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加粗词的意义、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 |
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木直中绳,鞣以为轮 D.学不可以已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选出加粗词的意义、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与检测(高二语文) 题型:013
选出对句中加粗词语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追求”在这里是积累、丰富的意思,用“追求”一词强调了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那样勇往直前,终生不辍。
B.“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起,忘记了。”“希腊”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泛指外国历史;“祖宗”也是借代修辞手法,指本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这样写收到了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
C.“选择语言,选择那些明确朴素的、简洁浮雕的,也如同农民选择好的种子,那样他才有希望使禾苗丰收。”“浮雕”是雕刻的一种,这里用来说明要选择形象、生动、清楚的语言。这种借喻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
D.“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顽固”原来是个贬义词,这里用作褒义,是贬词褒用,把中国人民建设四个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强国的坚定信念表达得更为突出有力。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选出对句中加粗词语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追求”在这里是积累、丰富的意思,用“追求”一词强调了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那样勇往直前,终生不辍。
B.“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起,忘记了。”“希腊”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泛指外国历史;“祖宗”也是借代修辞手法,指本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这样写收到了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
C.“选择语言,选择那些明确朴素的、简洁浮雕的,也如同农民选择好的种子,那样他才有希望使禾苗丰收。”“浮雕”是雕刻的一种,这里用来说明要选择形象、生动、清楚的语言。这种借喻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
D.“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顽固”原来是个贬义词,这里用作褒义,是贬词褒用,把中国人民建设四个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强国的坚定信念表达得更为突出有力。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废墟的意义 王克楠现在的邯郸是在废墟上长大的城市。近些年来,施工时,经常可以挖掘出一些古代文明的碎片,考古人员总能惊讶地从出土的文物上发现几千年之前的人类文明痕迹。我时常遥想这座城市昔日的盛景——大气恢弘的王朝,朗朗的书声直奔树梢,歌舞升平的人们,商贾云集的街市……很多时候,我穿行在新华街、邯山路、中华大街、东门外……恍惚觉得自己是一位千龄老人。
在地球那端的庞贝古城、罗马斗兽场……不同的古建筑,不同的地域,而最终的废墟是相同的。我想,祖先在太行南麓建造邯郸城的时候,肯定是把这里当作福祉——而哪里有辉煌,哪里就有毁灭,哪里有文明,哪里就有对于文明的失落。史书记载,邯郸的赵王城是被烧毁的——辉煌的建筑顷刻烧成一片灰烬。
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当然可以造成废墟——人到中年的我永不能忘记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道蓝光过后,那座叫做唐山的城市顷刻间就消失了。
在战争年代,成就废墟的有力手段就是轰炸,炸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可是炸药带来的巨大杀伤力却是从欧洲开始的。凡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都对警报有着天然本能的恐惧,警报意味着轰炸,房屋倒塌,血肉横飞。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拼命把炸药往对方的土地上倾泻,不管是来自飞机的投放,还是地面引爆。
在1947至1949年的解放战争中,北京(北平)被完整保存了下来,这是历史的造化和幸运。走在天安门广场,看着完好的紫禁城,很是为这座古建筑的完好而欣慰,并不是说紫禁城所蕴涵的封建文化有多么伟大,而是说现代文明不能没有古代根基,不管古代文化是腐朽的,还是清新的。
很多的古建筑被战争和人为毁灭了,仍有一些古建筑(包括古城)得以保存了下来,还有一些城市毁灭的痕迹——有些废墟也保存了下来,毕竟有人知道,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
有哲学家说,在地球上行走,没有一处不是废墟——现在的城市,过去的废墟,现在的城市,将来的废墟,我在生活的这座小城上下班时,看着平坦的街道凭生就开掘出一条沟——埋设管道。好不容易弄平了,不久又开始开掘。人就是这样不停挖掘着。在光彩陆离的城市里行走,就如在废墟里穿行。废墟不仅仅存在陆地,水底也有,因为风浪失事和战争而沉没的轮船,也有大地的隆起和沉陷而被大地没收的文明废墟。
在河北武安市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在意大利,当他穿过市区的人民广场,登上市政厅,往下一看,下面的那么广阔的一片废墟令人心颤。即是闻名的罗马广场废墟,而这片废墟就坐落在城市的中央——除了从几根突兀挺立的柱子上隐约可以看出当年的威严气势外,到处都是断垣残壁,而意大利人把这座废墟作为珍宝保存着——华丽光彩的埃米利亚殿堂,只留下一堆零乱石块;气势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留下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兀立着孤零零的三根石柱;连宏伟的萨图尔诺农神庙,也只有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还有罗莫洛神庙、维纳斯女神庙、凯撒神庙,都在废墟运动中演变为一堆堆的碎石和乱砖。罗马的一切都是古老而陈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朋友真的没有料想到举世闻名的罗马竟会是这般模样!人在罗马广场散步,更深切地明白废墟的含义。
由于废墟,曾经熟悉的地方变得生疏,曾经生疏的地方又渐渐熟悉。一幢幢高楼成了残砖碎瓦,又在残砖碎瓦上长出另外一座高楼,当我穿行在城市和乡村的时候,总有一点心虚,总担心被废墟掩埋。有的时候我行走在我曾经居住过的老街区,踩着遍地的瓦砾,判断自己曾经在哪个位置放椅子,在哪置放沙发,哪里是放让人无限甜蜜的床……而这些都烟云一般消散了,都被一个叫“废墟”的怪物没收了。
我很有幸在古城邯郸成长和生活,对于历史废墟的感觉就比较直接。让人惬意的亭台楼阁早已不在,历史悠久的古刹名园败落萧条,一切都沉入时间之中——昔日的辉煌化作蓬蓬蒿草,飒飒西风。走在邯郸老城的街道里,感受着在废墟上不断翻新的城池——历史上闻名的回车巷、学步桥、邯山书院——将相和、学步桥、邯郸学步、采桑罗敷——每一处遗迹,每一个典故,都会令人浮想联翩,会心一笑。
位于邯郸城西的赵王陵墓群,如今也只是几处孤冢,凄惨冷落。这些年以来,不断有盗墓的消息传来;邯郸城北的北齐年代的墓群,是另外一群王侯墓地——但也只是荒冢几堆,寂寞寥落。
还有腾跃于崇山峻岭之上的古长城,这个巨大的工程有过辉煌,在久远的年代里也渐渐演化为废墟,它瘫卧于突兀的山岗上,半掩于漫漫黄沙中,是国人不思进取、封闭保守的一个象征,可是至今仍被国人当作图腾歌颂不已。老作家宗璞把圆明园也当作自己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成为废墟和遗迹的圆明园比喻成汪洋大海中的一艘船——人无法决定历史,只能顺应和影响历史。
美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代表性诗歌《荒原》表达出这样的含义:世界越是现代化,越是进入无序的荒原状态。世界没有天然的荒原,这是精神的颓废和道德的沦丧的结果,对于失望和彷徨而言,废墟也是一个出色的象征。现代人类生活沉没在淡漠正义、信任、关爱、良知的危险境地,人类社会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废墟。
废墟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符号,想到当今的世界上虽然没有世界性的战乱,但是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那个方向,还总传过来阵阵枪声,从伊拉克不断传来士兵或是平民死亡的消息。还有来自欧洲和非洲的种族屠杀,恐怖主义分子仍然在暗处寻找制造爆炸和伤亡的机会,用更现代化的武器,进行更有效的杀戮,造成一座座新的废墟。
或许,废墟并没有在别的地方,它就在人的心里。
(选自《21世纪散文排行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战争年代,成就废墟的有力手段就是轰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恍惚觉得自己是一位千龄老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废墟并没有在别的地方,它就在人的心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3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全文,分条概括废墟的意义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 苏教版(新课标·2004年初审) 苏教版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古典之殇(节选)
王开岭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 “涟漪”、“鹿呜”、“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现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18.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4分)
答:(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 。(2分)
(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 。(2分)
19.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请通览全文作答,“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答:含义是 。
20.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6分)
答:(1) 。
(2) 。
(3)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②段中,作者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B.文中说教师们在沉醉于古典文学艺术美的同时,心中生起一丝隐隐的“伤感和悲情”,那是因为孩子们缺少对古典美的接受能力。
C.作者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深表遗憾,因为它只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不能让学生感动和审美。
D.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进入成人序列后,就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环保宣传和口号将不再起作用。
E.全文语言沉郁凝重,视角新颖独特,对古典文学和现实生存状态有着深沉的思考。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典之殇(节选)
王开岭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它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它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它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答:⑴说“它是丰碑”是因为 。
⑵说“更是殇碑”是因为 。
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请结合全文,说说“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
答: 。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中,作者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B.文中说教师们在沉醉于古典文学艺术美的同时,心中生起一丝隐隐的“伤感和悲情”,那是因为孩子们缺少对古典美的接受能力。
C.作者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深表遗憾,因为它只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不能让 学生感动和审美。
D.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进入成人序列后,就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环保宣传和口号将不再起作用。
E.全文语言沉郁凝重,视角新颖独特,对古典文学和现实生存状态有着深沉的思考。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古典之殇(节选)
王开岭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它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它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它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答:⑴说“它是丰碑”是因为 。
⑵说“更是殇碑”是因为 。
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请结合全文,说说“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
答: 。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中,作者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B.文中说教师们在沉醉于古典文学艺术美的同时,心中生起一丝隐隐的“伤感和悲情”,那是因为孩子们缺少对古典美的接受能力。
C.作者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深表遗憾,因为它只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不能让 学生感动和审美。
D.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进入成人序列后,就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环保宣传和口号将不再起作用。
E.全文语言沉郁凝重,视角新颖独特,对古典文学和现实生存状态有着深沉的思考。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