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乐”的读音、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直好世俗之乐耳

A.今王鼓乐于此
B.贤者亦乐此乎
C.乐酒无厌谓之亡
D.先王无流连之乐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乐”的读音、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直好世俗之乐耳
A.今王鼓乐于此
B.贤者亦乐此乎
C.乐酒无厌谓之亡
D.先王无流连之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飞白的趣味
痖弦
  飞白,是汉字书体的一种,一般认为是东汉蔡邕所创。相传左中郎蔡邕有次赴鸿都门巡访,看到修饰房子的匠人以垩帚成字,引发了他的灵感。飞白书,便是他从垩帚拖出的痕迹上作墨趣的联想,所创意出来的书写技法。
  飞白书的最大特征,是文字笔画轻微不满,或中空,或断续,丝丝露白,看起来就像用枯笔疾扫而过的样子,呈现一种意到笔不到的特殊气韵。此种技法历代仿效者甚多,且有不少诠释的理论。如“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宋·黄伯思)、“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明·赵宦光)等,都是对飞白所作的归纳与界定。至于说它能创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境,那是属于书艺美感之外的哲学演绎了。
  其实,飞白的技巧在其他的文学艺术中也有类似的展现,举以光色线条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影为例,历来被导演们常用的溶、淡、叠影、圈入、圈出等叙述元素,“抽象电影”所强调的韵律及视觉设计,“加速蒙太奇”以剪辑密度所构成的时空新关系,以及现代派电影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对电影分镜辩证观念的新探索,都可以与中国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称之为映像的飞白也无不可。
  中国古典戏曲的唱腔,也有类似飞白的设计。经验老到的演员在诠释唱段时,常常故意不把一个乐句唱满,留下一些空间让伴奏曲点缀。因为演员们发现,一个乐句的不完全唱满,比唱满有更大的弹性,除了留出余地供乐队去发挥之外,观众也可以根据自己早已耳熟能详的调子做想象的补充,在鉴赏的心理层次上,无疑使观众也感觉参与了创造,这种赋格式的变奏,是属于声音的飞白了。
  如果把飞白的观念,用在诗文的朗诵上,也会创造一些新感觉。“五四”时期戏剧家洪深谈朗诵,认为散文与诗,各有其格式,前者是节奏格式,后者是韵律格式。朗诵者首先要进行分析才能定出基调,一般来说,表现节奏的办法,是将节奏中的“时隔”加以区分,定出加强点的位置,或做短暂的顿逗,或将重音特别提高。而表现韵律的方法,则是把加强点的字音的“时值”延长,将加强点以外的字音以轻读带过。有时,朗诵者也可以视诵材的内容与感情倾向,不延长时值而以顿歇补充之。更重要的是,在意群与节奏之间,做适当的调节,或以韵律为重,或以意群为重,这种轻重浓淡疏密间的互补,与书法上所讲求的飞白十分相似。
  朗诵是介乎语言旋律和音乐旋律之间的产物。通常,在音乐旋律的表现上,吟唱的成分大于说白的成分,吟唱时从一个音高到另一个音高,必须跳跃,一音停顿,再续一音,情况像越栅栏。而在语言旋律的表现上,则是说白的成分大于吟唱的成分,从一个音高滑溜到另一个音高,音音连续,没有间隔,情况像走斜坡。诗的朗诵秘密,便是跳跃与滑溜之间的交替运用,这又符合垩帚成字的意念了。
  飞白之用大矣哉。(摘自《台湾散文选》)
1.从原文看,下列不能说明“飞白之用大矣哉”的一项是(     )
A.在书法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产生更多的笔墨情趣,创造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境。
B.在电影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使得光色线条的运动更为丰富多样,使影片更具有表现力。
C.在戏曲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让观众对乐句做想象的补充,感觉参与到了艺术创造中来。
D.在朗诵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区分散文节奏模式和诗歌韵律模式的不同,增强表现效果。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认为,飞白是东汉蔡邕所创意出来的书法技法,它所呈现出的特殊气韵吸引了众多的仿效者。
B.一些电影拍摄的观念、技巧可以与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比如现代电影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
C.演员与乐队应建立彼此映衬、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乐句如不完全唱满,反而能让乐队得到发挥。
D.朗诵是超越于语言、音乐之上的,它一方面具有语言的旋律之美,一方面又具有音乐的旋律之美。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飞白的概念由来已久,作者在前人阐述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使之能更好地探讨文学艺术的奥秘。
B.飞白的技巧运用非常广泛,但以书法、电影、戏曲和诗文朗诵等方面为主,其他方面并不明显。
C.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飞白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形形色色,各具特点。
D.戏曲的飞白需要借助欣赏者的想象来实现,而书法、电影和朗诵的飞白也不能离开想象的帮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2012届高三5月查漏补缺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艺术形式所共同具有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和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

  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有规律的节奏都必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是心理上的预期作用。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预期中的中与不中就是节奏的美感与不美感的来源。预期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证实,就发生恰如所料的快慰。不过全是恰如所料,又不免呆板单调,整齐中也要有变化,有变化时预期不中所引起的惊讶也不可少。它不但破除单调,还可以提醒注意力。

  节奏感不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或则说它不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节奏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节奏感是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要表达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受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共鸣。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首诗: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猛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句把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也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雪垠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安逸闲散之类生活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事物形体长短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相错杂,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

(朱光潜《谈美书简》,有改动)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

A.

节奏既见于艺术作品中,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中。它既有规律性,又富有变化性。

B.

在感知富有节奏的对象时,人的生理的自然节奏就会符合节奏的对象,心生愉快。

C.

节奏通常具有固定习惯的模式,它能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种对节奏的期待。

D.

人与艺术形式的节奏能够同情共鸣,因而可以通过节奏体验到作品的思想和情趣。

(2)

根据文意,说说人获得“节奏的美感”的来源。

(3)

根据文意概括文学作品的节奏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任选一个方面,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具体分析其中蕴含的节奏美。(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湖南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月考(二)语文 题型:048

文言文阅读

庄辛说楚襄王

《战国策》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乎?将以为楚国袄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袄祥也。君王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①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蜻蛉其小者也。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储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急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已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倏忽间,坠于公子之手。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啄鳝鲤,仰啮菱衡,奋六翮面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②,治其矰缴③,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檻礛磻④,引微缴,折清风去抎⑤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南游首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⑥,与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灵王,系已以失丝而见之也。”

  “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注释]①流揜(y3n):流亡,困迫。②碆(p$)卢:碆:石镞,即石制的箭头;卢,涂漆的黑弓。③矰缴(z5ng zhu$):矰,短矢。缴,系矢的生丝线。④礛磻(ji1n b#):锐利的石制箭头。⑤抎:同“陨”,音y(n,坠落。⑥嬖(b@)女:宠幸的女子。⑦执珪:楚国爵名。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先生老乎 悖:违背

B.

君王幸四子者不衰 卒:始终

C.

以其颈为招 招:射击的目标

D.

封禄之粟 饭:动词,吃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而不天下国家为事 执珪而授之与之

B.

王独不见夫蜻蛉 驰骋云梦之中

C.

臣诚见必然者也 奋六翮而凌清风

D.

倏忽间,坠于公子之手 与驰骋乎高蔡之中

(3)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主要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都由对话完成,塑造了庄辛这一机智果敢、有胆有识、从容善辩的策士形象。

B.

庄辛针对楚襄王的浮逸侈靡、不顾国政直言进谏,指出襄王如此行径必遭杀身之社祸,触怒襄王而被逐出了楚国。

C.

本文引譬设喻,由蜻蛉、黄雀、黄鹄至蔡灵侯,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物到人,最后指出襄王处境的危险,娓娓道来却步步紧逼,极具说服力。

D.

这篇作品通过庄辛对楚襄王的劝谏,说明一国之君必须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如果只图眼前享乐,丧失警惕,必将引起严重祸害。

(4)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庄辛用“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的事例有何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会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与管理
知兴文
  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这是大家都常说的一句话。艺术的范畴很大,音乐、美术、电影、戏剧、雕塑等等,都是艺术,管理是什么艺术呢?其实管理与文学的相关性最大。文学是人学,管理的艺术性体现在管理者对人性的观察、理解、把握和掌控的能力。所以说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倒不如说管理是科学和文学的结晶更恰当。
  关于管理的文学性,德鲁克说得最清楚。他研究了五十年代大学中所开设的各种课程,发现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的是两门文学方面的课程:小说写作与诗歌赏析。小说写作培养管理者对于人性的观察和体会的能力,诗歌赏析培养管理者用感性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
  其实德鲁克本人职业生涯也是一部管理文学的写照。他是一个与我们所处的管理学完全不同的管理作家,他的一系列关于管理的作品是管理文学的最好体现。例如他的《如何做人员决策》中说道:“总的来说,高层管理者们所做的提拔和雇佣决策是很差的。众所周知,他们的击中率不会比0.333更好:顶多有三分之一这样的决策是对的,另外三分之一是最低程度地勉强管用,最后三分之一是彻底失败。”
  对于书生气学者,着实有些难解,这个三分之一是从哪里来的?是问卷,是访淡,还是档案数据?还居然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呢!但作为写给普通人看的非专业性文章,这种表达方式应该来说,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三个三分之一,也不妨认为是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实证数据。所以,虽然管理学者们有很多不同意见,却并不妨碍德鲁克成为大众最欢迎的管理作家,因为管理很大程度上是文学,需要德鲁克这样的作家来通过直觉和文字来描述和反思、回顾和展望这个职业。
  有意思的是,现今中国第一代管理者,大多是理工科的背景。在第二代的管理者中,开始涌现出一批文学、文科背景的佼佼者,这些人一般拥有非常强的沟通能力和鼓动能力,他们出众口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在为企业争取各方面的资源和支持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说理工科背景的人做企业,是从管理的科学性入手;文科背景的人做企业,是从管理的文学性入手;没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做企业,应该可以说是从管理的实践性入手了。这三种类型加起来,正好符合明茨伯格的管理三元论:管理是科学、艺术(文学)和手艺(实践)的结晶。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三个方面的修养缺一不可。光有科学,或艺术,或手艺是不行的。有科学与艺术,没有手艺,是不切实际的;有科学与手艺,没有艺术,是不激动人心的;有艺术和手艺,是无组织的。
  从这三个维度来看,就中国企业家平均而言,哪个方面弱一些?科学背后是逻辑,实践背后是勤奋,文学背后是博爱。当今中国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太多!(选自《科学大观园》第357期,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管理的文学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理在对人性的观察、理解、把握和掌控方面与文学讲人学是相通的,因此管理具有文学性。
B.德鲁克的研究发现,对于培养管理者的文学性最有帮助的是两门课程:小说写作与诗歌赏析。
C.德鲁克的一系列管理文学作品虽然存在争议,但并不妨碍他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管理作家。
D.管理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像德鲁克这类管理作家通过直觉和文字来描述和反思。
2.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管理是科学与文学的结晶比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的说法恰当。
B.作者认为,高层管理者所做的提拔和雇佣决策是很差的,成功率只有三分之一。
C.作者认为,文学背景可以使中国管理者拥有出众的口才,有益于企业发展。
D.作者认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科学、艺术(文学)和手艺(实践)三方面的修养。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管理与文学”的分析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性,有说服力。
B.作者举管理作家德鲁克的成功事例从事实层面论证了管理与文学的相通。
C.作者分析《如何做人员决策》的文学描写,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文章结尾,作者含蓄提出了中国企业管理者需要有博爱胸怀,需要加强文学素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他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开山鼻祖,却不像别的分析哲学家那样偏于学术的一隅,活得枯燥乏味。

    罗素对于时代的病患并不麻木,他知道现代西方人最大的病痛来自基督教信仰的崩溃,使终有一死的生命失去了根基。在无神的荒原上,现代神学家们凭吊着也呼唤着上帝的亡灵,存在主义哲学家们诅咒着也讴歌着人生的荒诞。但罗素一面坚定地宣告他不信上帝,一面却并不因此堕入病态的悲观或亢奋。他相信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其短暂性而失去价值。对于死亡,他从容而又冷静地去思考它,并不有意缩小它的重要性,相反地对于能超越它感到一种骄傲。

    罗素极其珍视爱在人生中的价值。他所说的爱,不是柏拉图式的抽象的爱,而是“以动物的活力与本能为基础”的爱。不过,他主张爱要受理性调节。他的信念归纳在这句话里:“智慧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爱与知识,本能与理智,二者不可或缺。有时他说,与所爱者相处靠本能,与所恨者相处靠理智。

    几乎所有现代哲学大师都是现代文明的批判者,在这一点上罗素倒不例外。他崇尚科学,但并不迷信科学。他认为,爱与科学,爱是第一位的。科学离开爱的目标,便只会使人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增殖。罗素说,在现代世界中,爱的最危险的敌人是急于在工作和财产上取得成功的贪欲。这种过分膨胀的“事业心”耗尽了人的活动力量,使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趋于消极的和团体的。像历来一切贤哲一样,他强调闲暇对于人生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欣赏非实用的知识如艺术、历史、英雄传记、哲学等等的美味。为此他主张“开展一场引导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他相信,从“无用的”知识与无私的爱的结合中便能生出智慧。如果说尼采式的敏感哲人曾对此发出振聋发聩的痛苦呼叫,那么,罗素,作为这时代一个心理健康的哲人,我们又从他口中听到了语重心长的明智规劝。但愿这些声音能启发今日性灵犹存的青年,去寻求一种智慧的人生。

(周国平《寻求智慧的人生》,有删节)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罗素对于时代的病患有敏感的意识,他知道,基督教信仰的崩溃造成了现代西方人精神的最大病痛。

       B.罗素不相信上帝,但他并不悲观,他相信人虽终有一死,但人生美好的东西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价值。

       C.与柏拉图的主张不同,罗素认为,爱是以动物的活力与本能为基础的,知识与理性不该影响爱的活动。

       D.在爱与科学的关系中,罗素认为爱是科学的目标,离开这一目标,人们往往会因贪欲而盲目追求财富。

2.对罗素主张“开展一场引导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闲暇对于人生十分重要,有一定的闲暇,人们可以去学习非实用的知识。

       B.现代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过于个性化,是过分膨胀的“事业心”导致的。

       C.人应欣赏非实用的知识,如艺术、英雄传记、哲学等,体会其中的美感。

       D.“无用的”知识给人心灵的滋养与无私的爱结合,才可能有智慧的人生。

3.下列根据文意做出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罗素是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开山鼻祖,相对于别的分析哲学家而言,他的生活更丰富而有趣,这与他精神的健康平衡有关。

       B.基督教信仰崩溃了,现代神学家仍关注着上帝的亡灵,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着人生的荒诞,西方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局面。

       C.罗素极其珍视爱在现实人生中的价值,认为智慧的人生应该基于“爱”,但他的学说中也曾涉及对“恨”的情感的关注。

       D.对“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罗素是明智地规劝,尼采是痛苦地呼叫。表达方式的不同,是由于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同。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灵魂    林贤治
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人生多辛苦。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
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斯。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此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的。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大的灵魂!
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我爱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一个陌生客,始终无法变做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摇曳鸣唱,而一旦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
【小题1】文章标题是“看灵魂”,作者为何在开头四段用大量文字写“看风景”? (4分)
答:                                                                 
【小题2】作者在文中列举了斯巴达克斯、玻利瓦尔以及贝多芬、米勒等人与命运抗争的例子,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6分)
答:⑴相同点:                                                              
⑵不同点                                                                 
【小题3】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中心观点是哪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请逐条列出理由.(7分)
                                                                 
【小题4】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A.无论曹操还是苏东坡在欣赏风景之时都会生出无限感慨,原因是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
B.作者认为人类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是因为人类灵魂的博大是世间任何风景都不可比拟的。
C.康帕内拉和葛兰西因为有了对“梦中的太阳城”的热爱,才能凭借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他们具备作者心目中英雄灵魂的要素。
D.米勒创作出完美的农民形象,他要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下层人民的爱和对上流社会的强烈仇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