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
③信誓旦旦,不其反
④反是不,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
③信誓旦旦,不其反
④反是不,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对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是否相同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万乘之势。

②以天下之民。

   以天下之士。

 会盟而谋秦。

  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长大。

④秦人开关敌。

   内立流,务耕织。

 及孝文王、庄襄王。

  ⑤收天下之

⑥振长而御宇内。

   斩木为

 因遗

  ⑦赵奢之伦其兵。

⑧序八州而同列。

   履至尊而六合。

 强国请服,弱国入

  A.只有一组意思完全相同。   B.有两组意思完全相同。

  C.有三组意思完全相同。    D.以上都不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 ī, 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北音清越函    胡:重浊而模糊
D.聊前谬                            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答: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天津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前谬 /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前谬      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答: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 良

东亚细亚的腹地,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着一川黏稠的黄色!这就是高原。黄土高原。

浑黄的天地间,走来一个黄皮肤的老者。看不清他的面孔,听不清他的声音,只有那被黄土染成褐色的长髯在被太阳喷成紫色的浮尘中飘拂……老者身后,逶迤着长长、长长一列只在身体的隐秘处裹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

一棵巨大的柏树,便在这人群中生下根来。所有黄皮肤的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后人,都把这巨树唤作轩辕柏。它的根须像无数手指抠进黄土,扎向地心,用力合抱住整个儿的高原。

始皇帝横扫六合的战车,汉高祖豪唱大风的猛士,倚在驼峰上西出阳关的商旅,打着呼哨、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从这金子样的高原上骄傲地走过去,走过去,直到……

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一个军人。

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他不禁微微一笑。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冷漠,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冷漠、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他想喊。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

 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

 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了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

他想,有了这样的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

1.请简要分析文中“轩辕柏”的象征意义。

2.“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作者同时将三组反义词语用来描写这种感觉,从整体上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3.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句“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中的“我”?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为自己有着与“金子样的高原”同样的颜色而自豪,他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B.“他”站在黄土高原上,看到“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深感植被破坏严重,内心无比冷漠,苍凉。

C.丰盈富庶的南方,柔肠寸断的杏花雨象征了温柔安逸、没有血性的土地,消磨了一代代中国人慷慨悲歌之气,积极进取之心。

D.“他”想呼喊,仅仅因为现代人的苍白无知,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所以他的大声呐喊是希望唤回高原的血性来。

E.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凛然傲气中又渗透着无限的历史苍凉感,如同一幅黄昏时分的画卷,述说着遥远的历史又翘首期待着美好的明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北京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劲质,凌轹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齿:并列
B、退可以无而进为有悔/咎:过失
C、若相磋以道,相以德/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象:这里指特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独视菊如友朋/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之
B、凡是数者,一或不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女郎也
C、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责/穷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爱/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3、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 )
① 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②以故世之世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望形交者
③当天气始萧,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巡行圃中
④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⑤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
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自我反省。
C、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
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与渴求之心。
5、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取材于《宋史·沈括传》)
  [注] ①解:解州,地名。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大民车/籍:征用
B.人未县官意/谕:告诉
C.二事俱/寝:停止
D.契丹知不可/夺:改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治废田,救水患/威用其民
B.但可施于无事日尔/括得地讼籍数十
C.人言无及此,朕当思之/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今争盖三十里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天文仪器都是在沈括担任提举司天监之后设置的,这些仪器后来都得以使用。
B.对于蜀盐一事,沈括认为盐应该全都由官府出售,如果不马上禁止私井,官府将会得不偿失。
C.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据理力争,从容应对,并取得了最终胜利,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
D.沈括博学善文,他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至今流传于世。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 良

  东亚细亚的腹地,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着一川黏稠的黄色!这就是高原。黄土高原。

  浑黄的天地间,走来一个黄皮肤的老者。看不清他的面孔,听不清他的声音,只有那被黄土染成褐色的长髯在被太阳喷成紫色的浮尘中飘拂……老者身后,逶迤着长长、长长一列只在身体的隐秘处裹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

  一棵巨大的柏树,便在这人群中生下根来。所有黄皮肤的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后人,都把这巨树唤作轩辕柏。它的根须像无数手指抠进黄土,扎向地心,用力合抱住整个儿的高原。

  始皇帝横扫六合的战车,汉高祖豪唱大风的猛士,倚在驼峰上西出阳关的商旅,打着呼哨、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从这金子样的高原上骄傲地走过去,走过去,直到……

  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一个军人。

  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他不禁微微一笑。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冷漠,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冷漠、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他想喊。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

  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

  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了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

  他想,有了这样的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

1.请简要分析文中“轩辕柏”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作者同时将三组反义词语用来描写这种感觉,从整体上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句“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中的“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为自己有着与“金子样的高原”同样的颜色而自豪,他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B.“他”站在黄土高原上,看到“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深感植被破坏严重,内心无比冷漠,苍凉。

  C.丰盈富庶的南方,柔肠寸断的杏花雨象征了温柔安逸、没有血性的土地,消磨了一代代中国人慷慨悲歌之气,积极进取之心。

  D.“他”想呼喊,仅仅因为现代人的苍白无知,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所以他的大声呐喊是希望唤回高原的血性来。

  E.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凛然傲气中又渗透着无限的历史苍凉感,如同一幅黄昏时分的画卷,述说着遥远的历史又翘首期待着美好的明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一)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的魅力就是的生命力。因为能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并能感动和影响人,发挥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古典诗词包括格律诗词等我国传统诗歌,能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经久不衰,成为民族文化宝藏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原因正在于

(二)格律诗词和其他古诗的强大生命力首先来自民族语言。他充分发挥了汉语的长处,具有鲜明的汉语特色。我们日常生活用语就很有韵味,有时同样一句话,可以说得抑扬顿挫,音韵铿锵,也可以说得佶屈聱牙。比如说“海南春早”,听起来非常悦耳;如果换成“春到宝岛早”,仅从声韵来说,就反映不出汉语的长处和特色。“海南春早”是四声四韵,两平两仄,而“春到宝岛早”是三声两韵,一平四仄,后四个不仅同一韵母,而且都是仄韵,缺乏音乐感和节奏感,与前者比就相去甚远了。

(三)汉语日常用语中稍加锤炼就具有诗意的例子是很多的。毛泽东同志是伟大诗人,又是语言大师。他的许多思想,就是运用汉语这一特点,高度概括成诗一样的语言而益加增添其光彩。比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等,都用极其精炼的韵语,表达了光辉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到古典诗词同民族语言的关系。可以说,诗词正是运用了汉语的这个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格律诗词和其他古诗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人民群众。它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清人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的第一二首就是民歌童谣。诗歌源于人民,最早最大量的诗人是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这是沈德潜都承认的。而且他认为“韵语”就是诗之源,或者说就是最早的诗。风雅、杨柳枝、竹枝以及山歌童谣,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成了古典诗歌产生发展的基础,成了诗人词客吸收营养的重要源泉。这又是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看不到这一点,对诗词的生命力就会估计不足,甚至抱不正确的态度。这对我国诗歌运动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毛泽东同志指出新诗要借鉴于古典诗词和民歌。

(五)格律诗词和其他古典诗词的强大生命力,还由于它经过前人精雕细琢,付出了巨大的创造性劳动而臻于上层。璞玉要经过高超的艺术加工才能成为无上珍品,诗词也如此。南朝梁氏沈约撰写了《四声谱》,使声韵学有了一个大发展。此后众多诗人把四声用到诗词上,并使之规范化。这样陈隋以前的古体诗便逐步向格律诗发展。以唐宋诗词为代表的我国古典诗词,完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形式的创造,格律严谨,音韵锵锵,用字凝练,意味深长,成了艺术瑰宝。它不仅流传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而且超越国界,影响着亚洲东部,在世界诗坛也占有重要位置。

7.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划横线的两个“它”字指代的是文学艺术形式。

B.第一段末划横线的“此”字指代的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并能感动和影响人,发挥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C.第二段鲜明的汉语特色指的是四声分明,抑扬顿挫,音韵铿锵。

D.从第二段可知,汉字有四声,并不意味着汉语就必然有音韵,还需要运用音韵知识加以组织。

8.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引用毛主席的话是为了证明汉语日常用语稍加锤炼就具有诗意,从而说明古典诗词是植根于汉民族语言特点的。

B.文段是从哲学方面、军事方面、经济方面、学术文艺方面引用毛主席的语言作例 子的,体现出举例的技巧。

C.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最早最大量的诗人是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

D.第四段再次引用毛主席的话是为了证明:古典诗词和民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9.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隋以前的古体诗向格律诗发展的前提是包括四声在内的音韵学的发展,南朝梁氏沈约撰写的《四声谱》具有重要意义。

B.沈约撰写的《四声谱》,使声韵学有了一个大发展,并运用到诗词上,到唐朝终于创造了格律诗这种艺术形式。

C.格律诗是由古体诗发展而来的,所以格律诗比古体诗更高级,古体诗就逐渐退出了诗歌的形式。

D.以唐宋诗词为代表的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是格律严谨,音韵铿锵,运字凝练,意味深长。

10.不属于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我国古典诗词来自民族语言,并充分发挥了汉语的长处,具有鲜明的汉语特色。

B.我国古典诗词源于人民群众,它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

C.我国古典诗词经过前人精雕细琢,付出了巨大的创造性劳动而臻于上层。

D.我国古典诗词源于人民,最早最大量的诗人是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