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句中的“举”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
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举欣欣然而告之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句中的“举”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举孝廉不行
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举欣欣然而告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冷藏的凤凰  

杨羽仪

湘西的凤凰是个绝美的地方。

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

③不能忘记那古老而沉静的黄丝桥古城。它雄踞于湘黔边陲1500多年了。岁月悠悠,它依然默默地俯视着原野的沧桑。大地在速变着,它却是永恒的存在。

④不能忘记那起伏百里苍原、呼啸苍天的“南方长城”,那是数百年前官民相抗、汉苗对峙的悲剧见证。一座座烽火台、一座座碉楼,望不尽的青山,望不尽的长城,从古时的“夜郎”国到近百年的烽烟四起,述说着这里隐藏着两个表面脆弱骨子里却十分坚强的民族。

⑤不能忘记那千古一绝的吊脚楼,它从大山深处一直延伸到沅水沱江畔。清清的沱江从凤凰城中轻轻流过,无数的吊脚楼悬于沱江两岸,一根根木拄撑起一幢幢小楼,撑起了两个可爱的民族。这迷人的吊脚楼上,岂止有飞檐翘角,有三面四廊,有象征吉祥如意的木雕图案,有两个民族喜爱的牡丹和喜鹊,更有令世人惊羡的一群“宋祖英”,她们不但人靓,而且歌也甜。每当日落黄昏,从吊脚楼里走出来的一群一群土家族和苗族姑娘,她们迈着轻盈的步子,手上挽着一篮衣服到河边洗衣,走着高高的木桥,那桥脚长长地伸入江上,两条原木组成的“桥枫”上,姑娘们飘然而过,在那颇有沱江特色的石墩桥上跳着独特的舞蹈。

 ⑥我更不能忘记在这深山和清江上,出了两个民族的出类拔萃的男人。沈从文曾对凤凰古城作过这样的描述:“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的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年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样的大山养育了一批血性男人,鸦片战争时期在定海保卫战中身受十余处创伤,仍连斩数敌,血染沙场壮烈牺牲的郑国鸿老将军,便是沱江岸边一座不朽的青山。凤凰的男人是山,凤凰的男人也是水。凤凰出了国民政府的内阁总理熊希龄,出了中国著名的画家黄永玉,还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家沈从文。

 ⑦我始识风凰,可以说是从读沈从文开始的。沈从文曾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的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愈读沈从文,就愈觉得他是水造就的。抑或说他的性格就是水的性格。他的文学成就已经举世瞩目,由于种种不公正的原因,社会把从文先生“冷藏”起来了,“冷藏”达30多年之久,没有出版他的任何书,没有报道他的任何活动,仿佛他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了。这时,被“冷藏”者常常悲愤欲绝,或大义凛然,做出绝世之举。从文先生不然,他在这个领域似乎消失了,然而,他又在别的领域,如研究《中国服装史》而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家。他是大家,但又以水那样平凡的心态入世出世,从来不把自己看作一座高高的山。从文先生始终自视为平凡的水,以涓涓入世,在丛林中,在山石间本来就不喧嚣,因此在社会有意“冷藏”他的时候,他依然以平常之心出世。他被“冷藏”起来,并不等于弃世。他依然带着热切的希望,冀望着我们民族从病态走出来,从刀光剑影中走出一个刚强的民族。

⑧这也许是他心态平和如水的哲学根据。从文先生是水,遭受“冷藏”,水便会化为冰,一块晶莹透亮的冰,坦坦荡荡却光照人间。

⑨被“冷藏”的人,一旦“开封”便会出现一股热。不过,自视为水的从文先生,对于这种热,依然是一种平常心态,一种水的包容和随和的心态。它是从沱江流出来,到沅水,到中国乃至世界,他却始终怀恋着那涓涓而来的沱江。

⑩一个冬天的黄昏,我们走过那高脚的木桥到了彼岸,又从独特的石墩桥走回此岸。坐上一只长长的木船,随水飘然而去,看那独特的吊脚楼,看巍峨的城楼,看虹桥以及与之相连的南华山,希冀看这凤凰古城的一切。然而,我更深深地怀恋这清清的沱江,清得像一面镜子,一面能鉴古今的历史明镜。一座千年的凤凰古城的历史倒映在清清的沱江里,两岸的山影树影走马灯般的人影,全都倒映在这清清的沱江里。可是,沱江依然那么清澈、明丽,一点也不混浊。即使与从文先生一起被“冷藏”着,沱江依然是平静的。它以水的特质平常地入世和出世,却震撼着我的心弦,久久地,久久地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节)

文章开篇说“湘西的凤凰是个绝美的地方”,“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凤凰的“绝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全方位”的内涵?

                                                                            

                                                                            

文章第⑦段说“愈读沈从文,就愈觉得他是水造就的”。请结合⑦⑧⑨段,就沈从文水样的性格,作分条陈述。

                                                                            

                                                                         

概括第⑩段画线句子两方面的含意。

                                                                            

                                                                         

文章标题为“冷藏的凤凰”,如何理解“冷藏”和“ 凤凰”的丰富内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李疑尚义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绐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事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①失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②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③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④士,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选自《续藏书孝义名臣》)

注释:①溲:大小便。     ②脱:如果。       ③赆:赠送财物。

④姁姁(xǔxǔ)愿:姁姁,安乐、温和的样子;愿:老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杖踵疑门                 杖:拐杖

B.既而疾滋甚               滋:渐渐

C.籍其数而封识之。            籍:登记入册

D.人用事多疑               多:与“少”相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李疑以尚义名于时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躬为煮糜炼药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C.殡于城南聚宝山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取囊按籍而还之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我们塑造了李疑这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即使

今天读来,依然有现实意义。

B.李疑面对范景淳的酬金,分文不取,在拒绝收受范景淳两个儿子礼物的同时,反

送人财物。李疑这种救人危难、乐善好施的品德让人敬佩。

C.在吏部做官的范景淳得了病,身边的朋友对他很冷漠,不肯收留他。而陌生人李

疑则主动收留他,表现了李疑于危难时周济他人的高尚品德。

D.作者在文章最后赞扬李疑是个见义勇为的人,一个污浊社会的清士,因其为贪财

好利的世风痛心,所以撰文记载李疑事迹来规劝世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年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离骚》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渔 父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对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2.屈原以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了什么?

3.渔父以“沧浪之水”的比喻,说明了什么?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

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特点相同。

C.“于物”“见放”中“于”“见”都表被动。

D.文中两个“乎”,在意义用法上不相同。

E.“察察”“汶汶”“皎皎”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山西省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冷藏的凤凰 

杨羽仪

    ①湘西的凤凰是个绝美的地方。

    ②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

    ③不能忘记那古老而沉静的黄丝桥古城。它雄踞于湘黔边陲1500多年了。岁月悠悠,它依然默默地俯视着原野的沧桑。大地在速变着,它却是永恒的存在。

    ④不能忘记那起伏百里苍原、呼啸苍天的“南方长城”,那是数百年前官民相抗、汉苗对峙的悲剧见证。从古时的“夜郎”国到近百年的烽烟四起,述说着这里隐藏着两个表面脆弱骨子里却十分坚强的民族。

    ⑤不能忘记那千古一绝的吊脚楼,它从大山深处一直延伸到沅水沱江畔。清清的沱江从凤凰城中轻轻流过,无数的吊脚按悬于沱江两岸,一根根水拄撑起一幢幢小搂,撑起了两个可爱的民族。这迷人的吊脚楼上,岂止有飞檐翘角,有三面四廊,有象征吉祥如意的木雕图案,有两个民族喜爱的牡丹和喜爱的鹊,更有令世人惊羡的一群“宋祖英”,她们不但人靓,而且歌也甜。每当日落黄昏,从吊脚楼里走出来的一群一群土家族和苗族姑娘,她们迈着轻盈的步子,手上挽看一篮衣服到河边洗衣,走着高高的木桥,那桥脚长长的伸入江上,两条原木组成的“桥枫”上,姑娘们飘然而过;在那颇有沱江特色的石墩桥上跳着独特的舞蹈。

    ⑥我更不能忘记在这深山和清江上,出了两个民族的出类拔萃的男人。沈从文曾对凤凰古城作过这样的描述:“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年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样的大山养育了一批血性男人,鸦片战争时期在定海保卫战中身受十余处创伤,仍连斩数敌,血染沙场壮烈牺牲的郑国鸿老将军,便是沱江岸边一座不朽的青山。凤凰的男人是山;凤凰的男人也是水。凤凰出了国民政府的内阁总理熊希龄,出了中国著名的画家黄永玉,还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家沈从文。

    ⑦我始识风凰,可以说是从读沈从文开始的。沈从文曾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人生命的任何离奇的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愈读沈从文,就愈觉得他是水造就的。抑或说他的性格就是水的性格。即使是他的文学成就已经举世瞩目,但由于种种不公正的原因,社会把从文先生“冷藏”起来了,“冷藏”达30多年之久,没有出版他的任何书,没有报道他的任何活动,彷佛他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了。这时,被“冷藏”者常常悲愤欲绝,或大义凛然,做出绝世之举。从文先生不然,他在这个领域似乎消失了,然而,他又在别的领域如研究中国服装史而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家。他是大家,但又以水那样平凡的心态入世出世,从来不把自己看作一座高高的山。从文先生始终自视为平凡的水,以涓涓入世,在丛林中,在山石间本来就不喧嚣,因此在社会有意“冷藏”他的时候,他依然以平常之心出世。

    ⑧他被“冷藏”起来,并不等于弃世。他依然带着热切的希望,冀望着我们民族从病态走出来,从刀光剑影中走出一个刚强的民族。他对社会并不麻木,他在一个传奇的故事中又说:“一个伟大艺术家或思想家的手和心,即比现实政治家更深刻并无偏见和成见的接触世界,因此它的产生和存在,有时若与某种随时变动的思潮要求,表面或相异,或游离,都很自然。它的伟大的存在,即于政治、宗教以外,极有可能更易形成一种人类思想感情进步意义和相对永久性。”

    ⑨这也许是他心态平和如水的哲学根据。从文先生是水,遭受“冷藏”,水便会化力冰,一块晶莹透亮的冰,坦坦荡荡光照人间。

    ⑩被“冷藏”的人,一旦“开封”便会出现一股热。不过,自视为水的从文生,对于这种热,依然是一种平常心态,一种水的包容和随和的心态。它是从沱江流出来,到沅水,到中国乃至世界,他却始终怀恋着那涓涓而来的沱江。

    ⑾啊,沱江,我读了你有20多年了。20多年后我才有幸触摸着你,那是一个冬天的黄昏,天上看样子要下雪,却还没有下起雪来,天空似乎又要“冷藏”着凤凰,“冷藏”着沱江。我们走过那高脚的木桥到了彼岸,又从独特的石墩桥走回此岸。坐上一只长长的木船,随水飘然而去,看那独特的吊脚搂,看巍峨的城楼,看虹桥以及与之相连的南华山,希冀看这凤凰古城的一切。然而,我更深深地怀恋看清清的沱江,清得象一面镜子,一面能鉴古今的历史明镜。

⑿一座千年的凤凰古城的历史倒影在清清的沱江里,两岸的山影树影走马灯般的人影,全都倒影在这清清的沱江里。可是,沱江依然那么清澈,明丽,一点也不混浊。即使与从文先生一起被“冷藏”着,沱江依然是平静的。它以水的特质平常地入世和出世,却震撼着我的心弦,久久地,久久地。

1.结合全文,解释题目中“冷藏”的含义?(4分)

2.联系第③至⑥自然段,说说‘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3.沈从文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全文,加以概括说明。(6分)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①文章先从凤凰古城写起,进而写到凤凰城的人,目的是什么?(4分)

②文章最后—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含义?(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霓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静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而之去:使……离开 B.天下周宗:祭祀  
C.我安归矣适:往,到 D.余甚焉或:通“惑”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2)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慵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渔父见问之曰 ②何不随其流扬其波
B.①人又谁能以身察察 ②然皆祖屈原从容辞令
C.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 ②数十年竟秦所灭
D.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见放 ②皆好辞而赋见称
3.作者借渔人之口,责问屈原“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所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以适应社会,顺应时代发展。
B.说明屈原坚持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了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了屈原保持高尚美好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尚美好节操的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一些。
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一导练语文(苏教)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绐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①其手,问所苦,如待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字。数日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②愿士,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①置:拉着。②姁姁(x( x():安乐、温和的样子。愿:老实。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不幸被疾矣     被疾:被疾病折磨。

B.

其数而封识之    籍:登记。

C.

不少见颜面      颜面:指“脸”。

D.

数日景淳竟死     竟死:竟然死去。

(2)

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躬煮糜炼药 ②疑日刮摩浣涤 ③恐他人得 ④识其

[  ]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具体表现李疑“尚义”的一组是

①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

②(疑)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

③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④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⑤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⑥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  ]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为我们塑造了李疑这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即使今天读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B.

在吏部做官的范景淳得了病,身边的亲友们对他很冷漠,不肯收留他。李疑则慨然收留了他,表现了李疑于危难时周济他人的高尚品德。

C.

李疑面对范景淳的酬金,分文不取,在拒绝收受范景淳两个儿子礼物的同时,反送人财物。李疑这种救人危难、乐善好施的品德让人钦佩。

D.

作者在文章最后赞扬李疑是一个仁义的人,一个污浊社会中的清士。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2)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

(3)传其事以劝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西省康杰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史记·屈原列传》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屈原至于江滨

B.

颜色憔悴

C.

形容枯槁

D.

而能与世推移

(2)

选出对加粗词解说正确的一项

故而至此

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③人又谁能身之察察

④遂自投汨罗

[  ]

A.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

选出与“身之察察”句式相同的一项

[  ]

A.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D.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4)

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  ]

A.

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处世态度。

B.

赞扬了屈原保持高尚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楚国统治集团的愤慨。

C.

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小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所不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D.

肯定了屈原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