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加粗字的读音也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西自治区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加粗字的读音也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 ] |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加粗字的读音也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 ] |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加粗字的读音也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 ] |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9年大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试卷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杜甫在夔州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起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估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作《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
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致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2.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 题型:文学作品阅读
永恒的《蒙娜•丽莎》
①去夏访巴黎卢浮宫,得摩挲《蒙娜•丽莎》肖像的原迹,这是我生平一件最快意的事。凡是第一流美术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达•芬奇的这幅半身美人肖像纵横都不过十几寸,可是她的意蕴多么深广!佩特在《文艺复兴论》里说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特殊精神都在这一幅画里表现无遗。我虽然不知佩特所谓希腊的生气,罗马的淫欲和中世纪的神秘是怎么一回事,可是从那轻盈笑靥里我仿佛窥见人世和谐静穆的意境。这种境界在贝多芬乐曲里,在《密罗斯爱神》雕像里,在《浮士德》诗里,也常隐约领略过,可是都不如《蒙娜•丽莎》所表现的深刻明显。
②我穆然深思,我悠然遐想,我想象到中世纪人们的热情,想到达•芬奇作此画时费四个寒暑的精心结构,想象到丽莎夫人临画时听到四周的缓歌慢舞,如何发出那神秘的微笑。
③正想得发呆时,这中世纪的甜梦忽然被现世纪的足音惊醒,一个法国向导领着一群四五十个男的女的蜂拥而来了。向导操很拙劣的英语指着说:“这就是著名的《蒙娜•丽莎》。”那些人照例露出几种惊奇的面孔,说出几个处处用得着的赞美的形容词,不到三分钟又蜂拥而去了。一年四季,人们尽管川流不息地这样蜂拥而来蜂拥而去,丽莎夫人却时时刻刻在那儿露出你不知道是怀善意还是怀恶意的微笑。
④从观赏《蒙娜•丽莎》的群众回想到《蒙娜•丽莎》的作者,我登时产生一种不调和的感触,从中世纪到现世纪,这中间有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中世纪的旅行家一天走上二百里已算飞快,现在坐飞艇不用几十分钟就可走几百里了。中世纪的著作家要发行书籍须得请僧侣或抄手抄写,一个人朝于斯夕于斯的,一年还不定能抄完一部书,现在大书坊每日可出书万卷,任何人都可以出文集诗集了。中世纪许多书籍是新奇的,连在近代,以培根、笛卡儿那样渊博,都没有机会窥亚理斯多德的全豹,近如包慎伯,三四十岁时才有一次机会借阅《十三经注疏》。现在图书馆林立,贩夫走卒也能博通上下古今了。中世纪画《蒙娜•丽莎》的人须自己制画具自己配颜料,作一幅画往往须三年五载才可成功,现在美术家每日可以成几幅乃至于十几幅“创作”了。中世纪人想看《蒙娜•丽莎》须和作者或他的弟子有交谊,真能欣赏他,才能侥幸一饱眼福,现在卢浮宫好比十字街,任人来任人去了。
⑤这是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据历史家说,我们现代文化比中世纪进步得多了。话虽如此说,我对着《蒙娜•丽莎》和观赏《蒙娜•丽莎》的群众,终不免有所怀疑。
⑥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现代科学和道德信条都比从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侠义?我们已没有从前人的呆气,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别的不说,就是看《蒙娜•丽莎》也只像看破烂朝报了。
⑦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如果从纽约到巴黎还像从前乘帆船时要经许多时日,冒许多危险,美国人穿过卢浮宫决不会像他们穿过巴黎香谢里雪街一样匆促。
⑧现代人所谓“效率”以外究竟还有其他估定人生价值的标准么?拿法国理姆、亚眠各处几个中世纪的大教寺和纽约一座世界最高的钢铁房屋相比较,或者拿一幅湘绣和杭州织锦相比较,便易明白。最高的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注重人的成分,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要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乃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如果它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工作,即使结果失败了,我们也得承认它是有价值的。
(节选自朱光潜《永恒的〈蒙娜丽莎)》有改动)
1.作者认为“第一流美术作品”的共性是 (2分)
2.第②段写作者的“深思”“遐想”有什么作用(2分)
3.请选出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6分)
A.文中两次出现的“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都是指中世纪和现世纪在生活和创作条件上有巨大的差异。
B.第④段借助大量的对比,目的是让我们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上,越是条件差、效率低就越可能出精品。
C.“创作”一词加了引号,颇含讽刺意味,表明现时代有许多草草完成的作品,其质量令人堪忧。
D.对历史家所谓“现代文化比中世纪进步”表示“怀疑”,原因是现代人并没有创作出《蒙娜丽莎》般的伟大作品。
E.第⑥段连用几个问句,表示作者认为现代人轻浮粗率,难成大器。
F.作者欣赏的是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景仰的是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4.作者反对现代人过分强调的“效率”,他认为估定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2分)
5.根据文章提供的材料,写一段介绍《蒙娜丽莎》的文字(不超过60字)(3分)
6.“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举例加以阐释。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泸沽湖
(1)“泸沽湖有多么美?”人们总爱这么问。
(2)只能这么说:面对泸沽湖,任何一个傻瓜用一种傻瓜相机,顺手这么一按——行了,这张照片准能参加全国影展,说不定还能得奖!
(3)这就是泸沽湖。
(4)“神仙姿态”“天上人间”这一类的华丽辞藻你都可以给她,她当之无愧也不稀罕。像所有遗世独立的无名风景区一样,她们的美是孤傲的,是拒绝世俗的探访的,因为她们的美原本是由于世俗社会的遗忘和冷漠而造成的。九寨沟也好,张家界也好,哈纳斯湖也好,现在都著名了。泸沽湖也会著名的,但是,随着著名而来的是什么呢?有时候真希望制定一个参观这类风景区的法,规定只有高教养的人才有资格参观。不然,这类风景区很快会荡然无存。
(5)泸沽湖是摩梭人的伊甸园。
(6)她是人类遥远的母系社会时期遗失在今天这个世界上的一粒最后的种子,一册字迹不清的孤本,一部有关远古先民们的电影,一滴保存到了本世纪末的单纯水珠儿。
(7)我不想多说自然,自然风光如若没有人和其他一些生命,便是浑然无觉的。开辟鸿蒙,盘古创造了世界。作为先祖和先知,他临终看到的是一个生机无限的世界。但是盘古没有料到,仅仅只过了3000年,人口已经膨胀得使地球的自转减速,也使整个地球变得乖僻起来。
(8)他留给我们的那些伟大的本钱,已经快花光了。
(9)而泸沽湖,恰是当初不小心遗落在某个角落的一枚。它还存在,是因为人们在忙乱中没能注意到它,就像一个人偶然从过去的裤子口袋里翻出了一枚钱币。
(10)咦?他看着它,奇怪而又欣喜。
(11)他会用它赶快去酒馆再喝一杯酒吗?
(12)没准儿。
(13)但是摩梭人不会花它。摩梭人也许没有经济头脑,但绝对有生命意识。他们视这枚遗落的金币为自己的族徽、为自己生存的依据;他们虽然没有导弹而只有弓弩,却学会了和谐地与泸沽湖共存。
(14)摩梭人!
(15)当夜晚来临,当清澈的湖水轻轻舔着沙滩,款款涌向村落;当村落较为空旷的一角点燃了篝火,火光和笛的声音首先召唤了青年男女,然后是小孩,然后是老人……
(16)舞蹈就自然而然地跳起来了,摩梭人!
(17)男子多为高大健美的,穿着类似藏民的袍子,戴着硬边的礼帽,有些像牛仔。女子多是美丽轻盈的,穿了镶边的长裙,像一排舞蹈演员似的整齐。
(18)男子和女子很自然的拉起手来,臂挽着臂;他们很自然,看起来心理活动单纯而健康。没有什么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子,也没有理论上赞美劳伦斯实际上受困于朱熹的矛盾。他们非常坦然,因坦然而纯洁无邪;我们却有些窘迫,因窘迫而证明我们想得太多。这不太好,可是我们正是因为念头复杂才进化成“文明人”的呀?这时候,我们或多或少会发现自己回不去了,想使自己单纯已经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了。
(19)但是摩梭人舞蹈起来了!
(20)一支短笛引领者的舞蹈,高大的青年男子在前面,姑娘们拖曳着白裙随着舞步整齐地抖动;男子和女子挽着手臂有节奏地摇起又落下;男子的腿长而有力,踏跺和旋扭如同一群骏马的腿不停地运动着,节奏强烈,充满着粗犷单纯的力度;女子的面部表情是一种平静的微笑,是含蓄的陶醉,她们间歇着唱歌和呼喊;所有的女子都天赋地拥有金属般的嗓音和唱歌的天才,这一切都在夜色的掩护和篝火的照耀下,得以凸现,显得神秘,显得光彩迷人!
(21)围绕着火又被水围绕,水和火这一对不相容的美丽的矛盾,就这样和谐地共存了。
(22)至于“歌星”这样的词,我想会使摩梭人惊讶不解的。在他们看来,每一个人都会唱歌,就像每一只百灵鸟都会唱歌一样自然。另外,我们现在使用得很多的名词和概念,我想也会令他们费解。譬如“离婚”这个词吧,我猜他们会这么问:“就是他和她的阿助(摩梭人语,朋友。)不好了吧?”
(23)“对,是这么回事儿。”
(24)“那她的阿助就不会再来她家了。”
(25)“这……一言难尽!”
(26)究竟是我们文明呢还是他们文明?我们进步了3000年怎么还没走到人类的起点呢?摩梭人可能什么主义都没有,什么古典主义,什么浪漫主义,什么超现实主义,她们都不懂。但是都比我们像一些,唯独我们,正搁浅在昨天与明天的礁区,拼命挣扎。
(27)摩梭人,小心啊!
(28)泸沽湖——最后的伊甸园。
(29)这湖畔派兼高蹈派的舞蹈就这么跳着,精力充沛不狂不躁地舞蹈着,欢唱着,直到深夜。
(30)连续好多个夜晚,我的耳朵里总是升起那短笛的声音,若隐若现;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在很近的地方响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篇虚写泸沽湖的自然美,只需一个傻瓜用一种傻瓜相机顺手这么一按,照片准能参加全国影展,有吸引读者急于卒读下文之功效。 |
B.所有遗世独立的无名风景区一旦声名鹊起,世俗社会的探访,很快会使风景区荡然无存。泸沽湖被人发现后,她的美将会消失。 |
C.第⑹段用排比兼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地表现了泸沽湖的弥足珍贵。 |
D.⑼--⑿段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再现了世人发现泸沽湖后的奇怪而欣喜的心态,也表现出作者隐隐的担忧——泸沽湖会被人糟蹋掉。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名著的遭遇李洁非
文学名著,总是吸引影视改编者的注意力,然而,改编得好的偏偏又很少。
文学名著作为叙事艺术精品,给影视剧的编导预备了坚实的基础,能令其事半功倍,所以中外很多影视编导都打它的主意,是很自然的;但是,由于文学名著自身的艺术复杂性,以及大多数编导的方方面面的个人修养与文学名著的艺术精纯性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改编的成功率历来偏低,这也是很自然的。
以四大古典名著所改编的电视剧为例,借原著的巨大影响,当初它们的播出都曾轰动一时,但好景却不长。特别是《红楼梦》和《水浒》二剧,照理说,其原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数一数二的杰作,艺术养料最丰,然而恰恰是由它们改编的电视剧,最失败,播出时频遭讥疑,之后几乎杳无踪影,随即被淡忘。
倒是最近改编的《西游记》,得到了一些认可,多年来不时有重播。究其原因,虽然跟电视剧的编、导、演各方的努力和表现有关,但其实最主要的却是《西游记》小说原著本身,在四大古典名著里面,故事的意蕴和人物的意蕴,都是最简的,改编者把握起来,犯错误或者走形失神的机会不太多。
今年春节,忽见重拍之数集《西游记》在电视中播出,颇感诧异。于是观之。但不数集,我即生出狗尾续貂般的无聊感来。字幕上所谓“原班人马”显然名不副实,八戒、沙僧二位演员均已易人;况且,即使真是“原班人马”又待如何?看着唐僧、悟空、观音等面生赘肉、身手见缓的模样,我只作“既有当初,何必今日”之想。一是运用大量电脑特技,来加强打斗及神魔场景的表现;一是在剧情上脱离原著,由策划和编写人员自出心杼,增添若干情节。
前者我以为思路没有错误,眼下已近21世纪,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影视创作,完全不应是有争议的问题,但像新版《西游记》这样,条件并不成熟却勉强为之,以至于生硬幼稚者,我觉得就反为不美。去年底,在影剧院欣赏好莱坞大片《星球大战》,里面的电脑特技令人叹为观止,有再造世界般的神奇。有此印象,再看新版《西游记》,两相对照,后者的草率与粗糙真可以说昭然若揭!其间,资金不足可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不过,我仍然感到,两者艺术态度上也有巨大差距。条件明明不具备而刻意为之,其动机不能不令人生疑——只怕是艺术创新的价值有限,而招徕看客的嫌疑倒更重一些吧?
至于新版《西游记》对原著情节的改动,原则上并非不可——只要改得合体、有度和足够聪明。可我所发现的改动,大抵都既不合体,也非有度,更不聪明。有一集,即叙述唐僧等受厄于如来金鹏的那一集,平空冒出了一个“孔雀公主”,居然以“纯情女郎”面目缠缠绵绵地穿插其间,对唐僧频送秋波。我直觉中即感到此一人物及其身上的种种信息,很是稀奇古怪,绝非原著可能有。一查,果系杜撰。诸如此类的笔触,我无意责其大胆,惟觉改编者头脑有些混乱。
新版电视剧《西游记》,的确打上了90年代以来中国蓬勃兴起的市场化文化的印记。对它,我们只宜这样理解,若过多地考虑什么“文学名著改编”这类的问题,倒有点多余了。
(1)为什么说“文学名著,总是吸引影视改编者的注意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本文第三、四两段分别评论了根据名著所拍的三部电视剧,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第三段明确说“以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为例”,但为什么下文却只列举了三部,而没有举出《三国演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五段所说“狗尾续貂”一语,①具体指什么而言?②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第一段所说“改编得好的偏偏又很少”一语来看,作者似乎并没有全盘否定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但从下文的叙述及举例看,作者其实并不承认在这方面有成功的先例。
B.本文对新版《西游记》电视剧的拍摄中的过分市场化取向颇有微词,认为这是该剧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C.作者认同名著改编电视剧这种文化快餐现象,但不赞成在电视剧拍摄中运用电脑特技和对原著情节进行改动。
D.本文评论新拍《西游记》的相关篇幅占的比重大,是由于它的问题更多更新更典型,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可使行文重点更突出,针对性更强,详略更加得当。
E.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改编的电视剧与原著对比,将已拍成的有关名著电视剧相互对比,把同一名著电视剧的新旧版对比,使说理更加鲜明。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