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加粗的“虽”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九死其犹未悔   
B.余好修姱以轨羁兮   
C.体解吾犹未变兮   
D.则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虽”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九死其犹未悔   
B.余好修姱以轨羁兮   
C.体解吾犹未变兮   
D.则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腰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眼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腥,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广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官。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摘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节选自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略有改动)
  注:①腰:同“癯”。②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擅: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处女子之色,无于治/害:妨害。
B.其身则可/体:实践。
C.讴癸,行者止观/倡:倡导。
D.王试其功/度:衡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入主听言也美其辩②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B.①人主览文而忘有用②与时俯仰以通狂惑
C.①恐人怀其文忘其直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D.①臣师射稽之讴又贤癸②故燕王欲结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入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4.翻译句子。
(1)身虽瘁腥,犹未有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其人而已己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予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于使民——巧:灵巧
C.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哉——多:称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鲁定公问颜回曰/勾践说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善御乎/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C.善善矣/此国人之罪也
D.舜不穷民力/樊哙侧盾以撞
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游黄山记
(清)袁 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蒙蒙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萃》,有删节)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此山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窄
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记/胜:尽
C.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逼:急切
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幸有土人惯负客/夺项王天下必沛公也
B.路绝矣,蹑木梯上/吾尝终日思矣
C.溪无底,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耻师焉
D.家人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之“仄险”。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全优指导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1)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侣鱼虾而麋鹿

C.

遍地腥云,满街

D.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2)

下列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3)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第2段开头句“汝忆否”的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导学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1)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

A.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侣鱼虾而麋鹿

C.

遍地腥云,满街

D.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植也

(2)

下列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下面各句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老吾,以及人之老  老:衰老。

B.

谁知吾先汝而死乎  卒:“猝”,突然。

C.

使吾勇于死也    就:连接,走向。

D.

一日,大母余曰   过:经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三导练语文人教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戴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戴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B.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C.

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D.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2)

选出与“寄言纨袴与膏粱”一句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

A.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3)

认真阅读《西江月》二词,概括一下词中贾宝玉的特征。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

宝黛初会,两个人都感觉“似曾相识”,如何理解这种“心理感应”现象?

(5)

(宝玉)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而此前黛玉在回答贾母的类似问题时曾说“念了《四书》”。请简要分析黛玉这一变化的原因。

(6)

作者描写宝玉“摔玉”行为的一段文字,意在表现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训练必修四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

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君子有诬人也  固:原来。

B.

昔者帝舜于使民 巧:灵巧。

C.

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

岂足哉     多:称赞。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

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

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

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

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

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

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设计指导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1)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侣鱼虾而麋鹿

C.

遍地腥云,满街

D.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2)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3)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设计必修五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休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请均赋他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他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郎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且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

(《新唐书·韩休传》)

(1)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白恐宰相意   忤:违反。

B.

休志行    称:推荐。

C.

室宅舆马法度  僭:触犯。

D.

休能尔    意:意图。

(2)

下列两组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两个“以”相同,两个“或”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或”也不同。

C.

两个“以”不同,两个“或”相同。

D.

两个“以”相同,两个“或”也相同。

(3)

为“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这一复句的译文加上关联词语,应当是

[  ]

A.

只要……就……

B.

如果……那么……

C.

因为……所以……

D.

既然……那么……

(4)

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韩休出为虢州刺史,向宰相张说提出均赋他郡的请求,终于得罪了宰相而被免去官职。

B.

萧嵩举荐韩休为相,后韩休认为大将军程伯献使李美玉犯罪,应先惩伯献后美玉。

C.

萧嵩因在政事上受到韩休反驳纠正而不满,宋璟得知后称赞韩休这样做是仁者之勇。

D.

皇帝曾在苑中打猎,总是大设音乐,可是稍微超过限度,就会有韩休上奏议劝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