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下列加粗的“其”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郯予之徒,贤不及孔子(用作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
②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用作代词,代人,“他”的意思)
皆出于此乎(用作疑问副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
④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用作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
⑤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用作代词,相当于“那里”)
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或者”“还是”)
⑦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用作代词,相当于“它”)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⑥
C.③④⑥⑦
D.④⑤⑥⑦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的“其”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郯予之徒,贤不及孔子(用作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
②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用作代词,代人,“他”的意思)
皆出于此乎(用作疑问副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
④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用作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
⑤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用作代词,相当于“那里”)
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或者”“还是”)
⑦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用作代词,相当于“它”)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⑥
C.③④⑥⑦
D.④⑤⑥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高一版 2009-2010学年 第15期 总第171期 人教课标版 题型:013

对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①有碑道(仆:倒)

②又以夫古书之不存(悲:感叹)

③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音谬也(盖:大概)

B.

①始于其址(舍:屋舍)

②不极夫游之乐也(得:能够)

于天地(观:观察)

④独其为犹可识(文:文字)

C.

①何可道也哉(胜:胜利)

②夫夷近(以:而)

③常在于远(险:险要的地方)

④莫能者(名:说明白)

D.

①其文灭(漫:模糊、磨灭)

②不得夫游之乐也(极:尽,尽情享受)

③后世之谬其(传:传记)

④深思而慎取(之:传闻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粤教高二版 2009-2010学年 第3期 总第159期 粤教版 题型:0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目似瞑,暇甚       意:神情

②樊哙良坐         从:跟随

③卮酒安足         辞:推辞

④此亡秦之耳        续:连续

⑤其常在沛公也       意:目的

⑥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随

⑦沛公起厕         如:往

⑧沛公则车骑        置:安置

[  ]
A.

①③⑤⑦

B.

②③⑥⑧

C.

②④⑥⑦

D.

①④⑤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对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 A.
    明世(继承)  垂空文以断礼义(流传)  不状而弃秽兮(安抚、安慰)  拨去古文(废弃)
  2. B.
    讲业齐鲁之都(研讨,演习)  整齐其世传(有条理,不紊乱)史记绝(散失)  朝歌(夺取,攻占)
  3. C.
    服色(更改)  敝通变(顺应)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祸(解除)  予更欲一北(窥视)
  4. D.
    五人(追求,查办)  众不能,抶而扑之(忍受)  恐年岁之不吾(参与)  日月忽其不兮(停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新教材新学案 语文 必修3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和坤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和坤柄政久,善伺高宗意,因以弄窃作威福,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或故缓其事,以俟上怒之霁①。大僚恃为奥援②,剥削其下以供所欲。盐政、河工③素利薮,以征求无厌日益敝。川、楚匪乱,因激变而起,将帅多倚和坤,糜饷奢侈,久无功。阿桂以勋臣为首辅,素不相能,被其梗轧。入直治事,不与同止直庐。阿桂卒,益无顾忌,于军机寄谕④独署己衔。同列嵇璜年老,以谗数被斥责。王杰持正,恒与忤,亦不能制。朱珪旧为仁宗⑤傅,在两广总督任,高宗⑥欲召为大学士,和坤忌其进用,密取仁宗贺诗白高宗,指为市恩⑦。高宗大怒,赖董诰谏免;寻以他事降珪安徽巡抚,屏不得内召。言官惟钱沣劾其党国泰得直,后论和坤与阿桂入直不同止同庐,奉命监察,以劳瘁死。曹锡宝、尹壮图皆获谴,无敢昌言其罪者。高宗虽遇事裁抑,和坤巧弥缝,不悛益恣。仁宗自在潜邸知其奸,及即位,以高宗春秋高,不欲遽发,仍优容之。

  四年正月,高宗崩,给事中王念孙首劾其不法状,仁宗即以宣遗诏日传旨逮治,命王大臣会鞫,俱得实。诏宣布和坤罪状……内外诸臣疏言和坤罪当以大逆论,上犹以和坤尝任首辅,不忍令肆市,赐自尽。

(《清史稿·和坤传》)

  注释:①霁:这里指怒气消散。②奥援: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③河工:治理黄河各项工程的总称。④军机寄谕:由军机处寄发的谕旨。⑤仁宗:即嘉庆帝颙琰,庙号仁宗。⑥高宗:即乾隆帝弘历,庙号高宗。⑦市恩:买好。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同列嵇璜年老,以谗被斥责。 数:多次,屡次。

B.

王杰持正,与忤,亦不能制。 恒:恒心。

C.

以征求无厌日益敝。      无厌:没有止境。

D.

以高宗春秋高,不欲遽发。   春秋:年龄。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为说明和坤善于玩弄权术的一组是

①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

②纳贿者则为周旋,或故缓其事,以俟上怒之霁。

③将帅多倚和坤,糜饷奢侈,久无功。

④阿桂卒,益无顾忌,于军机寄谕独署己衔。

⑤和珅忌其进用,密取仁宗贺诗白高宗,指为市恩。

⑥和坤巧弥缝,不悛益恣。

[  ]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⑤⑥

D.

①②④⑤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和坤肆无忌惮地行贿受贿,大肆贪污国库银两和军饷,是清朝有名的大贪官,但和坤善于弥缝掩盖,所以很长时间都没有查出来。

B.

和坤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意,因此能够采取玩弄手段、窃取权力的办法排斥打击阿桂、钱沣、曹锡宝、尹壮图、王念孙等不依附他的大官。

C.

朱珪原先是太子的师傅,乾隆打算召回来任大学士,和坤妒忌他受重用,就偷了太子写给朱珪的贺诗给乾隆看,说太子讨好他的师傅,使得乾隆大怒,朱珪不仅没当上大学士,还被降为安徽巡抚。

D.

仁宗在作太子时就深知和坤的奸诈和贪污的罪行,打算处治和坤,但其父皇高宗不同意,仁宗无法处治和坤,一直等到高宗驾崩的当天,仁宗便马上逮捕和坤,将他处死。

(5)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和珅柄政久,善伺高宗意,因以弄窃作威福,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或故缓其事,以俟上怒之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昌邑一中2007-2008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唐震字景贤,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己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其人大愧。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思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顾让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其租赋,令坊置一吏,其户,权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州有民佣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佣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台出,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十一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从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日:“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日:“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宋史·唐震传》)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封题未  启:打开。

B.

政事一切无顾让 顾让:顾念谦让别人。

C.

令坊置一吏,其户 籍:登记。

D.

民不胜掠,自诬服 诬服:诬告别人犯罪。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有言过者辄喜

②工欲善事,必先利其器

B.

①有权贵牒荐之者

②不赂者赂者丧

C.

府有具狱将置辟

天大雨,道不通

D.

①我若从尔言不死

②安能摧眉拆腰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

(3)

下列各句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上其事刑部,(说友)卒是震议

B.

其租税,(朝廷)令坊置一吏

C.

得童傍郡,(震)以诘其父

D.

兵入,(震)执牍铺案上

(4)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介然不苟交——性情坚定不随便与人交往

B.

使坊吏主给之——让城市住宅区的官吏主要给灾民粮食

C.

童逸而牧舍火——牧童放纵贪玩使牧舍着了火

D.

亟出犹可免——赶快出去谈判还能免于灾祸

(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唐震年少居乡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闻过则喜。中进士后做小官,决不靠某权贵的推荐而升官。

B.

唐震任临安府官员,看到倚仗贾似道势力的潜锐友执法上的错误,他敢于抵制,使自己的正确见解得到认可。

C.

唐震主管信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救济遭旱灾的百姓。他还能明察而求得实证,平反了一个屈打成招的冤案。

D.

元兵大至。将帅邓益逃跑,唐震拿出自己全部金钱募人出战。危难之际,他放弃了逃生机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成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柏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关,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好山乎    直:只是   
B.其亦闲以自休息于此乎    燕:安闲   
C.驾言出游,以我忧    写:写作   
D.其有而不闻者乎    壅:阻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留山中②至即深山长谷
B.①使记作亭之意②其然乎?不然乎?
C.①成仁之名不夺其志②君至为亭
D.①求其疾忧②驾言出游,写我忧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    )。
①其亦好观游眺望乎   
②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   
③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   
④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⑤其石幸在,其文信善   
⑥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导练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①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隩③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④?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⑤,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选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隩(4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礨(l7i)石:大石。⑤缗(m0n):在这里指杂芜。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县三十里

去:距离、相距。

B.

不独一时之所

适:适意、舒适。

C.

无留滞

中:中间、里面。

D.

予获侍斯亭,而为之记

僭:谦词,超越本分。

(2)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

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②所至官,多著声绩。

③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④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⑤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  ]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

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

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

D.

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里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3)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选自《庄子·山木》)

(1)

对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公任往之  慰问

B.

者无功  夸耀

C.

为其与  财帛

D.

绝学书  捐献

(2)

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孔子“全身远祸”的一项是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

②辞其交游

③逃于大泽

④逍迹于卫

⑤徐行翔佯而归

[  ]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能等而视之。

B.

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能免受伤害。

C.

子桑雽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

D.

这两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因顺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