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与秦通人烟(边塞)
B.上有六龙日之高标(迂回、绕道)
C.使人听此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D.所守匪亲,化为狼与豺(倘若)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不与秦通人烟(边塞)
B.上有六龙日之高标(迂回、绕道)
C.使人听此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D.所守匪亲,化为狼与豺(倘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山西省临汾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四校联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翻   浆1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带!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直到案发我们才知道真相。从此我们司机绝不敢搭不认识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上车。你是我的老乡,说了话我才破例的。”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他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 我一时没明白过来,但司机凶狠的眼神启发了我。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采取最紧急的自救措施: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怎么样?最低他也是个脑震荡。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主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
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到了。”司机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的母亲喝不上小米粥,现在到天亮前,我赶得到家了……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司机一字一顿地说:“甭罗唆了。拿好你的东西,回家吧!”
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我的提包原来是用一根旧绷带绑在车上的。经过长途跋涉,绷带磨断了,搭车人发现了这个隐患,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在寒冷与颠簸中,他操作了一路……
注释:① “翻浆”本指春天积雪融化,道路出现泥泞、破裂和冒浆等现象。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年轻人揣着一颗孝顺而善良的心,在困境中向人求助,却遭受了别人的猜疑、误解以至惩罚的故事。小说通过“我”后悔自己的多疑与戒备,歌颂普通劳动者的美好人性,是对当今社会“泛恶论” “人心惟危论”的嘲讽,对社会互相信任、相信善良、懂得感恩的呼唤。
B.真诚的感谢最能够打动人心,虽然我和司机对年轻人心存芥蒂,但当他下车后仍用冻僵的舌头表达感谢时,还是报以微笑,在这一刻,三人的关系变得很和谐。
C.年轻人对我提出要查看东西感到特别的失望,他受尽千辛万苦保护着我的包,到头来却遭到怀疑,这种打击让他不堪重负,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
D.从全文看,小说有两个变化——我对搭车青年的情感变化和行驶途中路况的变化,这两个变化都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在这种变化中完成了情节,完善了人物形象。
E.作者细写“我”与司机对那个青年的猜疑,其作用在于衬托,旨在形成反差,更加凸显那个青年的美好德行与善良人性,在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上全文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小题2】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3】本文在情节构思方面的主要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以“翻浆”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山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四校联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翻    浆1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带!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直到案发我们才知道真相。从此我们司机绝不敢搭不认识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上车。你是我的老乡,说了话我才破例的。”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他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 我一时没明白过来,但司机凶狠的眼神启发了我。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采取最紧急的自救措施: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怎么样?最低他也是个脑震荡。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主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

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到了。”司机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的母亲喝不上小米粥,现在到天亮前,我赶得到家了……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司机一字一顿地说:“甭罗唆了。拿好你的东西,回家吧!”

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我的提包原来是用一根旧绷带绑在车上的。经过长途跋涉,绷带磨断了,搭车人发现了这个隐患,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在寒冷与颠簸中,他操作了一路……

注释:① “翻浆”本指春天积雪融化,道路出现泥泞、破裂和冒浆等现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年轻人揣着一颗孝顺而善良的心,在困境中向人求助,却遭受了别人的猜疑、误解以至惩罚的故事。小说通过“我”后悔自己的多疑与戒备,歌颂普通劳动者的美好人性,是对当今社会“泛恶论” “人心惟危论”的嘲讽,对社会互相信任、相信善良、懂得感恩的呼唤。

B.真诚的感谢最能够打动人心,虽然我和司机对年轻人心存芥蒂,但当他下车后仍用冻僵的舌头表达感谢时,还是报以微笑,在这一刻,三人的关系变得很和谐。

C.年轻人对我提出要查看东西感到特别的失望,他受尽千辛万苦保护着我的包,到头来却遭到怀疑,这种打击让他不堪重负,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

D.从全文看,小说有两个变化——我对搭车青年的情感变化和行驶途中路况的变化,这两个变化都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在这种变化中完成了情节,完善了人物形象。

E.作者细写“我”与司机对那个青年的猜疑,其作用在于衬托,旨在形成反差,更加凸显那个青年的美好德行与善良人性,在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上全文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2.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3.本文在情节构思方面的主要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4.小说以“翻浆”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氓》中的这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下列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桑落矣(主胃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黄而陨(代词,它)

C.自我徂(助词,相当于“了”)

D.女不爽(语气词,起停顿作用)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诗经》写作手法中典型的“兴”。

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比”的手法,将自己与男子的感情比做“汤汤”的淇水。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D.最后两句诗指责意味非常明显,表达了女子的愤怒之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13

阅读《氓》中的这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下列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桑落矣(主胃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黄而陨(代词,它)

C.自我徂(助词,相当于“了”)

D.女不爽(语气词,起停顿作用)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诗经》写作手法中典型的“兴”。

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比”的手法,将自己与男子的感情比做“汤汤”的淇水。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D.最后两句诗指责意味非常明显,表达了女子的愤怒之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导学大课堂必修三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下列加粗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夜,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

越国以远  鄙:鄙视,看不起。

C.

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D.

杨孙之   戍:戍守,即守卫。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

A.

失其所与,不知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

秦伯说,与郑人盟

(3)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的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共其乏困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

对上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烛之武见秦伯,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目的是想博得秦伯的同情。

B.

烛之武说“敢以烦执事”,显示了他大敌当前、英勇无畏的精神。

C.

烛之武说秦伯曾经给晋君恩惠,指的是“许君焦、瑕”这件事。

D.

烛之武围绕着“阙秦”“利晋”这个中心,说服秦伯,终于使秦伯“与郑人盟”,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代郑设防,撤军而去。

(5)

翻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吉林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农时(违,耽误)                  
B.  罟不入洿池(数,密)
C.  五十者可以帛矣(衣,穿)      
D.鸡豚狗彘之(畜,牲畜)
2.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火                               
B.何可道也哉    
C.予观夫巴陵状,在洞庭一湖      
D.驴不怒,蹄之    
3.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

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不违农时(违,耽误)

B.

数罟不入洿池(数,密)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

D.

鸡豚狗彘之畜(畜,牲畜)

(2)

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日出江花红

B.

何可道也哉

C.

予观夫巴陵状,在洞庭一湖

D.

驴不怒,蹄之

(3)

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导练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予人,如弃草芥

举:举起。

B.

暴秦之欲无

厌:同“餍”,满足。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决定。

D.

以地秦,犹抱薪救火

事:侍奉。

(2)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以:用,凭借。

B.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则:那么。

C.

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而:可是。

D.

此言得

之:音节助词,没有实义。

(3)

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该段文字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的观点,具体指的是韩、魏、楚三国。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赂秦”,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

B.

作者通过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由于“战”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赂”而造成的得失,说明赂秦之害。

C.

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只能激起秦国更大的侵略野心。因为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所以诸侯各国因之而灭亡,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D.

作者为了把“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讲得更清楚明白,便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性错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 高中语文 人教版课标本 必修3 人教版课标本 题型:048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基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②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③,与之俱黑。兰槐④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⑤,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⑥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全文第四段)

注释:①苕:芦苇的穗。②蓬:草名。③涅:黑泥。④兰槐:香草名。⑤滫:臭水。⑥游:有目的的旅行,游学。

(1)

下列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巢非不也 完:完整,完好

B.

庶人不服 不服:不服气,不认可

C.

之滫 渐:浸

D.

游必士 就:接近,与……结交

(2)

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羽为巢

以:________

不扶

而:________

之具

之:________

具:________

兰槐之根为芷

是:________

其:________

之:________

(3)

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而编之以发________

(2)系之苇苕________

(3)生于高山之上________

(4)蓬生麻中________

(5)君子不近,庶人不服________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