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句中不含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以此下心意
B.足以荣汝身
C.逆以煎我怀
D.便利此月内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不含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

A.以此下心意
B.足以荣汝身
C.逆以煎我怀
D.便利此月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内蒙古、平煤高中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玩物”大家王世襄

王世襄出生于书香门第,长在官宦之家,他的高祖、祖父、父亲均在朝中做官。其父毕业于南洋公学,后去法国求学,曾出任驻墨西哥使馆公使,兼理古巴事务。归国后曾在北洋政府担任过国务院秘书长,工作之余喜欢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母亲金章是著名画家。

王世襄1914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受教于私塾,学习古汉语、经、史和诗词;1924年时父亲将他送到位于北京干面胡同美国人办的学校去读书,一直到高中毕业,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天性所致,再加上优越的生活环境,王世襄自小就非常好玩。他8岁就能“飞檐走壁”,爬墙放鸽子。晚年的王世襄曾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可是我从来不抽烟、喝酒、赌钱,这些坏习气我一概不沾。

他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时,曾有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蝈蝈到学校上课的惊人之举。他的玩家派头被同学视为荒诞不经,邓之诚是当时燕大的名教授,老先生讲中国历史正兴致勃勃时,忽听一阵“嘟嘟”的蝈蝈声,同学哄堂大笑,原来是王世襄揣着蝈蝈葫芦进了教室,惹得邓先生恼怒起来,把他“请”出了教室。

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许多被人看做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他玩的东西多半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他边玩边用文字记载心得。画家黄苗子曾评价王世襄是“玩物成家”,启功生前则评价他为“研物立志”。

出版过王世襄著作的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家明说,王世襄研究的基础是兴趣,他的专业水准是在不断的赏玩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我印象中,王世襄先生整天都笑嘻嘻的,虽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但他做事非常认真严谨。他可不是个‘老玩童’。”

1939年,王世襄母亲的去世犹如晴天霹雳,使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王世襄在他的回忆中动情地说道:“1939年母亲的去世,对我打击很大,觉得家里这么重视我的学习,我愧对他们。于是我开始研究画论。燕京大学没有美术系,我在文学院做的算是跨学科题目,学校同意了。”

立志苦读后,王世襄选择了受母亲影响而感兴趣的中国古代绘画为研究方向,从中确定了《中国画论研究》(先秦至宋代)的题目,在哲学、历史、艺术等诸多学科中博采众长,潜心研究,最终以此论文获得燕京大学文学硕士的学位。

1941年王世襄研究生毕业时,《中国画论研究》还未完成。离开学校后,王世襄的父亲鼓励他,要他将书写完。这之后,靠父亲的支持,1943年王世襄完成了全书的写作。

罗哲文与王世襄有着70年的交情,他说:“王世襄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提笼架鸟、竟日优游的八旗子弟,他的生活很朴实,看起来和大街上的老头儿没有任何差别,但他对于中国的文物保护贡献是非常多面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作为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京津追还被劫夺的文物,追回了被德国人盗走的青铜器、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私藏的文物和美军非法接收的日本瓷器。他还曾去日本交涉被劫掠的善本图书106箱。这些国宝现在都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文革”期间,邻居们时常见王世襄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地搜集旧家具,早年在搜集过程中,他的足迹遍至北京方圆几百里。大年三十,为了或许能从农家到一件旧家具,他放弃全家吃年夜饭的欢乐,而在乡下睡冷炕,用脱下来的鞋垫在炕沿上做枕头,度过了除夕之夜。

形态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了狭小的空间,人反倒没有地方睡,于是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了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

少有所好,老有所用,用有所成。王世襄后来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关古代家具的专著《明代家具珍赏》,填补了我国工艺史上一段长时间的空白,更为收藏家或研究者提供了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世襄出生于书香门第,长在官宦之家,这样一种优越的生活环境,也让他从小学“玩”到大学,促成了他后来的“玩物成家”和“研物立志”。

B.王世襄在晚年曾经反省自己自幼年至壮年的玩物丧志、业荒于嬉,庆幸自己从来没有沾染抽烟、喝酒、赌钱这些坏习气。

C.王世襄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教授邓之诚曾被他臂上架着大鹰、怀里揣着蝈蝈进教室听课的荒诞不经的举动所惹恼,故把他“请”出了教室。

D.受母亲的影响,王世襄选择中国古代绘画作为研究方向,立志苦读并潜心研究,最终获得了燕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E.王世襄追求生活的情趣,在平凡物事中寻找丰富的蕴含,即便是一些大俗的东西他也能潜心玩赏并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甚至使之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

2.文章是怎样塑造传主王世襄的形象的?请简要进行分析。(6分)

答:                                                                              

3.王世襄这个“玩家”在“玩物”上有哪些表现?请紧扣“玩”字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条进行归纳概括。(6分)

答:                                                                              

4.《现代汉语词典》把“玩物丧志”解释为“只顾玩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掉志气”,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玩物未必丧志”的看法。(8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玩物”大家王世襄
王世襄出生于书香门第,长在官宦之家,他的高祖、祖父、父亲均在朝中做官。其父毕业于南洋公学,后去法国求学,曾出任驻墨西哥使馆公使,兼理古巴事务。归国后曾在北洋政府担任过国务院秘书长,工作之余喜欢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母亲金章是著名画家。
王世襄1914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受教于私塾,学习古汉语、经、史和诗词;1924年时父亲将他送到位于北京干面胡同美国人办的学校去读书,一直到高中毕业,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天性所致,再加上优越的生活环境,王世襄自小就非常好玩。他8岁就能“飞檐走壁”,爬墙放鸽子。晚年的王世襄曾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可是我从来不抽烟、喝酒、赌钱,这些坏习气我一概不沾。
他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时,曾有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蝈蝈到学校上课的惊人之举。他的玩家派头被同学视为荒诞不经,邓之诚是当时燕大的名教授,老先生讲中国历史正兴致勃勃时,忽听一阵“嘟嘟”的蝈蝈声,同学哄堂大笑,原来是王世襄揣着蝈蝈葫芦进了教室,惹得邓先生恼怒起来,把他“请”出了教室。
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许多被人看做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他玩的东西多半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他边玩边用文字记载心得。画家黄苗子曾评价王世襄是“玩物成家”,启功生前则评价他为“研物立志”。
出版过王世襄著作的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家明说,王世襄研究的基础是兴趣,他的专业水准是在不断的赏玩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我印象中,王世襄先生整天都笑嘻嘻的,虽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但他做事非常认真严谨。他可不是个‘老玩童’。”
1939年,王世襄母亲的去世犹如晴天霹雳,使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王世襄在他的回忆中动情地说道:“1939年母亲的去世,对我打击很大,觉得家里这么重视我的学习,我愧对他们。于是我开始研究画论。燕京大学没有美术系,我在文学院做的算是跨学科题目,学校同意了。”
立志苦读后,王世襄选择了受母亲影响而感兴趣的中国古代绘画为研究方向,从中确定了《中国画论研究》(先秦至宋代)的题目,在哲学、历史、艺术等诸多学科中博采众长,潜心研究,最终以此论文获得燕京大学文学硕士的学位。
1941年王世襄研究生毕业时,《中国画论研究》还未完成。离开学校后,王世襄的父亲鼓励他,要他将书写完。这之后,靠父亲的支持,1943年王世襄完成了全书的写作。
罗哲文与王世襄有着70年的交情,他说:“王世襄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提笼架鸟、竟日优游的八旗子弟,他的生活很朴实,看起来和大街上的老头儿没有任何差别,但他对于中国的文物保护贡献是非常多面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作为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京津追还被劫夺的文物,追回了被德国人盗走的青铜器、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私藏的文物和美军非法接收的日本瓷器。他还曾去日本交涉被劫掠的善本图书106箱。这些国宝现在都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文革”期间,邻居们时常见王世襄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地搜集旧家具,早年在搜集过程中,他的足迹遍至北京方圆几百里。大年三十,为了或许能从农家到一件旧家具,他放弃全家吃年夜饭的欢乐,而在乡下睡冷炕,用脱下来的鞋垫在炕沿上做枕头,度过了除夕之夜。
形态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了狭小的空间,人反倒没有地方睡,于是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了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
少有所好,老有所用,用有所成。王世襄后来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关古代家具的专著《明代家具珍赏》,填补了我国工艺史上一段长时间的空白,更为收藏家或研究者提供了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世襄出生于书香门第,长在官宦之家,这样一种优越的生活环境,也让他从小学“玩”到大学,促成了他后来的“玩物成家”和“研物立志”。
B.王世襄在晚年曾经反省自己自幼年至壮年的玩物丧志、业荒于嬉,庆幸自己从来没有沾染抽烟、喝酒、赌钱这些坏习气。
C.王世襄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教授邓之诚曾被他臂上架着大鹰、怀里揣着蝈蝈进教室听课的荒诞不经的举动所惹恼,故把他“请”出了教室。
D.受母亲的影响,王世襄选择中国古代绘画作为研究方向,立志苦读并潜心研究,最终获得了燕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E.王世襄追求生活的情趣,在平凡物事中寻找丰富的蕴含,即便是一些大俗的东西他也能潜心玩赏并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甚至使之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
【小题2】文章是怎样塑造传主王世襄的形象的?请简要进行分析。(6分)
答:                                                                              
【小题3】王世襄这个“玩家”在“玩物”上有哪些表现?请紧扣“玩”字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条进行归纳概括。(6分)
答:                                                                              
【小题4】《现代汉语词典》把“玩物丧志”解释为“只顾玩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掉志气”,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玩物未必丧志”的看法。(8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宁夏银川一中2010届高三三模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人为什么会迷路?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直线路径“飞奔”回家。鹅、蟾蜍以及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领。

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就是没走到。看来,现代人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发现的类似。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

研究人员测试被试者在虚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迷宫中布满了“捷径”,似乎通过这些“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捷径”其实是“陷阱”,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被试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陷阱”。这项测试表明,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即使依靠建筑,我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

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所及,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

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又何来的建筑?后来,世界被划分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在,人们以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但是,麻烦在于,与动物精确计算方向和距离的导向能力不同的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容易出错,从而完全迷失方向。

人类的导向能力与动物的相差甚远。不过,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我们也许走出商店后忘记回家的路,却能遨游互联网;我们或许会在丛林里迷失方向,却能登上月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丧失的精确导向能力,而应该珍惜我们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时刻锻炼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失去还是获得,我们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生息。

(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1期,有删节)

1.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迷路原因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金黄地鼠、鹅、蟾蜍以及蜘蛛等动物。

    B.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会剧烈放电。

    C.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人类逐步丧失了精确的导向能力。

    D.人类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的。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确定方向寻找路径方面,现代人的能力天生就很差。

    B.人类只是通过路牌或建筑物来判断方向,而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

    C.人类精确的导向能力是随着人类经验的增加和推理能力的增强而逐步丧失的。

    D.“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一句中两个“路”的含义并不相同。

3.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黄地鼠、鹅、蟾蜍等动物的实验可以证明,动物的能力比人强,它们不会迷路。

    B.早期人通过几何学知识判断方向,说明早期人的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

    C.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导致人类判断方向的能力退化。

    D.作者认为,人类精确导向能力的丧失,是自然选择作用之下的一种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唐山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道德的科学解读  

刘永

    道德也许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但我们却能很快领会它。一名学龄前儿童知道不该在教室吃东西,因为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但如果老师说,可以把另一个学生从椅子上推下来,这个孩子会犹豫,他会说:“不行,老师不该这么说!”孩子拒绝学坏,即便某个权威人士支持坏行为。这就是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区别。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天生就能察觉这种区别。

    当然,事实上,这个孩子有时会打人,也不会觉得这样做很坏,除非他被发现。大开杀戒的暴君也是如此。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豪泽说:“不同人的道德判断力是相同的,但道德行为各式各样。”我们明白规则,但我们并不是总会遵守那些规则。

    道德最深厚的基础是同情,即明白伤害自身的事物也会令别人有同样的感受。其他物种也拥有这项品质。俄罗斯灵长类动物学家纳迪娅·科茨是最早研究人类以外物种的认知能力的人之一。她在家里养了一只年幼的黑猩猩。当黑猩猩爬到房顶上时,为了让它下来,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呼喊、斥责和拿出食物,但很少起作用。但如果科茨坐下来并假装在哭,黑猩猩会马上来到她身边。

    豪泽认为,所有人都掌握了他所谓的道德语法,但正如不造句语法就毫无价值一样,除非有人教你如何运用是非观,否则它也毫无用处。

    是我们周围的人教会了我们。不同群体的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文化而异。在何时应该帮助别人、何时不应该的问题上,各个群体的观念冲突很大。普遍原则是:帮助与家族关系密切的人、忽视与家族关系疏远的人。一部分原因在于,亲眼所见的困境比耳闻的更加真实。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从前,你所在部落的幸福安宁对你的生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敌对部落的幸福安宁则不是,甚至是威胁。

    然而,无须由国家制定道德规范,群体也能发挥这种作用。维护群体道德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就是排斥某人。相对于食肉动物,人类是弱小、没有抵抗能力的,因此,免遭驱逐是很重要的。

    迫使我们遵守道德规范的机制很多,为什么还会经常出现不道德行为呢?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20位健康志愿者的脑部进行扫描,观察他们看到合法和违法场景时的反应。与关注虚拟犯罪场景关系最密切的脑部活动发生在杏仁核,这个位于脑部深处的结构帮助我们将错误的行为和惩罚联系起来,其活跃程度随着犯罪场景的严重程度上下波动。幸运的是,绝大多数人从未像连环杀手那样严重违背道德,但我们的确会在程度不那么严重的事情上违背道德。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必须在家中、社区和工作场所行为规矩,而是必须对我们所属的群体以外的人予以同等的道德关怀。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下列关于“道德”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为一个概念,道德的含义很是抽象,也许难以进行简明扼要的清晰表述。

    B.对人类而言,道德具有先天性,其是非观的运用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C.道德判断力并不是简单的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知与行常常是相互割裂的。

    D.道德是一种社会性的规范,是作为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准绳而发挥作用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任何人都具有大体相同的道德的判断力,但是日常道德表现却因人而异。

    B.将心比心是人类乃至灵长类动物普遍拥有的品质,它构成了道德最为深厚的基础。

    C.光凭道德自觉并不能约束个体行为,个体行为必须受到群体行为的制约。

    D.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群体之间难有共同的道德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心理学家对孩子是非分辨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证实“人之初,性本善”。

    B.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在某种意义上说事关所在群体乃至国家的幸福安宁。

    C.既然道德具有先天性,那么在此基础上会很容易引导全体公民做好事,并蔚然成风。

    D.道德建设上的最大难题,是跳出所属群体的小圈子,给予全人类以博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1.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2.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3.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分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虐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C。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待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C,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C。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自下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存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2.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和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3.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些却束手无策。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替代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气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需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100只桨,扬起5个或6个或7个布帆来。我绝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7个大海和13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二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文中“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的性格 ”,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年轻人去漂泊已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作为即将告别中学的我们,人生就要开启新的旅程,那么,为了你的“漂泊”,你是否还需要别的准备?请具体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需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100只桨,扬起5个或6个或7个布帆来。我绝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7个大海和13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二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小题2】文中“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的性格 ”,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义?(6分)
【小题3】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6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年轻人去漂泊已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作为即将告别中学的我们,人生就要开启新的旅程,那么,为了你的“漂泊”,你是否还需要别的准备?请具体说明。(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需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100只桨,扬起5个或6个或7个布帆来。我绝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7个大海和13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二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2.文中“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的性格 ”,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义?(6分)

3.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6分)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年轻人去漂泊已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作为即将告别中学的我们,人生就要开启新的旅程,那么,为了你的“漂泊”,你是否还需要别的准备?请具体说明。(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