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结合句意,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三个秋天)
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烟霞:指美丽的自然风景)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凝噎:因为悲伤而喉咙梗塞得说不出话来)
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年复一年)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结合句意,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三个秋天)
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烟霞:指美丽的自然风景)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凝噎:因为悲伤而喉咙梗塞得说不出话来)
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年复一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一语文 第一学期 期末试卷(一) 题型:013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项王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椎,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椎不逝。椎不逝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矣,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今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耑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项王壁垓下:军,军队

B.左右皆泣,能仰视:莫,不

C.项王自不得脱:度,估计

D.骑能者百余人耳:属,随从

2.与“汉骑追者数千人”中“数”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愿令得补黑衣之

B.罟不入洿池

C.范增目项王

D.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文中语句“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是现在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作战的过失。

B.可是现在士兵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作战的过失。

C.可是现在士兵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战争怪罪我。

D.可是现在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战争惩罚我。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项羽本纪》的结尾部分,记项羽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自刎的经过。

B.项羽身陷重围,慷慨悲歌,军中上下都在低头哭泣。

C.他以二十八骑突破汉五千骑兵的包围,直至乌江拒渡,都表现出他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本文与《鸿门宴》作者始终都在赞美项羽,他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桂壮红皮书·高考总复习系列·高考红皮书·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评论说):黔娄(春秋时鲁国人,洁身自好,淡于名利)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类)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上古帝王)之民欤?葛天氏(上古帝王)之民欤?

1.下列加粗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饮辄尽(到,去)

B.在必醉(希望)

C.不戚戚于贫贱(忧愁不安的样子)

D.不汲汲于富贵(汲取,取得)

2.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环堵萧然 ②颇示己志

[  ]

A.①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  ②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愿

B.①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  ②很能表达自己的志趣

C.①环境一片萧条      ②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愿

D.①环境一片萧条      ②很能表达自己的志趣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的解释是

[  ]

A.它说的就是这类人吧?

B.从这话看来,这些人就像五柳先生吧?

C.从这话看来,他应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D.它说的就是五柳先生吧?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们不知道五柳先生姓名,只知他住宅边有五柳树,因而他用它作自己的名字。

B.五柳先生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下功夫,而注重对书中意旨的独到领会。

C.五柳先生爱喝酒却常没有酒喝,穿的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有时饮食也不周,但是他安然自若。

D.五柳先生沉默寡言,不慕荣利,不计得失,在饮酒赋诗中度过了一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注]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余以为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画也。

  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余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余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工不能对。大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其大,自当画毛。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虎深毛,马浅毛,理须有别。

往岁小窑村陈用之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谓用之曰:“汝画信工,但少天趣。”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迪曰:“此不难耳,汝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用之自此画格日进。          

                   (节选自 沈括《梦溪笔谈》)

注:指书画家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等四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         病:诟病

B.多能指摘其间形象               指摘:指出

C.张绢素讫                       讫:完毕  

D.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         类:像、类似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又在耳鉴之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则房敛而色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难可以形器求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画的下方有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后来经过正肃吴公对画中猫眼和花的分析,推求出古图的精妙之处。

B.作者在鉴赏古画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来辨别画之优劣,而不盲从众说。如对高益的壁画,他就提出了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C.欧阳修曾在《盘车图》一诗中论道:“古画画意不画形。”而本文作者则认为,鉴赏古画既要重“形”又要重“意”。

D.本文论述的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绘画理论,但能夹叙夹议,结合生活场景和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注]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余以为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画也。
  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余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余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工不能对。大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其大,自当画毛。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虎深毛,马浅毛,理须有别。
往岁小窑村陈用之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谓用之曰:“汝画信工,但少天趣。”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迪曰:“此不难耳,汝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用之自此画格日进。         
(节选自 沈括《梦溪笔谈》)
注:指书画家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等四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病:诟病
B.多能指摘其间形象指摘:指出
C.张绢素讫讫:完毕
D.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类:像、类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又在耳鉴之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则房敛而色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难可以形器求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此难可与俗人论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画的下方有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后来经过正肃吴公对画中猫眼和花的分析,推求出古图的精妙之处。
B.作者在鉴赏古画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来辨别画之优劣,而不盲从众说。如对高益的壁画,他就提出了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C.欧阳修曾在《盘车图》一诗中论道:“古画画意不画形。”而本文作者则认为,鉴赏古画既要重“形”又要重“意”。
D.本文论述的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绘画理论,但能夹叙夹议,结合生活场景和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扶、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葳、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梏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荼。其浅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窳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予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日苦斋,作《苦斋记》。(有删改)
  [注]①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②岩崿(è):山崖。③吹沙:鱼名。鱼狭而小,常张口吹沙,故名。④箨(tuò):笋壳。⑤御:用。蓬:蓬草和藿草。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植物之    中:中间
B.相为倚者也倚  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C.燕于华堂之上燕 坐:安坐
D.运穷福     艾:尽,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剑溪之水出    得其尤绝者家
B.其槚荼亦苦常荼  海运则将徙南冥
C.樵歌出林,则拊石和之  死有知,其几何离
D.刘子闻而悟       父母者,人本也
3.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从者多其昏晨之往来
B.故遂择其窳而
C.人知其乐
D.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苦乐相生”的一项是(  )
①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②其槚茶亦苦于常荼
③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④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⑤彼之苦,吾之乐
⑥彼之乐,吾之苦也
A.①③⑥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具体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巧妙地以一个“苦”字贯穿全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B.本文“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与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明确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
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
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