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行有不慊于心
D.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

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行有不慊于心
D.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山东省郓城一中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首先表现在景物的动态上。一座面积有限、四面围墙的园林,难免给人一种凝固、闭锁的感觉,但造园家却能运用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使一座小园平添活力,俯仰成趣。比如一条弯弯的园林小路,因曲折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如亭、廊、楼、阁,是庄重的、静止的,但为什么不让人感到沉闷、压抑呢?这就妙在中国古人创造了“飞檐”这种形式。它使房顶四角像飞鸟一样展翅欲飞。在屋脊和飞檐上又有龙、凤、麒麟、人物、飞禽走兽等饰物,以及瑞云、卷草这类纹饰,具有腾跃之美和天马行空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以及建筑、花木的设置,都是力求营造山高水低、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使得游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园中漫步,随着地形的起伏和建筑的高低错落,既可仰观亭台楼阁,也可俯视绿水红鱼,美不胜收。
造园强调有山有水,园以山奇,山因水活;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二者结合,死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都是静态形象中的动态美;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某种张力,更加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这正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无法体现的综合艺术,它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动态追求。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其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早就掌握了园林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和“美景”互相融合,使时间和空间互相交感,构成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园林的景色也变化无穷,所以园林审美讲究季节的动态变化。事实上,季节变化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被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的,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配置的花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四季假山各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游园一周,如度一年;再如杭州西湖的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海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的审美理想,因此它是一种空间艺术。游人对园林的审美活动,总是通过静观与动观这两种不同的赏景方式进行的。适合静观的位置多在厅堂、轩榭、楼阁、亭台、古迹等处,这些地方往往视野开阔,景色迷人,文化底蕴深厚,宜坐宜留。当然,即使是相对静止的景物也因观赏角度的不同而面貌各异,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中众多动势的互相作用,强化了古典园林富有生机活力的动态美。
B.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具“动静结合”的特点,体现了园林的综合艺术。
C.中国古典园林的构筑强调有山有水,山静水动,那活泼的流水增添了无限生趣。
D.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都力求营造“处处有美”的氛围,使人获得诗情画意之感。
【小题2】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集中体现在景物的动态造型上。
B.方位变化多样性的设计,为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动态美。
C.园林静景与动景的巧妙搭配,增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
D.造园家们有意识地突出季节变化之美,构成了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
【小题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充分显示了中国古典园林以动衬静的设计创意。
B.“柳浪闻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自然景观使西湖呈现出季节变化之美。
C.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依赖山水、建筑等有形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们审美理想的空间艺术。
D.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在说明静观园林所欣赏的是静态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山东省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首先表现在景物的动态上。一座面积有限、四面围墙的园林,难免给人一种凝固、闭锁的感觉,但造园家却能运用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使一座小园平添活力,俯仰成趣。比如一条弯弯的园林小路,因曲折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如亭、廊、楼、阁,是庄重的、静止的,但为什么不让人感到沉闷、压抑呢?这就妙在中国古人创造了“飞檐”这种形式。它使房顶四角像飞鸟一样展翅欲飞。在屋脊和飞檐上又有龙、凤、麒麟、人物、飞禽走兽等饰物,以及瑞云、卷草这类纹饰,具有腾跃之美和天马行空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以及建筑、花木的设置,都是力求营造山高水低、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使得游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园中漫步,随着地形的起伏和建筑的高低错落,既可仰观亭台楼阁,也可俯视绿水红鱼,美不胜收。

造园强调有山有水,园以山奇,山因水活;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二者结合,死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都是静态形象中的动态美;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某种张力,更加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这正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无法体现的综合艺术,它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动态追求。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其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早就掌握了园林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和“美景”互相融合,使时间和空间互相交感,构成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园林的景色也变化无穷,所以园林审美讲究季节的动态变化。事实上,季节变化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被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的,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配置的花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四季假山各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游园一周,如度一年;再如杭州西湖的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海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的审美理想,因此它是一种空间艺术。游人对园林的审美活动,总是通过静观与动观这两种不同的赏景方式进行的。适合静观的位置多在厅堂、轩榭、楼阁、亭台、古迹等处,这些地方往往视野开阔,景色迷人,文化底蕴深厚,宜坐宜留。当然,即使是相对静止的景物也因观赏角度的不同而面貌各异,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下列说法不属于“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中众多动势的互相作用,强化了古典园林富有生机活力的动态美。

B.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具“动静结合”的特点,体现了园林的综合艺术。

C.中国古典园林的构筑强调有山有水,山静水动,那活泼的流水增添了无限生趣。

D.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都力求营造“处处有美”的氛围,使人获得诗情画意之感。

2.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集中体现在景物的动态造型上。

B.方位变化多样性的设计,为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动态美。

C.园林静景与动景的巧妙搭配,增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

D.造园家们有意识地突出季节变化之美,构成了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充分显示了中国古典园林以动衬静的设计创意。

B.“柳浪闻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自然景观使西湖呈现出季节变化之美。

C.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依赖山水、建筑等有形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们审美理想的空间艺术。

D.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在说明静观园林所欣赏的是静态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12学年山东莒南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橡、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粱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小题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小题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12学年山东莒南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橡、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粱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首先表现在景物的动态上。一座面积有限、四面围墙的园林,难免给人一种凝固、闭锁的感觉,但造园家却能运用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使一座小园平添活力,俯仰成趣。比如一条弯弯的园林小路,因曲折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如亭、廊、楼、阁,是庄重的、静止的,但为什么 不让人感到沉闷、压抑呢?这就妙在中国古人创造了“飞檐”这种形式。它使房顶四角像飞鸟一样展翅欲飞。在屋脊和飞檐上又有龙、风、麒麟、人物、飞禽走兽等饰物,以及瑞云、卷草这类纹饰,具有腾跃之美和天马行空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以及建筑、花木的设置,都是力求营造山高水低、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使得游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园中漫步,随着地形的起伏和建筑的高低错落,既可仰砚亭台楼阁,也可俯视绿水红鱼,美不胜 收。
  造园强调有山有水,园以山奇,山因水活;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二者结合,死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都是静态形象中的动态美;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某种张力,;更加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这正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无法体现的综合艺术,.它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动态追求。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其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古代构造园家们早就掌握了园林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和“美景”互相融合,使时间和空间互相交感,构成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园林的景色也变化无穷,所以园林审美讲究季节的的j态变化。事实上,季节变化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被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的,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配置的花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四 季假山各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游园一周,如度一年;再如杭州西湖的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的审美理想,因此它是一种空间艺术。游人对园林的审美活动,总是通过静观与动观这两种不同的赏景方式进行的。适合静观 的位置多在厅堂、轩榭、楼阁、亭台、古迹等处,这些地方往往视野开阔,景色迷人,文化底蕴深厚,宜坐宜留。当然,即使是相对静止的景物也因观赏角度的不同而面貌各异,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下列说法不属于“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中众多动势的互相作用,强化了古典园林富有生机活力的动态美。
B.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具“动静合宜,化静为动”的特点,体现了园林的综合艺术。
C.中国古典园林的构筑强调有山有水,山静水动,那活泼的流水增添了无限生趣。
D.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都力求营造“处处有美”的氛围,使人获得诗情画意之感。
2.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飞檐”这种形式是灵动的,有飞禽走兽等饰物与瑞云等纹饰,屋脊和飞檐呈向上飞升腾跃之美。
B.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在说明静观园林所欣赏的是静态美。
C.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借助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美景”融合,有意识地突出季节变化之美。
D.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依赖山水、建筑等有形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们审美理想的空间艺术。
3.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5分)

三贝先生家训  沈从文

年高有德的三贝先生不幸于今年正月初四日“遽返道山”了!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当三声落气炮响过后不到五分钟,全县城人便都在纷纷议论他的“平生大节”了。大凡贤者身后,总有一部分不能了解他伟大人格的人,常常立于反对方面加以攻讦诋毁。三贝先生自然也不是例外。也许是他太好——不然,便是C县的舆论太不公允了: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见了一个卖豆腐或卖落花生的小贩,问他“三贝先生如何?”他答复了你所问以外,必定还附带的加一句奚落三贝的话,如“那个啬刻鬼”或“那老怪物”一类言辞。

据说三贝是无疾而终的。还正是一般“积德厚福”人应有的事。不过,从田大伯妈处得来的消息,则又明明是因问他做校长的那个儿子索退抚育费不得而气死的。田大伯妈是与三贝有瓜葛的人。她女婿曾拜寄过三贝隔房堂弟做干崽,大概这话总不是全无把柄!

总之,三贝先生是今年正月初四日午时死去了。是“无疾而终”还是“气伤肚肠”而死的,我们不是应措意的事,很可以不必再过问。倘若是真有那种好揽闲事的人寻根究底,只指示讣文给看就得了;讣文明明载着“享年七十有八……无疾而终”。

三贝是有钱有势的人,丧事自然是非常之热闹。他第五儿子是现在县署第二科的科员,第六儿子——就是有气死老子嫌疑的那个——又是中学的校长,儿孙又多,因之出殡那一天竟有许多人执绋。有用松柏枝扎成的香亭,有用白布缠就的灵轿,有十来个敲法器的大师傅,有各种无字的脚牌,有朱红绫子的铭旌,有写上“典型犹存”或“里失贤者”的挽联和祭幛,有两堂锣鼓及一队细乐,有一队制服整齐的学生,而且,知事大人也屈尊到送丧。此外,典狱官张四老爷,地方财产保管处田老爷,宋连长,复查局刘局长,初从上海毕业转来的九二先生……都莫不大襟上佩了一朵白纸花,沉肃谨敬地在鼻涕眼泪一把抓的孝子前头走着。警察所长呢,另外又专派了四名着号衣年青的警兵,随同灵柩左右照料,免得那些打高脚牌、扛祭幛的小孩子,沿途吵嘴滋事。

“好热闹阔绰的丧事!”

当灵柩从道门口菜市过身时,许多妇人、老头子以及卖白菜的老孀,和担水卖的哑爷,都带了羡慕神气这样说。

三贝先生生活就是这样结束了,也可谓“生荣死哀”。

不过,人虽死去,但其“嘉言懿行”流传于C城老一辈人口中的却很多很多。大体都极有关于“世道人心”。因此谨就我所知者,摘录一二;至其“出处大节”,则已有C县宿儒方梧庐先生为之作传,兹均不述及。

节抄家训:

过大桥时,应将脚步加速——但亦不必如驰如奔免撞损徐元记之窑货担子——不然,设于此时桥忽圮下,岂不危极险极?桥久不修,年代渊远,适于此时圮下,实亦“事所必至理有固然”者也!

进城时,到城洞下亦应加快一脚,尤其是曾经失火之东门。并须用双手将脑壳掩护,如此,既可防意外之虞,即或万一猛不知道于彼时从上面掉落一砖头瓦片,亦可因手在上而不至伤脑。至于到城门洞卖羊肉、卖粉条、卖布那种要钱不要命之事情,千万莫去做。最好连买也莫买,即或东西再好,价钱再贱。

有客久坐未动时,应不俟呼唤时时将茶献客。冲茶之水不必顶沸——不沸之水则尤好。若然,客即不知趣硬赖到吃饭后方去,其食量因喝水过多亦必大减。

逢年过节用大荤祀祖——其实不用亦可,不见“采藻明其洁”之训乎?——实在万不得已,最好是用零买法为佳。譬如称肉一斤,则分为四处称,每处四两。如此办法,既可选择皮薄骨少心所欲得之肉,而斤两上亦占便宜不少。

厕房粪坑到夏天粪过稀不能售出时,可加以草灰斗许;但应切记将草灰之价同时算入。

…………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此处但选其一小部分耳。其行为尤嵚嵜不同于流俗,容当汇次编出,以介绍于“未获亲炙”三贝先生诸读者前。

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白了。至其家训,除为代加标点外,初未敢易去一字。                                        一九二五年二月中旬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篇写三贝先生“遽返道山”,说“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句中“惊人”和“重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C城的一大损失。

B.“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家训中所表现的虽然只是三贝先生一个人,但刻画的却是当时社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人物。

C.“遽返道山”、“积德厚福”、“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赞美词语,用在三贝先生身上多少有些词不达意的意味。

D.小说结尾说“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白了”,这里的“我也不大清白了”,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这只是一个假托的故事。

E.小说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三贝先生这一形象,侧面描写表现出三贝先生死后的种种反映,正面描写是通过家训表现其性格特征。

8.小说的前一部分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三贝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0.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其作用的认识。(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2014学年陕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5分)

三贝先生家训  沈从文

年高有德的三贝先生不幸于今年正月初四日“遽返道山”了!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当三声落气炮响过后不到五分钟,全县城人便都在纷纷议论他的“平生大节”了。大凡贤者身后,总有一部分不能了解他伟大人格的人,常常立于反对方面加以攻讦诋毁。三贝先生自然也不是例外。也许是他太好——不然,便是C县的舆论太不公允了: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见了一个卖豆腐或卖落花生的小贩,问他“三贝先生如何?”他答复了你所问以外,必定还附带的加一句奚落三贝的话,如“那个啬刻鬼”或“那老怪物”一类言辞。

据说三贝是无疾而终的。还正是一般“积德厚福”人应有的事。不过,从田大伯妈处得来的消息,则又明明是因问他做校长的那个儿子索退抚育费不得而气死的。田大伯妈是与三贝有瓜葛的人。她女婿曾拜寄过三贝隔房堂弟做干崽,大概这话总不是全无把柄!

总之,三贝先生是今年正月初四日午时死去了。是“无疾而终”还是“气伤肚肠”而死的,我们不是应措意的事,很可以不必再过问。倘若是真有那种好揽闲事的人寻根究底,只指示讣文给看就得了;讣文明明载着“享年七十有八……无疾而终”。

三贝是有钱有势的人,丧事自然是非常之热闹。他第五儿子是现在县署第二科的科员,第六儿子——就是有气死老子嫌疑的那个——又是中学的校长,儿孙又多,因之出殡那一天竟有许多人执绋。有用松柏枝扎成的香亭,有用白布缠就的灵轿,有十来个敲法器的大师傅,有各种无字的脚牌,有朱红绫子的铭旌,有写上“典型犹存”或“里失贤者”的挽联和祭幛,有两堂锣鼓及一队细乐,有一队制服整齐的学生,而且,知事大人也屈尊到送丧。此外,典狱官张四老爷,地方财产保管处田老爷,宋连长,复查局刘局长,初从上海毕业转来的九二先生……都莫不大襟上佩了一朵白纸花,沉肃谨敬地在鼻涕眼泪一把抓的孝子前头走着。警察所长呢,另外又专派了四名着号衣年青的警兵,随同灵柩左右照料,免得那些打高脚牌、扛祭幛的小孩子,沿途吵嘴滋事。

“好热闹阔绰的丧事!”

当灵柩从道门口菜市过身时,许多妇人、老头子以及卖白菜的老孀,和担水卖的哑爷,都带了羡慕神气这样说。

三贝先生生活就是这样结束了,也可谓“生荣死哀”。

不过,人虽死去,但其“嘉言懿行”流传于C城老一辈人口中的却很多很多。大体都极有关于“世道人心”。因此谨就我所知者,摘录一二;至其“出处大节”,则已有C县宿儒方梧庐先生为之作传,兹均不述及。

节抄家训:

过大桥时,应将脚步加速——但亦不必如驰如奔免撞损徐元记之窑货担子——不然,设于此时桥忽圮下,岂不危极险极?桥久不修,年代渊远,适于此时圮下,实亦“事所必至理有固然”者也!

进城时,到城洞下亦应加快一脚,尤其是曾经失火之东门。并须用双手将脑壳掩护,如此,既可防意外之虞,即或万一猛不知道于彼时从上面掉落一砖头瓦片,亦可因手在上而不至伤脑。至于到城门洞卖羊肉、卖粉条、卖布那种要钱不要命之事情,千万莫去做。最好连买也莫买,即或东西再好,价钱再贱。

有客久坐未动时,应不俟呼唤时时将茶献客。冲茶之水不必顶沸——不沸之水则尤好。若然,客即不知趣硬赖到吃饭后方去,其食量因喝水过多亦必大减。

逢年过节用大荤祀祖——其实不用亦可,不见“采藻明其洁”之训乎?——实在万不得已,最好是用零买法为佳。譬如称肉一斤,则分为四处称,每处四两。如此办法,既可选择皮薄骨少心所欲得之肉,而斤两上亦占便宜不少。

厕房粪坑到夏天粪过稀不能售出时,可加以草灰斗许;但应切记将草灰之价同时算入。

…………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此处但选其一小部分耳。其行为尤嵚嵜不同于流俗,容当汇次编出,以介绍于“未获亲炙”三贝先生诸读者前。

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白了。至其家训,除为代加标点外,初未敢易去一字。                                        一九二五年二月中旬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篇写三贝先生“遽返道山”,说“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句中“惊人”和“重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C城的一大损失。

B.“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家训中所表现的虽然只是三贝先生一个人,但刻画的却是当时社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人物。

C.“遽返道山”、“积德厚福”、“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赞美词语,用在三贝先生身上多少有些词不达意的意味。

D.小说结尾说“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白了”,这里的“我也不大清白了”,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这只是一个假托的故事。

E.小说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三贝先生这一形象,侧面描写表现出三贝先生死后的种种反映,正面描写是通过家训表现其性格特征。

2.小说的前一部分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三贝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其作用的认识。(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齐名,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绵竹年画内容丰富,类型多样。门画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类型。从规格看,有大毛、二毛、三毛之分。所谓大毛,就是在整张粉笺纸上作画,大多绘秦琼、尉迟恭等武将,称武门神,将其贴于大门之上,意在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二毛,即张贴于二门的文门神,画幅稍小于前者,多系求福、求喜、求富贵的内容。贴于寝室门或灶屋门的三毛,画幅小于二毛,大多为仕女、娃娃题材,如观花美人、八宝童子等。横披是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横幅画 卷,如《迎春图》《百子图》等。《迎春图》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描绘了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展示了四百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被专家学者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斗方多是讽喻性独幅小品,如《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其他还有中堂(如《麻姑献寿》)、条屏(如《三国演义》)、木版拓片(都是名人字画,这是全国其他任何一种年画所没有的)等。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艺人们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各式各样的新年画,深受人们的青睐。
绵竹年画绘画性强。它既承传了唐代手工绘制的风格,又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的技术。在绘制时,和中国其他年画一样,首先要刻成线版。但是,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最后完成全部靠手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彩绘过程,艺人们叫做“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年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年画 也会产生不同的趣味。这正是绵竹年画的绝妙之处。
绵竹年画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年画艺人无拘无束地使用着尽可能艳丽的颜色:桃红、佛青、草绿、金黄……大红大绿,又热闹、又刺激,充满生机与活力。但在强烈的对比中,也讲究造意与和谐。艺人们常常用少量的复色穿插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间,以协调画面色调。他们把多年来的配色经验,总结成了一句蕴含着深刻美学原理的口诀:“深配浅、酽(浓)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他们还借助同类色彩的深浅变化,来增加画面的节奏感、立体感。
绵竹年画的构图高度简练,在有限的画面上较合理地使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对立统一法则,取得对称、均齐和别致的装饰意趣,构成了绵竹年画完整、饱满的艺术特色。从武将文官到仕女童子,多不设或少设背景,那画面上的白纸,不是画面的割裂而是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这种“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千万”的大胆构想和处理,超越视觉范围,给人以自由驰骋的想象天地。
最后不能不说到“填水脚”,这是绵竹年画里最具特色的画法 。除夕之夜,为老板制作年画的工作都结束了,艺人趁收拾画案的片刻工夫,利用颜料碗里的金色,把剩下的颜色填在剩纸上,匆忙赶绘出几对门神,赶往夜市出售,赚点外快。在画“填水脚”时,艺人不受线条和颜色的约束,凭真功夫一气呵成,寥寥数笔;笔锋奔放 雄健,神韵十足,非高手不能为之。“填水脚”以它的天真、质朴、粗犷而成为绵竹年画中的珍品,深为艺术界称道。
如果有机会到绵竹年画博物馆参观,那各个时期琳琅满目的年画精品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小题1】下列对“绵竹年画的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绵竹年画的内容有文臣武将、民俗民风、历史故事、讽喻小品、名人字画等。
B.绵竹年画的类型有门画、大毛、二毛、三毛、斗方、横披、中堂、木版拓片等。
C.被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的《迎春图》场面宏大,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
D.年画艺人们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又创作出了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各式新年画。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贴于大门之上,在整张粉笺纸上描绘的秦琼、尉迟恭等武门神和画幅稍小的文门神,属于绵竹年画中的门画。
B.绵竹年画大量单纯艳丽、强烈明快的颜色与少量的复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同时又显得适意与和谐。
C.绵竹年画一般很少设背景,画面上的白纸,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内容,还给人以自由驰骋的想象天地。
D.年画艺人们技艺高超,生活清贫,在一年工作结束后,都要利用余色余纸绘制“填水脚”去赚点外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张贴年画,是为了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以及求福、求喜、求富贵,跟贴春联一样。
B.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在绘制时,都要先刻成线版,然后套色制作。
C.不同艺人绘制的年画和同一个艺人绘制的不同年画风格都不相同,说明绵竹年画没有艺术标准。
D.艺人们画的“填水脚”,如果能先勾线条,而且颜料充足,时间充裕,会显得更天真、质朴、粗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