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粗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B.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C.善万物之得时 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8 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8 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教材完全解读 苏教版课标版 高中语文 必修1 苏教版课标版 题型:013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用法(词类活用的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望西山,始指异之
B.吾妻之美我者
C.邑人稍稍宾客其父
D.卧而梦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 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 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 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6分)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3分)
②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3分)
(3)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6分)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黄冈重点作业·高三语文(下) 题型:048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是整幅画,这种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意思往往含糊不清。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就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骑马的人”;如果这是一个外出的人寄回家的信,可以表示他在外面已经得到了一匹马,或者希望家里人骑马去接他,或者别的什么意思。看得懂这种图画的意思,取决于看画人和画画人生活上的联系或者其他条件,与他们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无关。这种图画有人管他叫“图画文字”,其实只是图画,不是文字。图画发展成文字,必须表现出这些特点:①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②许多抽象的意思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③这些图形必须作线性排列,它们的顺序得依照语言里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不同。例如,先画一个人,后画一面旗,再画一匹马,这就是“人骑马”,如果先画旗和马,再画人,那就是“骑马的人”。到了这个阶段后,为了便于书写,图形可大大简化(图案化、线条化、笔画化),丝毫不损害原来的意思。从形状上看,第二阶段的零碎图形和第一阶段的整幅画很相似,第三阶段的笔画化和象形文字生来的笔画化文字则纯粹是字型上的变化,实质完全相等。
图形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字,甚至是最象形的了,也必然要跟一定的文字相联系。这样,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旗夹在一个人和一匹马中间是什么意思。文字发展到了这种“词的文字”之后,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是与语言不相干的表演系统,只有在图画向语言靠拢被语言的一种形式(用图画或笔画)代替声音之后,才成为真正的字。
1.第一段谈到人类、国家、文化、语言之间的关系。依产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语言文化文字国家
B.人类语言国家文字文化
C.人类语言国家文化文字
D.人类语言文化国家文字
2.关于“图画文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图画文字”的特点是以整幅画来表达意思,表达的意思往往含糊不清。
B.“图画文字”的理解与是否说同种语言无关,而与信息传递者的生活联系有关。
C.“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在实质上完全相等,都纯粹是字型上的变化。
D.作者认为,“图画文字”的说法不准确,它实际上是图画,而不是文字
3.先画一个“日”表太阳,然后在下面画一个“________”表示地平线,结合起来表示日出。根据文意判断,这属于
[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图画发展成文字,其中之一就是努力使一个图形分别表示单个词,成为“词的文字”。
B.“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不解之缘”,其标志是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彼此的文字,其结果是文字与字音紧密相连。
C.最后一段加粗句子强调的内容是图画成为文字的条件是能用图形或笔画替代声音。
D.节选的文字说明的重点是语言的产生,其中还顾及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 师 的 由 来
〔法〕莫洛亚
画家杜什正在收尾,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的静物写生。这时,小说家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这么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一位惊愕之下,抬起头来,停下不画了。
“不行!”葛雷兹又嚷道,“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老兄。这样轰不开,打不响。一个画展五千幅画,把观众看得迷迷糊糊,凭什么可以让他们流连在阁下的大作之前……不行的,杜什,这样永远成不了名。”
“为什么?”正直的杜什叹了口气,“我看到什么画什么,只管把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
“话是不错的,可怜的朋友。你已有家室之累,老兄,一个老婆加三个孩子,他们每人每天要三千卡路里热量。而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要刺激他们一下,杜什,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宣布你要到北极去作画啦,开创一个画派啦,诸如此类。把体现、冲动、抽象画等术语,一股脑儿搅在一起,炮制几篇宣言。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圆形或方形。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或者抛出什么圆锥形绘画,四度空间绘画,等等……”
这时,飘来一缕奇妙幽微的清香,宣告高司涅夫斯卡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位美艳的波兰女子。她订有几份名贵的杂志,这些刊物都不惜工本精印三岁孩童的杰作,就是找不到老实人杜什的大名。她坐下瞅了一眼画布,顺便摇晃了一下金黄色的秀发,那么娇嗔的一笑:“昨天,我看了个展览,”她的嗓音珠圆玉润,柔婉娇媚,“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
“满好,”她用唇尖轻轻吐出两字。之后,她失望的,婉转的,娇媚的,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画画这一行,最最要不得。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领教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临了,说道:“你能不能这样做,向大家郑重其事的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
“鄙人我?”
“你听着……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俊彦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在你之前,所有肖像画家,都致力于研究人物的面部表情。这真是愚不可及!才不是那么一回事。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法国上校军衔的标志),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些勋绶。实业家的肖像,就用工厂的烟囱,攥紧的拳头打在桌上来表现。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答道:“一小时里都画得出。换了别人,大可借此发迹呢!”
“但是,何妨一试。”
“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也没有,”葛雷兹说,“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吧,到时候,咱们再来谈这桩趣事,拿他们取笑一番!”
两个月后,杜什画展在胜利声中结束。美丽的高司涅夫斯卡夫人,那么柔婉娇媚,香气袭人,跟着她新进的名人,寸步不离。
“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顿一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浓烟,说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波兰美女感动之下,微启朱唇,预许着柔媚圆满的幸福。
这时,一位有名的画商,抓住画家的袖子把他拉到墙角,说道:“好家伙,真有你的!这下,可打响了。这些作品,我统统包下了。我每年向你买进五十幅画……行不行?”
杜什象谜一样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
画室里人慢慢走空。等最后一位观众离去,葛雷兹把门关上,兴冲冲的,把手往袋里一插:“哎,老兄,”他说,“你信不信,他们全给骗了?你听到穿兔皮领那小子说什么了吗?还有你那位波兰美女?那三个俊俏的少女连连说:‘崭新的!崭新的!’啊,杜什,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止不住狂笑起来。画家皱皱眉头,看他笑得呃呃连声,突然喝道:“蠢货!”
“蠢货?”小说家愤愤然了,“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自从皮克西沃之后……”
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某种新意……”
小说家打量着他的朋友,愣住了。
“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劝你改弦更张,新法作画的?”
这时,杜什消消停停的,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
“难道你,”他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选出下列选项中对小说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
A.这篇小说通过描写画家杜什的转变,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界脱离了艺术本质、追新逐异、华而不实的不良风气。
B.小说中的经典台词“难道你从来没看见过江流水涌吗?”出现了三次,作用都是标志着画家彻底蜕变成“伪艺术大师”。
C.从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无不有着畸形的审美观,而正是这种审美观戕杀了那个时代的艺术与文化。
D.小说以“大师的由来”为题意在提醒读者,不要仅仅关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更重要的是思考故事背后的问题。
E.结尾处画家对作家的回答将人物置于一种戏剧的氛围中,使读者在哭笑不得的同时体会着作者辛辣的讽刺。
阅读全文,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括情节,把空格处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12个字。)
葛雷兹劝杜什改变画法—— ———— ——杜什彻底蜕变成“大师”。
画家杜什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反差强烈。结合全文,说说画家转变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回答。(6分)
除了主人公画家杜什,小说中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小说家葛雷兹和波兰美女高司涅夫斯卡夫人。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在作品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黑龙江省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 师
的 由 来
〔法〕莫洛亚
画家杜什正在收尾,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的静物写生。这时,小说家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这么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一位惊愕之下,抬起头来,停下不画了。
“不行!”葛雷兹又嚷道,“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老兄。这样轰不开,打不响。一个画展五千幅画,把观众看得迷迷糊糊,凭什么可以让他们流连在阁下的大作之前……不行的,杜什,这样永远成不了名。”
“为什么?”正直的杜什叹了口气,“我看到什么画什么,只管把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
“话是不错的,可怜的朋友。你已有家室之累,老兄,一个老婆加三个孩子,他们每人每天要三千卡路里热量。而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要刺激他们一下,杜什,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宣布你要到北极去作画啦,开创一个画派啦,诸如此类。把体现、冲动、抽象画等术语,一股脑儿搅在一起,炮制几篇宣言。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圆形或方形。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或者抛出什么圆锥形绘画,四度空间绘画,等等……”
这时,飘来一缕奇妙幽微的清香,宣告高司涅夫斯卡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位美艳的波兰女子。她订有几份名贵的杂志,这些刊物都不惜工本精印三岁孩童的杰作,就是找不到老实人杜什的大名。她坐下瞅了一眼画布,顺便摇晃了一下金黄色的秀发,那么娇嗔的一笑:“昨天,我看了个展览,”她的嗓音珠圆玉润,柔婉娇媚,“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
“满好,”她用唇尖轻轻吐出两字。之后,她失望的,婉转的,娇媚的,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画画这一行,最最要不得。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领教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临了,说道:“你能不能这样做,向大家郑重其事的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
“鄙人我?”
“你听着……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俊彦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在你之前,所有肖像画家,都致力于研究人物的面部表情。这真是愚不可及!才不是那么一回事。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法国上校军衔的标志),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些勋绶。实业家的肖像,就用工厂的烟囱,攥紧的拳头打在桌上来表现。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答道:“一小时里都画得出。换了别人,大可借此发迹呢!”
“但是,何妨一试。”
“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也没有,”葛雷兹说,“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吧,到时候,咱们再来谈这桩趣事,拿他们取笑一番!”
两个月后,杜什画展在胜利声中结束。美丽的高司涅夫斯卡夫人,那么柔婉娇媚,香气袭人,跟着她新进的名人,寸步不离。
“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顿一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浓烟,说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波兰美女感动之下,微启朱唇,预许着柔媚圆满的幸福。
这时,一位有名的画商,抓住画家的袖子把他拉到墙角,说道:“好家伙,真有你的!这下,可打响了。这些作品,我统统包下了。我每年向你买进五十幅画……行不行?”
杜什象谜一样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
画室里人慢慢走空。等最后一位观众离去,葛雷兹把门关上,兴冲冲的,把手往袋里一插:“哎,老兄,”他说,“你信不信,他们全给骗了?你听到穿兔皮领那小子说什么了吗?还有你那位波兰美女?那三个俊俏的少女连连说:‘崭新的!崭新的!’啊,杜什,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止不住狂笑起来。画家皱皱眉头,看他笑得呃呃连声,突然喝道:“蠢货!”
“蠢货?”小说家愤愤然了,“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自从皮克西沃之后……”
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某种新意……”
小说家打量着他的朋友,愣住了。
“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劝你改弦更张,新法作画的?”
这时,杜什消消停停的,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
“难道你,”他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1.选出下列选项中对小说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4分)
A.这篇小说通过描写画家杜什的转变,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界脱离了艺术本质、追新逐异、华而不实的不良风气。 |
B.小说中的经典台词“难道你从来没看见过江流水涌吗?”出现了三次,作用都是标志着画家彻底蜕变成“伪艺术大师”。 |
C.从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无不有着畸形的审美观,而正是这种审美观戕杀了那个时代的艺术与文化。 |
D.小说以“大师的由来”为题意在提醒读者,不要仅仅关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更重要的是思考故事背后的问题。 |
E.结尾处画家对作家的回答将人物置于一种戏剧的氛围中,使读者在哭笑不得的同时体会着作者辛辣的讽刺。
2.阅读全文,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括情节,把空格处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12个字。)(4分)
葛雷兹劝杜什改变画法—— ———— ——杜什彻底蜕变成“大师”。
3.画家杜什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反差强烈。结合全文,说说画家转变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回答。(6分)
4.除了主人公画家杜什,小说中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小说家葛雷兹和波兰美女高司涅夫斯卡夫人。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在作品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9 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三月月考高一语文A卷 题型:048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