杀,迎归殡葬。颇类思安,见者莫辨。又有女巫阳氏自云见鬼,说思安被害之苦,饥渴之意。庆宾又诬疑同军兵苏显甫、李盖所杀,经州讼之,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

    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密遣二人非州内所识者,为从外来,诣庆宾告曰:“仆住此州,去此三百,比有一人见过寄宿,夜中共语,疑其有异,即便诘问迹其由绪。乃云是流兵背役逃走,姓解字思安。时欲送官,若见求及,称‘有兄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姓徐;君脱矜愍②,为往报告见申委曲;家兄闻此必重相报,所有资财当不爱惜。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是故相造指申此意。君欲见雇几何当放贤弟。若其不信,可见随看之。”庆宾怅然失色,求其少停,当备财物。此人具以报,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庆宾伏引。更问盖等,乃云自诬。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崇召女巫视之,鞭笞一百。

[注]①  崇:李崇(公元455-525年),北魏中后期名臣,曾任扬州(今安徽寿县)刺史。  ②  君脱矜愍:脱,如果;愍,同“悯”。

习题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  徙:发配充军

B.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  狱:收入监牢

C.比有一人见过寄宿。  比:近期,前不久

D.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  质:(作为)人质

2.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李崇所断案件“证据确凿”的一组是

①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

②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③更问盖等,乃云自诬。

④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

⑤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款引”,从实认罪的意思。“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则是酷刑造成的屈打成招。

B.李崇妙断苟泰失子一案:他在设计好“情境”中体察原、被告的感情差别而明辨真伪。

C.李崇密遣的差役为取得解庆宾信任而获取真实情况,甘愿作人质。此举果然见效。

D.女巫为解思安假死提供伪证,受到鞭笞。这说明李崇办案毫不苟且,有罪必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①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告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既号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又定州流人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弟思安背役亡归,庆宾惧后役追责,规绝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其弟为人所杀,迎归殡葬。颇类思安,见者莫辨。又有女巫阳氏自云见鬼,说思安被害之苦,饥渴之意。庆宾又诬疑同军兵苏显甫、李盖所杀,经州讼之,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
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密遣二人非州内所识者,为从外来,诣庆宾告曰:“仆住此州,去此三百,比有一人见过寄宿,夜中共语,疑其有异,即便诘问迹其由绪。乃云是流兵背役逃走,姓解字思安。时欲送官,若见求及,称‘有兄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姓徐;君脱矜愍②,为往报告见申委曲;家兄闻此必重相报,所有资财当不爱惜。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是故相造指申此意。君欲见雇几何当放贤弟。若其不信,可见随看之。”庆宾怅然失色,求其少停,当备财物。此人具以报,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庆宾伏引。更问盖等,乃云自诬。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崇召女巫视之,鞭笞一百。
[注]①  崇:李崇(公元455-525年),北魏中后期名臣,曾任扬州(今安徽寿县)刺史。  ②  君脱矜愍:脱,如果;愍,同“悯”。
习题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  徙:发配充军
B.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  狱:收入监牢
C.比有一人见过寄宿。  比:近期,前不久
D.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  质:(作为)人质
2.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李崇所断案件“证据确凿”的一组是
①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
②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③更问盖等,乃云自诬。
④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
⑤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款引”,从实认罪的意思。“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则是酷刑造成的屈打成招。
B.李崇妙断苟泰失子一案:他在设计好“情境”中体察原、被告的感情差别而明辨真伪。
C.李崇密遣的差役为取得解庆宾信任而获取真实情况,甘愿作人质。此举果然见效。
D.女巫为解思安假死提供伪证,受到鞭笞。这说明李崇办案毫不苟且,有罪必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诗歌鉴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注】①憺:安适。②阳:日光。微:昏暗。③霏:云飞的样子。④映蔚(y)):光色相映照。⑤稗:植物名,稗草,似谷。囚依:互相依倚。⑥偃:停息,此指关上。⑦惬:满足。⑧摄生客:注意保养生命的人。

(1)给下列加粗词注音。

(  )

(  )荷

(  )

(  )

(  )忘归

(  )

(  )

(  )

(2)下列诗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这一层清丽的光辉呵,(如美声,如美色)使人息心凝神,陶然忘归。

B.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只见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幽深的山壑,收敛着昏暗的暮色,金黄色的晚霞凝集了天边的云彩。

C.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呵!那妩媚明丽的山光水色,足可使人思虑澹泊,因而觉得外物无足轻重,由于不违于理而觉得志满意得,惬意欢愉。

D.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我)想告诉那些养生之人,不妨用我说的道理去顿悟禅理佛机。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宋少帝景平元年(423)秋,诗人辞去了永嘉太守的职务,回到故乡始宁县的庄园中。这首诗就是描写诗人徜徉于故乡山水间的情景,写出了诗人在山水游赏中的愉悦之情。

B.这首诗的首四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总写山水的明媚宜人,游赏后的乐趣。总结性地说出自己游玩一天之后的体会,觉得石壁的山水林泉,无论清晨还是黄昏,都各呈清妍的情态,令人憺然忘归。

C.这首诗的中间八句诗人铺叙了一天的行踪及所观赏到的景色。“出谷日尚早,人舟阳已微”,点明了出谷与登舟出发去石壁精舍的时间。接着“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四句细致地描写了泛舟湖上所见的傍晚的远近景致。最后的“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二句,写舍舟登岸回到家中,高卧于东窗之下的情景。

D.最后四句“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写他心情欣然自得。不由想起了老庄哲理和养生之道。这几句诗句写出了诗人从一天的游览生活中体会到的乐趣。而这几句富于哲理性的结论又是源于诗人对于山水之景的亲身感受。

(4)下列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谢灵运以擅长描绘奇秀的山水景色著称。读这首诗,读者也仿佛置身其境,观赏着湖山晚景。诗人写景用词朴素自然,所以鲍照称赞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汤惠休也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这首诗歌写山水的明媚宜人,情境俱出,自有一种淡雅的神韵,确实像一株出水芙蓉,淡妆素饰,在月光下摇曳飘香。

B.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清晖能娱人”。本是写入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却反过来说是山水主动地以其清晖。以其灵秀,“能娱人”。又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诗人用了“敛”“收”二字,顿时使这客观的自然景像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林壑、云霞都被赋予人的意志,一在加重暮色,一在结束余辉。正是由于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物,物我界限在艺术想象中消失了,从而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C.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以“还”为线索,渐次铺叙了一天的行踪及归后的情景。全篇自晨至昏,写出了气候之变、景物之变、角度之变,情趣之变;写出了诗人在山水游赏中的愉悦之情,也写出了游赏后所悟得的禅理。通篇层次过渡自然,次序井然不紊,而最后的哲理思索又与开首四句总结性的诗句遥相呼应,更显得章法严谨。

D.诗人在艺术上,还采用了时空相间、虚实、详略相间的手法。通篇的空间,由实人虚,由虚转实;通篇的时间,时而倒溯,时而顺流。时空的几度变换,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广,意境更加开阔。泛舟湖上的景色及高卧东扉之下的情景,都写得很细致,这是实写。而从“出谷”到“人舟”,从早至晚,从石壁到湖畔,则是虚写。这不仅使诗歌剪裁得体,无繁芜之累,同时,它造成了一大段空白的时空,使读者得以尽情地驰骋艺术联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诗歌鉴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注】①憺:安适。②阳:日光。微:昏暗。③霏:云飞的样子。④映蔚(y)):光色相映照。⑤稗:植物名,稗草,似谷。囚依:互相依倚。⑥偃:停息,此指关上。⑦惬:满足。⑧摄生客:注意保养生命的人。

(1)给下列加粗词注音。

(  )

(  )荷

(  )

(  )

(  )忘归

(  )

(  )

(  )

(2)下列诗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这一层清丽的光辉呵,(如美声,如美色)使人息心凝神,陶然忘归。

B.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只见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幽深的山壑,收敛着昏暗的暮色,金黄色的晚霞凝集了天边的云彩。

C.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呵!那妩媚明丽的山光水色,足可使人思虑澹泊,因而觉得外物无足轻重,由于不违于理而觉得志满意得,惬意欢愉。

D.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我)想告诉那些养生之人,不妨用我说的道理去顿悟禅理佛机。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宋少帝景平元年(423)秋,诗人辞去了永嘉太守的职务,回到故乡始宁县的庄园中。这首诗就是描写诗人徜徉于故乡山水间的情景,写出了诗人在山水游赏中的愉悦之情。

B.这首诗的首四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总写山水的明媚宜人,游赏后的乐趣。总结性地说出自己游玩一天之后的体会,觉得石壁的山水林泉,无论清晨还是黄昏,都各呈清妍的情态,令人憺然忘归。

C.这首诗的中间八句诗人铺叙了一天的行踪及所观赏到的景色。“出谷日尚早,人舟阳已微”,点明了出谷与登舟出发去石壁精舍的时间。接着“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四句细致地描写了泛舟湖上所见的傍晚的远近景致。最后的“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二句,写舍舟登岸回到家中,高卧于东窗之下的情景。

D.最后四句“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写他心情欣然自得。不由想起了老庄哲理和养生之道。这几句诗句写出了诗人从一天的游览生活中体会到的乐趣。而这几句富于哲理性的结论又是源于诗人对于山水之景的亲身感受。

(4)下列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谢灵运以擅长描绘奇秀的山水景色著称。读这首诗,读者也仿佛置身其境,观赏着湖山晚景。诗人写景用词朴素自然,所以鲍照称赞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汤惠休也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这首诗歌写山水的明媚宜人,情境俱出,自有一种淡雅的神韵,确实像一株出水芙蓉,淡妆素饰,在月光下摇曳飘香。

B.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清晖能娱人”。本是写入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却反过来说是山水主动地以其清晖。以其灵秀,“能娱人”。又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诗人用了“敛”“收”二字,顿时使这客观的自然景像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林壑、云霞都被赋予人的意志,一在加重暮色,一在结束余辉。正是由于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物,物我界限在艺术想象中消失了,从而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C.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以“还”为线索,渐次铺叙了一天的行踪及归后的情景。全篇自晨至昏,写出了气候之变、景物之变、角度之变,情趣之变;写出了诗人在山水游赏中的愉悦之情,也写出了游赏后所悟得的禅理。通篇层次过渡自然,次序井然不紊,而最后的哲理思索又与开首四句总结性的诗句遥相呼应,更显得章法严谨。

D.诗人在艺术上,还采用了时空相间、虚实、详略相间的手法。通篇的空间,由实人虚,由虚转实;通篇的时间,时而倒溯,时而顺流。时空的几度变换,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广,意境更加开阔。泛舟湖上的景色及高卧东扉之下的情景,都写得很细致,这是实写。而从“出谷”到“人舟”,从早至晚,从石壁到湖畔,则是虚写。这不仅使诗歌剪裁得体,无繁芜之累,同时,它造成了一大段空白的时空,使读者得以尽情地驰骋艺术联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