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
B.由煤加玉成焦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家用“液化石油气”就是煤隔绝空气加热得到的产品
D.煤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2)煤的加工产品有很多用途,其中焦炭广泛应用于炼铁.如图是高炉炼铁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
①焦炭在炼铁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燃烧提供热源,产生还原剂一氧化碳;
②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炼铁的原理(以赤铁矿为例):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③高炉炼铁会产生大量的高炉气体,其主要成分是高浓度的CO和氧化铁尘粒.请你对高炉气体的处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除尘以后作燃料.

分析 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化石燃料的燃烧能够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些物质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
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可以用作燃料.

解答 解:(1)A.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由煤加玉成焦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家用“液化石油气”是加工石油后得到的产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煤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D.
(2)①焦炭在炼铁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燃烧放出热量,提供热源,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②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③因为CO可以用作燃料,因此对高炉气体除尘以后作燃料.
故填:燃烧提供热源,产生还原剂一氧化碳;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除尘以后作燃料.

点评 化石燃料日趋枯竭,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类正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酒精灯;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此时试管中的棉花没有发生燃烧,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某同学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了较好地控制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C(选填字母);用F装置可以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以及与水反应,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测量结果无明显影响(选填“有”或“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若能,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1)银和稀盐酸:不能,银在氢的后面.
(2)铜和稀硫酸:不能;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
(3)铝和硫酸铜溶液:2Al+3CuSO4═Al2(SO43+3Cu.
(4)锌和氯化亚铁溶液:Zn+FeCl2═ZnCl2+Fe.
(5)铜和硫酸锌溶液:不能,铜排在锌后面.
(6)镁和硫酸铜溶液:能,Mg+CuSO4═MgSO4+Cu.
(7)铜和硝酸银溶液:Cu+2AgNO3═Cu(NO32+2Ag.
(8)铜和氯化银:不能,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氯化银不溶于水.
(9)铜和硝酸汞溶液(汞:+2价)Cu+Hg(NO32═Cu(NO32+H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做了三个趣味实验,装置如图(气密性良好),当开启分液漏斗的旋塞,液体滴入试管盛有固体的试管中时,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1)若试管2中发生了化学反应,观察到试管1中有气泡产生,且其中的石蕊溶液变红,试管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若试管1中盛有热水,水下放有白磷,观察到试管2中有气泡冒出,试管1的白磷燃烧,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试管2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3)若观察试管1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且烧杯中有气泡产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到推测试管2中的固体的相关性质:溶于水放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此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t1s时,丙的质量等于甲与乙的质量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碳元素及其化合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
(1)碳是化石燃料中的主要元素,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和石油,天然气属于不是(填“是”或“不是”)可再生能源,它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
(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8个中子的碳原子称为C-14原子,考古学家可以通过测定生物遗体中C-14的含量,推测历史年代.C-14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
(3)中国科技大学陈乾旺教授领导的人工合成金刚石研究组,取得了重大突破:以二氧化碳与金属钠在440℃和800个大气压的条件下,成功得到金刚石(C),同时生成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2+4Na$\frac{\underline{\;\;\;高压\;\;\;}}{440℃}$C+2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
甲 CO2 H2O;            乙 CO  H2O;
丙 NH3CO2 H2O;         丁 CO2 CO  H2O.
你认为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而反应前不含氮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生成氨气.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

(1)实验中用纯净的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空气中含有CO2和H2O.
(2)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丁同学猜想成立.
(3)请写出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CuO+CO$\frac{\underline{\;\;△\;\;}}{\;}$Cu+CO2、CO2+Ca(OH)2=CaCO3↓+H2O.
【反思与交流】:以上事实表明,含碳元素的燃料不充分燃烧,会产生部分CO污染环境.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点措施为:①有充足的氧气②可燃物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质量测定】:若实验前将一定质量的氧化铜放于装置C中,待其完全反应后冷却,称得装置C中固体质量为6.4克,求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燃烧含硫量高的煤及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提出问题】煤中是否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①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X,其中X的化学式是:H2SO4
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
根据上述资料,甲、乙同学进行了如图1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A、B两步实验:

实验现象为 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甲同学认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案不合理,于是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夹持装置略去):
【结论与反思】(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二氧化硫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
(2)上图C装置的作用是除去过多的二氧化硫或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
(3)要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则乙同学的实验现象应为B中的溶液褪色,C中的溶液不褪色,D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有关仪器用途说法不恰当的是(  )
A.用坩埚钳夹住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B.烧杯用于较多量试剂的反应
C.锥形瓶加热时需垫上石棉网D.温度计可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