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下列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以蕃(果实,名词作动词,结果)  春服既(定)
B.凡变矣(第二次)          我固当(命名,名词作动词)
C.夫天地万物之逆旅也(旅舍)      亦遂增(美)
D.寝必褥(双层)           水极(甜)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早以蕃(果实,名词作动词,结果)  春服既(定)
B.凡变矣(第二次)          我固当(命名,名词作动词)
C.夫天地万物之逆旅也(旅舍)      亦遂增(美)
D.寝必褥(双层)           水极(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应及诸孙   度:担心

B.

与季直素    善:友好

C.

散骑侍郎   除:(被)任命

D.

清静     尚:崇尚

(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①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哒殡敛

[  ]

A.

①③⑥

B.

②③④

C.

②⑤⑥

D.

①②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陶季直自幼聪慧,颇得祖父赏识,在他五岁母亲去世时,家人将其从寺院中赎回,陶季直抱着母亲,痛哭不止,他悲哀的表情犹如成人,令在场者无不倍感辛酸。

B.

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净”,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净和平。

C.

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秉、袁粲二人服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

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两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听闻他事迹的人无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就连梁高祖都慨叹:“梁拥有了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

(4)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2)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 越国以(边邑)远
C.  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 (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以为得之矣
3. 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
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 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 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  ① 您曾经 对晋君 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4.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 越过秦国而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5.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 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6. 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
A.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 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7. 用原文填空: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二 、三层次中又可各分两小层意义:
第一小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 小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
a. 亡郑,对晋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存郑,对秦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
a. 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___________________
 b. 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导练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予人,如弃草芥

举:举起。

B.

暴秦之欲无

厌:同“餍”,满足。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决定。

D.

以地秦,犹抱薪救火

事:侍奉。

(2)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以:用,凭借。

B.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则:那么。

C.

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而:可是。

D.

此言得

之:音节助词,没有实义。

(3)

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该段文字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的观点,具体指的是韩、魏、楚三国。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赂秦”,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

B.

作者通过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由于“战”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赂”而造成的得失,说明赂秦之害。

C.

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只能激起秦国更大的侵略野心。因为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所以诸侯各国因之而灭亡,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D.

作者为了把“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讲得更清楚明白,便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性错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天津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下面对文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长寿,活得长
B.不抑耗其而已/实:果实
C.根而土易/拳:拳曲、伸展不开
D.则又爱之太/恩:恩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则其天者全其性得矣
②己去复顾
③他植者不然
④若是,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3.郭橐驼和其他人种树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B.郭橐驼“本舒”,“土故”;其他人“根拳而土易”。
C.郭橐驼“培平”,“筑密”,其他人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D.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他人“旦视而暮抚,己去而复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问题。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长寿,活得长
B.不抑耗其实而已     其实:它的果实
C.既已既        然: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
D.虽曰之,其实害之   爱:喜爱
2.下列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不我若也
B.唯利是图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苟有能反是者
3.下列对于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
B.文章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通过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作者围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纲,分述“己植”和“他植”。己植部分说明树木的本性,再说明“自己”如何按照树木的本性去栽培,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他植部分则分述两种违背树木本性发展的做法,然后归结到“他植”不如“己植”,由此显示橐驼种树之道的正确。行文简洁,对比鲜明。
D.在此,作者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次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比较。郭橐驼种树经验的陈述,为下文作者明确总结提出治民须“顺木之天”的道理作了铺垫。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予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覆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从政者而——殆:危险
B.使子路问焉——津:渡口
C.而谁以之——易:交换
D.援而不——辍:停止
2.选出下列加粗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楚狂接舆歌过孔子曰/趋辟之
B.是鲁孔丘/丘不易也
C.何德衰/不得与
D.而谁易之/子路行
3.下面对这段选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舆佯狂避世,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
B.接舆经过孔子时的狂歌,把自己比作衰退的凤凰,委婉地规劝孔子趁早退出从政之路。
C.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D.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人世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蕾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以下:以来,以后。
B.士当以器识为先/器识:器量与见识。
C.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提奖:提拔奖励。
D.谓文章止于润身/润身:粉饰自己。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有不识经术②则必摄缄滕、扃镝
B.①士当器识为先②倒戟御公徒
C.①摭我华不实我实②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D.①未尝文章,惟谈吏事②方急时,不召下兵
3.下列对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
B.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
C.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D.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说话做事诬陷人,何能希望多名誉。
4.下列有关这则文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提出论点,融人强烈的情感,很有嘲讽意味。
B.引用韩愈的诗是为了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
C.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强调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
D.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要务实不要只追求华丽。
5.把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回答问题。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日:“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注】薛存义:永州所属零陵县代理县令。  司平:管理,治理。

1.对加粗的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凡于土者  ②盖民之,非以役民而已也  ③其为不虚取直也  ④其知恐而畏也

A.官吏  劳役  目的  慎重     B.做官  驱使  的确  确实

C.做官  役使  的确  确实     D.官吏  仆役  目的  慎重

2.对下列句中的代词指代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使司平于我也  ②今我受其直  ③岂唯怠之  ④又从而盗之

A.两个“我”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两个“我”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C.两个“我”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我”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3.翻译下面句子。

1)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势不同而理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吾民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文思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官民关系中,官应该是“民之役”,其职责是“司平”于民,而不是去“役民”。

B.官吏危害百姓是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就是“受其直,怠其事,又盗若货器”。

C.民怕官,民不敢“怒而黜罚之”的原因是“势”不同,即老百姓在官民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主人在主佣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D.作者认为薛存义不虚直”“知恐而畏,他是一个较为合格的官吏,作者借此号召向薛存义这样的官吏学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回答问题。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日:“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注】薛存义:永州所属零陵县代理县令。  司平:管理,治理。

1.对加粗的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凡于土者  ②盖民之,非以役民而已也  ③其为不虚取直也  ④其知恐而畏也

A.官吏  劳役  目的  慎重     B.做官  驱使  的确  确实

C.做官  役使  的确  确实     D.官吏  仆役  目的  慎重

2.对下列句中的代词指代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使司平于我也  ②今我受其直  ③岂唯怠之  ④又从而盗之

A.两个“我”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两个“我”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C.两个“我”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我”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3.翻译下面句子。

1)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势不同而理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吾民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文思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官民关系中,官应该是“民之役”,其职责是“司平”于民,而不是去“役民”。

B.官吏危害百姓是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就是“受其直,怠其事,又盗若货器”。

C.民怕官,民不敢“怒而黜罚之”的原因是“势”不同,即老百姓在官民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主人在主佣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D.作者认为薛存义不虚直”“知恐而畏,他是一个较为合格的官吏,作者借此号召向薛存义这样的官吏学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