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中加粗的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然后知是山特立 
B.卒吾君之发愤一击    其亏人愈多 
C.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因人之力敝之,    夜,缒出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然后知是山特立 
B.卒吾君之发愤一击    其亏人愈多 
C.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因人之力敝之,    夜,缒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黄冈兵法同步学案  高二语文(下) 题型:013

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B.各各竦立听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神卜

C.拾视,非字而画     折藏,归以示成

D.昂其直,居奇货     遂猾胥报充里正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言文,然后完成所给问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①,兼复附以妖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注: ①图纬:指图谶和纬书,都是一些符命占验类的书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用尽心思
B.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C.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D.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图身:图谋进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入京师,观太学/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B.精思傅会,十年成/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虽才高世,而无骄尚之情/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D.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下列语句中,属于表现张衡的“科学才能”的一组是:(   )
①遂通五经,贯六艺
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③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
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⑤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⑥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⑦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②④⑦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因为文学才能出众,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张衡不慕权贵,总是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职位五年后,就回到了原籍。
C.候风地动仪全部用精铜制成,半径为八尺,盖子中部隆起,像个大酒樽。
D.在任河间相期间,张衡从严执法,政治清明,可三年后就自己请求辞职回乡。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六安一中2012届高三第十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①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②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③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④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⑤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1)

对下列加粗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但问驿吏,吏言    绐:告诉

B.

此,乃至和州香林院 陟:到达

C.

马为之避易       避易:不容易

D.

其亦可谓不也已    审:慎重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退无

②某,而母立于兹

B.

①悉下马,累肩

②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C.

①予默计此关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D.

①杳不知所穷,始大骇汗

②虽九死犹未悔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记述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险途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

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C.

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D.

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4)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答:________________

(2)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

答:________________

(3)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

答: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活题巧解巧练·高一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威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曰:“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殷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之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起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唐曰(言辞)

B.燕者必于赵(通“经”,经过)

C.武安君之(责难)

D.府具(钱财;财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对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汝安能行之也  ②与秦什一

[  ]

A.①让他去  ②十一县

B.①让他去  ②十分之一

C.①去那里  ②十分之一

D.①去那里  ②十一县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甘罗自负自荐,承担重任的一组是:①臣行之②君其试臣③自请卿相燕④请为张唐先报赵⑤请归燕太子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甘罗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少年,身为秦相的文信侯做不到的事情,十二岁的甘罗胸有成竹。毛遂自荐,完成任务。

B.甘罗不但以寥寥数语说服了张唐,而且自告奋勇,出使赵国,不用兵刃相见,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广河间”的目的。

C.甘罗给张唐进言,以应侯比文信侯,以武安君比张唐,比况对象身份相近,事理类似,因而很有说服力。

D.甘罗见赵王,先谈燕太子入秦等事,说明了秦燕不相欺则赵危的事实真相,是真心为赵国着想,因而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黄冈新内参·高考(专题)模拟测试卷·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藏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便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人名)诬告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将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士大夫迎之者数千两,同因乡人殷陶、黄穆亦免俱归,并卫待于滂,应对宾客。滂顾谡陶等曰:“今子相随,是得吾祸也。”遂遁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范滂弟)孝敬,足以供养,滂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清节,为州里所服     厉:严厉

B.滂系黄门北寺狱       坐:因为

C.滂以同囚多病,乃请先就格  婴:缠绕

D.死亦何           恨:怨恨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

B.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

C.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

D.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范滂“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①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②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③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⑤滂在职严整疾恶,……抽拔幽陋  ⑥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以为范党

[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滂为官公正廉明,嫉恶如仇,公开荐举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坚决剔除坏人,因而结下仇怨,埋下祸根。

B.范滂从监狱里出来,汝南、南阳的士大夫们拿出数千两银子置办酒席,为范滂洗尘接风。同时回乡的殷陶、黄穆伺候在范滂身边,帮助范滂应酬宾客。

C.当范滂知道自己将被逮捕时,他不但不逃跑,反而自己主动到监狱去,为的是不牵累别人,这充分表现了范滂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品德。

D.范滂就义前对儿子的“人不能为恶,但是我为善不为恶而又没有好下场”的一番话,深刻揭露了在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下的东汉政权的黑暗:善恶不分,是非颠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粤教版必修第四册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复习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书博鸡者事
高启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嗛(xi2n,怀恨)守,即诬守纳己赇(qi*,贿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赀,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ch!,剥夺)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逆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高子曰:“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臧使者枉用三尺,以雠一言之撼,固贼戾之士哉!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识者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守自负年德,之  易:轻视

B.

郡至袁     按:巡视

C.

豪民于道     遮:遮盖

D.

使君,杖汝,法也 冒:冒犯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丈夫  若所为

B.

博鸡者义闻东南  使匹夫攘袂群起伸其愤

C.

日暮,至豪民门  为上者不能察

D.

里侠者皆下之  若民不自谨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博鸡者见义勇为、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①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 ②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 ③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 ④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⑤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 ⑥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

[  ]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欲扬先抑,开篇交代博鸡者是一个没有正当职业、游手好闲的流氓无赖,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和反衬。

B.

高启是明初诗文大家。本文塑造了博鸡者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游侠形象。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语言、行动及细节描写,使博鸡者的形象生动突出,使得他的任侠好斗、有勇有谋的思想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C.

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博鸡者,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个人的褒贬,而是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社会核心和政治高层,揭露了元代社会权贵专横、豪民肆虐的黑暗现实,反映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D.

作者在篇末的评论中,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分别评述了袁守、臧使者和为上者,其中暗含对当政者的讽谏之旨。这种篇末点评的写法深受司马迁史传笔法的影响。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译文:________

(2)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

译文:________

(3)使者枉用三尺,以雠一言之撼,固贼戾之士哉!

译文: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新教材新学案 语文 必修3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和坤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和坤柄政久,善伺高宗意,因以弄窃作威福,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或故缓其事,以俟上怒之霁①。大僚恃为奥援②,剥削其下以供所欲。盐政、河工③素利薮,以征求无厌日益敝。川、楚匪乱,因激变而起,将帅多倚和坤,糜饷奢侈,久无功。阿桂以勋臣为首辅,素不相能,被其梗轧。入直治事,不与同止直庐。阿桂卒,益无顾忌,于军机寄谕④独署己衔。同列嵇璜年老,以谗数被斥责。王杰持正,恒与忤,亦不能制。朱珪旧为仁宗⑤傅,在两广总督任,高宗⑥欲召为大学士,和坤忌其进用,密取仁宗贺诗白高宗,指为市恩⑦。高宗大怒,赖董诰谏免;寻以他事降珪安徽巡抚,屏不得内召。言官惟钱沣劾其党国泰得直,后论和坤与阿桂入直不同止同庐,奉命监察,以劳瘁死。曹锡宝、尹壮图皆获谴,无敢昌言其罪者。高宗虽遇事裁抑,和坤巧弥缝,不悛益恣。仁宗自在潜邸知其奸,及即位,以高宗春秋高,不欲遽发,仍优容之。

  四年正月,高宗崩,给事中王念孙首劾其不法状,仁宗即以宣遗诏日传旨逮治,命王大臣会鞫,俱得实。诏宣布和坤罪状……内外诸臣疏言和坤罪当以大逆论,上犹以和坤尝任首辅,不忍令肆市,赐自尽。

(《清史稿·和坤传》)

  注释:①霁:这里指怒气消散。②奥援: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③河工:治理黄河各项工程的总称。④军机寄谕:由军机处寄发的谕旨。⑤仁宗:即嘉庆帝颙琰,庙号仁宗。⑥高宗:即乾隆帝弘历,庙号高宗。⑦市恩:买好。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同列嵇璜年老,以谗被斥责。 数:多次,屡次。

B.

王杰持正,与忤,亦不能制。 恒:恒心。

C.

以征求无厌日益敝。      无厌:没有止境。

D.

以高宗春秋高,不欲遽发。   春秋:年龄。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为说明和坤善于玩弄权术的一组是

①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

②纳贿者则为周旋,或故缓其事,以俟上怒之霁。

③将帅多倚和坤,糜饷奢侈,久无功。

④阿桂卒,益无顾忌,于军机寄谕独署己衔。

⑤和珅忌其进用,密取仁宗贺诗白高宗,指为市恩。

⑥和坤巧弥缝,不悛益恣。

[  ]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⑤⑥

D.

①②④⑤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和坤肆无忌惮地行贿受贿,大肆贪污国库银两和军饷,是清朝有名的大贪官,但和坤善于弥缝掩盖,所以很长时间都没有查出来。

B.

和坤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意,因此能够采取玩弄手段、窃取权力的办法排斥打击阿桂、钱沣、曹锡宝、尹壮图、王念孙等不依附他的大官。

C.

朱珪原先是太子的师傅,乾隆打算召回来任大学士,和坤妒忌他受重用,就偷了太子写给朱珪的贺诗给乾隆看,说太子讨好他的师傅,使得乾隆大怒,朱珪不仅没当上大学士,还被降为安徽巡抚。

D.

仁宗在作太子时就深知和坤的奸诈和贪污的罪行,打算处治和坤,但其父皇高宗不同意,仁宗无法处治和坤,一直等到高宗驾崩的当天,仁宗便马上逮捕和坤,将他处死。

(5)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和珅柄政久,善伺高宗意,因以弄窃作威福,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或故缓其事,以俟上怒之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昌邑一中2007-2008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唐震字景贤,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己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其人大愧。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思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顾让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其租赋,令坊置一吏,其户,权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州有民佣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佣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台出,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十一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从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日:“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日:“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宋史·唐震传》)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封题未  启:打开。

B.

政事一切无顾让 顾让:顾念谦让别人。

C.

令坊置一吏,其户 籍:登记。

D.

民不胜掠,自诬服 诬服:诬告别人犯罪。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有言过者辄喜

②工欲善事,必先利其器

B.

①有权贵牒荐之者

②不赂者赂者丧

C.

府有具狱将置辟

天大雨,道不通

D.

①我若从尔言不死

②安能摧眉拆腰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

(3)

下列各句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上其事刑部,(说友)卒是震议

B.

其租税,(朝廷)令坊置一吏

C.

得童傍郡,(震)以诘其父

D.

兵入,(震)执牍铺案上

(4)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介然不苟交——性情坚定不随便与人交往

B.

使坊吏主给之——让城市住宅区的官吏主要给灾民粮食

C.

童逸而牧舍火——牧童放纵贪玩使牧舍着了火

D.

亟出犹可免——赶快出去谈判还能免于灾祸

(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唐震年少居乡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闻过则喜。中进士后做小官,决不靠某权贵的推荐而升官。

B.

唐震任临安府官员,看到倚仗贾似道势力的潜锐友执法上的错误,他敢于抵制,使自己的正确见解得到认可。

C.

唐震主管信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救济遭旱灾的百姓。他还能明察而求得实证,平反了一个屈打成招的冤案。

D.

元兵大至。将帅邓益逃跑,唐震拿出自己全部金钱募人出战。危难之际,他放弃了逃生机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活题巧解巧练·高一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后边的问题。

范滂传

  范滂,字孟博,少厉清节,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投版弃官而去。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滂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憨然为之改容,乃得开解桎梏。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士大夫迎之者数千辆。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后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以滂为清诏使,察之。(审案)

B.复为太尉黄琼所。(征召)

C.滂系黄门北寺狱。(坐着)

D.始京师。(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尚书责滂劾猥多  妇女无

B.投刻去  相如持璧却立

C.滂死祸塞  徐而察之,山下皆石穴罅

D.投版弃官去  仓廪实知礼节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后来朝廷下令三府的官员收集民间歌谣,提出对官吏的批评。

B.请署功曹,委任政事请他管理府中官员,把政事交他办理。

C.显荐异节,抽拔幽陋公开推荐有德之人,剔除坏人。

D.今之循善,身陷大戮现在我遵循善道,却深受耻辱。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范滂“清节”的一组是:①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②(守令)望风解印绶去。③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④曰:“必为我也。”⑤滂睹时方艰,因投劾去。⑥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滂自小清正廉洁,孝敬长者,在太尉黄琼手下任职时,看到澄清天下之志无法实现,弃官而去。在太守宗资手下任职时,被人诬陷而入大狱。因他清正廉洁,疾恶如仇,所以在他释放归家时,有众多土大夫前来迎接。

B.太守宗资因仰慕范滂之誉,委任政事。范滂整顿官吏,对那些违背伦常之徒,严厉打击,同时“显荐异节”,“抽拔幽陋”。

C.中常侍王甫奉招审讯范滂,范滂慷慨激昂,表达了自己的决心,王甫为此而感到震惊和敬佩,并为范滂解去械具,后又为他斡旋,使范滂获得释放。

D.督邮吴导、县令郭揖都因范滂品格高尚,具有骨气不肯逮捕他。范滂为了不连累县令和自己的母亲,投案自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