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萃:聚集 B.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追究、查办 C.秦贪,负其强 负:倚仗 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黜:罢免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一语文 第二学期 期末试卷(二) 题型:013
阅读《五人墓碑记》中的一段文字。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
B.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
C.而又有剪发杜门:塞、闭。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头脑,领导人。
2.下列各句加粗的字与“视五人之死”的“视”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子孙视之不甚惜
C.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
D.回视日观以西峰
3.下列语句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能不易其志之缙绅”的倒置,是定语后置。
B.“激昂大义”是被动句,句中省略了表示被动的介词“于”。
C.“亦曷故哉”是疑问句,句中“曷”通“何”,是表疑问的代词。
D.“不敢复有株治”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是朝廷。
4.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的计谋难以立刻想出来。
B.佯狂不知所之者——(也有)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的。
C.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在朝廷显露出来。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叹惜?
5.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大阉之乱时缙绅改变志节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B.文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之死的意义重大。
C.在作者看来,修大墓、立碑刻名,使志士跪拜流泪,是百代难得的际遇,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末句点明写作目的,歌颂“五人”的品格,暗含着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的意思。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练考新教堂 高二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庭,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杜诸君子衷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装疯狂)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口,十家为“伍”)
D.又有剪发杜门 (闭门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相同的是
[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书而投缳道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B.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C.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D.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忠义暴于朝廷 ②素不闻诗书之训
[ ]
A.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B.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C.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D.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阐明五人之死的巨大价值。
C.第一段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使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昂不顾”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五人墓碑记》中的一段文字。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
B.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
C.而又有剪发杜门:塞、闭。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头脑,领导人。
(2)下列各句加粗的字与“视五人之死”的“视”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子孙视之不甚惜
C.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
D.回视日观以西峰
(3)下列语句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能不易其志之缙绅”的倒置,是定语后置。
B.“激昂大义”是被动句,句中省略了表示被动的介词“于”。
C.“亦曷故哉”是疑问句,句中“曷”通“何”,是表疑问的代词。
D.“不敢复有株治”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是朝廷。
(4)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的计谋难以立刻想出来。
B.佯狂不知所之者——(也有)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的。
C.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在朝廷显露出来。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叹惜?
(5)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大阉之乱时缙绅改变志节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B.文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之死的意义重大。
C.在作者看来,修大墓、立碑刻名,使志士跪拜流泪,是百代难得的际遇,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末句点明写作目的,歌颂“五人”的品格,暗含着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的意思。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高手必修三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庭,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杜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装疯狂)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口,十家为“伍”)
D.又有剪发杜门 (闭门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相同的是(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书而投缳道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划线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B.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C.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D.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忠义暴于朝廷 ②素不闻诗书之训
A.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B.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C.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D.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阐明五人之死的巨大价值。
C.第一段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使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昂不顾”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庭,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杜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装疯狂)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口,十家为“伍”)
D.又有剪发杜门 (闭门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相同的是(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书而投缳道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划线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B.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C.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D.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忠义暴于朝廷 ②素不闻诗书之训
A.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B.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C.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D.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阐明五人之死的巨大价值。
C.第一段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使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昂不顾”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拓展。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矫然不群,逐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悖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缙绅,乘先帝变故仓促,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悖,放著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求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年,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陈璀、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悖、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谆熙中赐谥忠敏。
(节选自《汉书》)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是(雍丘百姓)外户不闭
B.使者上其状,(使者)召(伯雨)为大宗正丞
C.大臣畏其多言,(大臣)俾(伯雨)给事中
D.崇宁党事作,(曾布)削籍编管通州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任伯雨主持雍丘县政绩突出,主要表现在吏治与德政上。文中吏治从略德政详实,主要介绍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得入境的事。
B.徽宗即位不久,伯雨带头揭发长期以来把持朝政的章惇,但后来却落得一个贬出朝廷的结局。在其做谏官的半年里,上疏奏108份,表现了任伯雨刚直不阿、敢于斗争的精神。
C.任伯雨不断秉公直谏,大臣们对他的大量疏奏极为畏惧,徽宗也为此而担忧,密谕让少谏或不谏,可他仍忠心直谏,最后以党事被革除官职。
D.任伯雨刚直不阿,因直谏遭致奸臣陷害,自己被革职,仲子申先下狱,妻子被逼死,他置这一切于不顾,对朝廷忠心耿耿,一如既往,最终得以昭雪被重新启用。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拓展。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矫然不群,逐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悖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缙绅,乘先帝变故仓促,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悖,放著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求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年,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陈璀、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悖、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谆熙中赐谥忠敏。
(节选自《汉书》)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是(雍丘百姓)外户不闭
B.使者上其状,(使者)召(伯雨)为大宗正丞
C.大臣畏其多言,(大臣)俾(伯雨)给事中
D.崇宁党事作,(曾布)削籍编管通州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任伯雨主持雍丘县政绩突出,主要表现在吏治与德政上。文中吏治从略德政详实,主要介绍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得入境的事。
B.徽宗即位不久,伯雨带头揭发长期以来把持朝政的章惇,但后来却落得一个贬出朝廷的结局。在其做谏官的半年里,上疏奏108份,表现了任伯雨刚直不阿、敢于斗争的精神。
C.任伯雨不断秉公直谏,大臣们对他的大量疏奏极为畏惧,徽宗也为此而担忧,密谕让少谏或不谏,可他仍忠心直谏,最后以党事被革除官职。
D.任伯雨刚直不阿,因直谏遭致奸臣陷害,自己被革职,仲子申先下狱,妻子被逼死,他置这一切于不顾,对朝廷忠心耿耿,一如既往,最终得以昭雪被重新启用。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