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句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_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________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________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 品尝 软弱
B.幽僻 品尝 柔弱
C.幽僻 赏玩 柔弱
D.幽静 赏玩 软弱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_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________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________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 品尝 软弱
B.幽僻 品尝 柔弱
C.幽僻 赏玩 柔弱
D.幽静 赏玩 软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3.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给予相当消极的评价。

1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15.筛选1、2自然段的信息,给“中庸”下定义。(3分)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    (寂静、沉寂)。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    (寂静、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    (奇怪、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16.在文中的括号内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3分,每词1分)

17.在文中划线句子中,

①“无聊生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谁?“厌见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哪些人(4分,各1分)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8.雪花本无声,作者却说它“似乎瑟瑟有声”,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19.作者开头说感得沉寂,结尾却说“渐渐的舒畅起来”,这应当怎么理解?(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四明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23分)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给予相当消极的评价。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小题3】筛选1、2自然段的信息,给“中庸”下定义。(3分)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   (寂静、沉寂)。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   (寂静、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   (奇怪、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小题4】在文中的括号内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3分,每词1分)
【小题5】在文中划线句子中,
①“无聊生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谁?“厌见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哪些人(4分,各1分)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6】雪花本无声,作者却说它“似乎瑟瑟有声”,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小题7】作者开头说感得沉寂,结尾却说“渐渐的舒畅起来”,这应当怎么理解?(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11-12学年山东济宁梁山二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23分)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给予相当消极的评价。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小题3】筛选1、2自然段的信息,给“中庸”下定义。(3分)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   (寂静、沉寂)。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   (寂静、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   (奇怪、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小题4】在文中的括号内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3分,每词1分)
【小题5】在文中划线句子中,
①“无聊生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谁?“厌见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哪些人(4分,各1分)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6】雪花本无声,作者却说它“似乎瑟瑟有声”,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小题7】作者开头说感得沉寂,结尾却说“渐渐的舒畅起来”,这应当怎么理解?(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试验本)学科课程导学丛书(高三·下)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语音人机对话的基础就是要使机器能听懂人的话,并且能把答案以语音形式说出来,也就是要机器“能听”、“会说”。能听就是对语音的识别和理解,会说就是语音的合成。

  语音的识别可以分为判音和判字两部分。判音就是把人讲话发的每一个音判断出来,标出每一个音的符号。只要把每个音的样板存入计算机里,机器听到人讲话之后把每个音和样板比较就可以知道发的是哪个音了。但实际上机器要判断听到的音和哪些标准音相应并不容易。只针对一个人发音的识别系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随便什么人讲话的识别系统,或叫非特定人识别系统做起来就要难得多。由于字与字之间的发音互相影响,有“协同发音”的现象,所以一个字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词地念时,识别就比较容易,这叫孤立音节或词的识别。而连续语音的识别就很不容易。……

  在判字方面……汉字一字一音,一共只有1300个不同的音,但常用的汉字至少有10000多个,平均有10个字是同音的。汉语中同音词也很多,如g#ng sh@一词同音的就有宫室、攻势、公式、工事等。正确判定g#ng sh@这个音之后,要选择是哪个词就不好办,4个词都可能是对的。要判断只好看上下文……目前,人们根据语法、语义、语境、语用、概念及知识来判断应该选用哪一个词或字。应用最多的是统计方法,也就是把大量文字材料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统计两个词前后连接的概率,三个词顺序连接的概率。识别出音来之后,选择概率最高的几个词。这种方法有两个缺点:一是有些地方无能为力,如修筑宫室和修筑工事单看哪个概率高就不一定对;二是若用不同的语料统计结果就不同,如用一个类型文字的统计结果对另一类型文字进行判断就往往会出错。美国最近把多年的《华尔街日报》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这结果用于《华尔街日报》文章朗读的识别有很好的效果,但不能用于小说或其它文字的识别。我们现在正在建立一种概念层次网络,利用概念和知识库来判词,可以纠错,有较好的效果。但________,语言是活的,仍在不断发展,任何规律和统计都不能概括全部的语音现象,因此最后还要靠人的干预。不过有了好的理解系统就基本上可以由计算机来自动处理。

①对第三段“这结果用于《华尔街日报》文章朗读的识别有很好的效果”一句中的“结果”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用计算机统计出这些文件材料中两个词前后连接的概率和三个词顺序连接的概率的做法

B.指人在朗读《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后,把每个音和样板比较而得出的结果

C.指计算机对于这些文字材料中两个词前后连接的概率、三个词顺序连接的概率所做出的统计

D.指计算机利用概念和知识库来判词,为这些文字材料纠错而取得的较好效果

②第三段横线上应填入的短语是

[  ]

A.语由人生。

B.语言现象是活的。

C.语言千差万别。

D.统计方法仍在不断改善。

③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汉语判音、判字困难原因的一项是

[  ]

A.汉字有“协同发音”现象。

B.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词。

C.判字使用最多的方法是统计方法,但它不适合对汉字的判断。

D.不同类型的文字,统计结果不同。

④下面图表是应用统计方法判定的过程,依次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语音、计算机、样板、互相比较、判字。

B.文字材料、计算机、有关概率、判音、选择概率最高的词。

C.人、有关概率、判音、选择概率最高的词、人的干预。

D.文字材料、计算机、判音、制成样板、选择概率最高的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流行歌曲的遗憾

流行歌曲自身有没有素质取代诗歌成为人们各种情愫的寄托与表现?它能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技巧使流行歌曲得到普遍的认可?在这一点上,流行歌曲往往有着太多的遗憾。

像《弯弯的月亮》,前面唱的是遥远的夜空,弯月,小桥,小船,阿娇,歌谣,歌声随风飘,飘到我的脸上……到此为止,和曲调相应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而“童年的阿娇”让人油然而生的是怀旧情愫。可当听众几乎把自己一腔思乡怀旧和曲调共舞时,歌词突然来了一个义正辞严的现代化批判:“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前面调动起来的那点伤情怀旧,便被置于很尴尬的境地,是继续伤情怀旧下去,还是收起这淡淡的悲伤和歌词一起去为乡村没有现代化而义愤填膺呢?

再比如《涛声依旧》,歌词里用了不少古典诗歌的动词技巧,像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就是把动词两边的名词距离拉大,使动词的意思多几个拐弯。还用了一些古典诗词的名词意象,主要是《枫桥夜泊》里的渔火、枫桥、钟声、客船,使歌词有了一些悠远典雅的意境,也有了一点历史感。特别是有两句写得确实不错:“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可是,偏偏有两句反复唱的歌词却一下子显出了笨拙做作,那就是“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前句像匆匆把古人的衣服活剥下来,钮扣都来不及扣就草草上阵,后句像耐不住性子干脆直话直说,油彩都来不及擦就草草下场,本来的流畅一下子闹了个肠梗阻,本来的机智好像江郎才尽。

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不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1.下列对文中“遗憾”的理解,全面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指流行歌曲的情感不能一以贯之,中间存在着脱节和跳跃的毛病。

B.指歌词本身笨拙做作,故弄玄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创作倾向。

C.指歌曲文字玩花拳绣腿,缺少风骨,往往语句不通顺、表意不清晰。

D.指流行歌曲本身的素质、文化品位和艺术技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流行歌曲的遗憾”这一论题,结合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通过分析《弯弯的月亮》的歌词,指出其主旨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了麻烦:处境尴尬。

C.《涛声依旧》讲求艺术技巧,特别是化用《枫桥夜泊》中的意象,让歌词显得典雅而意蕴丰富,但仍有笨拙做作的瑕疵。

D.“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作者用比喻的说法表明了产生“遗憾”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字功夫不到家,歌词本身往往是病句。

3.文章认为,“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两句写的的确不错。请结合文意,说说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

4.如何避免流行歌曲的“遗憾”,作者的具体看法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精段阅读。

  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的时候,它四周完全给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围起,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过了湖边的树,形成一些凉亭,船只可以在下面通过。形成湖岸的那些山太峻削,山上的树木又太高,所以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些山林的舞台剧。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过,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那种日子里,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________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最________的光阴这样虚掷;因为我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我却________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我并没有把它们更多地浪费在工场中,或教师的讲台上,这我也一点儿不后悔。可是,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竟大砍大伐起来了。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南道上徜徉了,不可能从这样的森林中偶见湖水了。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

(1)文中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富有 丰富 宝贵
B.富有 宝贵 丰富
C.丰富 宝贵 富有
D.丰富 富有 宝贵

(2)下列各句没有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

A.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过了湖边的树,形成一些凉亭,船只可以在下面通过。

B.形成湖岸的那些山太峻削,山上的树木又太高,所以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些山林的舞台剧。

C.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过。

D.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

(3)为什么说“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为什么说“我是富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本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描绘了自己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的时候所见到的湖周围的景色,重点表达了自己充分享受自然的感受。

B.梭罗用那朴实美好的文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大自然深入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

C.文章最后用委婉的笔调写出了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无限度地开采滥用的后果,意味深长。

D.梭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的意境,但却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积极得多,让人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也让人对美与宁静、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体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精段阅读。

  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的时候,它四周完全给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围起,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过了湖边的树,形成一些凉亭,船只可以在下面通过。形成湖岸的那些山太峻削,山上的树木又太高,所以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些山林的舞台剧。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过,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那种日子里,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________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最________的光阴这样虚掷;因为我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我却________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我并没有把它们更多地浪费在工场中,或教师的讲台上,这我也一点儿不后悔。可是,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竟大砍大伐起来了。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南道上徜徉了,不可能从这样的森林中偶见湖水了。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

(1)文中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富有 丰富 宝贵
B.富有 宝贵 丰富
C.丰富 宝贵 富有
D.丰富 富有 宝贵

(2)下列各句没有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

A.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过了湖边的树,形成一些凉亭,船只可以在下面通过。

B.形成湖岸的那些山太峻削,山上的树木又太高,所以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些山林的舞台剧。

C.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过。

D.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

(3)为什么说“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为什么说“我是富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本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描绘了自己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的时候所见到的湖周围的景色,重点表达了自己充分享受自然的感受。

B.梭罗用那朴实美好的文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大自然深入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

C.文章最后用委婉的笔调写出了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无限度地开采滥用的后果,意味深长。

D.梭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的意境,但却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积极得多,让人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也让人对美与宁静、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体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市虹口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测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1)在当代,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散文写作变成了一种养病的方式时,散文如何才能从心出发,吐露真言,便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散文就容易落入旧话语模式里,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昏昏欲睡。

  (2)真正的散文,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依附在陈旧的话语制度上,平庸地谈论一些大而无当的公共话题。只有在语言中将自己那充满个性、自由且有锐利发现的感知贯彻出来,将文字引至思想、心灵和梦想的身旁,精神的奇迹才会在语言中崛现。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福斯特才有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所有最好的道路都将因此而切断的说法。今天,散文生产上的庞大数量之所以无法掩饰散文自身的贫乏,就是因为散文的写作普遍落到了公共话语的俗套之中,写作者援用的也多是被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暴力作用后的语言方式。个人精微的感觉,独特的心灵敏感,语言的及物能力,以及细节的准确力量,往往被悬置在一旁。比如,当下追思古迹、缅怀历史的大散文获得了崇高的地位,赞美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其中的文化关怀、悲悯之情,然而,这些文化关怀、悲悯之情又有多少来自于作者的独创?

  (3)贾平凹曾提倡大散文的概念,但我认为,这________意在追求散文言说方式上的大,________要倡扬一种散文精神的大境界、大气象。贾平凹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他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规,整体上还给人许多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如果反过来,事是大的,精神却是小的,那散文的气象和格局就完全不同了。当今流行的许多散文,其实就是这个套路,作者一下笔,就摆开了架势,见到一块石头或一个古迹,就从《诗经》或古希腊开始说起,不断地往历史或精神的高大结论上去升华,结果,我们一旦想在文字里感受作者自身的精神气象,却发现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无。空的,没有根,甚至连自己的心都没有抖动一下。这样的散文日益泛滥,不过是在扩张散文本已十分严重了的语言造假而已。

  (4)这些散文的弊病,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缺乏有力的物质外壳,只是一味地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但我们一直看不到散文的物质基础究竟建基于哪里。没有物质性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乏味。

  (5)贾平凹的散文从平常心出发,以细节和事实见出精神的底色。他说自己得了肝病的窘况,我有我的脸盆、毛巾、碗筷、茶缸,且各有固定的存放处。我只坐我的坐椅,我用脚开门关门,我瞄准着马桶的下泄口小便。他们不忍心我这样,我说:这不是个感情问题!我恼怒着要求妻子女儿只能向我作飞吻的动作,每夜烧两盘蚊香,使叮了我血的蚊子不能再去叮我的父母,我却被蚊香熏得头疼。(《人病》)

  (6)这种我称之为散文的物质外壳的部分,是呈现散文精神的基础,也是连接作者与散文之间血脉的关键,它可能是琐碎的,实在的,不经意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散文似乎并不缺少精神性的抒写,缺的正是有价值的物质元素。

  (7)散文光有物质外壳当然是不够的。好的散文,在物质元素之上,还有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可这也必须是与散文的物质性相结合而生的。

(节选自谢有顺《散文的背后站着一个人》)

(1)

第(2)段中引用福斯特的话,目的是什么?

(2)

填入第(3)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并非;而是

B.

不仅;而且

C.

是因为;所以

D.

如果;就

(3)

第(3)段加粗的词语“这个套路”具体指什么?

(4)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4)段作者的观点。

(5)

下列说法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

A.

当代散文创作的衰象表现为作品数量过剩而又缺乏佳作。

B.

目前散文普遍使用相同的表达方式,即一路务虚地抒情。

C.

如果创作时连自己都没被感动,作品就不可能感动别人。

D.

作者赞同贾平凹的写作实践,不认可其“大散文”概念。

(6)

根据文末画线句的观点,从所给的四篇散文中选择一篇加以分析(50字左右)

A.合欢树

B.邂逅霍金

C.想北平

D.我所认识的蔡孑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流行歌曲的遗憾

  流行歌曲自身有没有素质取代诗歌成为人们各种情愫的寄托与表现?它能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技巧使流行歌曲得到普遍的认可?在这一点上,流行歌曲往往有着太多的遗憾。

  像《弯弯的月亮》,前面唱的是遥远的夜空,弯月,小桥,小船,阿娇,歌谣,歌声随风飘,飘到我的脸上……到此为止,和曲调相应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而“童年的阿娇”让人油然而生的是怀旧情愫。可当听众几乎把自己一腔思乡怀旧和曲调共舞时,歌词突然来了一个义正辞严的现代化批判:“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前面调动起来的那点伤情怀旧,便被置于很尴尬的境地,是继续伤情怀旧下去,还是收起这淡淡的悲伤和歌词一起去为乡村没有现代化而义愤填膺呢?

  再比如《涛声依旧》,歌词里用了不少古典诗歌的动词技巧,像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就是把动词两边的名词距离拉大,使动词的意思多几个拐弯。还用了一些古典诗词的名词意象,主要是《枫桥夜泊》里的渔火、枫桥、钟声、客船,使歌词有了一些悠远典雅的意境。也有了一点历史感。特别是有两句写得确实不错:“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可是,偏偏有两句反复唱的歌词却一下子显出了笨拙做作。那就是“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前句像匆匆把古人的衣服活剥下来,钮扣都来不及扣就草草上阵,后句像耐不住性子干脆直话直说,油彩都来不及擦就草草下场,本来的流畅一下子闹了个肠梗阻,本来的机智好像江郎才尽。

  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不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1)

下列对文中“遗憾”的理解,全面准确的一项是

[  ]

A.

指流行歌曲的情感不能一以贯之,中间存在着脱节和跳跃的毛病。

B.

指歌词本身笨拙做作,故弄玄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创作倾向。

C.

指歌曲文字玩花拳绣腿,缺少风骨,往往语句不通顺、表意不清晰。

D.

指流行歌曲本身的素质、文化品位和艺术技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围绕“流行歌曲的遗憾”这一论题,结合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

通过分析《弯弯的月亮》的歌词,指出其主旨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了麻烦:处境尴尬。

C.

《涛声依旧》讲求艺术技巧,特别是化用《枫桥夜泊》中的意象,让歌词显得典雅而意蕴丰富,但仍有笨拙做作的瑕疵。

D.

“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作者用比喻的说法表明了产生“遗憾”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字功夫不到家。歌词本身往往是病句。

(3)

文章认为,“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两句写得确实不错,请结合文意,说说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何避免流行歌曲的“遗憾”,作者的具体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