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可以一次性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
A.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 B.分别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C.分别加入蒸馏水 D.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
(1)写出图中标有a、B的仪器名称:a B 。
(2)A装置中的集气装置只能收集密度比空气 (填“大”或“小”)的气体。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来制备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反应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
(4)李连杰想用高锰酸钾制取纯净的氧气,他应选择上述装置中 (填字母)组。你认为该组装置中还缺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 下图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下图所示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暗紫色固体A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B和C以及D,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C时分解放出D,其中C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若将细铁丝放在D中点燃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E.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有关的化学反应,并指出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
① ;反应类型:
② ;反应类型:
③ .反应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
(1)A中红磷必须足量的原因是 ;
(2)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C中反应后天平不平衡,若反应物不变,要使天平在反应后仍然保持平衡,你认为对装置的改进措施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某些物质间转化关系(“→” 表示物质之间存在的转化关系)。A、B、F均为固体,A为绿色固体,F是一种常见金属;C是常温下一种最常见的液体; E为无色气体;C和D的反应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对应物质名称:
A: 、B: ;
(2)写F的一种用途: ;
(3)写出反应①的文字表达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发生与收集装置。有关这些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I可作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B.装置Ⅱ中长颈漏斗可以用分液漏斗、医用注射器代替
C.装置Ⅲ、Ⅳ可用于收集密度与空气密度差距较大,且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的气体
D.装置Ⅴ在收集气体时,刚有气体产生时应立即收集且取出后都应正放在桌面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催化剂)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催化剂二氧化锰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是否有影响?
【设计实验】(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过氧化氢体积(ml) | 过氧化氢浓度 | 二氧化锰质量(g) | 测量数据(ml) | |
Ⅰ | 30 | 5% | 0.1 | |
Ⅱ | 30 | 5% | 0.2 | |
Ⅲ | 30 | 5% | 0.3 |
【实验分析】(1)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锰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2)表格中的“测量数据”是:相同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中,测定待测数据的装置(上图中虚线框里)是_______(填编号)。
(4)若第Ⅱ次比第Ⅲ次实验的“测量数据”更______(填“大”或“小”)说明催化剂的用量越多,反应更快。
【实验反思】除了上述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外,_________(写一种)也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速率,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