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人园圃,(一人)窃其桃李。 B.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君子)则弗知非。 C.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D.(越王)教驯其臣,(士)私令人焚舟失火。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昌邑一中2007-2008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对“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句中的“奋”“烈”“振”的解释,依次应为 ( )
A.奋起 猛烈 振作
B.奋斗 功德 震撼
C.发展 功业 举起
D.奋斗 烈士 挥动
2.下列各句已补出了被省略的成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准确的一句是 ( )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于是让蒙恬在北面修筑长城并让他守卫在以竹木做成的篱笆的军营中。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言论著作,企图用这个办法使百姓愚昧无知。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臣子,精锐的士兵炫耀着坚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自认为险固的关中,金属修建的城墙,正是子孙万代帝王的基业呀。
4.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功业的,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B.这段文字从愚民、弱民、恃险等方面铺叙了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侧面反映了暴政的阴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C.作者铺叙了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意在讽谏汉文帝,应效法秦始皇从多方面制定巩固政权的措施。
D.这一段文字把秦的强大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也把秦始皇的骄固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设计必修三语文人教版(志鸿系列) 人教版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全优设计必修三语文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周语》)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矣 堪:能忍受 B.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违逆
C.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阜:丰富 D.三年,乃流王于彘 流:流放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告,则杀之 B.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C.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D.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下列各句括号中列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
B.王怒,得卫巫,使(之)监谤者,以(之)告,(王)则杀之。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厉王)成而行之。
D.吾能弭(国人)谤矣,(国人)乃不敢言。
全都表明天子听取谏言重要性的一项是( )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②为民者宣之使言 ③是以事行而不悖 ④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对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B.在如何对待百姓公开议论朝政的问题上,厉王没有听取召公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卫巫的主张,对百姓采取“弭”的态度,予以镇压,施行暴政。
C.厉王对自己“弭谤”的做法沾沾自喜,而召公以“川壅而溃”设喻,劝说厉王对待百姓的议论应该采用“导”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国家昌盛。
D.厉王没有听从召公的劝谏,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这个地方,使他们再也无法议论朝政。
翻译上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周语》)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矣堪:能忍受 | 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逆 |
C.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阜:丰富 | D.三年,乃流王于彘流:流放 |
A.以告,则杀之 | B.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
C.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 D.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
A.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 |
B.王怒,得卫巫,使(之)监谤者,以(之)告,(王)则杀之。 |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厉王)成而行之。 |
D.吾能弭(国人)谤矣,(国人)乃不敢言。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A.《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对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
B.在如何对待百姓公开议论朝政的问题上,厉王没有听取召公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卫巫的主张,对百姓采取“弭”的态度,予以镇压,施行暴政。 |
C.厉王对自己“弭谤”的做法沾沾自喜,而召公以“川壅而溃”设喻,劝说厉王对待百姓的议论应该采用“导”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国家昌盛。 |
D.厉王没有听从召公的劝谏,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这个地方,使他们再也无法议论朝政。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沛公已去, 间 至军中 间:从小路 | B.张良入谢谢:告罪 |
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两次 |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监督 |
A.再拜献(之于)大王足下 | B.竖子不足与(之)谋 |
C.沛公安在(军中) |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谢) |
A.间至军中 |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 王 也 |
C.外连横而斗诸侯 | D.项伯杀人,臣 活 之 |
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
B.张良的话,明为道歉,实为指责项羽,项羽没听出他的意思。 |
C.项羽接受刘邦的礼物,这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
D.范增看出了刘邦是项羽最大的敌人,对自己杀死刘邦的计谋没有被采纳感到愤怒,所以他把刘邦的礼物打破了。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 :“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人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注:①诖(guā)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军旗,在这里指军队。
③著纲:颁明法令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矜其诖误 矜:怜悯
B.诸囚次于宁州 次:临时驻扎﹑住宿
C.明公亲董二十余万 董:监督;督察
D.自天兵暂临 暂:暂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司刑使相次而至 B. 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
泉涓涓而始流 不赂者以赂者丧
C. 何征发之不赴 D. 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
大王为何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诸囚) 相携哭于碑侧 B.(朝廷) 所以先著纲理之也
C.(天兵) 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人士 D.(我) 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
4.下列四组中,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 )
①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 ②止司刑使,停斩决
③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⑤将请尚方断马斩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越王李贞起兵抗拒武则天,兵败后,受牵连而处死的士人及老百姓有六
百多人,另有五千多人没为官奴。
B.狄仁杰上表为诖误之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
C. 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以叛逆罪相威胁,狄仁杰毫不畏惧,
严词驳斥。
D.狄仁杰在汝南任检校刺史时,抵制了张光辅的横征暴敛,被张光辅诬
陷,降为复州刺史。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2)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