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语句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海 瑞
海瑞,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日:“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日:“囊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隆庆元年,徐阶为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客,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博噬兽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
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自免去。有势家朱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竣昊淞、白峁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扶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货。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怒颇兴。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勤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年半岁。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寺祀之。
(《明史·海瑞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署南平教谕 署:代理,暂任。
B.令老仆艺蔬自给 艺:种植。
C.发橐金数千 发:发放。
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恨,厌恶。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曩胡公按部 按部:巡查部属。
B.布袍脱粟 脱粟:糙米。
C.墨者白免去 墨者:贪官。
D.中人监织造者 中人:才德一般的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徐阶为齐康所劾 ②为减舆从
③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 ④以右昼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足多者。
②人韪其言。
③闻瑞至,黝之。
④按问其家无少贷。
5.以下八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海瑞为官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 )
①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③康乃甘心鹰犬,博噬兽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④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⑤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⑥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
⑦又裁节邮传冗费 ⑧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A.①③⑦⑧ B.②④⑤⑥
C.①④⑥⑧ D.②③⑤⑦
6.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海瑞为官生活俭朴,就连替母亲祝寿也极为俭省。
B.海瑞认为,徐阶在任职期间虽有失误,但忧勤国事,仍有值得称赞之处。
C.海瑞巡抚应天十府时,下属官员十分怕他,有的甚至自动辞职,有势之家有的黝门,有的远避他乡。
D.海瑞摧豪强,扶穷弱,因而受到小民的欢迎;裁节冗费,不让供顿,为此遭到士大夫的怨恨。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隆庆元年,徐阶为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
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袍脱粟 脱粟:只脱去谷皮的粗米
B.曩胡公按部 按部:考察部队
C.墨者多自免去 墨者:脸上刺有字的人
D.中人监织造者 中人:才和德一般的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昨闻海瑞为母寿
公为我献之
B.署南平教谕
呈卷即面署第一
C.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作《师说》以贻之
D.发橐金数千
窥父不在,窃发盆
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纳之代词,它,代“金数千”。
B.诚赤有之 代词,这件事,代前文的“无能救……畏威保位”。
C.闻瑞至,黝之 代词,他,代“海瑞”。
D.率夺还之 代词,他们,代前文的“贫民”。
以下八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海瑞为官刚正不阿有关的一组是( )
①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③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④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⑤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⑥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
⑦又裁节邮传冗费
⑧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A.①③⑦⑧ B.②④⑤⑥ C.①④⑥⑧ D.②③⑤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海瑞为官生活俭朴,就连替母亲祝寿也极为俭省。
B.海瑞认为,徐阶在任职期间虽有失误,但忧勤国事,仍有值得称赞之处。
C.海瑞巡抚应天十府时,下属官员十分怕他,有的甚至自动辞职,有势之家有的黝门,有的远避他乡。
D.海瑞摧豪强,抚穷弱,因而受到小民的欢迎;裁节冗费,不让供顿,为此遭到士大夫的怨恨。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问其家无少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再谈俗从何
范 曾
人俗,其艺未必俗。茨威格写巴尔扎克平生所为俗事连篇累牍,然而不碍其为旷代文豪。惟其艺不俗,故巴尔扎克自负其征服世界的魅力:“彼(指拿破仑)以剑锋创其始者,我将以笔锋竟其业。”雨果则在其坟前云:“当他站在时代上面去创造绝对价值,没有顾虑到去迎合同时代人的趣味时,巴尔扎克就到达最伟大的地步。”人俗如张瑞图,其字则高华典雅,绝无俗意。说赵孟頫俗,那是民族意识蒙蔽了审美意识。其实赵孟頫的字是不会与俗字联姻的。我们不为贤者讳,齐白石对金钱的爱慕和吝啬,的确去雅甚远,但齐白石的画俗吗?我们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人性的二元论,当上述大师趋附名利时,灵魂的蒸发物是“庸俗”,而当他们创造绝对价值时,灵魂的蒸发物是“高雅”。
最能悟到自身灵魂俗、雅二元组合和分裂的是托尔斯泰,他说有一个人性的托尔斯泰和一个兽性的托尔斯泰,而兽性的托尔斯泰恒为人性的托尔斯泰所打倒。亦如《伊德和自我》所云,原始的伊德显然是很不堪的;惟有“超我”的追逐,使伊德趋向完美。
显然当艺术家升腾着庸俗之气的时节,和天下的俗人没有任何区别,俗谚云“诗人之作清绝,慎勿为邻居”,恐怕是这诗人灵魂二元分裂和组合表现特显,故诗可读,而人不可交。谢灵运即是最佳例证。
当一个艺术家创作时,他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当他不创作时离于道、摒于德、背于仁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样的例证亘古至今,不绝如缕。哲学家似乎也不例外,譬如卢梭和弗兰西斯·培根。这种矛盾的状况,是不能轻易用“伪君子”三字去说清的,上帝造人或女娲造人,大体用的泥巴有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二元结构的形成,我们可以追溯到杳远的太古。
即使同一作家和画家,其作品也可能蕙莸杂处,雅俗并存。雨果在巴尔扎克坟前固不会罗列他所写的充满脂粉气的、鄙俗的、同时效力于几个文坛鸨母的文章,茨威格却读到过这些,然而权衡轻重之后,茨威格还是把崇敬和赞叹奉给了巴尔扎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龚定庵的一首“游词”,可谓深恶痛绝,细味之,的确俗得可以。诗云:“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闲幕遂初衣。偶逢锦色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偶赋凌云”时龚定庵灵魂中蒸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千古绝唱;而当他“偶倦飞”时,鄙陋人性暴露无遗,对女人说谎,而且目的是“寻春”,百年之后,我深为龚定庵耻。然而权衡巨细,我在愤怒之余,还是把尊敬奉给龚定庵。
我们所希求的当然是道德文章兼美的完人,然而当我们以此尺度去苛求古人时,恐怕打击面会过宽,所幸我们欣赏的是艺术最后成果,而不一定先了解隐私劣迹后再读诗歌文章,于是我们就有了一把比较宽容的尺子,可以容纳一些甚至是坏人的作品。时过境迁,坏人的劣迹与他的作品距离会越来越大,恶劣的品德和秽行,作为原始的兽性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剩下的好东西总是属于人类智慧的一部分,于是我们会读到元遗山论谢灵运时的备极赞美之句:“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谢灵运以“池塘生春草”五字流芳千古,而那些“无补费精神”的诗人早为人忘却,这些诗人中必然有为人品格比谢灵运高尚百倍者。艺术的审判台不是道德的审判台,这是史家所必须注意及之的。
1.对本文第1段“人俗,其艺未必俗”的原因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们尽管常“为俗事连篇累牍”,然而不影响其艺术创作的价值。
B.巴尔扎克、齐白石等艺术大师创作时“没有顾虑到去迎合同时代人的趣味”。
C.人性的二元论,即人自身是灵魂俗、雅二元的组合和分裂。
D.当艺术大师们创造绝对价值时灵魂蒸发物是“高雅”。
2.对本文第5、6段中“权衡轻重”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家们灵魂的蒸发物是“庸俗”还是“高雅”。
B.同一个艺术家雅俗作品所占的轻重及对他们本人的整体客观评价。
C.艺术家们是道德文章兼美的完人或是品德恶劣的坏人。
D.同一个艺术家创作时是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3.对茨威格把“赞叹”奉给巴尔扎克,作者把“尊重”奉给龚定庵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过境迁,艺术家的劣迹已被人们忘记了。
B.道德文章兼美的完人太少,而且人性中有兽性的一面。
C.我们欣赏的是艺术最后成果,可以容纳一些甚至是坏人的作品。
D.艺术的审判台不是道德的审判台,重在艺术家创造的绝对价值。
4.根据全文内容,对“俗从何来”的理解全面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自身灵魂俗、雅的二元结构;人性与兽性的并存。
B.人性的二元论,使艺术家们在趋附名利时,灵魂蒸发物是“庸俗”;而他们在创造绝对价值时,灵魂的蒸发物是“高雅”。
C.大师们及哲学家善于伪装的“君子”行为和鄙俗的文章。
D.艺术的审判台不是道德的审判台,这是史家所必须注意及之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再谈俗从何
范 曾
人俗,其艺未必俗。茨威格写巴尔扎克平生所为俗事连篇累牍,然而不碍其为旷代文豪。惟其艺不俗,故巴尔扎克自负其征服世界的魅力:“彼(指拿破仑)以剑锋创其始者,我将以笔锋竟其业。”雨果则在其坟前云:“当他站在时代上面去创造绝对价值,没有顾虑到去迎合同时代人的趣味时,巴尔扎克就到达最伟大的地步。”人俗如张瑞图,其字则高华典雅,绝无俗意。说赵孟頫俗,那是民族意识蒙蔽了审美意识。其实赵孟頫的字是不会与俗字联姻的。我们不为贤者讳,齐白石对金钱的爱慕和吝啬,的确去雅甚远,但齐白石的画俗吗?我们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人性的二元论,当上述大师趋附名利时,灵魂的蒸发物是“庸俗”,而当他们创造绝对价值时,灵魂的蒸发物是“高雅”。
最能悟到自身灵魂俗、雅二元组合和分裂的是托尔斯泰,他说有一个人性的托尔斯泰和一个兽性的托尔斯泰,而兽性的托尔斯泰恒为人性的托尔斯泰所打倒。亦如《伊德和自我》所云,原始的伊德显然是很不堪的;惟有“超我”的追逐,使伊德趋向完美。
显然当艺术家升腾着庸俗之气的时节,和天下的俗人没有任何区别,俗谚云“诗人之作清绝,慎勿为邻居”,恐怕是这诗人灵魂二元分裂和组合表现特显,故诗可读,而人不可交。谢灵运即是最佳例证。
当一个艺术家创作时,他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当他不创作时离于道、摒于德、背于仁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样的例证亘古至今,不绝如缕。哲学家似乎也不例外,譬如卢梭和弗兰西斯·培根。这种矛盾的状况,是不能轻易用“伪君子”三字去说清的,上帝造人或女娲造人,大体用的泥巴有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二元结构的形成,我们可以追溯到杳远的太古。
即使同一作家和画家,其作品也可能蕙莸杂处,雅俗并存。雨果在巴尔扎克坟前固不会罗列他所写的充满脂粉气的、鄙俗的、同时效力于几个文坛鸨母的文章,茨威格却读到过这些,然而权衡轻重之后,茨威格还是把崇敬和赞叹奉给了巴尔扎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龚定庵的一首“游词”,可谓深恶痛绝,细味之,的确俗得可以。诗云:“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闲幕遂初衣。偶逢锦色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偶赋凌云”时龚定庵灵魂中蒸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千古绝唱;而当他“偶倦飞”时,鄙陋人性暴露无遗,对女人说谎,而且目的是“寻春”,百年之后,我深为龚定庵耻。然而权衡巨细,我在愤怒之余,还是把尊敬奉给龚定庵。
我们所希求的当然是道德文章兼美的完人,然而当我们以此尺度去苛求古人时,恐怕打击面会过宽,所幸我们欣赏的是艺术最后成果,而不一定先了解隐私劣迹后再读诗歌文章,于是我们就有了一把比较宽容的尺子,可以容纳一些甚至是坏人的作品。时过境迁,坏人的劣迹与他的作品距离会越来越大,恶劣的品德和秽行,作为原始的兽性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剩下的好东西总是属于人类智慧的一部分,于是我们会读到元遗山论谢灵运时的备极赞美之句:“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谢灵运以“池塘生春草”五字流芳千古,而那些“无补费精神”的诗人早为人忘却,这些诗人中必然有为人品格比谢灵运高尚百倍者。艺术的审判台不是道德的审判台,这是史家所必须注意及之的。
1.对本文第1段“人俗,其艺未必俗”的原因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们尽管常“为俗事连篇累牍”,然而不影响其艺术创作的价值。
B.巴尔扎克、齐白石等艺术大师创作时“没有顾虑到去迎合同时代人的趣味”。
C.人性的二元论,即人自身是灵魂俗、雅二元的组合和分裂。
D.当艺术大师们创造绝对价值时灵魂蒸发物是“高雅”。
2.对本文第5、6段中“权衡轻重”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家们灵魂的蒸发物是“庸俗”还是“高雅”。
B.同一个艺术家雅俗作品所占的轻重及对他们本人的整体客观评价。
C.艺术家们是道德文章兼美的完人或是品德恶劣的坏人。
D.同一个艺术家创作时是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3.对茨威格把“赞叹”奉给巴尔扎克,作者把“尊重”奉给龚定庵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过境迁,艺术家的劣迹已被人们忘记了。
B.道德文章兼美的完人太少,而且人性中有兽性的一面。
C.我们欣赏的是艺术最后成果,可以容纳一些甚至是坏人的作品。
D.艺术的审判台不是道德的审判台,重在艺术家创造的绝对价值。
4.根据全文内容,对“俗从何来”的理解全面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自身灵魂俗、雅的二元结构;人性与兽性的并存。
B.人性的二元论,使艺术家们在趋附名利时,灵魂蒸发物是“庸俗”;而他们在创造绝对价值时,灵魂的蒸发物是“高雅”。
C.大师们及哲学家善于伪装的“君子”行为和鄙俗的文章。
D.艺术的审判台不是道德的审判台,这是史家所必须注意及之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于丹被轰再给“学术明星”提个醒
在公共场合向名人发难,似乎成了标榜特立独行的“武林秘笈”。前段时间,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北大讲堂被轰下台,让这种流行已久的表达方式再次引发争议。在文明社会的文化领域,用喝倒彩、扔鞋、驱赶等方式表达异见,用不文明的方式传播文明观点,这本身就充满了荒谬。
对一个人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很正常,若因此把一个人也完全否定,就非理性方式。即使不喜欢一个人,甚至完全否定一个人,那也应该时刻尊重他表达的权利,正如“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所指向的权利平等观念。
根据现场视频记录,于丹在上台后并没有说什么惊天地的话,只是“代表全体观众表达对老艺术家的敬意”。说实话,虽然现场观众对“被代表”感到不满,但仅凭一句话不会引发如此轰场,倒是于丹老师短裙黑丝的打扮,比这一句发言惊艳得多!
于丹是复杂的,现场观众也是复杂的。
于丹的复杂在于,她身上所承载的属性标签太多,文化学者、大学教授、主讲人、心灵导师、畅销书作家、谈话节目嘉宾等等。在中国社会,于丹老师头衔的繁多是她身份名气的象征,而头衔的杂乱,则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她涉猎之广,跨界之大。一个老师上节目、出书、出席活动,传播了思想也赚得了名利实惠,乃至于最后不得不用“学术”来显示其涉猎之广,用“明星”来展示其露脸频繁、名气之大。
在这个媒体主宰舆论、舆论引导公众的社会生态中,学者需要依靠媒体获得知名度,依靠知名度扩大传播思想的普及面,故而需要适应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而在泛媒体形势下,学者们把深刻观点浅显化、把复杂逻辑简单化、把高雅艺术庸俗化、把严肃话题娱乐化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曾因写作以外的八卦话题频频出现在娱乐版面上。
因此,成为学术明星的于丹们,就会因为过度曝光成为明星版面的常客。把学术绑架在娱乐话题上,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投机消费。因为有了明星的属性,她原本所承载的学术内容,就必须随之浅显、简单、庸俗,甚至也要够八卦。在这种情形中,一个朝代皇位传承的严肃学术问题,可能就堕落成为个人性事丑闻的情史八卦。
学术的“雅”和明星的“俗”是不能兼容的,而当它们碰到一起,便会立即成为往两极对抗的力量。从现实情况来看,“俗”明显占据了上风。“雅俗之争”的结果,是成就了不少学者在名利上的实惠,但是长久以来的“学术堕落”,也让一些公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以及对严肃学术遭冷落的不满,这种心态会进一步表现在对“学术明星”的不满上。
欣赏昆曲艺术的观众,多是知力、智力较高的人群,对“学术明星”于丹有不满情绪很正常。而观众发嘘声、轰场,则说明了观众的复杂。专家跨界当权威,公众呛声消解权威,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公众是否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满仍值得商榷,至少轰场、驱赶、扔鞋不应该出现在以理性、尊重为前提的对话现场。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学术堕落”产生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是在当今媒体主宰舆论、舆论引导公众的社会生态中,学者要依靠媒体获得知名度,依靠知名度扩大传播思想的普及面,而适应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的结果。 |
B.是在泛媒体形势下,学者们追求“明星效应”而把学术浅显化、简单化、庸俗化、娱乐化的结果。 |
C.是当今时代,学术的“雅”和明星的“俗”难以兼容,而在这场“雅俗之争”中 ,一些学者追求自身名利上的实惠的结果。 |
D.是当今社会专家跨界当权威,用“学术”来显示其涉猎之广,而自身深度不够,导致学术思想荒芜的结果。 |
A.当今,在公共场合向名人发难,成了标榜特立独行的“武林秘笈”。专家跨界当权威,公众呛声消解权威,业已成为一种“时尚”。 |
B.在文明社会的文化领域,观众用喝倒彩、扔鞋、驱赶等方式表达意见,用不文明的方式传播文明观点,这本身就充满了荒谬。 |
C.对一个人的观点持反对意见无可厚非,但不应该就此否定一个人的全部,而应保护对方表达观点的权利。 |
D.把学术绑架在娱乐话题上,或对学术内容进行“八卦”,是媒体主宰舆论的时代出现的情况。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曾因写作以外的八卦话题频频出现在娱乐版面上。 |
A.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北大讲堂被轰下台,是因为观众对自己的话语权莫名“被代表”的不满,以及对她不合身份的装扮的反感。 |
B.于丹的复杂在于,她身上所承载的属性标签太多;而要维护她的身份名气,她需要上节目、出书、出席活动,用“明星”来显示名气之大。 |
C.于丹事件能够提醒跨界当专家的学者反思:作为学者你能否折服面对的受众群体而拈起“专家”的称谓,受众知力、智力和心理你又知多少! |
D.学者以各自的知识为依托,或坐而论道,或身体力行,以理性、尊重为前提的对话现场,应该奉行“君子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