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几个带“是”的句子分为四组,其中与“不知木兰是女郎”中的“是”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成了什么都“送去主义”了
②单学艺上的东西
③此后顺便到欧洲传道
④然而尼采究竟不太阳
⑤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化为魂灵
⑥但我们的子孙在的
⑦这是“抛给”的
⑧“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为“拿来主义”
⑨这正因为那是“送来”的

A.①④⑦⑨
B.①③⑥⑧
C.②⑤⑦⑨
D.②④⑥⑧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面几个带“是”的句子分为四组,其中与“不知木兰是女郎”中的“是”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①成了什么都“送去主义”了
②单学艺上的东西
③此后顺便到欧洲传道
④然而尼采究竟不太阳
⑤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化为魂灵
⑥但我们的子孙在的
⑦这是“抛给”的
⑧“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为“拿来主义”
⑨这正因为那是“送来”的
A.①④⑦⑨
B.①③⑥⑧
C.②⑤⑦⑨
D.②④⑥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远处的青山

【英】高尔斯华绥

⑴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同隔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的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寻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

⑵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战争持续了这么长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1914年8月的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

⑶在我们一些人中——我以为实际在相当多的人中,只不过他们表达不出罢了——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关于忒俄克里托斯的诗篇,关于圣弗兰西斯的高风,在当今的各个国家里,正如东风里草上的露珠那样,早已渺不可见。即或过去我们的想法不同,现在我们的幻想也已破灭。

⑷和平之感在我们思想上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往来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张目四望,不管你看看眼前的蜗牛甲壳,雕镂刻画得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作蔷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这里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

⑸整个世界的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花朵的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文字、工事,以及计数不清的各个方面而竭尽努力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最优美的一篇诗歌,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斗!》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深切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

⑹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根据在这里白垩与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迹,这里还曾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厌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⑺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再没有领略过的快乐,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

6.本文第⑷段的描写十分精彩,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4分)

7.如何理解第⑸段中“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这句话?(4分)

8.本文作者善于在对比中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全文主要有哪几组对比?请作简要概括。(4分)

9.作者将这篇散文取名为“远处的青山”,结合全文,探究“远处的青山”蕴含的深意。(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10月模块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远处的青山

【英】高尔斯华绥

⑴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同隔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的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寻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

⑵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战争持续了这么长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1914年8月的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

⑶在我们一些人中——我以为实际在相当多的人中,只不过他们表达不出罢了——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关于忒俄克里托斯的诗篇,关于圣弗兰西斯的高风,在当今的各个国家里,正如东风里草上的露珠那样,早已渺不可见。即或过去我们的想法不同,现在我们的幻想也已破灭。

⑷和平之感在我们思想上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往来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张目四望,不管你看看眼前的蜗牛甲壳,雕镂刻画得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作蔷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这里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

⑸整个世界的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花朵的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文字、工事,以及计数不清的各个方面而竭尽努力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最优美的一篇诗歌,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斗!》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深切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

⑹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根据在这里白垩与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迹,这里还曾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厌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⑺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再没有领略过的快乐,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

1.本文第⑷段的描写十分精彩,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4分)

2.如何理解第⑸段中“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这句话?(4分)

3.本文作者善于在对比中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全文主要有哪几组对比?请作简要概括。(4分)

4.作者将这篇散文取名为“远处的青山”,结合全文,探究“远处的青山”蕴含的深意。(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远处的青山
【英】高尔斯华绥
⑴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同隔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的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寻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
⑵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战争持续了这么长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1914年8月的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
⑶在我们一些人中——我以为实际在相当多的人中,只不过他们表达不出罢了——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关于忒俄克里托斯的诗篇,关于圣弗兰西斯的高风,在当今的各个国家里,正如东风里草上的露珠那样,早已渺不可见。即或过去我们的想法不同,现在我们的幻想也已破灭。
⑷和平之感在我们思想上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往来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张目四望,不管你看看眼前的蜗牛甲壳,雕镂刻画得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作蔷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这里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
⑸整个世界的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花朵的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文字、工事,以及计数不清的各个方面而竭尽努力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最优美的一篇诗歌,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斗!》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深切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
⑹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根据在这里白垩与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迹,这里还曾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厌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⑺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再没有领略过的快乐,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
【小题1】本文第⑷段的描写十分精彩,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4分)
【小题2】如何理解第⑸段中“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这句话?(4分)
【小题3】本文作者善于在对比中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全文主要有哪几组对比?请作简要概括。(4分)
【小题4】作者将这篇散文取名为“远处的青山”,结合全文,探究“远处的青山”蕴含的深意。(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远处的青山
【英】高尔斯华绥
⑴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同隔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的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寻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
⑵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战争持续了这么长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1914年8月的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
⑶在我们一些人中——我以为实际在相当多的人中,只不过他们表达不出罢了——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关于忒俄克里托斯的诗篇,关于圣弗兰西斯的高风,在当今的各个国家里,正如东风里草上的露珠那样,早已渺不可见。即或过去我们的想法不同,现在我们的幻想也已破灭。
⑷和平之感在我们思想上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往来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张目四望,不管你看看眼前的蜗牛甲壳,雕镂刻画得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作蔷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这里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
⑸整个世界的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花朵的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文字、工事,以及计数不清的各个方面而竭尽努力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最优美的一篇诗歌,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斗!》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深切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
⑹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根据在这里白垩与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迹,这里还曾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厌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⑺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再没有领略过的快乐,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
小题1:本文第⑷段的描写十分精彩,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4分)
小题2:如何理解第⑸段中“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这句话?(4分)
小题3:本文作者善于在对比中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全文主要有哪几组对比?请作简要概括。(4分)
小题4:作者将这篇散文取名为“远处的青山”,结合全文,探究“远处的青山”蕴含的深意。(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自然界事物纷纭错杂,人能不为之迷惑,赖有两种发现,一是条理,一是分寸。条理是联系线索,分寸是本末轻重。有了条理,事物才能分别类居,不相杂乱;有了分寸,事物才能尊卑定位,各适其宜。条理是横面上的秩序,分寸是纵面上的等差。条理在大体上是纯理活动的产品,是偏于客观的;分寸的鉴别则有赖于实用智慧,常为情感意志所左右,带有主观的成分。别条理,审分寸,是人类心灵的两种最大的功能。这两种活动有时相依为用,但是别条理易,审分寸难。一个稍有逻辑修养的人大半能别条理,审分寸则有待于一般修养。它不仅是分析,而且是衡量;不仅是知解,而且是抉择。“厩焚,予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件事本很琐细,但足见孔子心中所存的分寸,这种分寸是他整个人格的表现。

所谓审分寸,就是辨别紧要的与琐屑的,也就是有正确的价值意识。价值意识对于人生委实重要。人生一切活动,都各追求一个目的,我们必须先估定这目的有无追求的价值。如果根本没有价值而我们去追求,只追求较低的价值,我们就打错了算盘,没有尽量地享受人生最大的好处。有正确的价值意识,我们对于可用的力量才能作最经济的分配,对于人生的丰富意味才能尽量榨取。人投生在这个世界里如入珠宝市,有任意采取的自由,但是货色无穷,担负的力量不过百斤。有人挑去瓦砾,有人挑去钢铁,也有人挑去珠玉,这就看他们的价值意识如何。

价值意识的应用范围极广。凡是出于意志的行为都有所抉择,有所排弃。在各种可能的途径之中择其一而弃其余,都须经过价值意识的审核。小而衣食行止,大而道德学问事功,无一能为例外。艺术活动通常分欣赏与创造。欣赏全是价值意识的鉴别,艺术趣味的高度全靠价值意识的强弱。趣味低,不是好坏无鉴别,就是欢喜坏的而不了解好的。趣味高,只有真正好的作品才够味,低劣作品可以使人作呕。艺术方面的爱憎有时更甚于道德方面的爱憎,如果说 a  b ,那么  c d 。至于艺术创造更步步需要谨严的价值意识。在作品酝酿中,许多意象纷呈,许多情致泉涌,当兴高采烈时,它们好像八宝楼台,件件惊心夺目,可是实际上它们不尽经得起推敲,艺术家必能知道割爱,知道剪裁洗练,才可披沙拣金。这是第一步。已选定的材料需要分配安排,每部分的分量有讲究,各部分的先后位置也有讲究。凡是艺术作品必有头尾和身材,必有浓淡虚实,必有着重点与陪衬点,“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艺术作品的意思安排也是如此。这是第二步。选择安排可以完全是胸中成竹,要把它描绘出来,传达给别人看。一个意思常有几种说法,都可以说得大致不差,但是只有一种说法,可以说得最恰当妥贴。艺术家对于所用语言必有特殊敏感,觉得大致不差的说法实在是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并且在没有碰到最恰当的说法以前,心里就安顿不下去,他必肯呕出心肝去推敲。这是第三步。在实际创造时,这三个步骤虽不必分得如此清楚,可是都不可少,而且每步都必有价值意识在鉴别审核。每个大艺术家必同时是他自己的严厉的批评者。一个人在道德方面需要良心,在艺术方面尤其需要良心。良心使艺术家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艺术上的良心就是谨严的价值意识。

1.第一自然段有关“条理”和“分寸”的论述,除了证明“别条理,审分寸,是人类心灵的两种最大的功能”这个观点外,还证明了另外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在原文中的表述就是

                                     。(2分)

2.“审分寸则有待于一般修养”一句中的“一般”的意思是。

(2分)

    [    ]

A.普通    B.同样    C.起码    D.全面

3.从上下文看,作者引用“厩焚,予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一史实,是为了论证:(2分)   [    ]

A.审分寸要有正确的价值意识

B.人与马相比,人比马更重要

C.孔子具有高尚的人格

D.分寸是一个人的整个人格的表现

4.把最能体现第二自然段议论中心的一句话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5.第二自然段使用了两种主要的论证方法,这就是:(2分)

                                             

6.下列四个短语是从文中a、b、c、d处摘出来的,把它们复原(请将短语前的序号填在相应字母的下面的方格内)。(2分)

①趣味的低劣    ②可以原谅    ③行为的失检    ④无可容恕

7.第三自然段论述了谨严的价值意识在艺术创造三个步骤中的作用,其中:(2分)

第一步侧重论述了它在                    中的作用

第二步侧重论述了它在                    中的作用

第三步侧重论述了它在                    中的作用

(尽量用文中词语组合作答,每一步的答案不得超过6个字)

8.从全文文意看,下列说法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一般来说,纯理活动偏重于别条理,艺术活动偏重于审分寸。

②艺术活动在“道德学问事功”三种行为中属于“事功”的一类。

③正确地鉴别事物的“等差”有赖于人的价值意识。

④艺术家的良心对艺术创造的每一步都是十分重要的。

⑤“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形象地论证了“艺术作品必有头尾和身材,必有浓淡虚实,必有着重点与陪衬点”的道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海南“毒”香蕉事件大揭秘

今年3月份,受“吃香蕉会致癌”谣言影响,在盛产香蕉的海南岛,正处销售旺季的香蕉却出现大量滞销,价格一落千丈,广大香蕉农户损失惨重。

    3月13日,广州的《信息时报》发表一篇名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文章,文章说广州香蕉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毒,几年内就会灭绝,这种病毒被称为“香蕉癌症”。

3月21日,《广州日报》一条消息称“香蕉等十二种水果有毒残余,有致癌物残余,成了毒水果。”

    文章刊登后,许多网站转载,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蕉癌”谣言四起,很多人误以为吃香蕉会得癌症而拒买。至此,海南香蕉销量急剧下降,价格猛跌。

    据了解,在3月20日之前,海南省香蕉的田头收购价普遍约2.6元/公斤。从3月20日起,海南香蕉正是成熟季节,面对突如其来的“巴拿马病”冲击,海南香蕉价格出现不正常的大幅下跌现象。4月1日,在海南乐东县地头收购价格跌至1元/公斤至1.4元/公斤,澄迈县0.6元/公斤至1元/公斤,最低0.2元/公斤,收购商减少,几乎无人问津,特别是农民分散种植的香蕉销售难,大量成熟的香蕉不能外销。

据悉,2006年海南全省种植香蕉69万亩,产量108万吨。按照常规,每年11月底到来年的5月底,海南香蕉收获占全年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过往连续三年产地收购价格在每公斤2至3元。据海南媒体指出,如今受“蕉癌”谣言冲击,每公斤香蕉降2元的话,海南蕉农每天损失1700多万元。

    “近日关于‘香蕉巴拿马病’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传言无任何科学依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服丛教授4月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地说。他解释说,行业内称“巴拿马病”为“蕉癌”,是对这种植物疾病的形容,指染上这种真菌的香蕉植株难以存活。他一再强调,科学研究应该非常严谨,不能草率下结论。迄今为止,没有科学研究结果显示,香蕉“巴拿马病”的病原生物能跨越植物界侵染危害动物。香蕉“巴拿马病”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报道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据了解,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迄今为止全球惟一专门研究热带作物的权威科研、教学机构。

    中新社4月3日播发的《专家认为,香蕉“巴拿马病”会导致人类癌症传言无任何科学依据》,当日凌晨由中新网转发,次日包括新华网、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网、凤凰网、新浪、搜孤等各大网站转载。

    4月5日,海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省政府从4月6日至4月15日,对运输香蕉的过海车辆,按每车300元的标准实行紧急补贴;并开启全省冷库收购并冷藏成熟蕉果,力图挽救因香蕉“巴拿马病”或致人类癌症谣言,导致的香蕉市场“滑铁卢”。同时,该省正组织传媒,在全国范围内对引起此次香蕉“滑铁卢”的不严谨信息辟谣。

    4月7日晚7时38分央视播出“谣言让大量香蕉滞销,海南蕉农蒙受巨大损失”的专题节目,以记者在海南、广东等地的详实调查,有力回击了不实传言。

    4月7日,中国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就近期有关“香蕉巴拿马病”的传闻发布消息称,香蕉巴拿马病学名为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

    目前,虽然海南省的香蕉价格整体上呈恢复性上涨的趋势,但是受到运输费用过高的影响,局部香蕉价格依然走低。

请给选文的两个部分拟设小标题,要能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4分)

答:                                           

有人认为选文第二部分画线句子与本篇通讯报道的主要内容没有什么联系,应该删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                                           

出现海南香蕉滞销的情况后,社会各界做了哪些有益的工作?(4分)

答:                                           

一则谣言竟然会导致整个省的香蕉滞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确实值得深思。有人说:经历这一事件,媒体宣传、预警机制、知识普及等方面都有需要反思的地方。你认为需要反思些什么?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阐述。(6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几题。

最后的沐浴

方叶

1为母亲洗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2母亲躺在木床上,眼皮微微闭合着,嘴角含着一朵淡淡笑容,仿佛刚刚睡去。

3 哦,母亲即将远行,去那一片永远宁静的净土,作为儿女的我们来为她作临行前的梳洗。

4 默默松开蓬松的发髻,我的手在颤抖,心更无法平静。沐浴过多少阳光风雨,堆砌过多少羞怯秀丽,编织过多少人生梦幻的秀发云鬓,全都被漫漫的岁月漂白了。

5 我知道,辛劳而省俭的母亲似乎从来都没有善待过自己的头发,平日连香皂也舍不得多抹几下。今天我们特意煮了一锅清香四溢的檀香木热水,掺和着飘柔香波。轻轻搓揉着,漂洗着,涤尽发际间每一颗结垢,剔去云鬓上每一粒砂尘,让她一尘不染地上路,去寻找等待她多时的夫君。

6骨骼本来就粗壮的手脚,因为肌肉萎缩,青筋暴涨,更峥嵘如古松了。渔家女出身的母亲,3岁丧父,9岁失慈,从小跟着叔叔在风波浪涛中讨海为生。当过童养媳,放过牛羊,后来,又随着逃荒大军躲过日本鬼子的炮火,跋涉过万水千山,看手掌上的每一朵茧花,脚板上的每一道裂痕,无不在诉说着生命的艰辛和苦难。

7 倏忽,脚踝上一道长长的伤疤,如同一团火焰灼亮了我的眼睛。记得我考上中学那年,大哥正在读大学,弟妹又小。这对勉强糊口的我们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再苦,孩子的书一定要念,我们是睁眼瞎,可不能误了孩子的前程。”母亲斩钉截铁地对父亲说。于是父亲风雨无阻地奔波在乡间小路上。母亲更是起三更睡半夜,跑码头,摆地摊,种菜养猪,一有空闲别了柴刀上山砍柴卖。一天傍晚,刚从溪边码头卸货回来的母亲,顾不上满头汗水,拿起柴刀又要上山去。我忍不住跟了去。母亲去砍一棵高大的木荷树,那树长得东倒西歪的,倒下时,一根粗壮的树丫打在她的脚踝上,登时鲜血如注……

8 是的,这伤疤将永远被母亲带去了,轻轻用湿毛巾擦拭着,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9 大姐小心翼翼解开母亲身上的蓝布衫,啊,母亲裸露在我们的面前,蜡黄的肌肤,起伏的胸廓,那丰满秀美的曲线哪里去了?母亲说过,我小时像羊羔一样,喜欢跪在地上吃奶。母亲曾很自豪地向左邻右舍夸我,说这孩子将来一定很孝顺。作为女儿的我,真的懂孝道,真的孝敬过父母吗?“古来父母多痴心!”母亲,世上所有的母亲,都曾经用自己圣洁的乳汁哺育过自己的子女。那丰满的乳房却被我们一群兄弟姐妹吸干了,变得那么干瘪、松散,紧紧贴在瘦骨嶙峋的胸脯上。我小时候吸奶,常常顽皮地用乳牙咬着喷香的奶头,让母亲痛得怜爱地拍打着我粉嫩的脸蛋。母亲,还能让我吸一口那甘甜的乳汁,接受一次你怜爱的拍打么?

10 岁月无情,人生如露。母亲静静躺在灵床上。没有花花绿绿的供品,没有凄凄惨惨的挽联,甚至不敢大放悲声。佛云,悲啼会使死者的灵魂贪恋尘世,进不了圣洁的天国。眼前唯三炷清香,一缕若有若无的诵经声,和着两行无声的心泪。但人又怎能不依恋尘世?回望生命的轨迹,无论甘甜还是艰辛,不都值得回味、眷恋吗?

11 我慢慢地跪下去,跪在母亲身旁,泪水滑过她的胸脯。母亲即将去那矻矻追求了一生的净土,此时此刻我们在为她作最后一次梳洗,尽最后一次孝心。

第 2 段的描写表现了母亲临终时怎样的心态?

答:                                

(1)第 4 第 5 两段写为母亲洗发,其中有个句子运用象征手法概括了母亲生命的历程,这个句子是(3分)

答:                                

(2)第 6 至第 8 段写为母亲洗手脚,重点写了母亲脚上的伤疤,其作用是

答:                                

(3)第 9 段写为母亲洗身,段末的问句所表达的愿望实际上是

答:                                

依第 10 段所说,母亲的一生是值得她回味、眷恋的,为什么这样说?

答:                                

对这篇散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通过记叙为母亲临终时的沐浴,表现了母亲苦难而坚强的一生,歌颂了母亲对

子女伟大、广博的爱心。

B.文章善于组织材料,作者围绕“最后的沐浴”这根主线,将能表现母亲品格的有关

材料作合理的穿插,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C.文章语言生动流畅、活泼轻快,但感情真挚、深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深深的

敬意和诚挚的怀念。

D.文章所说的母亲“矻矻追求了一生的净土”,指的是不用忙忙碌碌、辛勤劳动,却能

吃饱穿足,且平平安安的生活境地。

E.唐代诗人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篇文章所记所叙完全可以看

作是对这两句诗的诠释。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的消逝        刑庆杰

厉求良看到那只狼的时候,他唯一幸存的伙伴陈小米正背对狼坐在沙地上,从脱下来的旅游鞋里往外倒沙子。

此刻正是黄昏,整个巴丹吉林沙漠一片寂静。金黄色的夕阳柔和地洒在金黄色的沙漠里,使空气和光线都格外地浓重和华丽。

厉求良下意识地抓起了身边的拐杖,那是一根胳膊粗的胡杨木,沉重如铁,坚硬如铁。狼充满戒备地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他一眼,慢慢地向陈小米逼近了。狼快接近陈小米的时候,恰好遮住了西照的阳光。狼在厉求良的眼里成了通体发光的轮廓,像一幅图腾。厉求良心念一动,放下了拐杖,他一边缓慢地往后挪动着身子,一边从挎包里取出了照相机,安上长长的镜头,对准了狼和陈小米。

厉求良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摄影家,但他的名气仅限于在他工作和生活的那个城市里。出了那个城市,就没人知道他了。他已经年近五十了,还没有拍出过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没有在正规的全国摄影作品比赛中拿过一次奖,这让他十分苦恼。他把作品的平庸归于自己平庸的日常生活。正是基于此,当他在省城上看到一家旅游公司组团去巴丹吉林大沙漠进行探险旅行时,就不假思索地报了名。他想,大漠旎旖的自然风光一定会给自己带来素材和灵感。但是,当他一路舟车劳顿深入到大沙漠中时,他感到了失望。他所看到的,全是在一些旅游挂图和图片库中经常看到的景象,毫无出奇之处。更糟糕的是,当他正准备无功而返时,却遭遇到了铺天盖地的沙漠风暴。风暴过后,他艰难地从沙子中爬出来,发现全团十几个人,只剩下他和一个叫陈小米的年轻人了。其他的人,连一丝头发也不见了。

他和陈小米在沙漠里已经跋涉三天了。三天来,他们已经熟悉得像多年的老友。陈小米刚刚三十出头,却是一个成功人士了。他的公司同时在供给着十个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当地也是很有名气的。

这已经是风暴过后的第三天傍晚了,他们身上的水也喝完了,如果明天再走不出去,那就只有葬身于大漠了。

陈小米已经抬起了头,看到厉求良正用镜头对着他,就笑了,露出了一口洁白的牙齿。

厉求良的手剧烈抖动起来。陈小米好像感觉到了来自背后的危险,他将头扭向背后。

一刹那间,狼准确地衔住了陈小米的喉咙……厉求良按动了快门,嚓、嚓、嚓……整个过程,厉求良拍了二十多张,直到把相机里的胶卷全部用完。

狼走了,留下了陈小米残缺不全的躯体,和呆若木鸡的摄影家厉求良。

第二天,厉求良遇到了另外一支探险队,他获救了。

在这一年的全国摄影作品评选中,一组题为《生命的消失》的作品获得了自然类一等奖,但是,获奖者迟迟没有露面。后经与其单位联系,才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获奖者厉求良在接到获奖通知的第二天就失踪了,他留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两句话:沙漠圆了我的梦想,我要在那里长眠。

                        (选自《语文月刊》2008年第二期)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四段写摄影家厉求良已年近五十,还没有拍出过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没有在正规的全国摄影作品比赛中拿过一次奖,是为下文他不救人而忙于拍狼袭击人这千载难逢的镜头作铺垫。

B.小有名气的摄影家厉求良,“下意识地抓起了身边的拐杖”是想用拐杖赶走狼救陈小米,但“心念一动,放下了拐杖”是因为他觉得狼太凶猛了,自己无法与之抗衡,只好放弃。

C.厉求良觉得狼成了“一个通体发光的轮廓”与“一幅图腾”是因为他平生追求的精彩的摄影素材——狼袭击人——突然出现,这只狼是他此行最重要的灵感和收获了。

D.狼“准确地衔住”了陈小米的咽喉,“准确地衔住”更能表现厉求良对生命的忘却与漠视,而对摄影成名的狂热追求时的感觉。

E.厉求良的作品获奖了却不露面,说明他做贼心虚,担心人们询问作品的由来。

开头两段写到陈小米倒旅游鞋里的沙子,大沙漠一片寂静,夕阳洒下柔和的金黄色等情景,要凸显怎样的氛围特点?联系全文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生命的消逝”有哪些含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野性的林

柳嘉

①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②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绿涛,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当我们进入林中,瞧着那藤萝缠绕、横如帐幔的林墙,隧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又使人坠入了朦胧的神秘之感里。

③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

④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我却从森林里瞧出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它铁画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力的茁壮成长。你瞧,那每一棵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悠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踟蹰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十分艰苦,彼此间曾经出现过力的较量和搏斗。看那桢楠合抱着铁榈,高山榕的气根绞勒着另一棵大树,然而它们终于成长起来了。有的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几乎多人才能合抱;有的高达数十米,仰头还看不到它的尖顶;它们的根长成板状,一块一块地深深陷地里,仿佛是艘万吨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蘖,固如磐石。于是,我从这些勃勃的生机中好像听到了山林的心跳,看到了最美妙的刻画力的珍品。

⑤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到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品性。被称为活化石的几千年前繁茂滋生的树蕨和铁榈依然健在。仅仅二万余亩的林区便有千种以上的乔木和草本。难道这还不够浑厚和丰满?绿楠干细似杖,鸟桕蕨径粗如椽,黄桐高可攀天,铺地蜈蚣低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然而这千姿百态都富于原始的美,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春天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风,隆冬的霜都为它们淡妆浓抹,使守林人觉得春色新,促人振奋;夏日暖,教人舒坦;秋色金,令人欢欣;冬色凝,使人坚定。他们也像森林里的树一样,爱上了这块土地,根深蒂固。

⑥我们愈往里去,只觉得绿的色彩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我们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鹇、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爱;从错杂的蹄印里看出鹿、豹、山猿、黄狼、马猴、野鸡,以至蟒蛇。这些丛林的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在那万木之巅,各种吊兰如盆景低垂,碎骨补似繁花四散,奇花异草在树尖争妍斗丽,组成了一个奇异的空中花园。啊!高山盈盈,林木青青,异卉缤纷,我们竟可以从这儿追思到古森林那千姿百态的风光,使我们的美感向着智慧的高度上升。

⑦终于,我从力和美之中看到了希望。它们并不平庸.也毫不温驯;虽然似粗鲁、莽撞,但充满活力。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在这儿,随处都可以找到这可贵品质的特征。瞧,所有的树木都坚信自己有立于众树之林的能力,它们从来也没有片刻放弃对光和热执著的追求。那先锋树种乘风飞来,落地生根。不论岁月多么漫长,它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便可以世代更新,绵绵不绝。

⑧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虽然奔走竟日,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1.“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请解释这里的“野性”的具体含义。(4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阐发了“林”的“野性”特征?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3.第⑥段作者写鸟兽、奇花异草,对展示野性的林有何作用?请从文章写作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6分)

4.出于对“野性的林”的热爱以及艺术表现的需要,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找出两种修辞手法,引用原句分析其作用。(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