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赤壁赋》所表达的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 “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对《赤壁赋》所表达的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前赤壁赋(节选)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盂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列四组加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山川缪,郁乎苍苍   B.客亦知水与月乎

与枕藉乎舟中       天地之间

C.抱明月长终         D.不知东方既白

又何羡乎?        目遇而成色

2.文中画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的,不应消极。

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3.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入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4.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人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前赤壁赋(节选)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盂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列四组加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山川缪,郁乎苍苍   B.客亦知水与月乎

与枕藉乎舟中       天地之间

C.抱明月长终         D.不知东方既白

又何羡乎?        目遇而成色

2.文中画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的,不应消极。

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3.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入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4.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人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秋   赋

从维熙

①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相依是匆匆的。惟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

②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A]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③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栈的。

  ④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⑤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秤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⑥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                                   ,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

  ⑦那儿是寂寞的冬季,是白雪覆盖着的荒原,如同是一张无限大的冰床,[B]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之后,丛立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再生一次或几次的美丽轮回,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如果也把它谱成一首歌,那该叫做“长相思,永别离”。我不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写在秋天,但其中的每个音符旋律,都充满了秋色的悲凉。

  ⑧惟其人生如流萤般的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中国文化格言中,有许多是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曹孟德当年在江涛滚滚的赤壁横槊赋诗时,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同是这个曹孟德,也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章。这些格言和诗章,都是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以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⑨时至秋时,眺望窗外,在秋雨迷离中遥见枝头绿色凋零;对镜自视时又见发鬓添霜,便有感而发,涂鸦此《秋赋》短章,用以自勉自励。

纵观全文,作者用哪两句话概括比较了自然之秋与人类之秋的不同?(每点限用6字)

第②段中,为什么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请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写一个句子,要求语义连贯,语句通顺。

[A][B]两个划线句中,请结合语境分析“醉”和“咀嚼”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下面那个句子与第⑧段所抒发的情感最为接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C.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 长歌行》)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秋   赋

从维熙

①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相依是匆匆的。惟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

②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A]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③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栈的。

  ④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⑤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秤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⑥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                                   ,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

  ⑦那儿是寂寞的冬季,是白雪覆盖着的荒原,如同是一张无限大的冰床,[B]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之后,丛立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再生一次或几次的美丽轮回,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如果也把它谱成一首歌,那该叫做“长相思,永别离”。我不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写在秋天,但其中的每个音符旋律,都充满了秋色的悲凉。

  ⑧惟其人生如流萤般的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中国文化格言中,有许多是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曹孟德当年在江涛滚滚的赤壁横槊赋诗时,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同是这个曹孟德,也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章。这些格言和诗章,都是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以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⑨时至秋时,眺望窗外,在秋雨迷离中遥见枝头绿色凋零;对镜自视时又见发鬓添霜,便有感而发,涂鸦此《秋赋》短章,用以自勉自励。

纵观全文,作者用哪两句话概括比较了自然之秋与人类之秋的不同?(每点限用6字)

第②段中,为什么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请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写一个句子,要求语义连贯,语句通顺。

[A][B]两个划线句中,请结合语境分析“醉”和“咀嚼”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下面那个句子与第⑧段所抒发的情感最为接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C.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 长歌行》)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 苏教版(新课标·2004年初审)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前赤壁赋(节选)

苏轼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

列四组加粗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山川缪,郁乎苍苍 与枕藉乎舟中

B.

客亦知水与月乎 且天地之间

C.

抱明月长终 又何羡乎?

D.

不知东方既白 目遇而成色

(2)

对文中划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

“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的,不应消极。

D.

“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3)

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

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

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

苏子还认为,只要投入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4)

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

本文既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

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

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赤壁赋(节选)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对文中加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的,不应消极。

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3.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入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4.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既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接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赤壁赋(节选)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对文中加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的,不应消极。

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3.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入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4.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既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接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训练必修二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前赤壁赋(节选)

苏轼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

下列四组加粗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2)

对文中画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

“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的,不应消极。

D.

“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3)

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

客入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

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

苏子还认为,只要投入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4)

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

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

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

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接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快阁的紫藤花  

徐蔚南

    ⑴细雨蒙蒙,百无聊赖之时,偶然从《花间集》里翻出了一朵小小的枯槁的紫藤花,花色早褪了,花香早散了。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岂仅怜爱你,我还怀念着你的姊妹们——一架白色的紫藤,一架青莲色的紫藤——在那个园中静悄悄地消受了一宵冷雨,不知今朝还能安然无恙否? 

  ⑵啊,紫藤花!你常住在这诗集里吧,你是我前周畅游快阁的一个纪念。 

  ⑶快阁是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居,离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去岁初秋,我曾经去过了,寒中又重游一次,前周复去是第三次了。但前两次都没有给我多大印象,这次去后,情景不同了,快阁的景物时时在眼前显现——尤其使人难忘的,便是那园中的两架紫藤。 

  ⑷快阁临湖而建,推窗外望,远处是一带青山,近处是隔湖的田亩。田亩间分出红黄绿三色:红的是紫云英,绿的是豌豆叶,黄的是油菜花。一片一片互相间着,美丽得远胜人间锦绣。东向,丛林中,隐约间露出一个塔尖,尤有诗意,桨声渔歌又不时从湖面飞来。这样的景色,晴天固然极好,雨天也必神妙,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放翁自己说:“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是的,确然天叫他称放翁的。 

  ⑸阁旁有花园二,一在前,一在后。前面的一个又以墙壁分成为二,前半叠假山,后半凿小池。池中植荷花,如在夏日,红莲白莲,盖满一地,自当另有一番风味。池前有春花秋月楼,楼下有匾额曰“飞跃处”,此是指鱼言。其实,池中只有很小很小的小鱼,要它跃也跃不起来,如何会飞跃呢? 

   ⑹园中的映山红和踯躅都很鲜艳,但远不及山中野生的自然。 

  ⑺自池旁折向北,便是那后花园了。 

  ⑻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便有一架紫藤呈在我们眼前。(a)这架紫藤正在开最盛的时候,一球一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b)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乎很肥厚的。(c)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乱哄哄地飞着。(d)它们是在采蜜吗?(e)它们是在舞蹈吗?(f)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⑼我在架下仰望这一堆花,一群蜂,我便感觉这无数的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垢的女孩子,伊们赤裸裸地在一块儿拥着,抱着,偎着,卧着,吻着,戏着;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的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伊们听,正在奏乐给伊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 

  ⑽这种想象绝不是仅我一人所有,无论谁看了这无数的花和蜂都将生出了种神秘的想象来。同我一块儿去的方君看见了也拍手叫起来,她向那低垂的一球花朵热烈地亲了个嘴,说道:“鲜美呀!呀,鲜美!”她又说:“我很想把花朵摘下两枝来挂在耳上呢!” 

  ⑾离开这架白紫藤十几步,有一围短短的冬青。绕过冬青,穿过一畦豌豆,又是一架紫藤。不过,这一架是青莲色的,和那白色的相比,各有美处。但是就我个人说,却更爱这青莲色的,因为淡薄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⑿很奇异,在这架花上,野蜂竟一只也没有。落下来的花瓣在地上已有薄薄的一层。原来这架花朵的青春已逝了,无怪野蜂散尽了。 

  ⒀我们在架下的石登上坐了下来,观看那正在一朵一朵飘下的花儿。花也知道求人爱怜似的,轻轻地落了一朵在膝上,我俯下看时,颈项里感得飕飕地一冷,原来又是一朵。它接连着落下来,落在我们的眉上,落在我们的脚上,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在这又轻又软又香的花雨里几乎睡去了。 

  ⒁猝然“骨碌碌”一声怪响,我们如梦初醒,四目相向,颇形惊诧。即刻又是“骨碌碌”地响了。 

   ⒂方君说;“这是啄木鸟。” 

  ⒃临去时,我总舍不得这架青莲色的紫藤,便在地拾了一朵夹在《花间集》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每取出这朵花来默视一会儿。 

联系下文看,首段的作用是                                      

第⑷段的写景状物较有特点,请具体说明。

                                                                       

写紫藤花之前,作者先介绍快阁和阁旁的花园,这样写的好处是               

                                                   

第⑻段如果分二层,应怎样分?请用“/”在下面划出。

   (a)(b)(c)(d)(e)(f)

从上下文看,与⒀段划线句相呼应的句子应该是                     

下列对本文的赏析评论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有很浓厚的文化色彩,《花间集》、放翁、快阁、鉴湖等等都是文化,但因不是本文中心所在,所以作者未作深入挖掘。

B. “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一句,既引出放翁的词句,揭示一定的文化内涵,又从侧面突出快阁风景的优美。

C.第⑼段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出一幅花盛蜂忙,花蜂相恋的幸福动人场景。

D. ⑿⒀两段,作者在写青莲色紫藤花朵凋零、青春已逝、野蜂散尽时,流露出无尽的伤感。

E. 啄木鸟的叫声以声写静,也写出了环境的清冷。

F.本文作者通过描写快阁的紫藤花,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对文化、对青春、对爱情的一种真切体验,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篇散文语言很有特色,试从词语运用、句式、修辞和语言风格中,任选二方面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