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句子的一项是

A.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B.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C.是其故何也
D.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句子的一项是

[     ]

A.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B.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C.是其故何也
D.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盐城中学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13

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B.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C.

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D.

今乃辅以张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释】①险诐(bì):不正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之之术何如耳       顾:不过          
B.请论其效      备:准备 
C.此理而之也       谕:使……明白   
D.悟则明,惧则       恭:谦逊有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睢无王耻秦         机智勇辩济其忠
B. 此理谕之也子贡          以内忧教田常,齐不得伐鲁    
C. 致君之道尽此矣        游说炽列国    
D. 自是世有人        以机智勇辩济
3.全都符合作者“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的进谏方法的一项(   )    
①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
②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
③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
④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
⑤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
⑥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进谏的大臣能否达到让国君纳谏的目的,不取决于进谏的形式,只看使用的进谏方法怎么样。
B.文章倡导要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进谏,即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学会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势压人、以话激人、以隐语启人。
C.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表示自己要向龙逢、比干和苏秦、张仪学习,效法他们的忠心和和游说方法,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D.文章着重阐述进谏的方式和方法。铺排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使得观点突出,层次鲜明。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第三段加“【 】”部分断句。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
                                                                                         
②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日:“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帝尝谓和峤日:“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日:“济俊爽,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日:“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札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寻使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卒,追赠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弓马,勇力人绝:没人能赶上,超过
B.朝臣莫能焉尚:推崇
C.侪类以此之少:轻视
D.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官去:辞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王攸当藩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武帝尝会公卿藩牧式乾殿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C.好言伤物乱易整,不武
D.济时伸脚局下,皓讥焉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济年轻时不仅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精通《易经》及《庄子》《老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B.王济外表儒雅,但言辞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王济则以因琐事导致兄弟不相容而为陛下感到羞耻予以回敬。
C.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D.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日:“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帝尝谓和峤日:“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日:“济俊爽,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日:“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札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寻使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卒,追赠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弓马,勇力人绝:没人能赶上,超过
B.朝臣莫能焉尚:推崇
C.侪类以此之少:轻视
D.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官去:辞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王攸当藩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武帝尝会公卿藩牧式乾殿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C.好言伤物乱易整,不武
D.济时伸脚局下,皓讥焉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济年轻时不仅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精通《易经》及《庄子》《老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B.王济外表儒雅,但言辞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王济则以因琐事导致兄弟不相容而为陛下感到羞耻予以回敬。
C.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D.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日:“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帝尝谓和峤日:“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日:“济俊爽,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日:“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札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寻使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卒,追赠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弓马,勇力人绝:没人能赶上,超过
B.朝臣莫能焉尚:推崇
C.侪类以此之少:轻视
D.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官去:辞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王攸当藩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武帝尝会公卿藩牧式乾殿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C.好言伤物乱易整,不武
D.济时伸脚局下,皓讥焉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济年轻时不仅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精通《易经》及《庄子》《老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B.王济外表儒雅,但言辞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王济则以因琐事导致兄弟不相容而为陛下感到羞耻予以回敬。
C.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D.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鲜于侁,字子骏,阆州人。性庄重,力学,举进士。庆历中,天下旱,诏求言。侁推灾变所由兴,又条当世之失有四,其辞恳实。唐介与同乡里,称其名上官,交章论荐。调黟令,奸民汪氏富而狠,横里中 因事抵法,群吏罗拜曰:“汪族败前令不少,今不舍,后当贻患。”侁怒,立杖之,恶类屏迹。

  通判绵州。绵处蜀左,吏狃贪成风,至卒伍供薪炭、刍豆,鬻果蔬多取赢直。侁一切弗取,郡守以下效之。万年令不任职,系囚累百,府使往治,数日,空其狱。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助役法”行,诏诸路各定所役缗钱,利州转运使李瑜定四十万。优争之曰:“利州民贫地瘠,半此可矣。”瑜不从。时诸路役钱皆未就,神宗是侁议,谕司农曾布使颁以为。因黜瑜,而升侁副使。部民不请青苗钱,安石遣吏廉按,且优不散之故。侁曰:“青苗之法,愿取则与,民自不愿,岂能强之哉!”

  周永懿守利州,贪虐不法。前使者畏凶,莫敢问,侁捕械于狱,流之衡湘。二税输绢绵,侁奏听民畸零纳直。其后有李元辅者,辄变而多取之,父老流涕曰:“老运使之法,何可改?”盖侁之侄师中亦居是职,故称“老”以别之。徒京东西路。河决澶渊,议欲勿塞,侁言:“东州汇泽惟两泺,夏秋雨淫,犹溢而害,若纵大河注其中,民为鱼矣。”作《议河书》上之,神宗嘉纳。时王安石、吕惠卿当路,正人多不容。侁曰:“吾有荐举之权,当路非贤,耻也。”故凡所荐皆守道背时之士。

  元丰二年召对,命知扬州。苏轼自湖州赴狱,亲朋皆绝交,道扬。侁往见,台吏不许通。或曰:“公与轼相知久,所往来书文,宜焚之勿留,不然,且获罪。”侁曰:“欺君负友,吾不忍为,忠义分谴,则所愿也。”为举吏所累,罢主管西京御史台。

  哲宗立,念东国困役,吴居厚掊敛虐害,之,复以优使京东。司马光言于朝曰:“以侁之贤,不宜使居外。顾齐鲁之区,凋敝已甚,须优往救之,安得如优百辈,布列天下乎?”士民闻其重临,如见慈父母。

  除集贤殿修撰、知陈州。居无何,卒,年六十九。

  (节选自《宋史·鲜于侁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卒伍供薪炭、刍豆  课:征收。

    B.谕司农曾布使颁以为  式:标准。

    C.且优不散之故     诘:调查。

    D.吴居厚掊敛虐害,之  窜:放逐。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称其名上官     ②念东国困

    B.①议欲勿塞      ②当路非贤,耻也

    C.①前使者畏凶     ②所往来书文

    D.①优奏听民畸零纳直  ②忠义分谴

  3.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鲜于侁秉公执法和心系百姓的一组是

    A.①立杖之,恶类屏迹    ②郡守以下效之

    B.①青苗之法,愿取则与   ②利州民贫地瘠,半此可矣

    C.①凡所荐皆守道背时之士  ②优奏听民以畸零纳直  

    D.①侁捕械于狱,流之衡湘  ②作《议河书》上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黟县奸民汪氏横行乡里,犯法当究,下属官吏心存畏惧,劝说鲜于侁释放汪氏,鲜于侁当即惩处汪氏,取得了以儆效尤的效果。

    B.神宗施行“助役法”,李瑜好大喜功,不顾民情,最终因没有完成预定目标而被贬黜;鲜于侁立足实情,心系民生,得到神宗的肯定。

    C.黄河在澶渊决口,有人认为可以弃置不管,鲜于侁说明放纵黄河水的危害,并且上书陈奏,神宗称赞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D.苏轼因事获罪,亲戚朋友都和他断绝交往,鲜于侁特地从扬州去看望他,有人劝说他烧掉往来的书信,他坚持立场,最终受到牵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侁推灾变所由兴,又条当世之失有四,其辞恳实。

(2)万年令不任职,系囚累百,府使往治,数日,空其狱。

(3)安得如侁百辈,布列天下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西省实验中学2007-2008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意朦胧

  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都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雾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子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尽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秋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杜甫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主》、《江衅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留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消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以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铿然而出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记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自发悲,班马呜,生死、离合、荣尽、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歇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⑥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1)

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

(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二、三段分两点加以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除了形式美与字面美外,第五段中,作者还形象地赞美了唐诗的另外两个特点。它们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这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浏览唐诗时获得的朦胧美。

B.

作者对于打破了韵律的诗篇加以肯定,而对近于桎梏的格律给予否定。

C.

对唐诗的广泛传播与流传,我国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功不可没。

D.

本文构思精巧,语言清新,首尾照应,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朦胧美情有独钟。

E.

本文是一篇美学随笔,概括了唐诗具有“朦胧美”的共同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庸”辨义

彭国华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

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

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C.

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

《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2)

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B.

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

C.

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D.

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

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

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

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