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2)她们是带工老板的机器。
(3)老板娘……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们面前。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A.(1)借喻(2)暗喻(3)借代(4)借喻
B.(1)借代(2)借代(3)双关(4)借喻
C.(1)借代(2)暗喻(3)借喻(4)双关
D.(1)借喻(2)借代(3)暗喻(4)双关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②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③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④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1. A.
    ①比喻②反复对比③反语④比喻
  2. B.
    ①比喻②反复对偶③对比④借代
  3. C.
    ①移就②反复对偶③对比④借代
  4. D.
    ①移就②反复对比③反语④比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高一版 2009-2010学年 第7期 总第163期 人教课标版 题型:013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②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③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④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  ]
A.

①比喻 ②反复 对比 ③反语 ④比喻

B.

①比喻 ②反复 对偶 ③对比 ④借代

C.

①移就 ②反复 对偶 ③对比 ④借代

D.

①移就 ②反复 对比 ③反语 ④比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9 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之所——履:踩。
B、良庖岁刀,割也。——更:更加。
C、虽然,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D、刀而藏之。——善:同“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尔其无忘父之志
B、始臣解牛之时。——杳不知其所也。
C、庖丁文惠君解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D、提刀立,为之四顾——汝姊在吾怀,呱呱涕。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庖丁高超技艺的一组是(     )
①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③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④ 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
⑤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⑥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A、③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写此寓言故事,是为了阐述他的养生之道。庄子认为人是生活在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社会之中,如同牛的盘筋错节的生理结构。要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筋节交错即矛盾之处,“以无厚入有间”,钻其空隙,顺其自然。
B、文章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解牛的声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是驰骋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再如“桀然已解,如土委地”。这种写法,使形象更鲜明,有助于把道理说得更突出。
C、文章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显豁,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这些对比叙述,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吸引了读者。
D、课文的写法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印象深刻,激起人们的悬念。二是便于引导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高二版 2009-2010学年 第4期 总第160期 人教课标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1)

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李广难      封:封侯

B.

梁鸿于海曲    窜:流窜

C.

北海虽,扶摇可接 赊:远

D.

今兹捧,喜托龙门 袂:衣袖

(2)

下列成语中的“爽”与“酌贪泉而觉爽”中的“爽”的含义,相同的一项的是

[  ]

A.

屡试不

B.

然若失

C.

毫厘不

D.

神清气

(3)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古今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B.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C.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D.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4)

下列对文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作者写此的目的是自比也是自慰,说明自己的命运与之相同,同时也是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B.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对待。

C.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暗含了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D.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恨世俗而放任自流。

(5)

本文第一段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从修辞手法上讲,上面两段文字用得最多的是________;从表现手法上分析,两段均使用了大量的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老 屋
  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儿女们累的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
  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来了水泥的楼房。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
  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显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hù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震住了。啊!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见的马赛克,光彩照人。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
  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刚做起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我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当年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你看吧,才两年,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
  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
1.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寂寥尘封的老屋呈现在读者面前。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其中“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C.作者通过描写自家老屋的破败和友人新楼的豪华,表现了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D.文章末尾通过写朋友的儿子不满意自家新楼,反映了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
E.本文运用插叙手法,辅以心理描写,呈现出时空交错、现实与回忆交织的艺术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遍地莲花

王臣才

(1)中国的莲花,有了周敦颐一篇《爱莲说》、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便是写到了极致。那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恬静怡然的风致,每每读来,都让人情动于衷,心仪久久。

(2)因为文章,喜欢上了莲花。这几年南来北往,印象最深的,还数石城的莲花。比之在园林池塘中看到的,那是完全不同的气象、不同的感觉。

(3)石城号称中国最关白莲之乡,村村有莲,户户种莲。从横贯全县的琴江沿岸走过,坪坝上,沟汊间,看到的尽是一方方、一层层清香四溢、长势正好的莲田。那繁星般斑斓的莲朵,碧玉般莹润的莲叶,相接相拥,绵延百余里,像一匹无穷无尽的云锦铺展开来,把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打扮得富丽妖娆,熠熠生辉。莲田周边,是林草苍翠的山峦。山脊的上方,穹庐般覆盖着辽远的白云蓝天。听不见机械的轰鸣击打,见不到车来人往的扰攘。万籁俱寂,洁净无尘,俯仰之间,除了莲花还是莲花。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纵目骋怀,你会不由得想到,在这烟尘弥漫、噪声盈耳的世界上,能有这样一方宁静的山水,一处清爽的天地,真是人间幸事!

(4)据莲农介绍,莲花最喜阳光,阳光愈足,开的愈好。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来是其来有自的。那阳光下的百亩莲田,鲜荷蓬勃,灿然怒放。放眼看去,大片的莲花似无不同,静心细品,则是风情万种,各具姿色:有的高雅,有的艳丽;有的端庄,有的娇羞;有的温婉柔媚,有的烂漫天真;有的从容淡定,有的神采飞扬。古人喻之为“凌波仙子”,想来真是再确切不过的。

(5)石城的莲子,以色白、粒大、清香味关著称。所谓“白莲”,指称的即是这种营养丰富的优质莲子,并非花的颜色。全县十万亩莲田,每年大约可收九千吨莲子,而莲藕、莲心、莲花、莲叶、莲须、荷蒂等又可入厨入药,是农家收入的主要来源。莲农老陈说,白莲品质很好,但务劳起来也是相当辛苦的。先得适时采收,趁天气凉快,每天四点左右就得下地采摘。采莲时,无论男女老幼,都得赤手光脚在泥水里操作,蚊虫的叮咬、莲梗倒刺的划痛是免不了的,但你都得忍着。其次,采回的莲蓬当天就得处理,包括上学前放学后的学生娃,全家人围坐一起,剥开莲蓬,取出莲子,再一粒粒剥去外壳、内膜,捅出莲心,而后拿到太阳下晾晒,等水分挥发完,又得取回来烘烤,这中间,火候的掌握也是十分要紧的……听着他的介绍,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两联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石城是我国著名的客家族系发祥地。晋代以降,中原士族百姓五次大规模南迁,最早便是在这方“环山多石,耸峙如城”的地界上安定下来,垦地置业,休养生息,而后随着人丁的增长和家族的兴盛,一部分人又陆续穿越武夷山,东进闽西,南下粤东,寻求新的拓展,故石城又有“闽粤通衢,客家摇篮”之称。现在的石城县,古风犹存,从建筑风格、礼仪习俗,到饮食品类、方言土语,都可寻觅到浓郁的中原文明的古老气息。饶有兴味的是,即使是现在,在通往各乡镇的路边,仍可以见到一座座叫“五里亭”的砖砌建筑,形似房屋,阔约三间,是乡民们自愿捐建供行人乘凉避寒、歇息打尖用的。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交通也十分便捷,那些五里一亭的设施已失去原先的功能,有的被改做公交停车站,但它们仍完好地保留在那里,瞩目之际,常会引发人们对客家文化的种种遐思。

(7)石城还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为击退敌人的进攻,给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集结转移赢得时间,由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红三军团,在这里发起历时12天的阻击战,英勇顽强、深明大义的石城人民,不仅舍身忘死地支援了这场著名的战役,而且正是在这最困难最危急的时刻,将16000名优秀子弟送去随军征战。当我们在革命纪念馆了解到这16000名子弟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53名,而镌刻在烈士名录中有名有姓的,也只有4000多名时,我们的心真是被深深的刺痛了,被强烈地震撼了,客家儿女为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为中国革命所付出的牺牲,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叹唏嘘,为之动容。

(8)从展览大厅出来,在“红色主题广场”上漫步,我似乎对遍地莲花的石城多了一份思考:石城人爱莲、种莲,对莲花情有独钟,难道只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吗?

(9)周敦颐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在炫富摆金、趋时媚俗的社会风气下,这位理学宗师千百年前的诘问,无疑是出了一道会让一些人颇感难堪,又让更多的人清夜扪心、深长思索的考题……

(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具体而又生动地描绘了石城莲花不同凡响的气象。

B. 文中多处引用古代诗文,目的是描摹莲花的形态,赞美莲花的品格,引发读者对当今社会风气的思索。

C. 在第5段中,作者详写了石城的莲子,既突出了莲浑身都是宝的特点,也表达了对石城人民艰辛劳作的同情。

D. 第7段,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石城人为革命作出的牺牲,对竟然有一万多名石城子弟没有被追认为烈士感到非常震惊。

E. 本文以名家颂莲的名篇总领全文,又以名家名篇的相关文句收束全文,形成了首尾呼府、圆和自然的结构。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石城的莲花“比之在园林池塘中看到的,那是完全不同的气象、

不同的感觉”?请分条概括。(4分)

3.结合全文,分析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遍地莲花
王臣才
(1)中国的莲花,有了周敦颐一篇《爱莲说》、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便是写到了极致。那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恬静怡然的风致,每每读来,都让人情动于衷,心仪久久。
(2)因为文章,喜欢上了莲花。这几年南来北往,印象最深的,还数石城的莲花。比之在园林池塘中看到的,那是完全不同的气象、不同的感觉。
(3)石城号称中国最关白莲之乡,村村有莲,户户种莲。从横贯全县的琴江沿岸走过,坪坝上,沟汊间,看到的尽是一方方、一层层清香四溢、长势正好的莲田。那繁星般斑斓的莲朵,碧玉般莹润的莲叶,相接相拥,绵延百余里,像一匹无穷无尽的云锦铺展开来,把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打扮得富丽妖娆,熠熠生辉。莲田周边,是林草苍翠的山峦。山脊的上方,穹庐般覆盖着辽远的白云蓝天。听不见机械的轰鸣击打,见不到车来人往的扰攘。万籁俱寂,洁净无尘,俯仰之间,除了莲花还是莲花。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纵目骋怀,你会不由得想到,在这烟尘弥漫、噪声盈耳的世界上,能有这样一方宁静的山水,一处清爽的天地,真是人间幸事!
(4)据莲农介绍,莲花最喜阳光,阳光愈足,开的愈好。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来是其来有自的。那阳光下的百亩莲田,鲜荷蓬勃,灿然怒放。放眼看去,大片的莲花似无不同,静心细品,则是风情万种,各具姿色:有的高雅,有的艳丽;有的端庄,有的娇羞;有的温婉柔媚,有的烂漫天真;有的从容淡定,有的神采飞扬。古人喻之为“凌波仙子”,想来真是再确切不过的。
(5)石城的莲子,以色白、粒大、清香味关著称。所谓“白莲”,指称的即是这种营养丰富的优质莲子,并非花的颜色。全县十万亩莲田,每年大约可收九千吨莲子,而莲藕、莲心、莲花、莲叶、莲须、荷蒂等又可入厨入药,是农家收入的主要来源。莲农老陈说,白莲品质很好,但务劳起来也是相当辛苦的。先得适时采收,趁天气凉快,每天四点左右就得下地采摘。采莲时,无论男女老幼,都得赤手光脚在泥水里操作,蚊虫的叮咬、莲梗倒刺的划痛是免不了的,但你都得忍着。其次,采回的莲蓬当天就得处理,包括上学前放学后的学生娃,全家人围坐一起,剥开莲蓬,取出莲子,再一粒粒剥去外壳、内膜,捅出莲心,而后拿到太阳下晾晒,等水分挥发完,又得取回来烘烤,这中间,火候的掌握也是十分要紧的……听着他的介绍,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两联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石城是我国著名的客家族系发祥地。晋代以降,中原士族百姓五次大规模南迁,最早便是在这方“环山多石,耸峙如城”的地界上安定下来,垦地置业,休养生息,而后随着人丁的增长和家族的兴盛,一部分人又陆续穿越武夷山,东进闽西,南下粤东,寻求新的拓展,故石城又有“闽粤通衢,客家摇篮”之称。现在的石城县,古风犹存,从建筑风格、礼仪习俗,到饮食品类、方言土语,都可寻觅到浓郁的中原文明的古老气息。饶有兴味的是,即使是现在,在通往各乡镇的路边,仍可以见到一座座叫“五里亭”的砖砌建筑,形似房屋,阔约三间,是乡民们自愿捐建供行人乘凉避寒、歇息打尖用的。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交通也十分便捷,那些五里一亭的设施已失去原先的功能,有的被改做公交停车站,但它们仍完好地保留在那里,瞩目之际,常会引发人们对客家文化的种种遐思。
(7)石城还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为击退敌人的进攻,给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集结转移赢得时间,由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红三军团,在这里发起历时12天的阻击战,英勇顽强、深明大义的石城人民,不仅舍身忘死地支援了这场著名的战役,而且正是在这最困难最危急的时刻,将16000名优秀子弟送去随军征战。当我们在革命纪念馆了解到这16000名子弟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53名,而镌刻在烈士名录中有名有姓的,也只有4000多名时,我们的心真是被深深的刺痛了,被强烈地震撼了,客家儿女为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为中国革命所付出的牺牲,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叹唏嘘,为之动容。
(8)从展览大厅出来,在“红色主题广场”上漫步,我似乎对遍地莲花的石城多了一份思考:石城人爱莲、种莲,对莲花情有独钟,难道只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吗?
(9)周敦颐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在炫富摆金、趋时媚俗的社会风气下,这位理学宗师千百年前的诘问,无疑是出了一道会让一些人颇感难堪,又让更多的人清夜扪心、深长思索的考题……
(有改动)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具体而又生动地描绘了石城莲花不同凡响的气象。
B.文中多处引用古代诗文,目的是描摹莲花的形态,赞美莲花的品格,引发读者对当今社会风气的思索。
C.在第5段中,作者详写了石城的莲子,既突出了莲浑身都是宝的特点,也表达了对石城人民艰辛劳作的同情。
D.第7段,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石城人为革命作出的牺牲,对竟然有一万多名石城子弟没有被追认为烈士感到非常震惊。
E. 本文以名家颂莲的名篇总领全文,又以名家名篇的相关文句收束全文,形成了首尾呼府、圆和自然的结构。
【小题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石城的莲花“比之在园林池塘中看到的,那是完全不同的气象、
不同的感觉”?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兴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中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郑过,非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观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痛换来欢乐。”

       ④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歌德便掐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第三者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我觉很好玩地看看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他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⑤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示出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后,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臻著¨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写了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⑦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本文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二段用比喻修辞形象的告诉我们贝多芬战胜苦难并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程,第三段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B.贝多芬之所以训斥歌德一通,是因为他认为歌德就像君王们和亲王们一样,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C.贝多芬拒绝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请求,是因为贝多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对公爵向入侵者阿谀奉承的行径感到愤怒。

        D.“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特个性的肯定。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贝多芬形象,

  结合文本,概括贝多芬的“高贵的灵魂”体现的那些方面?

   文章第四段有两处引用了贝多芬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两秒引用的作用。

 “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黑龙江省四校联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兴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中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郑过,非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观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痛换来欢乐。”
④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歌德便掐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第三者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我觉很好玩地看看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他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⑤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示出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后,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臻著¨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写了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⑦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第二段用比喻修辞形象的告诉我们贝多芬战胜苦难并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程,第三段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B.贝多芬之所以训斥歌德一通,是因为他认为歌德就像君王们和亲王们一样,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C.贝多芬拒绝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请求,是因为贝多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对公爵向入侵者阿谀奉承的行径感到愤怒。
D.“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特个性的肯定。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贝多芬形象,
【小题2】结合文本,概括贝多芬的“高贵的灵魂”体现的那些方面?(6分)
【小题3】文章第四段有两处引用了贝多芬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两秒引用的作用。(6分)
【小题4】“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2)他们是带工老板的机器。

(3)老板娘……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面前。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 保藏”,自由地使用,绝对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A、(1)借喻(2)暗喻(3)借代(4)借喻

B、(1)借代(2)借代(3)双关(4)借喻

C、(1)借代(2)暗喻(3)借喻(4)双关

D、(1)借喻(2)借代(3)暗喻(4)双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