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加粗字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离而腊之 ②郢人垩漫其鼻端 ③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⑤欲代子相 ⑥日凿一窍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导练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训练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之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
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相彼雨雪
相:看。
B.以弑义帝
弑: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C.独恨其不早耳
恨:痛恨。
D.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度:度量。
(2)对下列句中的“以”、“此”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然则当以何事去
终以此失天下
以立楚怀孙心
增曷为以此去哉
[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此”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此”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此”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此”字也不同。
(3)下列句中加粗词没有活用情况的一句是
[ ]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②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
③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④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 ]
(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赐骸骨归卒伍--希望准许我辞职,让我回到家中。
B.知几其神乎--知道事物微小变化征兆的,一定是神明了。
C.岂必待陈平哉--难道必须招待陈平吗?
D.稍夺其权--稍稍减弱了他的权力。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引用《易》《诗》中的话,是以此为论据,证明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那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项羽之所以能兴起,是因为他拥立楚怀王孙子熊心为王,从而赢得了民心。
C.苏轼认为范增离开项羽是对的,否则必然会被项羽杀害。
D.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离开项羽,因为,卿子冠军被杀,说明项羽背叛了义帝,必不会相信主张立义帝的范增。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能力培养与测试(高一·下) 题型:01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之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
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相彼雨雪
相:看。
B.以弑义帝
弑: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C.独恨其不早耳
恨:痛恨。
D.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度:度量。
2.对下列句中的“以”、“此”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然则当以何事去
终以此失天下
以立楚怀孙心
增曷为以此去哉
[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此”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此”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此”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此”字也不同。
3.下列句中加粗词没有活用情况的一句是
[ ]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②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
③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④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 ]
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赐骸骨归卒伍--希望准许我辞职,让我回到家中。
B.知几其神乎--知道事物微小变化征兆的,一定是神明了。
C.岂必待陈平哉--难道必须招待陈平吗?
D.稍夺其权--稍稍减弱了他的权力。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引用《易》《诗》中的话,是以此为论据,证明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那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项羽之所以能兴起,是因为他拥立楚怀王孙子熊心为王,从而赢得了民心。
C.苏轼认为范增离开项羽是对的,否则必然会被项羽杀害。
D.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离开项羽,因为,卿子冠军被杀,说明项羽背叛了义帝,必不会相信主张立义帝的范增。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高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江西赣州市十一县(市)高一上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在上个世纪初那种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年代,当时中华民族的精英人士,对家国恨铁不成钢,骂几句祖传典籍,说点“砸烂”、“打倒”之类的话,也确实是出于一种责任情怀和担当意识。不过有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在今天看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家道衰落了,不定全是那些祖传典籍惹的祸嘛。历史,是一个复杂得不能用任何单一方式注解的复合体,任何企图用简单话语归纳历史的做法都是粗暴的和捉襟见肘的。同样,在今天这个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华家邦兴盛期,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什么典藏翻出来都能“包治百病”、“包打天下”,恐怕又是另一种“夜郎自大”式的“笑傲江湖”。因此,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堪称经典的宝藏,更需要悉心阅读,理性梳理,全息认知,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美好、持续地活在一个既不自失,也不盲从的精神家园中。
在当下,要想全面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必须从触摸原典开始。
曾几何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地“花开遍地”,大小书摊,琳琅满目。几千字的原典,能解读成数十万字的“砖头”,你方抡罢我方拍,其中有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者,也有“文抄公”、“瞎蒙公”之流,更有“膨化酥”、“注水肉”之类。总之,借经典的灵堂,哭自己恓惶者居多,如果一味地想从这些被彻底稀释的“软阅读”中,获得文化典籍的原味汁液,多半会倒掉胃口,甚至完全看轻典籍的价值,直至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蔑视者”。
其实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这样的开始。孔子是一种开始,他从周文化原典开始,孟子也是一种开始,他由孔子开始,董仲舒、朱熹、王阳明是又一种开始。这种开始都有从原典出发的特征,梳着梳着,后面越来越粗的辫子,就未必还是原来的那缕头发了。今人梳出的一些“花辫子”,更是焗、烫得油汪水亮,再硬接到孔、孟者的发髻上,文化的庄严感顿失,想要发扬光大,岂不贻笑大方。
尤其是近年流行的典藏“修缮”热,更是牛头不对马面,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的浅显读本,都因具有所谓的“实用性”,而惨遭阉割,生生搞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拉郎配”,让人读后哭笑不得。问题都出在我们总是怀疑别人的判断力,总是想给人一个现成的思想让人“就范”。因而,便搞出了许多非驴非马的“精心”篡改。这种篡改的结果是:传统的似乎很现代,现代的似乎很传统,让人更加难以对这些典籍有好感。至于各类与当下经济社会直接“对号入座”的“演义”读本,就更是远不止“三俗”,读后只会让人对这些被阉割的传统经典敬而远之。
读中华原典,不仅是对文本原义的回归,更是对历史人文图谱的还原。
如果不读原典,就难以还原出一位先哲的生命质感。任何学术,远离了人性温度,就变得枯燥乏味,形同僵尸了。无论读老子、庄子,还是孔子、孟子,性情的无处不在,也是他们能沧海桑田、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触摸原典,其实更是触摸先哲们性情深处的本来温度,从而准确把握精神光源对现实世界的可能照耀。如果直接用现代话语进行勾兑,这些可以穿越历史隧道进行触摸的人性温度,便荡然无存了。
1.下列各项中,属于正面阐释“对经典须怀温情和敬意”的一项是( )
A.对自己的文化认知,将典藏夸大为“包治百病”、“包打天下”,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不能用粗暴的、捉襟见肘的简单话语归纳历史。
B.要从触摸原典开始全面地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尤其要用尽所有的精力阅读,理性地梳理,全面地认识、了解那些堪称经典的宝藏。
C.若是一味地想借经典来为自己的惊慌和烦恼哭泣,从中获得文化典籍的原汁原味,大多会倒掉胃口,甚至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蔑视者”。
D.近年流行的典藏“修缮”热,令人啼笑皆非。《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读本,都因具有所谓的“实用性”而惨遭阉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个世纪初的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情况下,精英人士面对祖传典籍痛骂几句,是出于一种责任和担当。
B.触摸原典是全面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必要途径。文章用“注水肉”之喻,批评对传统文化经典解读的不正确做法。
C.一些传统文化的浅显读本,却被搞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拉郎配”,问题就在于我们总是想用一个现成的思想去束缚人。
D.本可穿越历史隧道进行触摸的人性温度,一旦直接添加进现代话语的元素,那么这可触摸的人性温度也许不复存在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传统文化经典解读,应持理性态度。把几千字的原典解读成数十万字的“砖头”,不免令人产生“瞎蒙公”、“膨化酥”等嫌疑。
B.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的从原典出发的“开始”,后来逐渐地变得面目全非,失去了文化的庄严,想要发扬光大之,简直是贻笑大方。
C.许多非驴非马的所谓精心篡改,使得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模糊起来,让人难以对被篡改的典籍有什么好感,相反的只会令人对典籍敬而远之。
D.读原典就是对文本原义的回归和对历史人文图谱的还原,也就是把握先哲们的精神及其影响;不读,则很难还原出先哲的生命质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