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云青青兮欲     

A.栗深林兮层巅    
B.半壁见海日,空中天鸡     
C.虎瑟兮鸾回车    
D.君去兮何时还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北京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
例句:云青青兮欲     
A.栗深林兮层巅    
B.半壁见海日,空中天鸡     
C.虎瑟兮鸾回车    
D.君去兮何时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团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倾,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固异立。常习诵读之。

(1)下面四句中加粗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谓良日;“孺子,下取履!”
顾:探望、拜访。
B.父以足受,笑而
去:离开。
C.与老人
期:约会。
D.良为取履
业:已经。

(2)下面每句都有“履”字,词性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孺子,下取履
②因长跪履
③父日:“履我!”
④直堕其履圮下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
⑥足下蹑丝履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⑥/④/②③⑤
C.①④/⑥/②③/⑤
D.①③⑤/②④⑥

(3)比较下列每组句中加粗的词,从意义和用法看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衣褐至良……
②父去里,复还。
③与老人期,,何也?
五日早会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一老父,衣褐
老父:老父亲。
B.孺子,下取履
孺子:小子,小孩子。
C.五日平明,良往
平明:天刚亮。
D.五日,良夜未半
夜未半:不到半夜。

(5)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中与例句加粗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良固之,跪曰:“诺。”

[  ]

A.以故其后之日“褒禅”

B.良因之,常习诵读之

C.且庸人尚

D.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6)“良殊大惊,随目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张良特为此大吃一惊,跟着老父并用眼看着他。

B.张良特为此大吃一惊,跟着老父并用眼看着他。

C.张良非常吃惊,用眼看着老父离去。

D. 张良非常吃惊,跟着老父用眼睛看着他。

(7)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良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虽被老父取笑,终有所得。

B.张良不守时被老父辱骂,但能听从训导,终有所得。

C.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D.老父先辱张良,再怒张良,最后送张良《太公兵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1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团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倾,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固异立。常习诵读之。

(1)下面四句中加粗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谓良日;“孺子,下取履!”
顾:探望、拜访。
B.父以足受,笑而
去:离开。
C.与老人
期:约会。
D.良为取履
业:已经。

(2)下面每句都有“履”字,词性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孺子,下取履
②因长跪履
③父日:“履我!”
④直堕其履圮下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
⑥足下蹑丝履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⑥/④/②③⑤
C.①④/⑥/②③/⑤
D.①③⑤/②④⑥

(3)比较下列每组句中加粗的词,从意义和用法看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衣褐至良……
②父去里,复还。
③与老人期,,何也?
五日早会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一老父,衣褐
老父:老父亲。
B.孺子,下取履
孺子:小子,小孩子。
C.五日平明,良往
平明:天刚亮。
D.五日,良夜未半
夜未半:不到半夜。

(5)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中与例句加粗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良固之,跪曰:“诺。”

[  ]

A.以故其后之日“褒禅”

B.良因之,常习诵读之

C.且庸人尚

D.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6)“良殊大惊,随目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张良特为此大吃一惊,跟着老父并用眼看着他。

B.张良特为此大吃一惊,跟着老父并用眼看着他。

C.张良非常吃惊,用眼看着老父离去。

D. 张良非常吃惊,跟着老父用眼睛看着他。

(7)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良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虽被老父取笑,终有所得。

B.张良不守时被老父辱骂,但能听从训导,终有所得。

C.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D.老父先辱张良,再怒张良,最后送张良《太公兵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讨论文化问题,可以列举文化的各个部门: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宗教、伦理……请注意,数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数学和任何其他学科不同,它几乎是任何科学所不可缺少的。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这一点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怀疑了。它的思想是许多物理学说的核心,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了解这一点的人就比较少了。它曾经是科学革命的旗帜,现代科学之所以成为现代科学,第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是使自己数学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数学在人类理性思维活动中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各个时代的总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是数学影响人类文化最突出之点。我这里并不想概括什么是数学文化,而只是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提出一些看法。诚然,其他的学科也可能有这些特点,但大抵是与受数学的影响分不开的。

  首先,它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在这本小书里可以看到许多被吸引到数学中来的人正是因为数学有这样的特点。例如说,欧几里德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都为。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由其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明。从希腊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数学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并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竟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人们自然会要求在一切领域中都这样去做。正是因为这样,而且也仅仅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成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就数学本身而言,达到数学真理的途径既有逻辑的方面也有直觉的方面,但就其与其他科学比较而言,就其影响人类文化的其他部门而言,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迄今为止,人类知识还没有哪一个部门应用公理方法得到如数学那样大的成功。但是,如果到今天某个知识部门还是只有论断而没有论据,只是一堆相互没有逻辑联系的命题,前后又无一贯性,恐怕是不会有人接受的了。每个论点都必须有根据,都必须持之有理。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以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1)加粗词在句中用比喻义的是

[  ]

 A.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

 B.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C.它曾经是科学革命的旗帜

 D.但大抵是与受数学的影响

 E.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

 F.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

(2)分别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指代的内容。

  它的思想是许多物理学说的核心,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了解这一点的人就比较少了。

  “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点”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以“欧几里德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为例来阐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哪个句子告诉我们数学研究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句子和第一段中的哪个句子照应?

  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一课3练  高三(全年)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讨论文化问题,可以列举文化的各个部门: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宗教、伦理……请注意,数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数学和任何其他学科不同,它几乎是任何科学所不可缺少的。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这一点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怀疑了。它的思想是许多物理学说的核心,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了解这一点的人就比较少了。它曾经是科学革命的旗帜,现代科学之所以成为现代科学,第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是使自己数学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数学在人类理性思维活动中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各个时代的总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是数学影响人类文化最突出之点。我这里并不想概括什么是数学文化,而只是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提出一些看法。诚然,其他的学科也可能有这些特点,但大抵是与受数学的影响分不开的。

  首先,它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在这本小书里可以看到许多被吸引到数学中来的人正是因为数学有这样的特点。例如说,欧几里德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都为。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由其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明。从希腊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数学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并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竟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人们自然会要求在一切领域中都这样去做。正是因为这样,而且也仅仅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成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就数学本身而言,达到数学真理的途径既有逻辑的方面也有直觉的方面,但就其与其他科学比较而言,就其影响人类文化的其他部门而言,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迄今为止,人类知识还没有哪一个部门应用公理方法得到如数学那样大的成功。但是,如果到今天某个知识部门还是只有论断而没有论据,只是一堆相互没有逻辑联系的命题,前后又无一贯性,恐怕是不会有人接受的了。每个论点都必须有根据,都必须持之有理。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以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1.加粗词在句中用比喻义的是

[  ]

A.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

B.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C.它曾经是科学革命的旗帜

D.但大抵是与受数学的影响

E.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

F.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

2.分别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指代的内容。

的思想是许多物理学说的核心,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了解这一点的人就比较少了。

“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点”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以“欧几里德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为例来阐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哪个句子告诉我们数学研究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句子和第一段中的哪个句子照应?

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设计指导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秦者,秦也(灭族,杀尽)

B.

后人哀之而不之(借鉴)

C.

而族灭也(必须,应该)

D.

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顺着次序传下去)

(2)

对下列句子中“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  ]

A.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例句中加粗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A.

则思正身以黜

B.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

辞楼下殿,来于秦

(4)

对下列句中“后人”的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  ]

A.

“后人”①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B.

“后人”②是指秦朝以后的人。

C.

“后人”③是指唐朝以后的人。

D.

“后人”④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5)

根据要求默写课文有关语句。

(1)最后总结出秦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作者给后人敲警钟的一句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全优指导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对下列加粗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人亦念家(顾念)

B.

瓦缝参差,多于身之帛缕(全)

C.

骄固(喜欢)

D.

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

(2)

互文,即“互文见义”。把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理解时又应合在一起。下面四个句子不属于“互文”的一项是

[  ]

A.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B.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D.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3)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指代不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4)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B.

可怜焦土

C.

感慨系之矣

D.

才能不及中人

(5)

下列句子中“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  ]

A.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6)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例句中加粗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A.

则思正身以黜

B.

楚人一炬,可怜

C.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

辞楼下殿,来于秦

(7)

对下列句中“后人”的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  ]

A.

“后人”①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B.

“后人”②是指秦朝以后的人。

C.

“后人”③是指唐朝以后的人。

D.

“后人”④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8)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阐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部分,由古及今,借古讽今,由一般到特殊地分析议论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的事实,暗寓李唐王朝切勿重蹈覆辙。不要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

B.

在论述“秦爱纷奢”不恤民力必然导致灭亡的命运时,赋用的是推理分析的方法。

C.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指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外力各不相同,但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谁也无法挽救六国和秦落得族灭的下场。

D.

铺写秦王朝的穷奢极侈,连用了六个比喻。极度的夸张,有力地揭露了秦始皇掠夺天下财富的贪婪,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即对封建统治者的醉生梦死、穷奢极欲的愤怒和批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效实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风雨至     骤,突然

B.

天高日晶     晶:亮

C.

盖夫秋之为也  状:情状

D.

亦何乎秋声   恨:遗憾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草拂之色变    危不持

B.

忧其智所不能   邻国民不加少

C.

奈何非金石之质  邹君海滨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D.

黟然黑者星星   昔者先王以东蒙主

(3)

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春生秋

[  ]

A.

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B.

去今之而葬焉

C.

三江而带五湖

D.

先破秦入咸阳者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头,作者借助想象和比喻等手法,把无形无色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感到秋声盈耳;接着从虚到实,分别描写了“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来烘托“秋声”的特殊情调。

B.

本文采用对话体来写,其实也是便于抒发作者对秋声和人生的独特的感受。童子的单纯和无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主人秋思的纷繁复杂。

C.

文章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天象、训诂等方面对秋作了独特的思考,让读者更加理性地认识到秋背后的深层的文化意蕴。

D.

作者将无情的草木和有灵的人类作对比,其实是为了体现出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得多的主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历宦海沉浮的作者所产生的一种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训俭示康
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节)
  【注释】①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②御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③正考父饘粥:正考父,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饘,稠粥。粥,稀粥。④季文子相三君: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三君,指鲁文公、鲁宣公、鲁襄公。⑤服行:实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以为——病:疾病
B、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也——非:不对
C、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家——丰:丰收
D、孟僖子知其后必有人——达:显达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作者“以俭素为美”的一组是(     )
①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②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③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④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⑤夫俭则寡欲
⑥聊举数人以训汝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段多处引用孔子的话语,又把“古人”与“今人”对“俭”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目的都是为了能更明确地提出论点。
B、文中叙举“先公”宴客从俭之事,是以长辈的身分,从家风的角度进行正面教诲,娓娓而谈中尤显亲切,让人更易接受其主张。
C、文章最后一段举正考父、季文子的例子是从正面说明“以俭立名”,举石崇、寇莱公的例子则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不俭”必“自败”。
D、从这篇深入浅出的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已敏锐地洞察到,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将会影响到他事业的成功或失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训俭示康①

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②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粥③以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人。季文子相三君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⑤,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节)

  注释:①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②御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③正考父粥:正考父,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稠粥。粥,稀粥。④季文子相三君: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三君,指鲁文公、鲁宣公、鲁襄公。⑤服行:实行。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吾不以为病            病:疾病

B.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也   非:不对

C.

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家  丰:丰收

D.

孟僖子知其后必有人       达:显达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作者“以俭素为美”的一组是

①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②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③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④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⑤夫俭则寡欲

⑥聊举数人以训汝

[  ]

A.

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③⑤⑥

D.

①⑤⑥

(3)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中第一段多处引用孔子的话语,又把“古人”与“今人”对“俭”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目的都是为了能更明确地提出论点。

B.

文中叙举“先公”宴客从俭之事,是以长辈的身分,从家风的角度进行正面教诲,娓娓而谈中尤显亲切,让人更易接受其主张。

C.

文章最后一段举正考父、季文子的例子是从正面说明“以俭立名”,举石崇、寇莱公的例子则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不俭”必“自败”。

D.

从这篇深入浅出的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已敏锐地洞察到,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将会影响到他事业的成功或失败。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2)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