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粤教版 2009-2010学年 第43期 总第199期 粤教版 题型:013
对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河内凶 凶:有战乱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增加
③鸡豚狗彘之蓄,勿失其时 蓄:喂养
④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⑥七十者衣帛食肉 食:吃
⑦填然鼓之 之:代词,代“鼓”
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查
①③⑤⑦
②③⑥⑦
③④⑤⑥
④⑤⑥⑧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二)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北京名师全程点拨》丛书高三语文 题型:013
阅读分析。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①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④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⑤,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⑥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⑦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国名),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②[河内]指黄河北岸。凶:荒年。③[河东]黄河以东。④[填然]形容擂鼓的声音。⑤[数罟(g()不入洿池]指细孔的网不入池塘。数:细密。罟:网。洿池:池塘。⑥[以时]按照一定的时间。⑦[养生丧死]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操办丧事。
1.下列四句话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是
[ ]
①弃甲曳兵而走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数罟不入洿池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本文所说的“王道”,指的是
[ ]
A.“望民之多于邻国”
B.反对进行掠夺性的战争
C.不能像梁惠王那样采取些临时性的“抚民”措施
D.能做到“养生丧死无憾”,这仅是王道的开端
3.对“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可以,只是没照直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走了呀!
B.不应该,只不过不到百步罢了,但是也逃跑了呀!
C.不应该,只不过不到一百步罢了,这也算是逃跑了呀!
D.不可以,只是逃跑没超过一百步,但也算是逃跑了呀!
4.对“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三词的分析,较为确切的一项是
[ ]
A.“焉”、“耳”、“矣”是三个句尾语气词连用,目的在加强语气,意思是“的的确确是尽了心啊”。
B.“焉”是一个兼词,解释为“于此”;“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于“啦”,语气较强。
C.“焉”是个代词,指代“国家”;“耳”和“矣”是句尾语气词。
D.“焉”是个疑问代词,“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意思为“(于国)难道不尽心吗”。
5.孟子讲“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其用意何在?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打仗不能贪生怕死,不应战事稍有不利就逃之夭夭,应该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B.梁惠王虽然为老百姓做了些好事,但是做得还不够,应该做得更好一些。
C.梁惠王在残酷压迫、剥削老百姓方面,与其他国家的统治者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程度稍有点不同罢了。
D.梁惠王想为老百姓办事,在这方面是尽了心的,只是效果还不理想。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分析。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①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④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⑤,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⑥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⑦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国名),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②[河内]指黄河北岸。凶:荒年。③[河东]黄河以东。④[填然]形容擂鼓的声音。⑤[数罟(g()不入洿池]指细孔的网不入池塘。数:细密。罟:网。洿池:池塘。⑥[以时]按照一定的时间。⑦[养生丧死]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操办丧事。
1.下列四句话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是
[ ]
①弃甲曳兵而走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数罟不入洿池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本文所说的“王道”,指的是
[ ]
A.“望民之多于邻国”
B.反对进行掠夺性的战争
C.不能像梁惠王那样采取些临时性的“抚民”措施
D.能做到“养生丧死无憾”,这仅是王道的开端
3.对“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可以,只是没照直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走了呀!
B.不应该,只不过不到百步罢了,但是也逃跑了呀!
C.不应该,只不过不到一百步罢了,这也算是逃跑了呀!
D.不可以,只是逃跑没超过一百步,但也算是逃跑了呀!
4.对“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三词的分析,较为确切的一项是
[ ]
A.“焉”、“耳”、“矣”是三个句尾语气词连用,目的在加强语气,意思是“的的确确是尽了心啊”。
B.“焉”是一个兼词,解释为“于此”;“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于“啦”,语气较强。
C.“焉”是个代词,指代“国家”;“耳”和“矣”是句尾语气词。
D.“焉”是个疑问代词,“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意思为“(于国)难道不尽心吗”。
5.孟子讲“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其用意何在?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打仗不能贪生怕死,不应战事稍有不利就逃之夭夭,应该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B.梁惠王虽然为老百姓做了些好事,但是做得还不够,应该做得更好一些。
C.梁惠王在残酷压迫、剥削老百姓方面,与其他国家的统治者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程度稍有点不同罢了。
D.梁惠王想为老百姓办事,在这方面是尽了心的,只是效果还不理想。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黄冈题库·练考新课堂》高一语文(全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上,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面加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内凶 |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
B.寡人之民不加多 |
加:增加 |
C.弃甲曳兵而走 |
走:跑,这里指逃跑 |
D.涂有饿莩 |
莩;饿死的人 |
2.对下列加粗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王好战,请以战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弃甲曳兵而走
非我也,兵也
[ ]
A.两个“王”字相同,两个“兵”字也相同
B.两个“王”字相同,两个“兵”字不同
C.两个“王”字不同,两个“兵”字相同
D.两个“王”字不同,两个“兵”字也不同
3.下面四句话里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兵刃既接
②河东凶亦然
[ ]
A.①军队锋利的兵器既然接触了 ②河东地区也这样收成不好
B.①军队锋利的兵器既然接触了 ②河东地区遇到灾荒,也这样做
C.①兵器已经交锋上了 ②河东地区也这样收成不好
D.①兵器已经交锋上了 ②河东地区遇到灾荒,也这样做
5.对“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翻译正确的是
[ ]
A.很多网不放入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品就吃不完
B.很多网不放入池塘里,鱼鳖就会吃得很好
C.细密的网不放入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品就吃不完
D.细密的网不放入池塘里,鱼鳖就会吃得很好
6.从分句间语意关系考虑,相同的一组是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梁惠王以赈灾救民为例自诩“于国尽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他希望老百姓能更多地归附自己。
B.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熟悉的战争为例,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自己的主张。
C.孟子阐述了“仁政”的具体内容:发展生产,教养百姓等,指出这才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文章最后阐述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指出统治者不应归罪于岁,只要做到了不怪罪年成,老百姓就一定会增加。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23 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东北四校2012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