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下列加粗字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离而
②郢人漫其鼻端
窥青天,下潜黄泉
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我哉
⑤欲代子
凿一窍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字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离而
②郢人漫其鼻端
窥青天,下潜黄泉
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我哉
⑤欲代子
凿一窍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导练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①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隩③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④?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⑤,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选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隩(4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礨(l7i)石:大石。⑤缗(m0n):在这里指杂芜。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县三十里

去:距离、相距。

B.

不独一时之所

适:适意、舒适。

C.

无留滞

中:中间、里面。

D.

予获侍斯亭,而为之记

僭:谦词,超越本分。

(2)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

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②所至官,多著声绩。

③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④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⑤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  ]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

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

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

D.

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里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3)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训练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①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隩③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④?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⑤,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选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隩(4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礨(l7i)石:大石。⑤缗(m0n):在这里指杂芜。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县三十里       去:距离、相距。

B.

不独一时之所适      适:适意、舒适。

C.

无留滞        中:中间、里面。

D.

予获侍斯亭,而为之记  僭:谦词,超越本分。

(2)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

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②所至官,多著声绩。

③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④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⑤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  ]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

B.

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

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

D.

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里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汉用陈平计,间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其不早耳。

   然则当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叛之也,以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之也,而后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

  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彼雨雪

   相:看。

B.以义帝

   弑: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C.独其不早耳

   恨:痛恨。

D.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

   度:度量。

(2)对下列句中的“以”、“此”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然则当何事去

   终此失天下

   以立楚怀孙心

   增曷为此去哉

[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此”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此”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此”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此”字也不同。

(3)下列句中加粗词没有活用情况的一句是

[  ]

A.汉用陈平计,间楚君臣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
C.相彼雪,先集维霰
D.人必先疑之,而后入之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②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

③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④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  ]

A.①③/②/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赐骸骨归卒伍--希望准许我辞职,让我回到家中。

B.知几其神乎--知道事物微小变化征兆的,一定是神明了。

C.岂必待陈平哉--难道必须招待陈平吗?

D.稍夺其权--稍稍减弱了他的权力。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引用《易》《诗》中的话,是以此为论据,证明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那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项羽之所以能兴起,是因为他拥立楚怀王孙子熊心为王,从而赢得了民心。

C.苏轼认为范增离开项羽是对的,否则必然会被项羽杀害。

D.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离开项羽,因为,卿子冠军被杀,说明项羽背叛了义帝,必不会相信主张立义帝的范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能力培养与测试(高一·下) 题型:01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汉用陈平计,间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其不早耳。

   然则当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叛之也,以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之也,而后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

  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彼雨雪

   相:看。

B.以义帝

   弑: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C.独其不早耳

   恨:痛恨。

D.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

   度:度量。

2.对下列句中的“以”、“此”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然则当何事去

   终此失天下

   以立楚怀孙心

   增曷为此去哉

[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此”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此”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此”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此”字也不同。

3.下列句中加粗词没有活用情况的一句是

[  ]

A.汉用陈平计,间楚君臣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
C.相彼雪,先集维霰
D.人必先疑之,而后入之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②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

③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④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  ]

A.①③/②/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赐骸骨归卒伍--希望准许我辞职,让我回到家中。

B.知几其神乎--知道事物微小变化征兆的,一定是神明了。

C.岂必待陈平哉--难道必须招待陈平吗?

D.稍夺其权--稍稍减弱了他的权力。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引用《易》《诗》中的话,是以此为论据,证明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那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项羽之所以能兴起,是因为他拥立楚怀王孙子熊心为王,从而赢得了民心。

C.苏轼认为范增离开项羽是对的,否则必然会被项羽杀害。

D.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离开项羽,因为,卿子冠军被杀,说明项羽背叛了义帝,必不会相信主张立义帝的范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笔墨的超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

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

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

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

“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

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

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4)

第⑤段中加粗词“性灵”的意思是________

(5)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

A.

因为

B.

何况

C.

可见

D.

虽然

(6)

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笔墨的超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 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 “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 “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_______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4.第⑤段中加粗词“性灵”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高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笔墨的超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涸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痰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歇”,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迭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迸,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  )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4.第⑤段中加粗词“性灵”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填人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江西赣州市十一县(市)高一上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在上个世纪初那种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年代,当时中华民族的精英人士,对家国恨铁不成钢,骂几句祖传典籍,说点“砸烂”、“打倒”之类的话,也确实是出于一种责任情怀和担当意识。不过有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在今天看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家道衰落了,不定全是那些祖传典籍惹的祸嘛。历史,是一个复杂得不能用任何单一方式注解的复合体,任何企图用简单话语归纳历史的做法都是粗暴的和捉襟见肘的。同样,在今天这个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华家邦兴盛期,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什么典藏翻出来都能“包治百病”、“包打天下”,恐怕又是另一种“夜郎自大”式的“笑傲江湖”。因此,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堪称经典的宝藏,更需要悉心阅读,理性梳理,全息认知,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美好、持续地活在一个既不自失,也不盲从的精神家园中。

   在当下,要想全面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必须从触摸原典开始。

   曾几何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地“花开遍地”,大小书摊,琳琅满目。几千字的原典,能解读成数十万字的“砖头”,你方抡罢我方拍,其中有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者,也有“文抄公”、“瞎蒙公”之流,更有“膨化酥”、“注水肉”之类。总之,借经典的灵堂,哭自己恓惶者居多,如果一味地想从这些被彻底稀释的“软阅读”中,获得文化典籍的原味汁液,多半会倒掉胃口,甚至完全看轻典籍的价值,直至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蔑视者”。

   其实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这样的开始。孔子是一种开始,他从周文化原典开始,孟子也是一种开始,他由孔子开始,董仲舒、朱熹、王阳明是又一种开始。这种开始都有从原典出发的特征,梳着梳着,后面越来越粗的辫子,就未必还是原来的那缕头发了。今人梳出的一些“花辫子”,更是焗、烫得油汪水亮,再硬接到孔、孟者的发髻上,文化的庄严感顿失,想要发扬光大,岂不贻笑大方。

   尤其是近年流行的典藏“修缮”热,更是牛头不对马面,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的浅显读本,都因具有所谓的“实用性”,而惨遭阉割,生生搞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拉郎配”,让人读后哭笑不得。问题都出在我们总是怀疑别人的判断力,总是想给人一个现成的思想让人“就范”。因而,便搞出了许多非驴非马的“精心”篡改。这种篡改的结果是:传统的似乎很现代,现代的似乎很传统,让人更加难以对这些典籍有好感。至于各类与当下经济社会直接“对号入座”的“演义”读本,就更是远不止“三俗”,读后只会让人对这些被阉割的传统经典敬而远之。

   读中华原典,不仅是对文本原义的回归,更是对历史人文图谱的还原。

如果不读原典,就难以还原出一位先哲的生命质感。任何学术,远离了人性温度,就变得枯燥乏味,形同僵尸了。无论读老子、庄子,还是孔子、孟子,性情的无处不在,也是他们能沧海桑田、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触摸原典,其实更是触摸先哲们性情深处的本来温度,从而准确把握精神光源对现实世界的可能照耀。如果直接用现代话语进行勾兑,这些可以穿越历史隧道进行触摸的人性温度,便荡然无存了。

1.下列各项中,属于正面阐释“对经典须怀温情和敬意”的一项是(     )

A.对自己的文化认知,将典藏夸大为“包治百病”、“包打天下”,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不能用粗暴的、捉襟见肘的简单话语归纳历史。

B.要从触摸原典开始全面地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尤其要用尽所有的精力阅读,理性地梳理,全面地认识、了解那些堪称经典的宝藏。

C.若是一味地想借经典来为自己的惊慌和烦恼哭泣,从中获得文化典籍的原汁原味,大多会倒掉胃口,甚至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蔑视者”。

D.近年流行的典藏“修缮”热,令人啼笑皆非。《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读本,都因具有所谓的“实用性”而惨遭阉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个世纪初的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情况下,精英人士面对祖传典籍痛骂几句,是出于一种责任和担当。

B.触摸原典是全面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必要途径。文章用“注水肉”之喻,批评对传统文化经典解读的不正确做法。

C.一些传统文化的浅显读本,却被搞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拉郎配”,问题就在于我们总是想用一个现成的思想去束缚人。

D.本可穿越历史隧道进行触摸的人性温度,一旦直接添加进现代话语的元素,那么这可触摸的人性温度也许不复存在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传统文化经典解读,应持理性态度。把几千字的原典解读成数十万字的“砖头”,不免令人产生“瞎蒙公”、“膨化酥”等嫌疑。

B.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的从原典出发的“开始”,后来逐渐地变得面目全非,失去了文化的庄严,想要发扬光大之,简直是贻笑大方。

C.许多非驴非马的所谓精心篡改,使得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模糊起来,让人难以对被篡改的典籍有什么好感,相反的只会令人对典籍敬而远之。

D.读原典就是对文本原义的回归和对历史人文图谱的还原,也就是把握先哲们的精神及其影响;不读,则很难还原出先哲的生命质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