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D.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北京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D.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诫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予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思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旨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霸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予;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农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         罔:陷害

B.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

C.谨庠序之教                                                   库序:古代的学校

D.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王:王位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人之国也                B.①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②季氏将有事颛臾              ②天下可运

C.①龟玉毁椟中,是谁之过与    D.①刑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②家有老妪,尝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

B.孟子认为仁爱的国君规定人民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就足够了,不必对人民进行礼义上的教育:等到人民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才能树立君主的威严。

C.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D.齐宦王的“不忍之心”,亦即“仁心”只及于禽兽,而没“有推恩”于百姓,他缺欠的是“仁术”,即没有爱护自己的百姓.其实他有能力去做,只不过他不去做罢了。因此对他来说,是“不为”,而非“不能”。

4.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②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黄冈重点作业 高一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致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颗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摘出甲文中描写妇女们非凡摇船本领的两个比喻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根据上下文,这是谁说的?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和乙文中都有对划船水声的描摩,对比阅读,完成下面填空。

①乙文写妇女们寻夫未遇的回归途中,轻轻地划船,一橹一橹,一声一停,水声________,节奏________,这水声传达出妇女们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②甲文写妇女们归途中遇到日本鬼子追赶,这时的划船声,一声接一声,一声紧一声,水声________,节奏________,很好地表现出妇女们________的品格。

5.对甲、乙两文写景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甲文的景物描写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暗示一场激烈战斗将在此展开。

B.甲文的景物描写形象传神,充满寓意。这里是全民皆兵,连荷花都在严阵以待,充满必胜的信心。

C.乙文景物描写烘衬出这群妇女寻夫未遇的失意与无聊之情。

D.乙文景物描写创造了一种平静的富有诗意的气氛。

6.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和丙段文字都以________为描写对象,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甲文描写荷花含苞待放,“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丙段则写成________;前者显得________,后者则显得________。甲段写“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丙段则写成________,两句的共同点,都是表现荷叶的________,前者喻之为“铜墙铁壁”,后者则喻之为________。请你以荷叶或荷花为对象,分别造一个比喻句,一个拟人句。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丙两段文字分别出自________的小说________和________的散文________。

8.为两文的风格选择恰当的项。甲(乙)文是________,丙文是________。

[  ]

A.清新俊逸
B.开朗刚健
C.慷慨悲壮
D.细腻含蓄

9.试从下面两个方面比较说明两文风格不同的原因。

A.时代不同:甲(乙)文写于________________;丙文写于________________。

B.作者心境不同:甲(乙)文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云门山记
[明]王世贞
  出青州之南门可五里而近,日云门山。山下夷而再成锐,上将及,宛有中虚之洞以穿其背,而上望之,为镜,为射的焉,正与郡斋对。晴则荧荧然,小雨则蒙蒙滃滃然。以岁时更献状于几席,若觊余游者而未果。会学宪吴峻伯东按行海上,道青,余乃以间得从峻伯往。
  时春而雪初霁,未尽消也,道泞甚,篮舆踯躅陂陀间。舁卒肩相辅,后趾蹑前趾,而分级之半,猿贯上,久之,始抵洞。洞高丈馀,纵倍之,横杀之。余与峻伯乃舍舆而步,穿洞旁,蹑百馀级至绝顶,则磐石重甗,可列坐数百人。东望青葱郁蒸,不别天地,其大海之气乎?西南连山,亘带不尽,若斧劈,若剑锷,若驼,若狻猊,若率然者,吞吐云雾,与旭日相媚,晶莹玲珑,掩映霏亹,紫翠万状。下俯郡会,雉堞历历,雪宫之鸱出没松柏,若翡翠之戏兰苕也。
  余命酒饮峻伯,已,各分韵为七言一章,成,互歌之。余雅昊咏为羽声,嘘之入霄汉,缥缈徐下,与天籁会。虚谷和响,万木奏节,觉群山秀色时时来袭人衣裾。余衷峻伯而酒之迫,则踉跄下,繇故洞走西间道袭之,乃复得小龙洞焉。伛而入,深可四丈许,中裂为涧,水泓澄不干。旁有石床枕可偃卧,余乃与峻伯卧饮甚欢也。已相谓曰:“爽鸠之乐,可再乎哉?卑矣,牛山之涕也,有晏子之对在。虽然,东方之人称牛山者,即不得舍齐君臣而他咏也。均之乎,不朽矣,则牛山之乐,爽鸠氏不得而有之,齐之君臣独以微言而得有之。至于今也,吾二人毋亦易自废而千古。”兹日既罢酒,还。
  明日,乃以诗付山僧,使刻石而为之记
  [注]①篮舆:轿子。②亹(wěi):美。③繇:通“由”。④爽鸠:一种鹰类,爽鸠氏为掌刑狱之官。⑤牛山之涕:典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牛山而泣,晏子笑其寻烦恼。后亦作慨叹人生无常之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下而再成锐——夷:平,平坦
B.后蹑前趾——趾:脚
C.而入,深可四丈许——伛:曲身,弯腰
D.齐之君臣独以言而得有之——微:小,细微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属于直接(正面)描写云门山景象的一组是(     )
①晴则荧荧然,小雨则蒙蒙滃滃然
②舁卒肩相辅,后趾蹑前趾,而分级之半
③东望青葱郁蒸,不别天地
④下俯郡会,雉堞历历
⑤西南连山,亘带不尽,若斧劈,若剑锷
⑥中裂为涧,水泓澄不干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记山、记人,以闲语道出登山原委,平实的叙述中露出几分淡雅情致。随后,情感随游山而渐渐转浓。
B.本文虽是一篇游记,却没有单纯地写云门山胜景,文中关于赋诗、歌咏、卧饮的描写十分生动,其中的对话更有韵味。
C.本文篇幅虽短,但语言生动,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将云门山的胜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D.古人登山往往因景生情。本文也是如此,作者借云门山之景抒发了寄情山水,向往自然,流露出一定的归隐思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岁时更献状于几席,若觊余游者而未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望青葱郁蒸,不别天地,其大海之气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虚谷和响,万木奏节,觉群山秀色时时来袭人衣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盐城一中2008-200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散文与散话

艾煊

  人们觉得散文很容易写。在小学和初中读书时,作文做得通,出校后又有了一些或深或浅的生活经历,有这两项资本,便可执笔写出散文了。恰好我们大地上的千家报纸群正等米下锅,于是一切通畅可读的文字,便以散文的面貌,大量快速地进入了媒体市场。

  散文,不需塑造人物性格,不需讲述完整的故事,不需编造起伏跌宕的情节。人们便以为它比小说容易写。散文,不必太考究音韵格律,所以它也比诗容易写。但小说可酣畅地叙事,诗可缠绵地抒情。散文何能?散文的生存空间在何处?散文是小说和诗缝隙间长出来的闲花野草,是夹缝中的艺术。

  艺术,不争天地之大小,以小显大,以少喻多,正是它之所长。半亩一亩的园林,要显示出无边无际的花石世界。鼓上可舞,绳上可舞,竹竿头上也可翻筋斗。

  散文生长于夹缝中,它的边缘又漫漶、朦胧,摸不着边际,谁都可以和它搭上边,攀上亲,什么样的文字,都可标示为散文。

  许多人误认为散文很容易制造。但要想写出一篇真正好的、耐读的艺术散文,那就要多方面的修养。最根本、最基础的,是文字的修养。而这一点恰恰常被写散文的人们所忽略、所漠视。总以为文字有何难哉,会做作文,会写文件,会写新闻,会写小说,便一定会写散文。有一些发表了许多散文、出过了散文集的散文家,恰好是在这最根本最基础的文字上欠缺修养。

  文字的功能极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都需要它。许多人际交流的场合,都需要文字介入。散文,它对于文字有什么高要求?说来也简单,散文只是要求发挥文字诸多功能中的那么一种功能,艺术功能。

  散文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材料和工具,就是文字。因此,散文对文字的要求,远远高于小说对文字的要求。

(1)

文中作者指出了人们对散文的一个错误认识,这个错误认识是什么?(不超过9个字)

答:________

(2)

作者认为与小说相比,散文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

(3)

第三段中“鼓上可舞,桌上可舞,绳上可舞,竹竿上也可翻筋斗”这一串比喻要表达的本体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回答。

答:________

(4)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可分两段,前四节为一段,论述散文的文体特点;后三节为一段,论述散文的写作要求。

B.

“散文生长于夹缝中”是说散文在表达方式、反映生活的宽广方面介于小说和诗之间。

C.

第二节“散文何能”这一句是反问,意即散文与小说和诗歌相比没有自己的特长。

D.

全文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既提高了论述效果,又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E.

从文章的主旨看,标题及首段最后一句均隐含了作者对一些缺乏文字功力而进入媒体市场的散文的批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盐城一中2008-2009学年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散文与散话

艾煊

  人们觉得散文很容易写。在小学和初中读书时,作文做得通,出校后又有了一些或深或浅的生活经历,有这两项资本,便可执笔写出散文了。恰好我们大地上的千家报纸群正等米下锅,于是一切通畅可读的文字,便以散文的面貌,大量快速地进入了媒体市场。

  散文,不需塑造人物性格,不需讲述完整的故事,不需编造起伏跌宕的情节。人们便以为它比小说容易写。散文,不必太考究音韵格律,所以它也比诗容易写。但小说可酣畅地叙事,诗可缠绵地抒情。散文何能?散文的生存空间在何处?散文是小说和诗缝隙间长出来的闲花野草,是夹缝中的艺术。

  艺术,不争天地之大小,以小显大,以少喻多,正是它之所长。半亩一亩的园林,要显示出无边无际的花石世界。鼓上可舞,绳上可舞,竹竿头上也可翻筋斗。

  散文生长于夹缝中,它的边缘又漫漶、朦胧,摸不着边际,谁都可以和它搭上边,攀上亲,什么样的文字,都可标示为散文。

  许多人误认为散文很容易制造。但要想写出一篇真正好的、耐读的艺术散文,那就要多方面的修养。最根本、最基础的,是文字的修养。而这一点恰恰常被写散文的人们所忽略、所漠视。总以为文字有何难哉,会做作文,会写文件,会写新闻,会写小说,便一定会写散文。有一些发表了许多散文、出过了散文集的散文家,恰好是在这最根本最基础的文字上欠缺修养。

  文字的功能极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都需要它。许多人际交流的场合,都需要文字介入。散文,它对于文字有什么高要求?说来也简单,散文只是要求发挥文字诸多功能中的那么一种功能,艺术功能。

  散文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材料和工具,就是文字。因此,散文对文字的要求,远远高于小说对文字的要求。

(1)

文中作者指出了人们对散文的一个错误认识,这个错误认识是什么?(不超过9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认为与小说相比,散文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三段中“鼓上可舞,桌上可舞,绳上可舞,竹竿上也可翻筋斗”这一串比喻要表达的本体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可分两段,前四节为一段,论述散文的文体特点;后三节为一段,论述散文的写作要求。

B.

“散文生长于夹缝中”是说散文在表达方式、反映生活的宽广方面介于小说和诗之间。

C.

第二节“散文何能”这一句是反问,意即散文与小说和诗歌相比没有自己的特长。

D.

全文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既提高了论述效果,又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E.

从文章的主旨看,标题及首段最后一句均隐含了作者对一些缺乏文字功力而进入媒体市场的散文的批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的文字可以说是一种奇异的文化存在,这在西人译中诗一事上可见端倪。近见一汉学家译杜甫的名句“月涌大江流”为:The moon leaps in the great rivers flow,意思就成了“月亮在大江流动中跳跃”,这是怎样的不堪!于中国文字缺乏微妙的感受,即使字意表面相应,结果也不外平淡无奇,甚至笑话百出。

中国文字的串联、组合、拼接有无穷的妙处,已然可成为一种独在的言语,只看运用者的心境和手段如何了。“言语”组成篇章,而文学的美感亦必由这种言语而来。像“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若译成白话,意思也是明白的,但从文字言语而来的心境、幽思、美感却起码失落了一半。古典文学诸种体裁中的这种“言语”,其千锤百炼而获得的美感效果,犹如奶酪,味道实在深郁。它的层面底下蕴涵的深广的情绪概念,缭绕着声情和观念的美,委实为中国文字语言所特有。

写文章,“辞达而已矣”;但作为艺术的文学来要求,则其文字言语不是单纯地传达人心基本意义,文字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目的和审美对象。有人以为中国优秀的文言文学是一种“雅化”了的文字言语,很有道理。这种言语用量极少而容量奇大,词汇的本身就能引起许多生动的观念,有时甚至比描写叙述的事象本身引起的还多。一个熟识文言的人,他在面对现实或非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有这种言语观念跳荡出来,像遗珠般在黯淡的心空熠熠闪烁,身心立即要起莫大的快意。这正是汉字意化的优越性,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相当强烈。汉字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可傲岸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我前面以奶酪喻之,大略包含其人文性特征在内,文言言语这种特性在古典文学中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英文中“古典的”和“第一流的”是同一个词,但英美学生的惧怕莎士比亚,中国学生的反感古文,已是教育界不争的事实。虽然说时代的洪流冲走了古典的醇酒气息,文字深厚的人文性却给我们以精神安慰。众多的成语、连绵词、诗词名句、典故、寓言,仍然激活着丰富着当今的白话文学。失却了这种文字精神的借鉴的文学作品,只仿佛瞽者说媒,说者无心,听者无趣;一个文字粗鄙的作家,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裁缝那样,不能赢得我们的信任。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果仅译出诗歌表面的字意,很难表现原诗的神韵。

    B.中国文字之美体现的文言中,白话中没有这种美感。  

    C.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情达意,而在于审美。

    D.中国的文言文学优美典雅,是一种特有的审美对象。

根据文意,下列对“汉字意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极少的字能表达极多含义。 B.能引起人身心莫大的快意。

    C.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强烈。 D.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

下列说法,与文章最后一段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修辞立其诚。     B.语不惊人死不休。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D.文章合为时而著。

联系全文,谈谈中国的文字之美主要体现在哪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八校联考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题(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的文字可以说是一种奇异的文化存在,这在西人译中诗一事上可见端倪。近见一汉学家译杜甫的名句“月涌大江流”为:The moon leaps in the great rivers flow,意思就成了“月亮在大江流动中跳跃”,这是怎样的不堪!于中国文字缺乏微妙的感受,即使字意表面相应,结果也不外平淡无奇,甚至笑话百出。
中国文字的串联、组合、拼接有无穷的妙处,已然可成为一种独在的言语,只看运用者的心境和手段如何了。“言语”组成篇章,而文学的美感亦必由这种言语而来。像“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若译成白话,意思也是明白的,但从文字言语而来的心境、幽思、美感却起码失落了一半。古典文学诸种体裁中的这种“言语”,其千锤百炼而获得的美感效果,犹如奶酪,味道实在深郁。它的层面底下蕴涵的深广的情绪概念,缭绕着声情和观念的美,委实为中国文字语言所特有。
写文章,“辞达而已矣”;但作为艺术的文学来要求,则其文字言语不是单纯地传达人心基本意义,文字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目的和审美对象。有人以为中国优秀的文言文学是一种“雅化”了的文字言语,很有道理。这种言语用量极少而容量奇大,词汇的本身就能引起许多生动的观念,有时甚至比描写叙述的事象本身引起的还多。一个熟识文言的人,他在面对现实或非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有这种言语观念跳荡出来,像遗珠般在黯淡的心空熠熠闪烁,身心立即要起莫大的快意。这正是汉字意化的优越性,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相当强烈。汉字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可傲岸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我前面以奶酪喻之,大略包含其人文性特征在内,文言言语这种特性在古典文学中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英文中“古典的”和“第一流的”是同一个词,但英美学生的惧怕莎士比亚,中国学生的反感古文,已是教育界不争的事实。虽然说时代的洪流冲走了古典的醇酒气息,文字深厚的人文性却给我们以精神安慰。众多的成语、连绵词、诗词名句、典故、寓言,仍然激活着丰富着当今的白话文学。失却了这种文字精神的借鉴的文学作品,只仿佛瞽者说媒,说者无心,听者无趣;一个文字粗鄙的作家,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裁缝那样,不能赢得我们的信任。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果仅译出诗歌表面的字意,很难表现原诗的神韵。

B.中国文字之美体现的文言中,白话中没有这种美感。

C.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情达意,而在于审美。

D.中国的文言文学优美典雅,是一种特有的审美对象。

2.根据文意,下列对“汉字意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极少的字能表达极多含义。

B.能引起人身心莫大的快意。

C.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强烈。

D.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

3.下列说法,与文章最后一段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修辞立其诚。

B.语不惊人死不休。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D.文章合为时而著。

4.联系全文,谈谈中国的文字之美主要体现在哪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