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盐酸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茜茜同学归纳出盐酸的五条化学性质(如图1所示,连线表示相互反应);林林同学为表示反应实质绘制了图2。
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①若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加到盐酸溶液中,溶液变__________色。
②B不可能是__________(填序号)。 a.Mg b.Fe c.Ag d.Zn
③若C为铁锈,C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④D所表示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___。
⑤若E为碳酸钠,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如图2所示。该图描述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在图2中,A、B、C处应填入微粒的化学式依次为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向稀盐酸中分别逐渐加入下列物质,溶液pH几乎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A.AgNO3固体 B.浓盐酸 C.Ca(OH)2固体 D.H2O
(4)完全中和一定量的某盐酸溶液,需要50g 8%的NaOH溶液,若改用50g 8%的KOH溶液,则反应后溶液的pH__________7(填“>”、“=”或“<”)。
【答案】 红 c Fe2O3+6HCl=2FeCl3+3H2O 碱 Na2CO3+Ca(OH)2=CaCO3↓+2NaOH OH-、H+、H2O HCl+NaOH=NaCl+H2O A <
【解析】(1)①石蕊溶液遇酸变为红色;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Mg 、 Fe、 Zn 都在氢的前面,都可以与酸反应,而Ag 在氢的后面,不能与酸反应,故选c;③铁锈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④酸可以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酸碱指示剂反应,故D是碱;⑤E是碳酸钠,D是碱,故D是氢氧化钙,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碱与酸反应的实质是碱中的氢氧根离子与酸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水,故填入微粒的化学式依次为OH-、H+、H2O;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3)A、硝酸银与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硝酸银中的银离子与盐酸中的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而溶于中的氢离子没有参加反应,氢离子的浓度几乎不变,故pH几乎不变,故正确;B、向稀盐酸中加入浓盐酸后,溶液中的溶质的含量增加,故氢离子浓度增加,故pH变小,故错误;C、氢氧化钙中的氢氧根离子与稀盐酸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水使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降低,故pH增加,故错误;D、向稀盐酸中加入水,氢离子的浓度降低,故pH增加,故错误。故选A。
(4)氢氧化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氢氧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故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中氢氧根质量的浓度氢氧化钠中多,故用氢氧化钾代替氢氧化钠后与稀盐酸反应,稀盐酸有剩余,故溶液的pH<7。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请根据曲线信息回答问题:
(1)t2℃时,将30克固体甲充分溶解于100克水中,可形成溶液的质量是______克.
(2)t1℃时,将30克固体乙充分溶解于100克水中,所形成溶液里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
(3)将t2℃时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恰好达到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4)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质量较多的是______(填“甲”或“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1)空气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①用“”可表示的微粒是______(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如图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填标号)。
(3)下图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微粒结构示意图。
①从图1中可获得多条信息,其一是__________。
②若图2中表示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氧原子容易______(填“得”或“失”)电子。
③若图2中,x=8时,该微粒是_________(写微粒符号)。
(4)以下是利用空气制取氮肥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2个氧原子:_____; ②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____________;
③2个铵根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氦气:_______________。
(2)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则溴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x=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完成实验后留下的废液中含有K2CO3、KCl和Na2SO4三种物质,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以下流程回收KCl晶体。
请回答:
(1)步骤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加入过量K2CO3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滤液B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步骤③判断盐酸适量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混合液C中的溶质是KCl和NaCl,观察溶解度曲线,步骤④所包含的具体操作是______、降温结晶、过滤。降温结晶的最佳温度范围是________℃以下,晶体表面的杂质最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洗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且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的是
选项 | 内 容 | 化学用语 |
A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AL |
B | 葡萄糖的化学式 | C6H12O6 |
C |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 H2O2 H2↑+O2↑ |
D | 氯离子的符号 | Cl1-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G是纯净物且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是草木灰的主要成分,B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 D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E是黑色粉末, F是未来最理想的清洁能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化学式: D________,E__________。
(2)物质G所属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____;物质C与物质D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
(3)物质A和物质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常将草木灰与C溶液混合,滤取反应后清液作漂洗的洗涤剂。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金属活动性:乙>甲>丙 B. 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C. 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 D. 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未知气体X可能含有CO、CH4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同学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ⅰ)加热时,CH4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
(ⅱ)20℃时,Ca(OH)2和Ba(OH)2溶解度分别为:0.165g、2.1g。
(1)仪器M的名称是_________,CH4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体X成分的猜想与探究
猜想1:只有CO 猜想2:只有CH4 猜想3:既有CO又有CH4
①实验时,先往装置中通一段时间的N2,再通入气体X后加热,实验中有下列变化:
变化1:A中玻璃管内黑色粉未逐渐变红 变化2:B瓶增重 变化3:C中出现浑浊
根据变化______(填“1”“2”或“3”),可知猜想1不成立。
②根据上述变化仍无法确定气体X的成分,还需要测定______(填序号),并进行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a.实验前A中CuO的质量 b.B瓶增重的质量 c.C瓶增重的质量
(3)讨论和反思
①C中用Ba(OH)2溶液而不用Ca(OH)2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环保的角度,该装置还应进行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