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两朝开老臣心——济:扶助。
B.千载谁伯仲间——堪:能够,可以。
C.出师未捷先死——身:身体。
D.镜中衰鬓已先——斑:斑白,花白。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两朝开老臣心——济:扶助。
B.千载谁伯仲间——堪:能够,可以。
C.出师未捷先死——身:身体。
D.镜中衰鬓已先——斑:斑白,花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謩

                             (唐)卢肇

謩,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皆有资业,乃醵二千文,同会镜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想其风韵,尤敬人神。以费多人少,遂相约各召一客。会中有一人,以日晚方记得,不遑他请。其邻居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人事不知,茅屋数间,尝呼为“独孤丈”。至是遂以应命。

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时轻云蒙笼,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生捧笛,其声始发之后,昏曀齐开,水木森然,仿佛如有鬼神之来。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不如也。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李生以为轻己,意甚忿之。良久,又静思作一曲,更加妙绝,无不赏骇。独孤生又无言。邻居召至者甚惭悔,白于众曰:“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会客同诮责之,独孤生不答,但微笑而已。李生曰:“公如是,是轻薄,为复是好手?”独孤生乃徐曰:“公安知仆不会也?”

独孤曰:“公试吹《涼州》。”至曲终,独孤生曰:“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李生大骇,起拜曰:“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本师实龟兹人也。”又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足下知之乎?”李生曰:“某顽蒙,实不觉。”独孤生乃取吹之。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独孤视之曰:“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乃换之,曰:“此至入破①,必裂,得无吝惜否?”李生曰:“不敢。”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栗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及“入破”,笛遂败裂,不复终曲。李生再拜,众皆帖息,乃散。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去。

 [注] ①入破:唐朝大曲一般有十多遍,可以分为三段,即散序、中序、破。前两段音乐舒缓,只歌不舞,“破”的第一遍为“入破”,入破后丝鼓合鸣,节奏急促,舞者开始入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私更宴,以观其妙         更:交替,轮换。

B.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         举:提拔,推举。

C.公如是,是轻薄             轻薄:轻视,鄙薄。

D.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     进:献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日晚方记得            秦以攻取之外

B.独孤生乃无一言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C.仿佛如有鬼神之来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D.竟不知其所去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宫廷乐师李謩的演奏独步天下,一次偶然的机缘,让他遇到了身怀绝技却不为人知的独孤生,懂得了学无止境、天外有天的道理。

B.小说善于运用铺垫衬托的艺术手法,以“宾”衬“主”,以高衬高,用不同凡响的李謩,衬托出独孤生的神妙超绝。

C.作者善于创造意境,营造了一个与音乐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湖光山色的描摹或渲染气氛,或烘托演技,写景写人,情景相生。

D.为了突出独孤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把着力点放在对他的笛声的描摹上,用响遏行云、吹裂笛子来刻画他演技的高超,用听众的反应来突出演奏艺术的震撼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遂 吹 声 发 入 云 四 座 震 栗 李 生 蹙 踖 不 敢 动 至 第 十 三 叠 揭 示 谬 误 之 处 敬 伏 将 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謩
(唐)卢肇
謩,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皆有资业,乃醵二千文,同会镜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想其风韵,尤敬人神。以费多人少,遂相约各召一客。会中有一人,以日晚方记得,不遑他请。其邻居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人事不知,茅屋数间,尝呼为“独孤丈”。至是遂以应命。
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时轻云蒙笼,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生捧笛,其声始发之后,昏曀齐开,水木森然,仿佛如有鬼神之来。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不如也。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李生以为轻己,意甚忿之。良久,又静思作一曲,更加妙绝,无不赏骇。独孤生又无言。邻居召至者甚惭悔,白于众曰:“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会客同诮责之,独孤生不答,但微笑而已。李生曰:“公如是,是轻薄,为复是好手?”独孤生乃徐曰:“公安知仆不会也?”
独孤曰:“公试吹《涼州》。”至曲终,独孤生曰:“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李生大骇,起拜曰:“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本师实龟兹人也。”又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足下知之乎?”李生曰:“某顽蒙,实不觉。”独孤生乃取吹之。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独孤视之曰:“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乃换之,曰:“此至入破①,必裂,得无吝惜否?”李生曰:“不敢。”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栗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及“入破”,笛遂败裂,不复终曲。李生再拜,众皆帖息,乃散。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去。
[注] ①入破:唐朝大曲一般有十多遍,可以分为三段,即散序、中序、破。前两段音乐舒缓,只歌不舞,“破”的第一遍为“入破”,入破后丝鼓合鸣,节奏急促,舞者开始入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更:交替,轮换。
B.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举:提拔,推举。
C.公如是,是轻薄轻薄:轻视,鄙薄。
D.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进:献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日晚方记得秦以攻取之外
B.独孤生乃无一言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C.仿佛如有鬼神之来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D.竟不知其所去某所,而母立于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宫廷乐师李謩的演奏独步天下,一次偶然的机缘,让他遇到了身怀绝技却不为人知的独孤生,懂得了学无止境、天外有天的道理。
B.小说善于运用铺垫衬托的艺术手法,以“宾”衬“主”,以高衬高,用不同凡响的李謩,衬托出独孤生的神妙超绝。
C.作者善于创造意境,营造了一个与音乐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湖光山色的描摹或渲染气氛,或烘托演技,写景写人,情景相生。
D.为了突出独孤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把着力点放在对他的笛声的描摹上,用响遏行云、吹裂笛子来刻画他演技的高超,用听众的反应来突出演奏艺术的震撼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小题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遂 吹 声 发 入 云 四 座 震 栗 李 生 蹙 踖 不 敢 动 至 第 十 三 叠 揭 示 谬 误 之 处 敬 伏 将 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辽宁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余,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节选自《金圣叹先生传》)
  【注】①内外诸典:佛、道两教经书和经书以外的书。②缁白四众:缁白,指僧俗。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里泛指诸色人物。③权子母:以资本经营或借贷生息。④鼎革:指改朝换代的重大改革,这里指明清易代。⑤金针随度:指教人作诗文方法。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生辄起而之——排:分开
B.不意于无中得之——意:料想
C.领异标新,出意表——迥:远
D.不伟耶——顾:难道
2.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金圣叹先生“倜傥高奇”的一组是(     )
①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④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
⑤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⑥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金圣叹先生博览群书,学问渊博,讲学时旁征博引,极其透彻,让听众叹服。
B.金圣叹一个月花光了好朋友王斫山给他去放贷营生的千两银子,王斫山也只是一笑了之。
C.明朝灭亡后,金圣叹将自己的字改为“圣叹”,自我期许为孔子弟子曾点一类的人物。
D.本文作者既批判了金圣叹的不识时务,又高度评价了他的伟大成就,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郴州市一中2012届高三第六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书鲁亮侪

清·袁枚

  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李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乾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敕亡素,致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走出。至屋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五日而疏还。中牟令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①盟。亮侪年七岁,为质子吴。

(节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三藩:清初封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守广东,靖南王耿仲明守福建。后,三藩渐成割据势力。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命摘中牟李令印,即中牟  摄:代理

B.

鲁不,走出        谢:感谢

C.

中牟令无恙        竟:最终

D.

与三藩盟         要:要挟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

裕一寒士,求官故来河南/张胜闻之,恐前语发,状语武

C.

人,知亏帑故又如是/其竟以此而殒生乎

D.

为质子吴/不拘于时,学

(3)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  ]

A.

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B.

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C.

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D.

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鲁亮侪在河南总督田文镜手下任职,被派去收缴中牟县令李令的官印,并代替李令接任县令的官位。

B.

在摘印事件中,文章详写了三个片段,即鲁亮侪私行察访、与李令见面以及严厉指出田文镜的过失。

C.

鲁亮侪“掷印铿然”、“竟怒马驰去”的举动是出人意料的,这充分显示出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和奇伟正直的形象。

D.

文章通过描写田文镜的威猛严苛以及其他官员的懦弱胆怯,有力地衬托出鲁亮侪的胆识才干和沉着勇敢。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澄所速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①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适周而问礼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称:符合

  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厌:通“餍”,满足

  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  矜:庄重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劝游赠序。作者借何太虚出游一事阐释了游与学的关系,强调了

  开拓见闻扩大生活领域对于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

B.作者虽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但明确指出读书人要

  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拓视野,广其学识。

C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官职;二是

  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

D本文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论理详尽,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至今不乏劝勉忠诫作用,值得借鉴学习。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

  尚友古之人焉。

译文: 

(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竞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指秦始皇。④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易水上,祖,取道——既:已经。
B.于是荆轲遂车而去——就:登上。
C.严更笑不可——抑:控制。
D.佛门所谓“定劫”欤——殆:几乎。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复遣之使去     ②令秦武阳为副
B.①一老僧倾听久    ②皆白衣冠以送
C.①而严竟青词作相   ②而乃嫚骂了事
D.①老僧预知之,不能救 ②荆轲和
3.对“甲”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和宾客“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变徵之声”和荆轲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4.下列对两段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严分宜、王敏斋二人阅读《荆轲传》时的不同反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性格。请简要概括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新人教版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单元测试(2)语文试题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大力将军

蒲松龄

  查伊璜,浙人,清明饮野寺中,见殿前有古钟,大于两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迹,滑然如新。疑之。俯窥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贮何物。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益骇。乃坐饮以伺其人。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糒①,堆累钟下。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已复合之,乃去,移时复来,探取食之,一座尽骇。查问:“若个男儿胡行乞?”答以:“啖噉多,无佣者。”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乞人愀然虑无阶。查遂携归,之,计其食略倍五六人。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曰:“是我师也。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会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记忆。即命仆马,投刺于门。将军趋出,诸大门之外。视之,殊昧生平。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少间登堂,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既坐,方拟展问,将军颐少动,一姬捧朝服至,将军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为。众姬捉袖整衿,先命数人捺查座上不使动,而后朝拜,如觐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忆举钟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华筵高列,家乐作于下。见将军日无别作,惟点姬婢养厮卒,及骡马服用器具,督造记籍,戒无亏漏。一日,执籍谓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将军不听。按籍点照,古玩床几,堂内外罗列几满。查固止之,将军不顾。婢仆姓名已,即令男为治装,女为敛器,且嘱敬事先生,百声悚应。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乃返,别查。(有删改)

  [注]①糗糒,干粮。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查遂携归,之   饵:给……吃。

B.

诸大门之外    逆:背对着。

C.

众妪捉袖整衿讫   讫:完毕。

D.

婢仆姓名已    稽:查考。

(2)

下列言行全都能表现吴将军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①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②十年之别,颇复忆念

③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

④而后朝拜,如觐君父

⑤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

⑥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

[  ]

A.

①②④

B.

④⑤⑥

C.

②③⑥

D.

①③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査伊璜在野外的寺庙中发现巨大古钟,好几个人抓耳挠腮皆无法掀动;而当时身为乞儿的吴六一却能轻易掀开。

B.

査伊璜见吴六一力大不凡,就鼓励他投身军队;又见他贫苦无助,就把他带回家,厚赠之后让他上路。

C.

査伊璜听说吴将军与自己有旧,但已经记不起来到底是谁;即便如此,他仍然带着仆人骑着马,上门投递名片。

D.

吴六一十多年来一直不忘査伊璜赐金之恩;见面之后不仅礼节备至,而且把自己的家产和奴婢分了一半给他。

(4)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

(2)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

(3)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三新丛书·高考语文专项练习 题型:048

上拜释之为公车令。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后拜释之为廷尉。……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侯王恬开见释之持。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上拜释之为公车令。公车令:官署名。令:长官。

B.不下司马门。司马门:司马氏的大门。

C.拜为中大夫。中大夫:官名。

D.后拜释之为廷尉。廷尉:官名,掌刑狱。

2.下列句子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文帝由是奇释之。

②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A.①汉文帝从此认为张释之是个奇才。

②张廷尉从此受到天下人称颂。

B.①汉文帝从此奇怪张释之。

②张廷尉从此称颂天下人。

C.①汉文帝从此觉得张释之很奇怪。

②张廷尉从此被天下人称颂。

D.①汉文帝从此,张释之受到奇特的待遇。

②张廷尉从此誉满天下。

3.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于是释之追太子、梁王。止:阻止。

B.遂不下公门。劾:弹劾,揭露罪状。

C.文帝免冠曰。谢:谢罪。

E.太后乃使使诏赦太子、梁王。承:接受。

4.比较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下”和“属”意义相近 ②两个“当”意义不同

B.①“下”和“属”意义相远 ②两个“当”意义相同

C.①“下”和“属”意义相近 ②两个“当”意义相同

D.①“下”和“属”意义相远 ②两个“当”意义不同

5.汉文帝对张释之判案“大怒”的原因

张释之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文帝希望张释之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对“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是我用来供奉宗庙的本意。

B.不是我恭恭敬敬维护宗庙的本意。

C.不符合我恭恭敬敬地维护宗庙的心意。

D.并不是我们一起供奉宗庙的来意。

6.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法如是也。且罪,然以逆顺为

A.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张释之宁可使“上大怒”,却不肯改变自己的判决,原因是

[  ]

A.固执己见。
B.皇帝不应干涉司法。
C.皇帝不懂法律。
D.要求汉文帝严格按法执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天利38套 2008全国各省市名校 单元专题训练·语文 题型:048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鄜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曰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惠卿辟为属,辞。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除淬言改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河袭击。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

(1)

下列句子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对极陈时弊     廷:在朝廷上

B.

之,至初春    需:需要

C.

河北义兵都总管   除:任命

D.

诸将贷淬      乞:请求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下列语句中全都表现宗泽热爱国家、英勇抗金的一组是

①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②是行不生还矣

③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④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

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

⑥泽挥众直前与战

[  ]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4)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隆冬时节,朝廷疏浚御河,宗泽不顾长子刚丧,奉檄即行。看到役夫因天寒而僵于道,上书其帅要求工程推至初春进行。

B.

靖康元年,宗泽被推荐任和议使。他抱定不生还的信念决心不向金人屈节。参与讨论的大臣怕他妨害和议之事,不同意派他前往。

C.

太原失守,宗泽认为不能食国家俸禄而躲避国家灾难,毅然前往积极备战,战时披甲登城亲自指挥作战,大获全胜。

D.

宗泽审时度势,以寡兵孤将深入敌人军营,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卒以一当百,奋勇杀敌,大败金兵。

(5)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