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对元杂剧中角色名称的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旦②末③外末④净⑤卜儿

A.女主角、男主角、老年男子、花脸、老妇
B.女角、男角、老年男子、花脸、老妇
C.女主角、男主角、官员、公人、穷人
D.女角、男角、官员、公人、穷人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面对元杂剧中角色名称的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旦②末③外末④净⑤卜儿
A.女主角、男主角、老年男子、花脸、老妇
B.女角、男角、老年男子、花脸、老妇
C.女主角、男主角、官员、公人、穷人
D.女角、男角、官员、公人、穷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

网络热词为什么这么“热”

网络热词是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角色定位日趋理性、合理,由此而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都空前地增强;而人们的关心和参与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并有非常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就体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

从最初的网络流行语到现在的网络热词,其实已经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由网友们别出心裁、主要只是自娱自乐的新奇样式转而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新锐话语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热词也可以称之为社会热词,它们往往直接反映某一个或一些成为一时焦点的社会现象与事件,并且这种反映还是即时性的。比如“涨价系列”的“蒜(算)你狠”、“油(由)不得你”、“糖(唐)高宗”等。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对当今的社会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向作出概括的话,那就是“多元”。多元的社会,一定具有高度的文化包容性,而网络热词的走热,正是这种包容的结果。而网络热词本身也是多元的:从内容来说,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形式来看,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兴之所至的“编造”;而在品位方面,则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所以,我们还可以说,网络热词也正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热词除了反映当今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外,更直接地表现出当今社会表达中的一些普遍心理和追求。

一是“雷人”心理。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者一方,“语不雷人死不休”,不惜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奇乃至于怪异的形式;而就接受和使用者一方来说,往往也是喜闻乐用、趋之若鹜。

二是“调侃”心理。这里的调侃早已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文字游戏,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层面的无奈、排遣与宣泄。看一看、想一想“逗(豆)你玩”吧,人们对绿豆涨价的不满和无奈,竟然采用了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有人把无房、无车、无女朋友的“三无”男青年称为“低碳哥”,堪称现代版的黑色幽默。

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网络热词的表达为什么“怪”

从表面上看,网络热词的表达往往新颖、怪异,在社会话语体系中独树一帜,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这里面有修辞的力量、网民的巧思。另一方面,关涉至这种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民意表达。

网络热词的出现最初是网民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如2008年,虎照谎言被戳穿,“周老虎”一词成了指代“蓄意造假和欺世盗名”的代名词。去年的“躲猫猫”,源自云南省晋宁县被拘押男青年李荞明意外死亡事件,当地警方称该狱犯是在与同监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身亡。之后的“欺实马(70码)”、“楼脆脆”等热词都折射出网络舆论对于不靠谱结论的不信任,想了解事实真相的急切心情。网友乐此不疲地运用这些网络热词,一定程度而言,既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也是一种意见表达。

其次是反映民生热点。去年随着电视剧《蜗居》的热播,蚁族、蜗牛、杯具、餐具等网络热词,成为众多网民喜欢的网络新语言。今年以来,蚁族群体广受关注,深度报道屡见报端。同年,“逃离北上广”成为一些白领们热捧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的生存压力。

还有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在各种调查中屡屡“被代表”的网友,通过“被XX”的传播,诉说出一些无奈和委屈,但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其权利诉求。“我爸是李刚”事件发生后,网民蜂拥跟帖,戏仿“我爸是李刚”的诗词、歌曲、顺口溜等铺天盖地,显示了网民对恃权作恶、违法乱纪行为的义愤。

尽管我们说网络热词是一种社会表达。但网络生态异常复杂,不可避免会出现泥沙俱下的现象,出现低俗化、过度阐释、泛娱乐化等问题。那些“泥沙”之流,是一些无聊者的恶搞和游戏,甚至是网络热词推手的别有用心,它们只能昙花一现,注定没有生命力。

网络热词是互联网时代产生并与之相适应的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它真实地折射出这个时代大众的社会诉求和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未来的发展轨迹,也必然与时代需求与发展走向相契合。

(《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日,有删改)

1.网络热词这么“热”,其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全文,如何客观评价网络热词的社会文化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这些网络词语或概括社会现象,或宣泄某种集体情绪,但不管哪一种,它们都与我们这个时代密切相关。请你举出一个你熟悉的网络词语,谈谈你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与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李滨声:远观人生多“趣事”

87岁的李滨声胸前别着一个“蓝精灵”。

这个可爱的卡通玩具是前来探望他的后辈赠送给他的礼物,正合他意。

卡通漫画,被视为他的专业:他一直顶着“漫画家”的头衔行走“江湖”。但他觉得“漫画家”是世人抬爱的称谓,自报家门时说是“画小人的”就可以了。

事实上,他的漫画曾获首届“中国漫画金猴奖”作品奖,根据他的漫画改编的相声《夜行记》被侯宝林和郭启儒演绎过。而且,“画小人”只是他才华的“冰山一角”。

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的一座老年公寓的一套房子里,桌子旁边堆放着宣纸,李滨声正在通过画笔追忆什刹海当年的风韵。书柜里摆放着一本《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作者是在2011年春晚上表演《年年有“鱼”》的魔术师傅琰东,“书是他送的,我跟他爸是老交情”。

跟这本书“并行在岗”的,还有署名为“李滨声”的《我的漫画生涯》和《拙笔留情》,《李滨声画集》一共有三大卷,包括京剧卷、民俗卷和综艺卷。原本还有漫画卷,但不记得是谁借走了,至今尚未归还。

紧挨着书柜的,是个半人高的小架子,上边蒙着一层红色的绸布,扑克牌散落其间,还有其他零星的小物什——这里是“魔术道具”专区。老人家兴致来了,是愿意玩上一把的。

区区斗室,藏掖不了主人的性情与能耐。

“他熟悉群众生活与语言,北京民俗和掌故他知道的多。他曾是热心的京戏票友,上台演过戏,懂得京剧艺术,会画脸谱。他是玩风筝的行家。他会变戏法,而且掌握其中的许多高级技艺。他的写作文笔独有风致。”在1996年3月26日的《光明日报》上,漫画家方成撰文“揭露”他的“玩家”本色,字里行间不乏艳羡之意。

李滨声将心目中的自己都融入到了一枚印章里。乍看上去,阴文是个变异的“声”字,还有点像一头壮牛正扬着牛角,瞪着一双大眼睛,静静地在看你——他恰好属牛。更重要的是,这隐约还是一个“器”字,四个“口”字并没有完全封闭,他的解读是“似器非器”,也就是“不成器”。

他的漫画,时常提供饱满的回味空间。李白就有两次走进他的画里,诉说着他对这个时代的怅惘。《H20》:李白愁眉苦脸地坐在桌旁,正上方摆着一瓶酒、一盏酒杯,毛笔和纸张被放置在一边,画外音写道“李白停杯直发愁,两眼不住珠泪流。此酒哪能助诗兴,竟是埃赤二与欧(H20)”。一画胜千言,如针,似刺。

他画戏。由于懂戏,对此间的门路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戏剧画不仅有画的风情,更有戏的风骨。何况,在他看来,京剧是写意的表演艺术,各种艺术手段都夸张运用到了极点,其本身的唱念做打、服装道具无不有着漫画元素。

他画魔术。身为业余魔术爱好者,他没法像专职魔术师那样拥有大型的道具,可以满台腾挪,尽情展现障眼的魅力。于是,他就用画,释放着内心的渴望。

他画民俗。他画“老北京”喝大碗茶时的情景,他画旧时燕京儿童的发式,包括歪毛、淘气、三星、四喜、马鬃、朝天杵、天齐庙、草帽圈、帽缨子、马桶盖,并著有《燕京画旧》,至今北京文史研究馆编辑的《北京文史》杂志上还经常有他的画作“出没”。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李滨声的人生路上才满是别样的风景:恰似一幅漫画,有锋芒有力度;又好比一出戏,有着纯正的韵致、道地的承传;还宛如一场魔术,色彩斑斓,惊喜不断;更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越品越有味道。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李滨声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漫画家,但他却认为这是人们对他的抬爱,他对别人介绍自己时只说是“画小人的”。

B.作品介绍了李滨声房子里桌子旁边堆放着的宣纸、书柜里摆放着的书和半人高的小架子上放着的小物什,突出了他知识的渊博。

C.漫画家方成撰文说,虽然李滨声懂得京剧艺术,会画脸谱,会玩风筝,但是这些都是玩物丧志、不学无术的表现。

D.李滨声画漫画,常常借用历史人物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惆怅,这样的一幅漫画胜过一千篇文章。

E.李滨声对戏、对魔术、对民俗等都爱好,都懂,甚至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常用漫画的手法来画戏、画魔术、画民俗。

2.第1段至第3段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表现李滨声的漫画艺术成就的?请举例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滨声的人生多“趣事”,这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李滨声:远观人生多“趣事”
87岁的李滨声胸前别着一个“蓝精灵”。
这个可爱的卡通玩具是前来探望他的后辈赠送给他的礼物,正合他意。
卡通漫画,被视为他的专业:他一直顶着“漫画家”的头衔行走“江湖”。但他觉得“漫画家”是世人抬爱的称谓,自报家门时说是“画小人的”就可以了。
事实上,他的漫画曾获首届“中国漫画金猴奖”作品奖,根据他的漫画改编的相声《夜行记》被侯宝林和郭启儒演绎过。而且,“画小人”只是他才华的“冰山一角”。
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的一座老年公寓的一套房子里,桌子旁边堆放着宣纸,李滨声正在通过画笔追忆什刹海当年的风韵。书柜里摆放着一本《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作者是在2011年春晚上表演《年年有“鱼”》的魔术师傅琰东,“书是他送的,我跟他爸是老交情”。
跟这本书“并行在岗”的,还有署名为“李滨声”的《我的漫画生涯》和《拙笔留情》,《李滨声画集》一共有三大卷,包括京剧卷、民俗卷和综艺卷。原本还有漫画卷,但不记得是谁借走了,至今尚未归还。
紧挨着书柜的,是个半人高的小架子,上边蒙着一层红色的绸布,扑克牌散落其间,还有其他零星的小物什——这里是“魔术道具”专区。老人家兴致来了,是愿意玩上一把的。
区区斗室,藏掖不了主人的性情与能耐。
“他熟悉群众生活与语言,北京民俗和掌故他知道的多。他曾是热心的京戏票友,上台演过戏,懂得京剧艺术,会画脸谱。他是玩风筝的行家。他会变戏法,而且掌握其中的许多高级技艺。他的写作文笔独有风致。”在1996年3月26日的《光明日报》上,漫画家方成撰文“揭露”他的“玩家”本色,字里行间不乏艳羡之意。
李滨声将心目中的自己都融入到了一枚印章里。乍看上去,阴文是个变异的“声”字,还有点像一头壮牛正扬着牛角,瞪着一双大眼睛,静静地在看你——他恰好属牛。更重要的是,这隐约还是一个“器”字,四个“口”字并没有完全封闭,他的解读是“似器非器”,也就是“不成器”。
他的漫画,时常提供饱满的回味空间。李白就有两次走进他的画里,诉说着他对这个时代的怅惘。《H20》:李白愁眉苦脸地坐在桌旁,正上方摆着一瓶酒、一盏酒杯,毛笔和纸张被放置在一边,画外音写道“李白停杯直发愁,两眼不住珠泪流。此酒哪能助诗兴,竟是埃赤二与欧(H20)”。一画胜千言,如针,似刺。
他画戏。由于懂戏,对此间的门路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戏剧画不仅有画的风情,更有戏的风骨。何况,在他看来,京剧是写意的表演艺术,各种艺术手段都夸张运用到了极点,其本身的唱念做打、服装道具无不有着漫画元素。
他画魔术。身为业余魔术爱好者,他没法像专职魔术师那样拥有大型的道具,可以满台腾挪,尽情展现障眼的魅力。于是,他就用画,释放着内心的渴望。
他画民俗。他画“老北京”喝大碗茶时的情景,他画旧时燕京儿童的发式,包括歪毛、淘气、三星、四喜、马鬃、朝天杵、天齐庙、草帽圈、帽缨子、马桶盖,并著有《燕京画旧》,至今北京文史研究馆编辑的《北京文史》杂志上还经常有他的画作“出没”。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李滨声的人生路上才满是别样的风景:恰似一幅漫画,有锋芒有力度;又好比一出戏,有着纯正的韵致、道地的承传;还宛如一场魔术,色彩斑斓,惊喜不断;更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越品越有味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李滨声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漫画家,但他却认为这是人们对他的抬爱,他对别人介绍自己时只说是“画小人的”。
B.作品介绍了李滨声房子里桌子旁边堆放着的宣纸、书柜里摆放着的书和半人高的小架子上放着的小物什,突出了他知识的渊博。
C.漫画家方成撰文说,虽然李滨声懂得京剧艺术,会画脸谱,会玩风筝,但是这些都是玩物丧志、不学无术的表现。
D.李滨声画漫画,常常借用历史人物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惆怅,这样的一幅漫画胜过一千篇文章。
E.李滨声对戏、对魔术、对民俗等都爱好,都懂,甚至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常用漫画的手法来画戏、画魔术、画民俗。
【小题2】第1段至第3段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是怎样表现李滨声的漫画艺术成就的?请举例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李滨声的人生多“趣事”,这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