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抱,言一室之内——悟:面对面
B.虽舍万殊,静躁不同——趣:趣味
C.情随事,感慨系之矣——迁:变化
D.况修短随化,终于尽——期:至、及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取诸怀抱,言一室之内——悟:面对面
B.虽舍万殊,静躁不同——趣:趣味
C.情随事,感慨系之矣——迁:变化
D.况修短随化,终于尽——期:至、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设计必修三语文语文版 语文版 题型:04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1)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奏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

(2)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

(3)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

(4)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⑦岂独一箸间:意谓不只辍箸不吃这点事。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含义。
(1)影乃瘦(      )
(2)进,生为之饱(      )
(3)织纺臼,佐读勤苦(      )
(4)相国遽惊日(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独妪居渡口/谓老人相国有旧
B.书生用甲第相国/及
C.老人犹喜相公止于芋也/时、位移人也
D.命妪煮芋进/污贿不饬罢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尚何芋是甘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老人所言三事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5.根据文意,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鲁人高二版 2009-2010学年 第6期 总第162期 鲁教版 题型:048

阅读回答问题

颜回攫甑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选自《论语》)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孔子乎陈、蔡之间    穷:困窘,这里指包围

B.

食熟,孔子而进食    谒:拜请

C.

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馈:喂,这里指向尊长进食

D.

者煤炱入甑中      向:介词,“对”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孔子穷陈、蔡之间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B.

①颜回索米,得爨之

②所信者目也,目犹不可信

C.

①所恃者心

②君子之至于斯,吾未尝不得见也

D.

①向煤炱入甑中

②知之不如好之者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颜回攫甑”的故事发生在孔子及其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的那一段时期。

B.

颜回将饭做好以后,因为饥饿难当,便偷偷地吃了一口,然后请孔子进食。

C.

孔子看见颜回抓饭吃,于是便假装没看见,假托自己所做的梦含蓄地批评了颜回。

D.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信者不疑,疑者不信”的原则,不能只凭表象判断是非。

(4)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高一版 2009-2010学年 第15期 总第171期 人教课标版 题型:048

阅读课文从“于是余有叹焉”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完成下面的问题。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对这种情况

B.

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D.

后世之其传莫能名者     谬:错误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能讥之乎/是孰非

B.

于人为可/其孰能之乎

C.

往往有/耳之而为声

D.

而在己有悔/十两一斤。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仅仅是指旅游探险中的景象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此余之所得也”中的“得”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非常讲解·教材全解全析 高中语文 必修5 (山东版) 山东版 题型:048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

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给……用刑。

B.

言举斯心加彼而已  诸:兼词,之于。

C.

王请之  度:考虑。

D.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秋毫:鸟兽秋天生的羽毛,意思是非常细。

(2)

下列加粗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刑于寡妻,于兄弟

B.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C.

古之人所以大过今人者

D.

今恩足以及禽兽

(3)

下列句子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

A.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也

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D.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4)

下列对这段文字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几节的重点是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B.

孟子针对当时社会长幼无序的状况,竭力推崇尊老爱幼的崇高品质,认为只需做到这样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C.

“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这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D.

这几节除了比喻,还运用了对比的方法,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关键所在。

(5)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201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知。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伶玄叙《赵飞燕传》,极道其姊弟一时之盛,而终之荒田野草之悲,言盛之不可留,衰之不可,正此意也。

  国初时,工部尚书杨玢长安旧居,多邻里侵占,子弟欲以状诉其事,玢批纸尾,有“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之句。方去唐未百年,而故宫殿已如此,殆于《黍离》之咏矣。慈恩寺塔有荆叔所题一绝句,字极小而端劲,最为感人。其词曰:“汉国河山在,秦陵草木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旨意高远,不知为何人,必唐世诗流所作也。李峤《汾阴行》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明皇闻之,至于泣下。杜甫《观画马图》云:“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自从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云:“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①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元稹《连昌宫词》云:“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又云:“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凡此诸篇,不可胜纪。

  《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予窃有疑焉。不唯其书太媟②,至云扬雄独知之,雄贪名矫激,不与交;为河东都尉,捽③辱决曹班躅,躅从兄子彪续司马《史记》,绌伶玄无所叙录,皆恐不然。而自云:“成、哀之世,为淮南相。”是时淮南国绝久矣,可昭其妄也。因序次诸诗,载于此。

(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澒洞(  ),弥漫无际;②媟(  ),轻慢,亲近而不庄严;③捽(  ),揪或抓之意。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衰之不可       推:预知

B.

雄贪名矫激,不与交  谢:拒绝

C.

是时淮南国绝久矣   案:案件

D.

载于此        聊:姑且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

②锲舍之,朽木不折

B.

①而终之荒田野草之悲

②生物之息相吹也

C.

①多邻里侵占

长者折枝

D.

①行宫门闼树宛

②何为其

(3)

以下文中所引的诗句分别编为四组,都是从宫阙兴废的角度反映朝代盛衰变化的一组是

①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②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③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④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⑤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

⑥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

[  ]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作者由苏轼的关于废兴成毁观点引出《赵飞燕传》,感叹兴盛不能永久、衰亡不可以预知的沧桑变化。

B.

宋初工部尚书杨玢的家人因旧居被邻里侵占欲上告,杨玢写诗劝告家人没有必要因此与他人争执甚至引起诉讼。

C.

作者引用大量诗句,这些诗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唐代兴盛和衰亡的变化,其中主要引用了杜甫和元稹的诗。

D.

作者认为《赵飞燕传》不是伶玄所作,最有力的证据是伶玄说自己曾经做淮南相,但是到他那时淮南国早就灭亡了。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

②方去唐未百年,而故宫殿已如此,殆于《黍离》之咏矣。

③《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予窃有疑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设计指导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课文第12段(从“可是,母亲并不软弱”至“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完成下题。

(1)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从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B.

在北平的无数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C.

她的泪会在心中落!

D.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2)

“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软而硬”表面看似矛盾,其实不然,下列对“软而硬”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软”指母亲的善良、有爱心、会吃亏等美好品质。

B.

“硬”指母亲的坚强,做人讲原则。

C.

文章这样写,恰恰充分展示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D.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既是写我,同时也反映出了母亲的性格。

(3)

请选出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

[  ]

A.

本段突出表现了母亲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以及对“我”性格的影响。

B.

本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叙事;第二层是议论,阐明母亲对“我”的人格影响。

C.

文中写到教过“我”的教师有廿位之多,“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表明“我”对部分教师的不满。

D.

本段的最后一句是上文的一个总结。

(4)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怎样理解加粗词语的含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白云先生传
[明]钟惺
  林古度曰:白云先生陈昂者,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也。所居所至,人皆不知其何许人。自隐于诗,性命以之,独与马公子善
  其后莆田中倭,城且破,先生领妻子奔豫章,织草屦为日。不给,继之以卜。泛彭蠡,憩匡庐山,观陶令之迹,皆有诗。已入楚,由江陵入蜀,附僧舟佣爨以往。至亦辄佣于僧,遂遍历三峡、剑门之胜,登峨嵋焉。所佣僧辄死,反自蜀,寓江陵、松滋、公安、巴陵诸处。
  至金陵,姚太守稍客之,给居食。久之,姚太守亦死,无所依,仍卖卜秦淮。或自榜片纸于扉,为人佣作诗文。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无则又卖卜,或杂以织屦。而林古度与其兄茂者,闽人林孝廉初文子,寓居金陵者也。一日,兄弟过其门,见所榜片纸于扉者,突入其室,问知为莆田人,颇述其平生。一扉之内,席床缶灶,败纸退笔,错处其中。检其诗诵之。是时古度虽年少,颇晓其大意,称之。每称其一诗,辄反面向壁流涕悲咽,至于失声。其后每过门,则袖饼饵食之,辄喜;复出其诗,泣如前。居数年,竞穷以死。其子仓皇出觅棺衣,舁之中野。
  古度兄弟疾走索其集,无所得,得先生手书五言今体一帙。其诗予莫能名,其自序略云:“昂壮夫时,尤嗜五言。第家贫无多古书,得王右丞即诵读右丞,得杜工部即诵读工部。间取其所中规中矩者,时或一周旋之,又时或一折旋之,含笔腐毫,研精殚思。”
  论曰:明自有诗,而二三君子者自有其明诗,何隘也!自缙绅士夫,诗非其所交游品目,不使得见于世者,多矣。况老贱晦辱之尤如陈昂者乎!近有徐渭、宋登春,皆以穷而显,晦于诗,诗皆逊昂,然未有昂之穷也。予尝默思公织屡卖卜佣爨佣书时,胸中皆作何想?其视世人纷纷藉藉过乎其前者,眼中皆以为何物?求其意象所在而不得。吾友张慎言曰:“自今入市门,见卖菜佣,皆宜物色之,恐有如白云先生其人者。”甚矣,有激乎其言之也!(选自《明清名家小品精华》,有删节)
  [注]①周旋之:根据作品格式加以揣摩创作。折旋之:引申其中一点加以发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皆不知其何人——许:地方
B.或自片纸于扉——榜:张贴
C.居数年,穷以死——竟:竟然
D.家贫无多古书——第: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给,继之卜——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久,姚太守亦死——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每过门,袖饼饵食之——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D.求其意象所在不得——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昂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但他热爱诗歌,诵读能得到有限的古人诗集,并且挑选其中的好诗加以研究揣摩,自己进行创作。
B.陈昂一度靠为僧人烧饭得以游历三峡、剑门等地,后又在金陵靠卖鞋、给人占卜、为人写诗文度日,一生穷困,但不放弃写诗。
C.林古度兄弟不仅同情陈昂的处境,经常接济他的生活,也很赞赏陈昂的诗,在陈昂死后还用心搜集陈昂的诗作,是陈昂的知音。
D.这篇小品文的主旨,不仅在于表达对陈昂的同情和赞赏,更在于强调诗歌创作离不开诗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艰难痛苦的人生磨砺。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隐于诗,性命以之,独与马公子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金陵,姚太守稍客之,给居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视世人纷纷藉藉过乎其前者,眼中皆以为何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