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古汉语中的同义复音词是由两个单音的同义或近义词素组成的。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属于同义复音词的是

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B.而君畏匿
C.恐惧殊甚
D.况于将相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古汉语中的同义复音词是由两个单音的同义或近义词素组成的。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属于同义复音词的是
[     ]
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B.而君畏匿
C.恐惧殊甚
D.况于将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囧”之文化考

“囧”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来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地区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囧”字本意是光明,它从字典里复活,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要理解这一点很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我很囧”时,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简直再完美不过。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在催生新事物,也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新潮的网友们把古老的汉字翻出来,赋予新鲜的含义,让人看到古老和现代的巧妙对比。然而,这件事最妙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囧”字的构成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它很像是古代的窗户,“八”和“口”构成了雕花的窗棂。有窗就有亮,引申而来就变成了光明的意思。而现代网民在使用“囧”字的时候,居然也是用了和古人一样的方法,也是采取“象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为什么很多人不分代际,都能迅速接受这个字的网络新含义?因为他们接受的不是某种从天而降的新发明新创造,而是欣喜地看到古老的造字法有了新的应用;同时,又因为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迅速接受了这种新鲜的诠释。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只是外壳,它的内核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当汉字出现之后,中国人习惯了文字和形象之间的直接关联。所以,尽管时光流逝,“囧”字已经几乎被人们完全遗忘,但是一旦有机会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又可以恢复鲜活的生命力。想到后人和祖先在用相同的方式造字,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所有中国人共通的,它不随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而消亡,所有中国人可以凭借它而彼此相认,永不相忘。

汉语之所以始终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人民始终在参与这个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许一段时间之后,《新华字典》里会增加一条新的解释。而我们的后人在一千年后翻出这个字,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想到那么久以后汉语还依然存在,让人觉得很宽慰;想到自己早已不在,让人觉得非常之囧。

1.下列选项中关于“囧”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囧”字是目前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之一。

B.“囧”字最初来自日本,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网络象形文字。

C.“囧”字被网民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从这个字可以想象出人的表情。

D.“囧”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其形状像古代的窗户,有窗就有亮,引申为光明之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台湾地区网民把日文“Orz”替换为“囧rz”,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

B.现代网民表达“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时使用的“囧”字,也是采取“象形”, 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

C.因为网民参与了“囧”字的造字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得汉语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D.“囧”在网络中的应用,或许会使《新华字典》增加一条新的解释,后人使用新的含义的时候,也会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

3.结合文本,简述“囧”被网民迅速接受并使用的原因。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囧”之文化考

“囧”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

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

使用这个符号,来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地区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囧”字本意是光明,它从字典里复活,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要理解这一点很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我很囧”时,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简直再完美不过。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在催生新事物,也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新潮的网友们把古老的汉字翻出来,赋予新鲜的含义,让人看到古老和现代的巧妙对比。然而,这件事最妙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囧”字的构成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它很像是古代的窗户,“八”和“口”构成了雕花的窗棂。有窗就有亮,引申而来就变成了光明的意思。而现代网民在使用“囧”字的时候,居然也是用了和古人一样的方法,也是采取“象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为什么很多人不分代际,都能迅速接受这个字的网络新含义?因为他们接受的不是某种从天而降的新发明新创造,而是欣喜地看到古老的造字法有了新的应用;同时,又因为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迅速接受了这种新鲜的诠释。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只是外壳,它的内核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当汉字出现之后,中国人习惯了文字和形象之间的直接关联。所以,尽管时光流逝,“囧”字已经几乎被人们完全遗忘,但是一旦有机会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又可以恢复鲜活的生命力。想到后人和祖先在用相同的方式造字,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所有中国人共通的,它不随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而消亡,所有中国人可以

凭借它而彼此相认,永不相忘。

 汉语之所以始终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人民始终在参与这个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许一段时间之后,《新华字典》里会增加一条新的解释。而我们的后人在一千年后翻出这个字,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想到那么久以后汉语还依

然存在,让人觉得很宽慰;想到自己早已不在,让人觉得非常之囧。

下列选项中关于“囧”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囧”字是目前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之一。

B.“囧”字最初来自日本,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网络象形文字。

C.“囧”字被网民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从这个字可以想象出人的表情。

D.“囧”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其形状像古代的窗户,有窗就有亮,引申为光明之义。

下列不属于“囧”被网民迅速接受并使用的原因的一项是

A.代表新技术、新文化的网络催生了新事物。

B.古老的象形造字法使“囧”具有了新的含义。

C.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接受了新义的诠释。

D.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可以彼此产生文化认同。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台湾地区网民把日文“Orz”替换为“囧rz”,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       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

B.现代网民表达“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时使用的“囧”字,也是采取“象

       形”, 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

C.因为网民参与了“囧”字的造字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才使得汉语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D.“囧”在网络中的应用,或许会使《新华字典》增加一条新的解释,后人使用新的含

       义的时候,也会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囧”之文化考
  “囧”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二,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来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地区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囧”字本意是光明,它从字典里复活,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要理解这一点很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我很囧”时,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简直再完美不过。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在催生新事物,也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新潮的网友们把古老的汉字翻出来,赋予新鲜的含义,让人看到古老和现代的巧妙对比。然而,这件事最妙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囧”字的构成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它很像是古代的窗户,“八”和“口”构成了雕花的窗棂。有窗就有亮,引申而来就变成了光明的意思。而现代网民在使用“囧”字的时候,居然也是用了和古人一样的方法,也是采取“象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为什么很多人不分代际,都能迅速接受这个字的网络新含义?因为他们接受的不是某种从天而降的新发明新创造,而是欣喜地看到古老的造字法有了新的应用;同时,又因为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迅速接受了这种新鲜的诠释。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只是外壳,它的内核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当汉字出现之后,中国人习惯了文字和形象之间的直接关联。所以,尽管时光流逝,“囧”字已经几乎被人们完全遗忘,但是一旦有机会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又可以恢复鲜活的生命力。想到后人和祖先在用相同的方式造字,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所有中国人共通的,它不随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而消亡,所有中国人可以凭借它而彼此相认,永不相忘。
  汉语之所以始终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人民始终在参与这个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许一段时间之后,《新华字典》里会增加一条新的解释。而我们的后人在一千年后翻出这个字,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想到那么久以后汉语还依然存在,让人觉得很宽慰;想到自己早已不在,让人觉得非常之囧。
1.下列选项中关于“囧”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囧”字是目前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之一。
B.“囧”字最初来自日本,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网络象形文字。
C.“囧”字被网民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从这个字可以想象出人的表情。
D.“囧”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其形状像古代的窗户,有窗就有亮,引申为光明之义。
2.下列不属于“囧”被网民迅速接受并使用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代表新技术、新文化的网络催生了新事物。
B.古老的象形造字法使“圃”具有了新的含义。
C.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接受了新义的诠释。
D.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可以彼此产生文化认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台湾地区网民把日文“Orz”替换为“囧rz”,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
B.现代网民表达“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时使用的“囧”字,也是采取“象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
C.因为网民参与了“囧”字的造字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得汉语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D.“囧”在网络中的应用,或许会使《新华字典》增加一条新的解释,后人使用新的含义的时候,也会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笔 墨 的 超 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  “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4.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 

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来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效实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烛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②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像,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1)

作者用“平凡”“原始”等词语表现《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生活的特点,请再从原文中找出三个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第二段末尾作者这样写到:“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简要分析这句话的修辞效果和作者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

B.

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睢》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

C.

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

D.

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E.

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斧头”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1)《易传》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与世界众多书面语言大不相同,汉字(书面语言)重大特点在于它并不是口头声音(语言)的记录或复写,而是源于和继承了结绳和记事符号的传统。在这里,完全用不上索绪尔所说的“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在于表现前者”。从起源上说,汉文字的“存在理由”并不是表现语言,而是继承着结绳大事大结、小事小结、有各种花样不同的结来表现各种不同的事件的传统,以各种横竖弯曲的刻划以及各种图画符号(“象形”)等视觉形象而非记音形式(拼音)来记忆实事、规范生活、保存经验,进行交流。它不是“帮助个人记忆而使用的一些单个的标记”,而是集体(氏族、部落的上层巫师们)使用的整套系统的符号工具。前引《周易》说得很明白,“结绳”是为了“记事”,“易之以书契”是指用刻划的“书契”代替了“结绳”,但并未改变“记事”……

    (2)汉字作为刻划符号,它积累成文,形成文法,具有愈来愈丰富和复杂的意义和内容,而后与口头语言相衔接。这一时期形声字急剧猛增。汉字接纳、交融口头语言而成为书面语言,但仍然与口语保持相当距离,始终不是口头语言的表现和记录。所以,与其他书面语言大不相同,在这里,不是语言主宰(支配、统帅、规范)文字,而是文字主宰(支配、统帅、规范)语言。口头语言即使大有变化迁移,而汉字和书面语言却基本可以巍然不动。即使大量形声字的出现标志着文字与语言的交会衔接,但文字复述的仍然只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声音。汉字文言在与地域辽阔、地理复杂、语音差异极为巨大、文法结构并不尽同的口头语言的互动中,始终处于绝对支配、统帅、主宰的地位,起着无比巨大的规范功能。我以为二千年的《尔雅》中的一部分,就是这种统一各地语言、规范语言的著作。直到“我手写我口”的白话文时代,仍然无论在词语构成和使用上、语法习惯上、表达感叹上,汉字文言仍然具有很大的支配力量,始终是文字左右语言而非相反。

    (3)汉语不重音而重义,它忽视、省略、删除了任何没有意义的声音。汉语之所以成为这种单音节语言,正是因为汉字从一开头便支配、统帅、规范着语言,而不是记录语言的缘故。今天汉语译名仍多弃音译而用意译。如电脑、民主、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沸点等等,便也是其他语言少有或没有的。

——(节选自李泽厚《中华文化的源头符号》)

 1. 第(2)段说的“形声字急剧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  )

    A. 汉文字积累成文,形成文法。

    B. 汉文字具有愈来愈丰富复杂的意义。

    C. 汉文字与口头语言相衔接。

    D. 汉文字与口语保持相当距离。

2. 下列说法,符合第(2)段文意的一项是   (  )

    A. 虽然汉文字也接纳交融口头语言,但仍不是口头语言的直接记录。

    B. 虽然汉语口头语言大有变化迁移,但汉字和书面语言却巍然不动。

    C. 因表义的需要,汉文字始终与汉口头语言是互不相关的两条线索。

    D. 《尔雅》是我国二千年前的一部统一各地语言、规范语言的著作。

4. 第(1)段所说的汉字书面语“与世界众多书面语言大不相同”表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3)段说“今天汉语译名仍多弃‘音译’而用‘意译’”的原因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