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绝:终止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隔断
C.以为妙绝——绝:到了极点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非常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绝:终止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隔断
C.以为妙绝——绝:到了极点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非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D.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E.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隔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隔绝)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D.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E.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隔绝)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D.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E.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D.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E.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隔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中学教材全解 高考总复习全解 语文 一轮复习·必修课程 山东人民版 题型:013

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终止

B.率妻子邑人来此境:隔断

C.以为妙:到了极点

D.非能水也,而江河:非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分而食之(节选)

聚而食之的场合,大概有三种,一种是家庭之聚,一种伙食团之聚,一种是宴会之聚。不论哪一种,都同样地不卫生。岂止不卫生而已,而且成了专门制造疾病的细菌传染工厂。有些卫道的酱瓜之士,一听说不卫生,马上热血沸腾,号曰:“洋大人抱着接吻就卫生啦?他们火车站也抱,飞机场也抱,马路上也抱,怎么不传染呀!偏偏中国人骨肉团聚在一个饭桌上,不过共喝一碗汤,共吃一盘菜,就不卫生啦?”呜呼,接吻有它特定的对象,。而且往往只不过一阵子,过了那股热乎劲,也就自动收山。聚而食之,却是每天三顿,病河永浴,白头偕老者也。夫家庭之聚,吃吃亲人的口水,或许没啥了不起。但是伙食团之取,或宴会之聚,去吃那些毫不相关、甚至陌生人的口水,就实在有些于心不甘。如果有病菌的话,顺着口水,倒灌入汤菜,然后再倒灌入自己尊肚,一旦躺到床上哼哼唧唧,小鬼敲门捉拿,还不知道该病是怎么弄到身上的,见了阎王报到填表时,连笔都难下。

四十年代,中国跟大日本帝国作战时期,很多学堂迁到后方,家在沦陷区的学生老爷,*着教育部的贷金,维持残生。举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堂为例吧,八人一桌,四菜一汤,几乎用最精密的食油探测器都探测不出啥油水来。偶尔有盘花生米,立刻天下轰动,便约法二章:“只准骑马,不准坐轿。”骑马者,只能夹一粒;坐轿者,筷子平放,划地而起,一下子就是三五粒。嗟夫,一盘能有几个三五粒耶。这种往事,现在回忆起来,固余味无穷,但当时却是高级知识分子,在聚而食之压力不被逼出来的嘉言懿行。

柏杨先生不幸或有幸,曾参加过一个大伙食团,跟抗战时的学生老爷一样,见饭愁的镜头,再度重演——不过经常却是都有几块肉的,而奋斗的目标也就那几块肉。嗟夫,在聚而食之的战场上,最可怕的有三种人物,一日“菜狼”,一日“菜虎”,一日“菜端”——菜端最最高竿,英雄好汉把菜盘索性端到自己御而之前,别人多看一眼,他的鼻子都能冒出烈火。幸好“菜端”动物,属于稀世之宝,不容易碰见。最常碰见的是“菜狼”、“菜虎”。这类朋友的精彩表演,跟知识程度无关。柏老曾一度跟一位大学堂教习一桌,从第一顿开始,菜刚拿到台面上,他阁下就两眼发直,筷子在其尊手中转动如飞,抽冷子就把埋伏在萝卜深处的一块肉丁发掘出来。大家刚要惊呼,第一块“咕噜”一声,早下了肚,第二块已祭到半空中矣。三下五除二,饭才吃了几口,菜已全光。大家这才发现,大势不好,正跟虎狼之辈,面面相对。

呜呼,害不害臊?当然不害臊。一个人的热量如果低过于两千三百卡路里。就不会害臊;如果低过于一千五百卡路里,连羞耻之心都没有啦;如果低过八百卡路里,那就要杀人放火,社会秩序都无法维持。我们似乎还没有低到连羞耻之心都没有的程度,所以最后协议,改为分而食之,逐块分开肉,再逐个分开萝卜。于是圣玛利亚的奇迹出现,该大学堂教习忽然间文明万状,也不瞪眼啦,也不猛抢啦,平常菜都不够吃的,也够吃啦,而且还有剩的,总是留一块肉或半块肉到下顿没有肉的晚饭时吃。

不仅伙食团的聚而食之有这种奇观,纵然家庭中的聚而食之,也有这种奇观。兵强马壮的大哥大姐,往往先下手为强,对准一道好菜,立刻风卷残云,有些还身怀绝技,只要往火锅里一搅,就能把精华全部夹住,弱小民族的小弟小妹,抗议的抗议,嚎叫的嚎叫,气壮山河,声震屋瓦。老爹老娘则拉着嗓门吆喝,一会教训小子不准在盘子里连夹两次,一会告诫丫头不要在锅子里翻江倒海找虾仁,一会安抚小弟小妹要学“孔三岁,能让梨”——可是孔融先生让了大梨,还有小梨,小弟小妹让了那个鱼头,就再没有鱼头矣。于是大的喊,小的跳,老的擂桌子。

聚而食之完全*礼让来维持,只能律己,不能律人,律人就必然发生冷战热战 各种混战,不但伤感情,简直伤理智。而单方面的律己,也不能持久。必须把礼让变为有形式可遵循的条规,才算秩序,不能全*内省工夫。聚分虽是小事,便它每天三次再现,长年累月,影响中国人的性格行为却太大啦。只有改弦易辙才能帮助我们逐渐恢复坦荡的胸襟,至少可以使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先行在吃相上,成为真正的礼义之邦。

37.根据文意解释最后一段加点的两个词语的含义。

①内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怎样做才算改弦易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作者反对将“洋人的接吻”和“中国人的聚而食之”相提并论的理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结合全文分析“聚而食之”的害处有哪几点?分别举出哪些事例?论证方法有哪些?

答:①“聚而食之”的害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举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下列对这篇杂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预防“非典”的今天,它的论述确实值得恪守传统就餐习惯的人们深思;但真正付诸实践尚有很大难度。

B.第三段对“菜狼”“菜虎”和“菜端”的描绘十分精采,所采用的笔法也不尽相同。“菜狼”和“菜虎”采用了繁笔,相对而言,“菜端”采用的是简笔。

C.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且说理深刻,主要是作者采用了反语、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D.文章对孔融三岁让梨的事例作了独到分析:让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让,一旦让完无梨可吃,恐怕也不会有这千古佳话的流传,其见解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E.作者集中“火力”猛烈抨击“聚而食之”;“分而食之”的主张因此呼之欲出,其好处列需再费笔墨论证,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作文时借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分而食之(节选)

聚而食之的场合,大概有三种,一种是家庭之聚,一种伙食团之聚,一种是宴会之聚。不论哪一种,都同样地不卫生。岂止不卫生而已,而且成了专门制造疾病的细菌传染工厂。有些卫道的酱瓜之士,一听说不卫生,马上热血沸腾,号曰:“洋大人抱着接吻就卫生啦?他们火车站也抱,飞机场也抱,马路上也抱,怎么不传染呀!偏偏中国人骨肉团聚在一个饭桌上,不过共喝一碗汤,共吃一盘菜,就不卫生啦?”呜呼,接吻有它特定的对象,。而且往往只不过一阵子,过了那股热乎劲,也就自动收山。聚而食之,却是每天三顿,病河永浴,白头偕老者也。夫家庭之聚,吃吃亲人的口水,或许没啥了不起。但是伙食团之取,或宴会之聚,去吃那些毫不相关、甚至陌生人的口水,就实在有些于心不甘。如果有病菌的话,顺着口水,倒灌入汤菜,然后再倒灌入自己尊肚,一旦躺到床上哼哼唧唧,小鬼敲门捉拿,还不知道该病是怎么弄到身上的,见了阎王报到填表时,连笔都难下。

四十年代,中国跟大日本帝国作战时期,很多学堂迁到后方,家在沦陷区的学生老爷,*着教育部的贷金,维持残生。举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堂为例吧,八人一桌,四菜一汤,几乎用最精密的食油探测器都探测不出啥油水来。偶尔有盘花生米,立刻天下轰动,便约法二章:“只准骑马,不准坐轿。”骑马者,只能夹一粒;坐轿者,筷子平放,划地而起,一下子就是三五粒。嗟夫,一盘能有几个三五粒耶。这种往事,现在回忆起来,固余味无穷,但当时却是高级知识分子,在聚而食之压力不被逼出来的嘉言懿行。

柏杨先生不幸或有幸,曾参加过一个大伙食团,跟抗战时的学生老爷一样,见饭愁的镜头,再度重演——不过经常却是都有几块肉的,而奋斗的目标也就那几块肉。嗟夫,在聚而食之的战场上,最可怕的有三种人物,一日“菜狼”,一日“菜虎”,一日“菜端”——菜端最最高竿,英雄好汉把菜盘索性端到自己御而之前,别人多看一眼,他的鼻子都能冒出烈火。幸好“菜端”动物,属于稀世之宝,不容易碰见。最常碰见的是“菜狼”、“菜虎”。这类朋友的精彩表演,跟知识程度无关。柏老曾一度跟一位大学堂教习一桌,从第一顿开始,菜刚拿到台面上,他阁下就两眼发直,筷子在其尊手中转动如飞,抽冷子就把埋伏在萝卜深处的一块肉丁发掘出来。大家刚要惊呼,第一块“咕噜”一声,早下了肚,第二块已祭到半空中矣。三下五除二,饭才吃了几口,菜已全光。大家这才发现,大势不好,正跟虎狼之辈,面面相对。

呜呼,害不害臊?当然不害臊。一个人的热量如果低过于两千三百卡路里。就不会害臊;如果低过于一千五百卡路里,连羞耻之心都没有啦;如果低过八百卡路里,那就要杀人放火,社会秩序都无法维持。我们似乎还没有低到连羞耻之心都没有的程度,所以最后协议,改为分而食之,逐块分开肉,再逐个分开萝卜。于是圣玛利亚的奇迹出现,该大学堂教习忽然间文明万状,也不瞪眼啦,也不猛抢啦,平常菜都不够吃的,也够吃啦,而且还有剩的,总是留一块肉或半块肉到下顿没有肉的晚饭时吃。

不仅伙食团的聚而食之有这种奇观,纵然家庭中的聚而食之,也有这种奇观。兵强马壮的大哥大姐,往往先下手为强,对准一道好菜,立刻风卷残云,有些还身怀绝技,只要往火锅里一搅,就能把精华全部夹住,弱小民族的小弟小妹,抗议的抗议,嚎叫的嚎叫,气壮山河,声震屋瓦。老爹老娘则拉着嗓门吆喝,一会教训小子不准在盘子里连夹两次,一会告诫丫头不要在锅子里翻江倒海找虾仁,一会安抚小弟小妹要学“孔三岁,能让梨”——可是孔融先生让了大梨,还有小梨,小弟小妹让了那个鱼头,就再没有鱼头矣。于是大的喊,小的跳,老的擂桌子。

聚而食之完全*礼让来维持,只能律己,不能律人,律人就必然发生冷战热战 各种混战,不但伤感情,简直伤理智。而单方面的律己,也不能持久。必须把礼让变为有形式可遵循的条规,才算秩序,不能全*内省工夫。聚分虽是小事,便它每天三次再现,长年累月,影响中国人的性格行为却太大啦。只有改弦易辙才能帮助我们逐渐恢复坦荡的胸襟,至少可以使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先行在吃相上,成为真正的礼义之邦。

37.根据文意解释最后一段加点的两个词语的含义。

①内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怎样做才算改弦易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作者反对将“洋人的接吻”和“中国人的聚而食之”相提并论的理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结合全文分析“聚而食之”的害处有哪几点?分别举出哪些事例?论证方法有哪些?

答:①“聚而食之”的害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举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下列对这篇杂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预防“非典”的今天,它的论述确实值得恪守传统就餐习惯的人们深思;但真正付诸实践尚有很大难度。

B.第三段对“菜狼”“菜虎”和“菜端”的描绘十分精采,所采用的笔法也不尽相同。“菜狼”和“菜虎”采用了繁笔,相对而言,“菜端”采用的是简笔。

C.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且说理深刻,主要是作者采用了反语、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D.文章对孔融三岁让梨的事例作了独到分析:让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让,一旦让完无梨可吃,恐怕也不会有这千古佳话的流传,其见解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E.作者集中“火力”猛烈抨击“聚而食之”;“分而食之”的主张因此呼之欲出,其好处列需再费笔墨论证,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作文时借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重庆市梁平县红旗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今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兵别击伊吾别:另外。
B.后忽更疏懈更:更加。
C.今虏使到裁数日裁:通“才”。
D.以虏使首示之示:给……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 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
B.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 宁喜,因列筵告妻党
C.乃还告郭恂 / 乃溢而西南流
D.班超何心独擅之乎 / 羡长江之无穷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虏使)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B.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侍胡)共饮。
C.(吾辈)死无所名,非壮士也。
D.今以超为军司马,令(窦固)遂前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曾经跟随窦固出征匈奴,在蒲类海一战“多斩首虏”,为窦固所赏识。
B.班超察觉鄯善王对汉朝使者态度的变化,巧妙地从侍胡处了解到实际状况。
C.班超力排郭恂之议,利用夜色作掩护火攻匈奴使者的营地,最终大获全胜。
D.班超受窦固安排出使西域,因在鄯善有“功效”而得到了当朝皇帝的夸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重庆市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今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兵别击伊吾别:另外。

B.后忽更疏懈更:更加。

C.今虏使到裁数日裁:通“才”。

D.以虏使首示之示:给……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 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

B.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 宁喜,因列筵告妻党

C.乃还告郭恂 / 乃溢而西南流

D.班超何心独擅之乎 / 羡长江之无穷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虏使)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B.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侍胡)共饮。

C.(吾辈)死无所名,非壮士也。

D.今以超为军司马,令(窦固)遂前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曾经跟随窦固出征匈奴,在蒲类海一战“多斩首虏”,为窦固所赏识。

B.班超察觉鄯善王对汉朝使者态度的变化,巧妙地从侍胡处了解到实际状况。

C.班超力排郭恂之议,利用夜色作掩护火攻匈奴使者的营地,最终大获全胜。

D.班超受窦固安排出使西域,因在鄯善有“功效”而得到了当朝皇帝的夸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