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君不见高堂(父母亲)明镜悲白发  钟鼓馔玉(美好的饮食)不足贵
B.莫使金樽(酒杯)空对月      (拿)进酒
C.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一饮三百杯  (即,就)须沽取对君酌
D.主人何(为什么)言少钱             请君为我(侧)耳听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君不见高堂(父母亲)明镜悲白发  钟鼓馔玉(美好的饮食)不足贵
B.莫使金樽(酒杯)空对月      (拿)进酒
C.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一饮三百杯  (即,就)须沽取对君酌
D.主人何(为什么)言少钱             请君为我(侧)耳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天利38套 2008全国各省市名校 单元专题训练·语文 题型:013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连峰天不盈尺  去:距离

然后从而之  刑:处罚

呼儿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请

武皇开边意未  已:停止

B.哭声直上云霄  干:冲

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信:确实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县  县官:地方官员

蓬门今为君开  始:才

C.宜乎百姓之以王为也  爱:吝啬

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

则牛羊何焉  择:区别

俯足以妻子  畜:养活

D.知之?  恶:疑问代词,怎么

王欲行之,则反其本矣  盍:何不

有甚焉  殆:大概、可能

所守匪亲,化为狼与豺  或:或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扬州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追和①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注释:①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辙亦海康    迁:贬官

B.

而实腴     癯:清瘦

C.

自量为己必俗患 贻:留下

D.

其出进退    处:处所

(2)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

①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②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B.

①惟有追和古人者     ②少而穷苦

C.

①诗有古人之风      ②其学日进

D.

①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自托于渊明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唯喜欢写诗,尤其喜欢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

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做评论的态度。

C.

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追和陶渊明诗引》)

(2)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始得西山宴游记》)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六国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丞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侯,可谓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陈平乃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陆生为饮食费。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藉甚。
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陆生竟以寿终。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赵氏:指秦王朝。秦始皇祖先的一支造父曾被封在赵城,因此姓赵。②绛侯:指汉朝名将周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事《诗》、《书》事:侍奉
B.高帝不怿而有惭色怿:高兴
C.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所以:……的原因
D.易吾言易:轻视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陆贾是“有口辩士”的一组是(   )
①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③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         
④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
⑤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           
⑥陈平用其计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高祖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初并没有意识到思想文化对于统治国家的重要意义,陆贾在劝谏汉高祖时征引历史典故,力证欲要国家长治久安,必须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
B.右丞相陈平曾为国事担忧,但力量不足以改变现状,而且担心灾祸会殃及自己,因而时常在家里闲居考虑此事。
C.陆贾为陈平画出吕氏势力分布,陈平采用他的计谋,竭力采用各种方式和绛侯搞好关系,绛侯对此心领神会,对陈平的馈赠加以回报,两个人交情越来越深厚。
D.陈平、绛侯联手使得形式开始朝着对汉王朝有利的方向转变,最终将吕氏家族铲除,立孝文帝为汉朝天子。纵观整个事件,陆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梅圃君家传
〔清〕姚鼐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云: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选自《惜抱轩全集》,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力争无少/逊:谦逊
B.君力督工修复旧/制:式样
C.敢任烦/剧:繁重
D.为相之家作家传/知:交好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梅圃悉心为民的一组是(   )
①民失其利,君修复之
②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
③君素闻,疾之
④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⑤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
⑥君卒后,家贫甚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唐延渠“多沙易漫”的特点,深谙治水之道的周梅圃采用深挖水道、改变水道走向、修复暗洞泄洪等方法,有效整治了唐延渠。
B.周梅圃廉洁正直,作者虽未明说百姓因此如何感激、爱戴他,但从文中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就可见一斑。
C.周梅圃就任浙江粮储道后,因为极力反对“毒民”恶政,成为贪官王亶望的眼中钉;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后,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意在以家传的形式彰显传主周梅圃的政绩、人品,同时,期待以后有优秀的史官能将本文收录到正史列传中。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氏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也——正:正确
B.死不还——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而民和——唱:倡导……
D.其党与——察:仔细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被创流血,难也——碧水东流此回
B.然越人为以求荣也——若风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熙——群贤毕至,少长
D.圣王在上,明好恶示之——各小大之材处其位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北京高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氏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也——正:正确
B.死不还——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而民和——唱:倡导……
D.其党与——察:仔细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被创流血,难也——碧水东流此回
B.然越人为以求荣也——若风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熙——群贤毕至,少长
D.圣王在上,明好恶示之——各小大之材处其位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颖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庚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皆亲骖乘适 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注】①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成德立,还归旧庐/旧庐:破旧的房子
B.遇饥馑,路有饿殍/岁:年末
C.子既已赦宥,无使王烈闻之/幸:幸亏
D.盗者不其死,以救穆公之难/爱:吝惜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 (  )
①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④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或恐差错,遂守之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德高望重,当时人闹纠纷打官司都找他评理或者断案,每遇这种情况,王烈都极力调解,从而使这些人的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颖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庚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注】①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成德立,还归旧庐/旧庐:破旧的房子
B.遇饥馑,路有饿殍/岁:年末
C.子既已赦宥,无使王烈闻之/幸:幸亏
D.盗者不其死,以救穆公之难/爱:吝惜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 (  )
①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④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或恐差错,遂守之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德高望重,当时人闹纠纷打官司都找他评理或者断案,每遇这种情况,王烈都极力调解,从而使这些人的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东济宁梁山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古代诗文阅读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穷陈蔡,不自以为;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矣!丘闻君子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注:宰我,孔子的弟子。

(1)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行       维:维护,保持

B.

不自以为      约:贫困,困窘

C.

吾罪矣       几:(到了)极点

D.

丘闻君子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不维其行,不识过/如之何可及也

B.

有幸见爱,无幸恶/使子路反

C.

始吾望儒贵之/乡也吾见于夫子问知

D.

宰我而谢焉/之以饥馑

(3)

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句子是

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  ]

A.

①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B.

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

晏子听闻孔子对他的评价后,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反唇相讥,将矛头直接指向孔子,讽刺他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

D.

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5)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2)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