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斫之——听:任意
B.郢人立不失容——失容:面容变色
C.之盈贯——引:牵引
D.其于大亦远——达:显贵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斫之——听:任意
B.郢人立不失容——失容:面容变色
C.之盈贯——引:牵引
D.其于大亦远——达:显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陕西省宝鸡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13

下列加粗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疏食饮水(米饭)   其良人出(丈夫)  而斫之(任意,听任)

B.

见其不知量也(多数) 利与善之也(差别) 举世誉之而不加(勤勉)

C.

为之不厌(不过) 君何尤(喜欢) 女将乎比予哉(何,什么)

D.者无功(攻战) 举直诸枉(通“措”,安排) 之于民而民受之(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陕西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疏食饮水(米饭)      其良人出(丈夫)       而斫之(任意,听任)
B.见其不知量也(多数)  利与善之也(差别)   举世誉之而不加(勤勉)
C.为之不厌(不过)      君何尤(喜欢)       女将乎比予哉(何,什么)
D.自者无功(攻战)      举直诸枉(通“措”,安排)  之于民而民受之(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训练必修五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百里而趋利者上将   蹶:使受挫

B.

成竖子之名      遂:于是

C.

士卒者过半矣     亡:死亡

D.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倍日:两天连在一起

(2)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齐使以为

B.

窃载与齐       辘辘远听遥不知所

C.

孙膑此名显天下    险远则游者众

D.

此树之下      庞涓恐其贤

(3)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庞涓与孙膑虽为同学但志趣不同,孙膑为人淡泊名利,而庞涓却善于钻营,心狠手辣无情无义。

B.

庞涓学习兵法不知变通,最终落入孙膑的圈套,而落得个乱箭射死的下场,可谓罪有应得。

C.

孙膑谋略过人,料事如神,知道庞涓晚上才能到达马陵,于是设下埋伏,并约定,以孙膑手中的火把为开始战斗的信号。

D.

本文充分表现了《史记》的行文特点,语言简练平易,文字没有一字的褒贬议论,而人物性格鲜明,妍媸必露,真可谓“据事实录,使善恶自现”。

(4)

请将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桂壮红皮书·高中同步系列·活题巧解巧练·高二语文(上) 题型:013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有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如城州,周三十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民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辩。会卒,年五十。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宣宗读《元和实录》,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犀对曰:“臣尝守江西,惟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新唐书·循吏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  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

B.则可使者惟两京耳      使者:出使的人

C.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赢利:获得的利润

D.吏岂自费邪         自费:自己耗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足资,宜上请       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B.即具疏宜费         师之为,郑必知之

C.帝命有司与之,著令     拔刀斫前奏案

D.今不诛辟,可使者惟两京耳  遇水旱疾疫,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命有司与     称代前文的“所宜费”

B.民贫自鬻者,赎归  称代前文的“民贫自鬻者”

C.与若期一月还    称代前文的“恃权取于仓(的粮食)”

D.老幼思不忘     称代前文的“韦丹”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韦丹“仁化大行”的一组是

①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③丹召工教为陶

④贫不能者,畀以财

⑤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⑥籍其家,尽得文记

[  ]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他认为出使外国所用的资费,应该由朝廷拨付,不应该沿袭陈规卖官筹款。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修改了法令制度。

B.韦丹担任言官以正直闻名。他认为如不以强力威慑,人们就会轻忽法令;刘辟反叛如不加讨伐,朝廷就无法统筹全国。为此他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C.韦丹执法宽厚仁慈。对于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主仓吏,他只是责令限期归还。对于违法令被判死刑的兵卒,他也没有执行,而是将这个兵卒释放了。

D.韦丹为政功绩显著。他担任地方官以仁化为本,多方造福地方百姓。他被诬告的罪名经查也尽属不实,这更显现出他的政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淮安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查测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旨。因问允日:“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日:“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辽东公翟黑子有宠于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日:“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日:“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与允绝。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臣闻太祖道武皇帝既定天下,始建都邑。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选自《魏书》)

(1)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言甚旨   称:合乎

B.

则亩三斗  益:收益

C.

为讳乎  首:主动坦白

D.

其能   逞:显露,表示

(2)

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虽遇饥年,复何忧哉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竞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其所损废,亦以多矣

[  ]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③⑤⑥

(3)

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字计算,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

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它犯了贪贿之罪,被高祖发觉。高允劝他主动向皇上承认错误,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

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反而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

郭善明怂恿高宗大起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4)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译文:________

(5)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________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竞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指秦始皇。④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易水上,祖,取道——既:已经。
B.于是荆轲遂车而去——就:登上。
C.严更笑不可——抑:控制。
D.佛门所谓“定劫”欤——殆:几乎。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复遣之使去     ②令秦武阳为副
B.①一老僧倾听久    ②皆白衣冠以送
C.①而严竟青词作相   ②而乃嫚骂了事
D.①老僧预知之,不能救 ②荆轲和
3.对“甲”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和宾客“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变徵之声”和荆轲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4.下列对两段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严分宜、王敏斋二人阅读《荆轲传》时的不同反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性格。请简要概括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王适,好读者,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选举。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得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诫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士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平生告者,即遣使钩致。君曰:“狂予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南山不顾。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

    其妻上谷候高处士之女。高固奇士,自方太师,世莫能用吾言,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书粗若文书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遂得女。

                                                (取材于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奇负气                             负气:赌气

    B.不肯随人后选举                       选举:参加科举

    C.一旦载妻子入阕乡南山不顾             一旦:忽然有一天

    D.幸而听我                             幸而:希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见,辄诫门以绝

    见过他一次,就告诫守门人不让他再进门

    B.此非吾时邪

    这不是一个适合我的时代啊

    C.张甚,奴视法度士

    嚣张得很,鄙视那些遵守法度的士人

    D.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

    不要苦恼,侯翁不会怀疑别人欺骗他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适参加招募士人的考试,在考试的时候出语惊人,最终没有考上,此后更加困窘。

    B.昭义军节度卢从史听说了王适的经历,立即派人设法招致他,遭到王适的断然拒绝。

    C.王适为人狂傲,没有世人采用他的意见,两次做官都发怒离职,以致发狂投江而死。

    D.侯高只肯把女儿嫁给有官职的人,王适在媒妪帮助下,骗过侯高,娶到了他的女儿。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1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的王适非常自信,行事张扬高调,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对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1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公 输 子 削 竹 木 以 为 鹊 成 而 飞 之 三 日 不 下 公 输 子 自 以 为 至 巧 子 墨   子 谓 公 输 子 日 子 之 力 鹊 也 不 若 匠 之 为 车 辖 须 臾 斫 三 寸 之 木 而 任 五 十  石 之 重 故 所 为 巧 利 于 人 谓 之 巧 不 利 于 人 谓 之 拙

                                                               (取材于《墨子·鲁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北京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阎典史者,名应元,字丽亨,其先浙江绍兴人也。初,剃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悬明太祖御容于明伦堂,率众拜且哭,士民蛾聚者万人,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曰:“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人,夜驰入城。已,乃分城而守:武举黄略守东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选守西门,应元自守北门。部署甫定,而外围合。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稿为人,人竿一灯,立陴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呼曰:“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立城上与语。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胙土分茅,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梯冲死士,铠胄皆镔铁,刀斧及之,声铿然,锋口为缺。城俄陷,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得出。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遂被缚。日暮,拥至栖霞禅院。院僧夜闻大呼“速斫我!”不绝口。俄而寂然。应元死。
  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其树立,乃卓卓如是!呜呼,可感也哉!(有删改)
  [注]①典史:官名。元始置,明清沿置,不入品阶,即“未入流”。②胙土分茅:指分封土地和爵位。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闰六月——朔:农历每月十五
B.应元投起——袂:衣袖
C.城中矢少——会:适逢
D.明朝一典史也——固:本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我语阎君   ②谁大王为此计者
B.①为敌前驱   ②设九宾礼于廷
C.①所当杀伤千数 ②皆美于徐公
D.①呜呼,可感哉 ②师道之不传久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当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有十万人
B.若将缒城斫营者好像有人将要从城上缘绳而下偷袭敌人营寨的样子
C.锋口为缺锋口成为了缺口
D.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地位卑微的阎应元,本来只是明朝的一个典史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秀才许用德和新任县尉陈明选的言行衬托阎应元的举足轻重。
B.阎应元设计用草人骗得了敌人的箭,和“草船借箭”有异曲同工之妙。
C.明朝的降将刘良佐听了阎应元的指责顿有悔悟,面带羞愧地退去。
D.阎应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英勇抗敌忠烈殉国的事迹实在可歌可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内蒙古巴市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将略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尝荐其材,会丞相脱脱讨徐州,以普从行。徐平录功,迁兵部主事,寻升枢密院都事,从枢密院官守淮安。

  时张士诚据高邮,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且曰: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丞相壮之,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民义万人以行。而汝中柏者方用事,阴沮之,减其军半。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军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抵县,即登城,树帜城上,贼大惊溃,因抚安其民。由是诸将疾普功。水陆进兵,乘胜拔十余寨,斩贼数百。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一趋城东,备水战;一为夺兵,虞后;一普自将,攻北门。遇贼与战,贼不能支,遁入城。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而援军望之,按不进。且忌普成功,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欲收先入之功。而贼以死捍,蒙古军恇怯,即驰回,普止之不可,遂为贼所蹂践,率坠水中。

  普军乱,贼乘之。普勒余兵,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大丈夫当为国死;有不进前者,斩!奋击,直入贼阵中,从者仅三十人。至日西,援绝,被创堕马,复步战数合。贼益至,贼指曰:此必头目,不可使逸,须生致之。普叱曰:死贼奴?我即石都事?何云头目!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贼众攒枪以刺普,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丞相,面陈破贼之策 诣:拜见

B.

由是诸将普功     疾:嫉妒

C.

一普自,攻北门    将:将领

D.

余兵,血战良久   勒:招集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普有“将略”的一组是

①徐平录功,迁兵部主事

②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

③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

④树帜城上,贼大惊溃

⑤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

⑥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

[  ]

A.

④⑤⑥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①②④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淮东、淮西盗贼兴起这时,有大将谋略的石普得到董钥的推荐,并且凭借平定徐州的战功升任兵部主事。

B.

高士诚占据高邮的时候,石普愿作讨伐高士诚的先锋,并向丞相请求给予步兵三万用以破敌,丞相同意了他的请求。

C.

石普以突袭的方式很快攻下宝应,可是在攻打高邮的时候,却因为援兵不作为,致使石普功亏一篑。

D.

在军队大乱之际,石普没有退缩,仍旧血战到底,在只有三十个士兵跟随和援兵断绝的情形下,英勇战死。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2)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