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见陵之耻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9分)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晋军函陵  军:_______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_______
③以乱易整  易:________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       
小题2: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④荆轲顾笑武阳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小题3: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大王来何操                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4:与“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常以身翼蔽沛公D.使使以闻大王
小题5:翻译句子(各3分,共6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广东省高三8月测评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相率设席经             接受,学习

B.仇家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     诬陷

C.无庸列置郡县,财屈力         竭尽,耗尽

D.帝独明其他              无,没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判铨欧阳修之请           数所诎               

B.判寺王洙命吏印纸行文书      光亦充可告语

C.民困烦苛           充与议变法前           

D.自新法行           及确预政

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吴充性格沉稳周密的一组是(3分)(      )

A.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B.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         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

C.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等数十人      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

D.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吴充还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B.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C.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安 南 师 出 无 功 而 知 谏 院 张 璪 又 谓 充 与 郭 逵 书 止 其 进 兵 复 置 狱 充 既 数 遭 同 列 困 毁 积 忧 畏 疾 益 侵。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3分)

②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C.荆轲顾笑舞阳,前为曰  谢:谢绝。

D.图而匕首见            穷:穷尽。

11.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③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精忠报国”的一组句子是(    )

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

③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④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铜柱

⑤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A.③⑤⑥    8.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山东省高三10月阶段检测语文试卷(A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C.荆轲顾笑舞阳,前为曰  谢:谢绝。

D.图而匕首见            穷:穷尽。

2.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③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精忠报国”的一组句子是(    )

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

③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④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铜柱

⑤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A.③⑤⑥    8.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C.荆轲顾笑舞阳,前为曰谢:谢绝。
D.图而匕首见穷:穷尽。
【小题2】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③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精忠报国”的一组句子是(    )
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
③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④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铜柱
⑤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A.③⑤⑥    8.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C.荆轲顾笑舞阳,前为曰谢:谢绝。
D.图而匕首见穷:穷尽。
小题2: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③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精忠报国”的一组句子是(    )
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
③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④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铜柱
⑤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A.③⑤⑥    8.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 ,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 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道谢。
D.图而匕首见       穷:穷尽。
2.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王必说见臣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秦王还柱而走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粗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
C.皆白衣冠以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①荆轲笑武阳②野有麦场
B.①已,无可奈何②克,公问其故
C.①轲自知是不②瞬息可
D.①而燕国陵之耻除矣②图穷而匕首
5.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为歌
B.秦王惊,自引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6.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的原义、演变及内核.

“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国学不再是指国家的教育基地和学校,而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期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挟裹着军事经济强势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文化。由此,古代的“华夷之辨”转变成“中西之辨”。在中西文化的抗争中,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富强,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以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及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主张在坚持孔子之道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技艺器用,他们的主张后来被提炼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指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它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工商法律等知识相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国学亡而国必亡,国学兴而国自立,国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而章太炎的国学观,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

当然,由于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其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因此,说到国学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目的,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和以梁启超、粱淑溟为代表的“传统派”便出现了分歧。反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而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主要是指影响中国人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儒家经典。就学习国学之目的,“反传统派”是要通过清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史,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来寻找几点与西方现代学术相契合的“真价值”,以便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相反,“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则很明确,他们相信中国固有学术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希望人们熟读儒家经典,体验其中的“活灵魂”,并以之修身践履。.

由上可知,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然而,除“反传统派”外,人们对国学的看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一不变的红线:即不论是周代的官学、还是近代的“传统派”,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

如果明白了国学的内核,今天我们学国学、读国学,面对的就不是让人畏惧、无处下手的中国学术文化的总体,而是以儒学为主脑,在研习四书五经的基础上,适当可以旁及先秦诸子、佛道之书及诗词文史。.

下面有关“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以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为核心。.

B.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

C.章太炎提出的“国学”是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在内的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并将其提升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D.“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人们大都认为其内核仍是儒学传统。.

下列对“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多数人认可的国学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变的红线。.

B、“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说明他们赞同儒学对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C.我们今天学习国学应当以儒学为主正是基于这句话而得出的结论。.

D.章太炎的国学观对儒学传统是反对的,不认同儒学传统是国学的内核,故而不以孔门学说为主。.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才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国学”一词由此出现。.

B.由于对“国学”内容及目的的理解不同,产生了许多派别,但都是与“西学”相对立而存在的。.

C.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是为了寻找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契合点,来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

D、尽管名称从“中学”改变为“国学”,但是它们都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自古至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意义非同一般,因而对它的传承和发扬十分重要。.

B.“反传统派”想通过对西方知识的接引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说明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失去了信心,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C.“国学”侧重于对个人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塑造,在充满功利性的现代社会,“国学”前途堪忧。.

D.章太炎的“国学”观是根据中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弱势地位提出来的,如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他的观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