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对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 B.杀人如不能举:尽 C.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团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倾,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固异立。常习诵读之。
(1)下面四句中加粗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2)下面每句都有“履”字,词性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3)比较下列每组句中加粗的词,从意义和用法看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5)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中与例句加粗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良固怪之,跪曰:“诺。”
[ ]
A.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B.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良殊大惊,随目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张良特为此大吃一惊,跟着老父并用眼看着他。
B.张良特为此大吃一惊,跟着老父并用眼看着他。
C.张良非常吃惊,用眼看着老父离去。
D. 张良非常吃惊,跟着老父用眼睛看着他。
(7)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良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虽被老父取笑,终有所得。
B.张良不守时被老父辱骂,但能听从训导,终有所得。
C.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D.老父先辱张良,再怒张良,最后送张良《太公兵法》。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1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团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倾,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固异立。常习诵读之。
(1)下面四句中加粗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2)下面每句都有“履”字,词性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3)比较下列每组句中加粗的词,从意义和用法看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5)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中与例句加粗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良固怪之,跪曰:“诺。”
[ ]
A.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B.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良殊大惊,随目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张良特为此大吃一惊,跟着老父并用眼看着他。
B.张良特为此大吃一惊,跟着老父并用眼看着他。
C.张良非常吃惊,用眼看着老父离去。
D. 张良非常吃惊,跟着老父用眼睛看着他。
(7)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良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虽被老父取笑,终有所得。
B.张良不守时被老父辱骂,但能听从训导,终有所得。
C.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D.老父先辱张良,再怒张良,最后送张良《太公兵法》。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桂壮红皮书·高考总复习系列·高考红皮书·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沛公……至鸿门,谢曰…… 谢:谢罪
B.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凭借
C.范增数目项王 数目:屡次用眼示意
D.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空隙,这里比喻感情上的裂痕
2.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 ④项王默然不应
[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天,沛公跟从在一百多个卫士后面去拜见项王。
B.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向项王暗示(杀掉沛公)。
C.若入前为寿你入帐向前为沛公敬酒祝寿。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要不然,你们都将被他俘获。
4.选段是《鸿门宴》一文的精彩片段,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下面就其人物性格和描写方法作了评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沛公深知自己势单力薄(前文已有交代),所以他按时赴约,从“谢”和“北向坐”的行为举止上表现出自己的谦卑,而他的一番言辞,则既表白了与项王同心协力攻秦的意愿,又轻描淡写地用“不自意”三字掩盖了自己先入关中夺取天下的野心,同时还装出一副受委屈的样子,暗示项羽不该听信小人之言与他不和。这些地方都反映了沛公是一个富有心机、善于伪装、惯于韬晦的人物。
B.项王自恃人多势众,对沛公所言根本不加分析,尤其是在沛公说了“今者有小人之言……”后,他竟不假思索,脱口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等于把“绝密”拱手交给了敌方。而当范增多次示意他趁机杀死沛公时,他当断不断,只“默然不应”,从而失去了良机。由此看来,项王是一个刚愎自用、寡谋轻信而又沽名钓誉之徒。
C.范增,身为亚父,却背离项王意愿,项王请沛公在鸿门宴饮,犒赏三军,他却不从亡秦的大局出发,一心想着“内讧”,要项王在宴席上杀死沛公。而当项王未听从这一坏计后,范增还不死心,又心生一计,派项庄入帐,以舞剑助兴为幌子,企图趁机杀掉沛公。由此可见,范增是一个不顾大局、破坏团结、心地残忍的家伙。
D.这段文字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突出地展示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十分鲜明。刘、项的对话,个性突出;范的“数目项王”和“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以及项王“默然不应”的细节,神情描写,虽着墨不多,极为戏剧性,体现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一课3练 高三(全年) 题型:048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鉤钜以得事情。鉤钜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普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中京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活全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中加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谢”字不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谢”字也相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谢”字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谢”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善为鉤钜——善于多方调查比较。
B.参伍其贾——多方验核各种家畜的价钱。
C.穷里空舍——偏僻里巷的空房子。
D.幸活全郎——幸亏挽救了苏回的性命。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赵广汉“精于吏职”有关的一组是
①广汉为人强力。
②尤善为鉤钜以得事情。
③参伍其贾,以类相推。
④送狱,敕吏谨遇。
⑤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⑥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
[ ]
6.下列对文意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广汉为人强力,精于吏职,善于侦破复杂案件;执法时以情为先,可见他崇尚人治。
B.赵广汉重视调查研究,体恤民情;执法时恩威并施,取悦朝廷讨好百姓,推行愚民政策。
C.赵广汉勤于政务,重调查善比较,明察下情,执法不苟善于以情理攻心,可谓精于吏职。
D.赵广汉勤劳清廉,除刁民、惩贪官雷厉风行;执法时晓之以理,提倡儒家仁爱之道。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五人墓碑记》中的一段文字。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
B.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
C.而又有剪发杜门:塞、闭。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头脑,领导人。
(2)下列各句加粗的字与“视五人之死”的“视”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子孙视之不甚惜
C.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
D.回视日观以西峰
(3)下列语句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能不易其志之缙绅”的倒置,是定语后置。
B.“激昂大义”是被动句,句中省略了表示被动的介词“于”。
C.“亦曷故哉”是疑问句,句中“曷”通“何”,是表疑问的代词。
D.“不敢复有株治”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是朝廷。
(4)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的计谋难以立刻想出来。
B.佯狂不知所之者——(也有)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的。
C.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在朝廷显露出来。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叹惜?
(5)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大阉之乱时缙绅改变志节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B.文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之死的意义重大。
C.在作者看来,修大墓、立碑刻名,使志士跪拜流泪,是百代难得的际遇,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末句点明写作目的,歌颂“五人”的品格,暗含着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的意思。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一语文 第二学期 期末试卷(二) 题型:013
阅读《五人墓碑记》中的一段文字。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
B.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
C.而又有剪发杜门:塞、闭。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头脑,领导人。
2.下列各句加粗的字与“视五人之死”的“视”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子孙视之不甚惜
C.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
D.回视日观以西峰
3.下列语句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能不易其志之缙绅”的倒置,是定语后置。
B.“激昂大义”是被动句,句中省略了表示被动的介词“于”。
C.“亦曷故哉”是疑问句,句中“曷”通“何”,是表疑问的代词。
D.“不敢复有株治”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是朝廷。
4.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的计谋难以立刻想出来。
B.佯狂不知所之者——(也有)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的。
C.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在朝廷显露出来。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叹惜?
5.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大阉之乱时缙绅改变志节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B.文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之死的意义重大。
C.在作者看来,修大墓、立碑刻名,使志士跪拜流泪,是百代难得的际遇,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末句点明写作目的,歌颂“五人”的品格,暗含着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的意思。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